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2014年鲁甸地震余震活动发生在共轭断裂上的原因
1
作者 万永革 宋泽尧 +3 位作者 关兆萱 黄睿琪 顾培苑 王润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200,共17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地震。该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余震活动表现在共轭的昭通-鲁甸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上。为了从应力角度探究地震活动发生在2条断裂上的原因及确定主震发生在哪条断裂上,文中首先搜集了鲁甸地震...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地震。该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余震活动表现在共轭的昭通-鲁甸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上。为了从应力角度探究地震活动发生在2条断裂上的原因及确定主震发生在哪条断裂上,文中首先搜集了鲁甸地震周围的震源机制数据,求解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然后采用新发展的模糊聚类断层面拟合法获得了地震2条断层的产状参数:NNW-SSE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336.67°和88.41°,近EW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266.10°和86.42°。之后,将应力场投影到2条断层面上,发现包谷垴-小河断裂和昭通-鲁甸断裂的相对剪应力都很大,说明2条断层均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相比之下,包谷垴-小河断裂处的相对剪应力更大,可能预示着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地震活动比昭通-鲁甸断裂更强烈。上述分析得到了2条断层上地震活动的M-T图和总体地震矩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断层 断层结构 发震机制 应力场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震源机制及其对周围区域的应力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润妍 万永革 +1 位作者 宋泽尧 关兆萱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为研究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对周围地区的应力影响,本文首先根据各个机构和学者提供的震源机制数据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159.08°,倾角40.57°,滑动角112.46°;节面Ⅱ:走向310.52°,倾角53... 为研究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对周围地区的应力影响,本文首先根据各个机构和学者提供的震源机制数据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159.08°,倾角40.57°,滑动角112.46°;节面Ⅱ:走向310.52°,倾角53.05°,滑动角71.88°。此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将当地的应力体系投影到震源机制中心解的两个节面上,得到相对剪应力分别为0.797和0.951,可以看出该地震是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正常能量释放。拉脊山北缘断裂呈NNW走向,SWW倾向,倾角为45°~55°,与震源机制中心解的节面Ⅰ较为一致,判断拉脊山北缘断裂为此次地震发震断裂。基于该地震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体应变在震中呈现拉张,距离震中较远的东北和西南两侧呈现轻微拉张,震中周边呈现压缩,东侧压缩表现更为突出。水平位移场表现为在震中西北侧和小部分东南侧的物质向外涌出,而东北侧和西南侧的物质涌入震中;与水平位移场相对应,垂直位移场在震中表现为隆升,而四周表现为略微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 震源机制中心解 位移场 应变场
下载PDF
2024年新疆乌什M_(S)7.1地震发震断层产状及其动力学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关兆萱 万永革 +4 位作者 周明月 王润妍 宋泽尧 黄少华 顾培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大地震发生后,断层面产状快速确定对震后趋势判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收集2024年新疆乌什M_(S)7.1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数据,对多家机构计算的该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中心解求解后,对震源机制的节面进行聚类分析,去掉噪声点的震源机制得... 大地震发生后,断层面产状快速确定对震后趋势判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收集2024年新疆乌什M_(S)7.1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数据,对多家机构计算的该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中心解求解后,对震源机制的节面进行聚类分析,去掉噪声点的震源机制得到两簇结果,发现标准差较小的第二簇中心节面可能为发震断层面。然后,为进一步通过断层面与应力场关系验证可能的发震断层面,收集了该地区历史震源机制资料,反演得到乌什地震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发现该地区受到NW—SE向的挤压应力和近垂直向的拉张应力;将应力场分别投影到两簇节面上,发现标准差较小的第二簇中心节面处于剪应力较大区域,并且正应力也有利于该中心节面破裂。综合其他资料分析,本研究推测2024年新疆乌什M_(S)7.1地震发震断层为NW向、低倾角断层,走向为244.62°,倾角为46.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年乌什M_(S)7.1地震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发震断层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地震序列南北分布不一致的成因分析
4
作者 靳志同 刘佳璐 +4 位作者 万永革 盛书中 王福昌 张小涛 冯淦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25-238,242,共15页
2017年九寨沟地震序列主震北部的余震分布较为分散,而主震南部的余震分布较为平直且集中。本研究基于地震震源机制的水平应变花、面应变和基于区域应变率的适应系数,分析上述不一致的动力学成因,得到以下结论:(1)主震北部具有震源机制... 2017年九寨沟地震序列主震北部的余震分布较为分散,而主震南部的余震分布较为平直且集中。本研究基于地震震源机制的水平应变花、面应变和基于区域应变率的适应系数,分析上述不一致的动力学成因,得到以下结论:(1)主震北部具有震源机制的余震中约有三分之一为逆冲型地震,而且由于区域构造主压应变方向与主震北部断层走向垂直,确实也容易促使低倾角断层上逆冲型地震的发生,同时由于主震北部整体震源机制为逆冲型,以及主震北部的地震序列引起的断层运动与板块构造运动的一致性较差等原因,都导致主震北部余震较分散。(2)主震南部具有震源机制的余震中只有1个逆走滑型,但是有30个为走滑型地震,而且区域构造主压应变方向与主震南部断层走向的夹角较大,这使得主震南部断层更容易产生走滑型地震,同时主震南部整体震源机制为走滑型,以及主震南部的地震序列引起的断层运动与板块构造运动的一致性较好等原因,都使得主震南部余震较平直且集中。本研究结果对研究巴颜喀拉东北缘虎牙断裂隐伏断层的活动性及发震性质也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序列 应变花 面应变 应变率 适应 系数
下载PDF
下地壳管道流与青藏高原地貌特征研究
5
作者 张丽娟 万永革 +1 位作者 靳志同 wang Ya-li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547-555,672,共10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粘性系数及粘性层厚度特征,依据地形高程粘性和厚度不同的管道流原理,研究粘性系数和下地壳流厚度的变化与高程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根据青藏高原的不同方位的不同地形变化求解了不同方向管道流的粘度和厚度,得到如下成果:(1... 为研究青藏高原粘性系数及粘性层厚度特征,依据地形高程粘性和厚度不同的管道流原理,研究粘性系数和下地壳流厚度的变化与高程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根据青藏高原的不同方位的不同地形变化求解了不同方向管道流的粘度和厚度,得到如下成果:(1)下地壳管道流粘度越大、厚度越小,形成的地面高程变化越陡峭;(2)青藏高原南部印度经喜马拉雅边界到昆仑山地区最大粘性系数约为10^(20)psa,管道流厚度约为25km;(3)青藏高原到青海甘肃剖面下地壳管道流最大粘性系数在10^(20)psa管道流厚度约为40km;(4)青藏高原东南过龙门山地区到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地壳管道流最大粘性系数约为1021psa,管道流厚度约为40km,与青藏高原到青海甘肃地区差异性不大;(5)青藏高原东南到云南地区下地壳管道流最大粘性系数约为1018psa,下地壳管道流厚度约为32km,与四川盆地地区及青海甘肃管道流厚度差异较大.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不同方向管道流的粘度是有差异的,各地区管道流厚度差异也较大,总体呈现西薄东厚的特点。纵观四个剖面结果,青藏高原西南与印度交界处地势最为陡峭管道流厚度最小.不同厚度和粘性系数的下地壳管道流模型对青藏高原地貌构造解释比较合理.本文采用水平管道流对青藏高原的四个剖面解释了青藏高原地形形成的一种可能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下地壳管道流 数学模型 动力学成因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地壳应力不均匀性研究
6
作者 万永革 王昱茹 靳志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5-1040,共16页
精细地壳应力场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序列发生在地震观测台站密集分布的地区,丰富的漾濞地震序列资料为该地区的精细应力场分析提供了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为分析漾濞地震震源区的应力状态、... 精细地壳应力场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序列发生在地震观测台站密集分布的地区,丰富的漾濞地震序列资料为该地区的精细应力场分析提供了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为分析漾濞地震震源区的应力状态、断层构造和地震动力学关系,首先选择震源机制中心解算法对搜集到的漾濞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中心解求解,以保证震源机制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基于地震序列发生的位置,采用移动窗方法将震源机制解划分为6个区域,分别求解了6个区域的应力张量数据;最后分析了非均匀应力场所揭示的动力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漾濞地震震源区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压应力轴方向由NNW-SSE向转换为NNE-SSW向,偏转角度达23°,且西北部的应力形因子大于东南部。推测西北部和东南部明显的应力场变化是由破裂区北部物质南移受阻和印缅弧深部NNE向低角度俯冲导致研究区浅部出现NNE向拉张联合作用所致。漾濞地震序列破裂东南区呈现马尾状散开的断层分布及山脉和水系走向在周围的分布均与本研究推测的应力偏转和应力形因子改变相符。这些研究对认识该地区的断裂活动特性和地震动力学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6.4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反演 不均匀性 断层结构
下载PDF
阿克陶MW6.6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滑动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孔华 万永革 吕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34-2742,共9页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发生了MW6.6地震。通常震中所处断层的破裂特性与周围区域应力场的动力学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发震构造断层的精确刻画以及区域地壳中应力释放细节的深入探究,可以加深对发震构造周围地震动力学特征的认...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发生了MW6.6地震。通常震中所处断层的破裂特性与周围区域应力场的动力学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发震构造断层的精确刻画以及区域地壳中应力释放细节的深入探究,可以加深对发震构造周围地震动力学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对判定当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首先搜集整理了震源附近的26条余震震源机制,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得到震中附近的应力场,发现该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157.36°,倾伏角为1.15°,主张应力方向为66.56°,倾伏角为34.98°,与该地所处的帕米尔高原陆内俯冲形成近东西向断裂的右旋走滑兼有逆冲的背景相一致;然后利用389条余震精定位数据,结合高斯-牛顿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拟合得到发震断层面的走向为103.64°、倾角为65.65°,这与木吉右旋走滑断裂的几何特征基本重合;将所求应力场投影到断层上,得到滑动角为152.77°,该地震表现为右旋走滑断层;最后利用本研究获得的区域应力张量模拟得到的该状态下的各种形状断层面的相对应力分布,发现该地震发生的断层面的相对剪应力接近1,破裂方向与震源区的最优剪切力方向相同,表明该地震是在应力场作用下沿着最有利于背景应力释放的方向上发生的。研究结论对深入理解震源区及周围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应力状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陶MW6.6地震 小震丛集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基于震源机制解资料的辽宁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8
8
作者 戴盈磊 万永革 +2 位作者 梁永朵 张文静 惠杨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2-130,共19页
近年来,辽宁测震台网不断完善,为通过地震震源机制求解构造应力场提供了比以往更加良好的数据基础。收集并筛选出Global CMT和国内学者文章中1976—2015年、共228份震源机制资料,根据震级大小的不同,对数据赋予相应权重,使用全局网格搜... 近年来,辽宁测震台网不断完善,为通过地震震源机制求解构造应力场提供了比以往更加良好的数据基础。收集并筛选出Global CMT和国内学者文章中1976—2015年、共228份震源机制资料,根据震级大小的不同,对数据赋予相应权重,使用全局网格搜索算法,反演辽宁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并给出其不确定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地区主压应力轴为NEE向,主张应力轴以NNW向为主,在辽西隆起区为近南北向展布;近于1的应力形因子反映出由于西太平洋板块对亚欧板块的NWW向俯冲,导致上地幔软流圈上隆,使辽宁地区整体上处于拉张的应力状态。研究结果及所揭示的构造特征,可对后续研究辽宁地区的地震孕育机制和动力学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 网格搜索法 应力形因子 辽宁地区
下载PDF
采用模糊聚类算法确定2021年漾濞地震序列的断层结构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丽娟 万永革 +2 位作者 王福昌 靳志同 崔华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34-1647,共14页
地震的破裂过程一般涉及多个断层面,发震断层面一般并非单一断层,而是由多个断层面相互组合形成。文中基于成丛小地震在断层面附近发生的原则,假定所有震源点以断层面为中心,服从三维正态分布,利用模糊聚类算法给出了2021年云南漾濞地... 地震的破裂过程一般涉及多个断层面,发震断层面一般并非单一断层,而是由多个断层面相互组合形成。文中基于成丛小地震在断层面附近发生的原则,假定所有震源点以断层面为中心,服从三维正态分布,利用模糊聚类算法给出了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断层的三维空间结构。首先,采用GK(Gustafson,Kessel)模糊聚类算法对全部震源点目录进行处理,得到矩阵的划分结果;之后,利用矩阵划分结果及给定的阈值剔除离群震源点,提取含有断层面的子类;最后,在95%置信水平下确定断层面分布的矩形断层区域的精确空间位置、倾向角及走向角等参数。由所得结果推测,震源点沿与维西-乔后断裂带近平行的断裂带分布,且向SE逐渐分为3个断裂分支。东侧分支大体倾向SWW,为主断裂,对应2个子断层平面,走向分别为134.22°、132.65°,倾角分别为87.14°、81.96°;西侧分支与东侧分支大体平行,走向为129.45°,倾角为74.77°。除3条主断裂外,还识别出一条走向为235.66°、倾角为66.30°的隐伏断层,位于维西-乔后断裂带附近区域。文中基于模糊聚类算法确定云南漾濞地震的断裂带形状分布,对地震构造和地震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聚类 断裂带形状 离群点数据 主成分分析 2021年漾濞地震序列
下载PDF
2017年9月墨西哥M_S8.2地震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骥超 万永革 +1 位作者 梁倩 靳志同 《华北地震科学》 2018年第4期10-15,62,共7页
2017年9月8日,墨西哥(15.05°N,93.90°W)发生M_S8.2地震,为研究该地区构造应力场,利用Global CMT提供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得到该地震震源区不同深度的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0~70km深度,最大主压应力S1方位由西向东从近NS向... 2017年9月8日,墨西哥(15.05°N,93.90°W)发生M_S8.2地震,为研究该地区构造应力场,利用Global CMT提供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得到该地震震源区不同深度的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0~70km深度,最大主压应力S1方位由西向东从近NS向逐渐转为NNE-SSW向;70~200km深度,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NE-SW向,一致性较好;200~300km深度,最大主压应力方位呈近NS向。该区域应力场特征从浅部到深部存在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地震 俯冲带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反演
下载PDF
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6.9地震对后续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振月 万永革 +3 位作者 靳志同 杨帆 胡晓辉 李泽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1-1108,共18页
基于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 6.9地震的破裂模型,分别计算了2种接收断层选择方案下,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一种方案认为接收断层的参数和发震断层一致;另一种方案假设断层的方位随机分布,选择在主震同震应力场作... 基于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 6.9地震的破裂模型,分别计算了2种接收断层选择方案下,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一种方案认为接收断层的参数和发震断层一致;另一种方案假设断层的方位随机分布,选择在主震同震应力场作用下最容易发生错动的断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根据以上2种方案下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结果,讨论主震对震后短期内余震以及2019年4月24日西藏墨脱M 6.3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接收断层和发震断层一致时,各深度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正值区的余震比例较小,正值区余震的震源机制和主震相似,分析认为是主震继续破裂所导致。2)各深度大部分余震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负值区,考虑可能是由于这些余震和主震的震源机制差异较大所致。通过选择最容易发生错动的断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计算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结果可发现,不同深度的余震均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大于触发阈值0.01MPa的范围内,说明所有余震均有被触发的可能性。推测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负值区的余震可能发生在主震剧烈破裂导致的破碎带内,从而导致其震源机制解与主震存在较大差异。破碎带的存在会显著降低震源区的弹性常数值,文中的结果也说明考虑震源区内外弹性常数的差异对准确估计震源区内地震之间的静态库伦应力影响是有益的。,根据不同机构和作者利用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墨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得到一个与这些震源机制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进而据此中心震源机制解定量计算了米林地震对墨脱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影响。结果显示,米林地震在墨脱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量值都很小,说明墨脱地震是一次独立于米林地震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 M6.9地震 破裂模型 接收断层 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 墨脱 M6.3地震
下载PDF
米亚罗断裂活动与汶川地震序列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振月 万永革 盛书中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83,共12页
在挤压应力的背景下,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米亚罗断裂在汶川地震序列过程中却发生了大量的走滑型地震。为研究其原因,分区反演了米亚罗断裂附近的应力张量。结果显示:米亚罗断裂南北两侧主压应力轴走向近乎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倾角近... 在挤压应力的背景下,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米亚罗断裂在汶川地震序列过程中却发生了大量的走滑型地震。为研究其原因,分区反演了米亚罗断裂附近的应力张量。结果显示:米亚罗断裂南北两侧主压应力轴走向近乎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倾角近水平;主张应力轴走向近竖直。而米亚罗断裂主压应力轴走向为SWW-NEE,倾角近水平;主张应力轴走向为NNW-SSE,倾角近水平,与该断裂受到左旋剪切力的应力状态相符。据此推测米亚罗断裂在汶川地震序列过程中的活动是由于该断层两侧受力不均衡导致撕裂引起的。为理解以上分区内余震的破裂模式,将各区余震的矩张量进行叠加得到各区的综合地震矩张量,发现米亚罗断裂南侧与北侧综合地震矩张量各分量分布趋势相似(表明其破裂模式具有一致性),且南侧大部分分量大于北侧,尤其是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水平压缩分量和竖直方向的膨胀分量,说明南侧向SE逆冲的分量大于北侧的对应分量,两者的差异导致了米亚罗断裂的撕裂,并且这种撕裂的分量与南北两侧逆冲分量的差异大致在同一量级,故完全可以由南北两侧的逆冲差异解释其活动原因。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能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的米亚罗断裂活动的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米亚罗断裂 撕裂 综合地震矩张量
下载PDF
Study on the crustal stress fi eld of the Tengchong volcanic area using composite focal mechanism method 被引量:3
13
作者 Sheng Shu-zhong wan yong-ge +4 位作者 Jiang Chang-sheng wang Xiao-shan Liang Shan-shan Xiao Gen-ru Hu Xiao-hui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1年第2期238-251,274,共15页
We calculated the crustal stress field using the composite focal mechanism method based on the P-wave initial motion polarity data of the Tengchong volcanic area from January 2011 to April 2019 obtained from the Bulle... We calculated the crustal stress field using the composite focal mechanism method based on the P-wave initial motion polarity data of the Tengchong volcanic area from January 2011 to April 2019 obtained from the Bulletin of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of Chinese stations.The magnitude range of earthquakes used in this study is 0–4,and their magnitudes are mainly approximately 1.0.To investigate the infl uence of the source location on the stress fi eld and obtain reliable stress fi elds of the study area,we applied the double-diff erence algorithm to relocate the seismic events,obtaining mo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relative positions of seismic events with a clearer seismic belt.On the basis of relocation results,the study on the stress fi eld along the fault zone was conducted,and the infl uence of seismic event position on the stress fi eld was analyzed.Results show that,fi rst,the current stress regime in the shallow crust of the Tengchong volcanic area is strike-slip faulting,the orientation of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xis is NE–SW,the orientation of the principal extension stress axis is SE–NW,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and extension stress axes are nearly horizontal,and the dip angle of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axis is relatively large.This reflects that the volcanic and seismic activities in the Tengchong volcanic area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ollision and squeezing eff ect of the Indian–Eurasian plate.It also refl ects that the current tensile action caused by deep magma activity has little infl uence on the shallow crustal stress field.Second,the stress field along fault zones reveals that there exist local stress fi elds,such as the thrust stress regime at the strike-slip fault terminal area,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mpressional area at the intersection of conjugate strike-slip faults indicated by previous study.Third,the stress fi eld results are consistent,regardless of using the original location in the bulletin or the relocated location,indicating that the infl uence of the event location error can be neglected when there are suffi cient data and refl ect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composite focal mechanism method.The findings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investigating geological structure movement,seismic activities,and volcanic activities in the Tengchong volcanic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gchong volcanic area Composite focal mechanism Stress fi eld Double-diff erence location Conjugate Fault
下载PDF
Scholte wave dispersion and particle motion mode in ocean and ocean crust 被引量:1
14
作者 Xu Xin wan yong-ge +1 位作者 Li Zhen-Yue Sheng Shu-Zhong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2年第1期132-142,146,共12页
The dispersion equation of the Scholte wave was reviewed using the homogeneous elastic half-space covered by a liquid layer,and the range of the Scholte wave propagation velocity was examined using the dispersion equa... The dispersion equation of the Scholte wave was reviewed using the homogeneous elastic half-space covered by a liquid layer,and the range of the Scholte wave propagation velocity was examined using the dispersion equation.The displacement expressions of the Scholte waves in liquid and solid were derived.Additionally,the mode of motion of Scholte waves in liquid and solid and their variation with depth was studied.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The dispersion equation shows that th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the fundamental Scholte wave was greater than the P-wave in liquid and less than that of the Scholte wave in homogeneous elastic half-space.In contrast,the velocity of higher-order Scholte waves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P waves in liquid and S-waves in solid.Only the fundamental Scholte wave has no cutoff frequency.The Scholte wave at the liquid surface moved only vertically,while the particles inside the liquid medium moved elliptically.The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depth in the solid medium caused the particle motion to change from a retrograde ellipse to a prograde ellipse.The above results imply the study of Scholte waves in the ocean and oceanic crust and help estimate ocean dep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olte waves in the ocean and oceanic crust dispersion equation propagation velocity amplitude mode of motion
下载PDF
网格内不满足均匀性假设对应力场反演结果的影响——以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地区应力场研究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帆 盛书中 +3 位作者 万永革 王晓山 刘兆才 李瑶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79-488,共10页
本研究搜集了GCMT中自1976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区域的102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应用MSATSI软件反演了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给出了该区域应力场的总体特征:最大主压应力轴自西向东呈现NNE-NE偏转,最小主... 本研究搜集了GCMT中自1976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区域的102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应用MSATSI软件反演了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给出了该区域应力场的总体特征:最大主压应力轴自西向东呈现NNE-NE偏转,最小主压应力轴自西向东呈现NWW-NW-NNW扇形偏转;整个研究区域σ_3轴倾角较小接近水平,σ_1轴倾角情况复杂,大体上自西向东由水平转向直立;R值自西北至东南出现规律性递增现象.根据反演结果,部分网格点中应力轴倾角的置信区间过大,且不同应力轴的置信区间存在重叠现象,同时该部分网格内震源机制解类型多样.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利用两种反演方法对单个网格基于不同类型震源机制解数据进行单独反演、利用人工合成震源机制数据进行验证以及各震源机制解相对于参考应力张量的残差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验证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单个网格内应力场不均匀所致,此时应力场反演结果为多个应力场的综合.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应力场研究中网格的合理划分以及应力场结果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米林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均匀性 网格
原文传递
ISC-GEM地震目录的产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保昆 冯向东 +3 位作者 万永革 Domenico Di Giacomo 黄辅琼 马延路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70-1775,共6页
ISC-GEM地震目录是ISC发布和管理的一份全新的、基于仪器记录的全球中强震地震目录,于2013年首次发布.截至2018年2月,该目录从1900-2014年,跨越115年的时间尺度,共计28000余条地震,其中中国陆地区域的地震近千条.ISC-GEM地震目录的产出... ISC-GEM地震目录是ISC发布和管理的一份全新的、基于仪器记录的全球中强震地震目录,于2013年首次发布.截至2018年2月,该目录从1900-2014年,跨越115年的时间尺度,共计28000余条地震,其中中国陆地区域的地震近千条.ISC-GEM地震目录的产出过程中,收集了1900年以后共百余年的观测数据,截至2018年6月,可用的地震波到时数据达20000000余条,振幅数据达6000000余条.目录中的所有地震经过两步法重新定位:EHB方法确定震源深度,ISCloc修定震中和发震时间.矩震级是唯一的震级标度,采用直接计算或由其他震级(M_S和m_b)转换的方式而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GEM 地震目录
原文传递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震源区震后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胡晓辉 盛书中 +2 位作者 万永革 卜玉菲 李振月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75-1681,共7页
基于中国地震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波形资料,采用gCAP方法反演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 6.0地震震源机制解以及17次M>3.5余震震源机制解,并用所得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了震源区震后构造应力场.获得以下结论:(1)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 基于中国地震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波形资料,采用gCAP方法反演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 6.0地震震源机制解以及17次M>3.5余震震源机制解,并用所得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了震源区震后构造应力场.获得以下结论:(1)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309°、68°和41°,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01°、53°和152°,矩心深度为10.7 km,矩震级为5.8,结果表明主震属于兼具有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余震序列以逆冲型地震为主;(2)震后震源区主压应力轴方位为NEE,倾角近乎水平,主张应力轴方位为SSE,倾角接近垂直,属于逆冲型应力状态,与周边地质构造运动状态相吻合;(3)结合震源机制解特征、余震展布、等震线长轴方向以及周边地质构造特征,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长宁—双河背斜北翼褶皱伴生的NW向断层,对应于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长宁地震 g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