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合临床国际预后指数、病理免疫分型及中期PET/CT建立的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朱海燕 李菲 +2 位作者 赵瑜 王全顺 王瑞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8-301,308,共5页
目的探讨结合影像(PET/CT)、病理(免疫分型)及临床(国际预后指数,IPI)建立的预后评估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270例DLBCL患者的免疫分型[是否生发中心(GCB)来源]、IPI评分等,于化疗前及化疗... 目的探讨结合影像(PET/CT)、病理(免疫分型)及临床(国际预后指数,IPI)建立的预后评估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270例DLBCL患者的免疫分型[是否生发中心(GCB)来源]、IPI评分等,于化疗前及化疗后2个周期行^(18)F-FDGPET/CT成像,运用5分评分法(5PS)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减少率法(△SUVmax)分析成像结果。通过随访分析患者的疗效及无进展生存率(PFS)、总生存率(OS)在组合预后模型(影像、病理、临床)与单一模型的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生存曲线显示单一模型中IPI、5PS及△SUVmax法PFS及O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B组与Non-GCB组免疫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合模型PFS与OS显示不同组合模式高、中、低风险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结合影像、病理及临床多参数建立的评估模型对DLBCL预后评估有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免疫表型分型 预后
下载PDF
肝脾γ δ-T细胞淋巴瘤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艳芬 赵瑜 +7 位作者 王全顺 王书红 朱海燕 李红华 靖彧 高春记 刘代红 黄文荣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276-279,297,共5页
目的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 gamma-delta T-cell lymphoma,HSTCL)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与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5年4月本中心收治的4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 gamma-delta T-cell lymphoma,HSTCL)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与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5年4月本中心收治的4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男性3例,年龄分别为18岁、49岁、63岁;女性1例,34岁;均有肝脾大、骨髓受累。脾中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脾索及脾窦,细胞中等大小,核仁不明显;免疫组化CD3阳性,Bcl-2阳性,B系相关抗原阴性,细胞毒性颗粒标记TIA-1可阳性。骨髓中髓窦受累并扩张,肿瘤细胞小至中等大小,核仁不明显或有1~2个可辨别的核仁,核浆比例升高;免疫分型均表达CD3和TCRγδ,部分CD2及CD7阳性,可表达NK细胞抗原CD16、CD56,均不表达CD4、CD8、CD57。49岁男性患者放弃治疗,3例接受化疗患者2例因感染死亡,其中1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复发。4例患者从有临床症状到确诊时间分别为20 d、16个月、5个月、19个月,确诊到死亡时间分别为7个月、3个月、2个月、2个月。结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骨髓受累时可借助免疫分型明确诊断;该型淋巴瘤对化疗多耐药,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γδ-T细胞 免疫分型 治疗
下载PDF
健脾利湿解毒汤治疗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全顺 付瑞萍 +3 位作者 李伟 卫华 张甜甜 刘洁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16期2743-2746,共4页
目的 探讨在常规西医的治疗基础上联合健脾利湿解毒汤应用于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88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目的 探讨在常规西医的治疗基础上联合健脾利湿解毒汤应用于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88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则给予常规西医联合健脾利湿解毒汤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生化指标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90.90%比72.73%,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者尿痛、尿急、尿频及腰腹疼痛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各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FBG、2hPG、BUN、SCR、β2-M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FBG、2hPG、BUN、SCR、β2-MG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常规控制血糖及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联用脾利湿解毒汤治疗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及肾功能相关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利湿解毒汤 糖尿病 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4算法的苹果叶部病害缺陷检测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权顺 吕蕾 +2 位作者 黄德丰 付思琴 余华云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2-187,共6页
针对苹果叶部病害缺陷检测效率低下、误检率高、实时性差等问题,以苹果叶部的灰斑病、黑星病、锈病、斑点落叶病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4算法的苹果叶部病害缺陷检测算法。首先通过数据扩增对数据集扩充提升鲁棒性,算法通... 针对苹果叶部病害缺陷检测效率低下、误检率高、实时性差等问题,以苹果叶部的灰斑病、黑星病、锈病、斑点落叶病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4算法的苹果叶部病害缺陷检测算法。首先通过数据扩增对数据集扩充提升鲁棒性,算法通过二分K均值聚类算法确定锚框以解决预设锚框不适用苹果叶部病害的问题,引入DenseNet121作为特征提取网络,提升对苹果叶部病害缺陷的检测性能,并且减小模型大小,降低存储开销。将模型与YOLOv4模型进行对比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v4模型平均精度均值(mAP)达到97.52%,与改进前相比提升0.89%,模型大小为62.71 MB,与改进前相比减小182.82 MB,检测速度为26.33 FPS,与改进前相比提升6.78 FPS。能够满足实际生活中对苹果叶部病害检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叶部病害 缺陷检测 YOLOv4 二分K均值聚类 DenseNet121
下载PDF
高浓度全氟辛酸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复材料研究
5
作者 王晓曼 王泉顺 +1 位作者 尹颖 郭红岩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0-718,共9页
采用有机玻璃柱模拟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制备球状吸附材料作为PRB填充材料模拟地下水环境连续进水,探究对高浓度全氟辛酸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由活性炭、生物炭、沸石和零价铁等制备的复合材料对高浓度全氟... 采用有机玻璃柱模拟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制备球状吸附材料作为PRB填充材料模拟地下水环境连续进水,探究对高浓度全氟辛酸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由活性炭、生物炭、沸石和零价铁等制备的复合材料对高浓度全氟辛酸去除效果较好,其中活性炭:凹凸棒土:零价铁粉为2:4:0.4的材料和其他配比的材料相比,吸附效果更好,比表面积测试结果显示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当全氟辛酸浓度为50 mg·L^-1时,其去除效果达到95%以上;运行75d后进水全氟辛酸浓度增加至100 mgL^-1,连续运行至190 d,去除率为83.4%~96.6%;且pH越低,材料吸附效果越好;吸附4h左右可达到吸附平衡,该复合材料的试验效果表明该技术可应用于处理高浓度全氟辛酸污染的地下水,实现地下水污染的原位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 地下水 可渗透反应墙 原位修复 吸附材料
下载PDF
以慢性腹泻起病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一例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张冉 王全顺 +1 位作者 赵瑜 朱海燕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8年第11期660-663,669,共5页
目的探讨以慢性腹泻起病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AL)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17年1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1例以慢性腹泻起病的AL患者的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例以慢性腹泻起病的患者明确诊断为AL... 目的探讨以慢性腹泻起病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AL)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17年1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1例以慢性腹泻起病的AL患者的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例以慢性腹泻起病的患者明确诊断为AL,经过VCD方案治疗病情明显好转,达到完全缓解。结论以慢性腹泻起病的AL需采用多种检测方法以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治疗方案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变性 腹泻 免疫球蛋白轻链 硼替佐米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芦可替尼治疗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二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郑文帅 管立勋 +8 位作者 程龙灿 狐亚磊 徐媛媛 杨婷 彭博 武永莉 薄剑 王全顺 高晓宁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3-114,共2页
患者男,70岁。2018年11月初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症状,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升高,2019年1月4日入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血液科,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男,70岁。2018年11月初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症状,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升高,2019年1月4日入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血液科,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50.34×10^9/L,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124 g/L,血小板(platelet,PLT)439×10^9/L,中性粒百分比91%,单核细胞计数0.5×10^9/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 芦可替尼
原文传递
维奈克拉联合高强度化疗方案序贯二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8
作者 郑文帅 谷振阳 +6 位作者 管立勋 程龙灿 谭敏 狐亚磊 徐媛媛 王全顺 扈江伟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2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FLAG+伊达比星(IDA)方案对第1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及第1次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8年7月收治... 目的探讨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FLAG+伊达比星(IDA)方案对第1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及第1次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8年7月收治的1例复发难治AML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3岁,诊断为AML,经过诱导化疗及巩固化疗后复发,挽救化疗无效,遂在复发状态下进行第1次allo-HSCT;移植后4个月患者再次复发,在给予挽救性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给予维奈克拉+FLAG+IDA方案治疗,达完全缓解(CR),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MRD)阴性,遂给予第2次allo-HSCT,并于+60天给予地西他滨+维奈克拉巩固治疗。随访至移植后3个月余时,患者仍为CR和MRD阴性。结论分子靶向药物维奈克拉与FLAG+IDA方案联合对第1次allo-HSCT后复发的AML患者安全、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第2次allo-HSCT可以作为年轻的第1次allo-HSCT后复发AML患者的有效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维奈克拉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复发 难治
原文传递
Outcomes of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from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matched or mismatched unrelated donors 被引量:2
9
作者 Cao Tingting Li Yanfen +11 位作者 wang quanshun Li Honghua Bo Jian Zhao Yu Jing Yu wang Shuhong Zhu Haiyan Dou Liping Jia Bojun Gao Chunji Yu Li Huang Wenr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4期2612-2617,共6页
Background AII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rom unrelated donors (UR-PBSCT) i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many hematologic diseases due to lack of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identical si... Background AII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rom unrelated donors (UR-PBSCT) i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many hematologic diseases due to lack of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identical sibling donors.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the degree of the HLA match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UR-PBSCT. Methods Patients who underwent UR-PBSCT from September 2003 to September 2012 wer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high-resolution molecular typing. SPSS version 17.0 was used to analysis and compare the statistics of engraftment, incidence of GVHD, other complications and survival among the groups.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eleven patients received UR-PBSCT, 60 of them with an HLA matched donor (10/10), 36 of them with a one locus mismatched donor (9/10), and 15 of them with a two loci mismatched donor (8/10). Similar basic characteristics were found in the three groups.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engraftment of myeloid cells or platelets in the three groups (P〉0.05). Two-year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 overall survival (OS)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among those three groups were similar (P〉0.05).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100-day Ill-IV aGVHD in the HLA matched group and the one HLA locus mismatche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two HLA loci mismatched group (3.3%, 8.6%, and 26.7%, P=0.009). The occurrence rate of new pulmonary infections in the HLA matched group was lower than in the two HLA mismatched groups (26.67%, 52.78%, and 41.18%, P=0.035).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100-day and 2-year transplantation related mortality (TRM) in two HLA loci mismatched group was higher than in the HLA matched group and in the one HLA locus mismatched group, (8.4%, 11.8% and 33.3%, P=0.016) and (12.3%, 18.7% and 47.5%, P=0.002). Conclusions HLA mismatch will not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engraftment or 2-year survival after UR-PBSCT, but two mismatched HLA loci may increase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severe aGVHD and TRM. Chin Med J 2014;127 (14): 2612-26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locus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unrelated donor
原文传递
程序性死亡因子-1抑制剂治疗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0
作者 谷振阳 朱海燕 +8 位作者 李艳芬 管立勋 徐媛媛 刘占祥 胥灵敏 赵瑜 刘代红 王全顺 黄文荣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36-342,共7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PD)-1抑制剂,治疗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PD)-1抑制剂,治疗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合并CNS受累的R/R 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以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200 mg/次,每2周1次)为主的多种方案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及疗效,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0年6月30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者1,男性,50岁,因"左眼胀痛1个月"就诊,并于2017年2月被诊断为DLBCL。患者经一线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后,因CNS DLBCL复发,于2018年10月行auto-HSCT,2019年3月再次出现CNS和外周DLBCL复发。患者2,女性,44岁,因"扁桃体肿痛1个月"就诊,并于2016年7月被诊断为DLBCL。患者经一线R-CHOP方案治疗后复发,经二线R-DICE(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异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昔)方案治疗后,再次获得完全缓解(CR),并于2018年5月行auto-HSCT。患者于2018年12月,再次复发。②患者1先后接受13次以卡瑞利珠单抗为主的方案治疗,在接受第10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获得部分缓解(PR),接受第13次治疗后,获得不确定的CR(CRu)。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处于良好的持续缓解状态。患者2接受5次含卡瑞利珠单抗方案治疗无效,此后死于疾病进展。③在接受第4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患者1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中均检测到卡瑞利珠单抗,浓度分别为34968.86和494.57 ng/mL;患者2血清标本中卡瑞利珠单抗浓度为26538.14 ng/mL,但其脑脊液标本中卡瑞利珠单抗检测值低于仪器检测下限。④文献复习结果:目前尚无能够预示PD-1抑制剂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PD-1抑制剂单药,除对几种特定类型淋巴瘤显示出较好疗效外,对于R/R DLBCL患者的治疗反应率较低,PD-1抑制剂联合其他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疗效。结论R/R DLBCL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后,可对其开展血清和脑脊液药物浓度检测。脑脊液中检测到PD-1抑制剂,可能预示其对CNS病灶有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与疗效有无直接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中枢神经系统 复发 卡瑞利珠单抗 程序性死亡因子-1抑制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