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餐厨垃圾酸性发酵及其产物为碳源的脱氮特性 被引量:19
1
作者 唐嘉陵 王晓昌 +2 位作者 蒲云辉 胡以松 李玉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6-1433,共8页
利用餐厨垃圾为基质进行酸性发酵并利用其发酵产物作为反硝化碳源,结果发现发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碳水化合物—乳酸—VFAs,这主要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关系较大.发酵72h后,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达99.3%,乳酸含量达到最大... 利用餐厨垃圾为基质进行酸性发酵并利用其发酵产物作为反硝化碳源,结果发现发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碳水化合物—乳酸—VFAs,这主要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关系较大.发酵72h后,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达99.3%,乳酸含量达到最大值(45.2g/L).利用不同阶段的发酵液(未发酵、部分发酵、乳酸为主和VFAs为主)作为反硝化碳源时发现,与乙酸钠相似,乳酸为主的发酵液具有良好的反硝化能力(0.15g NO_3^--N/g COD)和较快的反硝化速率[6.1g NO_3^--N/(g VSS·h)],其有机物利用效率较高,厌氧污泥产率低,并在C/N大于5.7时能够实现完全的反硝化.将以乳酸为主的发酵液用于实际污水处理时发现,SBR脱氮效率明显提高.而且不会对硝化过程产生抑制,因此利用餐厨垃圾进行乳酸发酵,不仅能够缩短发酵时间、降低废物处理费用,还能获得优质的反硝化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反硝化 碳源 酸性发酵
下载PDF
流态变化对污水管网沉积污染物分布及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石烜 田嘉盟 +4 位作者 任博 高歌 金鑫 王晓昌 金鹏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275-3282,共8页
为探明城市污水汇流管网流速变化对沉积层污染物及生物菌群演替的影响,通过控制污水管道中试系统中干管、支管流速,模拟了不同汇流条件下城市污水管网系统运行状态,探究了不同汇流条件下沉积层碳、氮、硫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及微生物... 为探明城市污水汇流管网流速变化对沉积层污染物及生物菌群演替的影响,通过控制污水管道中试系统中干管、支管流速,模拟了不同汇流条件下城市污水管网系统运行状态,探究了不同汇流条件下沉积层碳、氮、硫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汇流条件下,COD、TN、NH_(3)-N、NO_(3)-N、硫酸盐含量沿沉积层深度方向均逐渐减小,而硫化物含量逐渐升高.当干管、支管流速均增加时,促进了汇流区域不同深度污染物的沉积富集,但由于DO、ORP环境因子的改变,以及流速的增大,将沉积层中原有的碳源基质剥离到污水中,减少了微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同时造成沉积层内部溶解氧含量的上升,沉积层中产甲烷菌(MA)中优势菌属Methanosaeta、硫酸盐还原菌(SRB)中优势菌属Desulfomicrobium、水解发酵菌(FB)中优势菌属Caldisericum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硫氧化细菌(SOB)中优势菌属Thiobacillus相对丰度增加,显著影响了沉积污染物的转化特性.污水管网汇流区域流态是改变污水水质及管道微生物系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管网 汇流流态 沉积层污染物 冲刷沉积 生化作用
下载PDF
快速眼动睡眠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侯彦丽 张静静 +5 位作者 李佳媚 赵玉杰 张小玲 高雅 王小闯 王岗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21-1025,共5页
目的探讨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利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美国“睡眠心脏健康研究”数据库(sleep heart health study,SHHS,注册号:NCT00005275),对纳入多导睡眠图监测记录的受试者基线睡眠... 目的探讨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利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美国“睡眠心脏健康研究”数据库(sleep heart health study,SHHS,注册号:NCT00005275),对纳入多导睡眠图监测记录的受试者基线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REM睡眠特征进行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同时在睡眠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SDB)人群和非SDB人群中进行敏感性分析,来阐明REM睡眠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902例受试者,随访11年后,其中有1152例受试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经过多因素分析,发现随着REM睡眠时间延长(HR0.974,95%CI0.951~0.997,P=0.028)及REM睡眠构成比(percent of sleep time in REM sleep,REMP)增加(HR 0.990,95%CI0.980~1.000,P=0.047),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在SDB人群中,这种相关性更加明显,即REM睡眠时间(HR 0.967,95%CI0.937~0.997,P=0.034)和REMP(HR0.986,95%CI0.974~0.999,P=0.039)越高,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越低.结论在社区人群中,REM睡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可能存在相关性,其中尤以SDB人群为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眼动(REM)睡眠 心血管疾病 睡眠呼吸障碍(SDB)
下载PDF
多点汇流下污水管网污染物迁变规律及其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石烜 高歌 +4 位作者 任博 田嘉盟 金鑫 王晓昌 金鹏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615-3625,共11页
为研究城市污水管网多点汇流条件下污染物的迁变规律及其对微生物繁衍的影响机制,建立一套多汇流点位的污水管道中试系统,探究污水输送过程中碳,氮,硫3类主要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特性.结果表明,汇流点前溶解态化学需氧量(SCOD)和硫酸盐(S... 为研究城市污水管网多点汇流条件下污染物的迁变规律及其对微生物繁衍的影响机制,建立一套多汇流点位的污水管道中试系统,探究污水输送过程中碳,氮,硫3类主要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特性.结果表明,汇流点前溶解态化学需氧量(SCOD)和硫酸盐(SO(4)^(2-))浓度下降,氨氮(NH(4)^(+)-N)浓度上升,支管汇流使得汇流点3类污染物浓度显著增加.后期水质达到稳定,在保证支管污水的汇入导致各类污染物增加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SCOD浓度由进口的320mg/L左右下降至出口的280mg/L左右,在氨化作用下导致的NH(4)^(+)-N总增加量在15mg/L左右,高于因汇流产生的增加总量12.5mg/L左右,结果表明汇流管网系统中微生物的消耗代谢作用是碳氮类污染物变化的主导因素,而SO(4)^(2-)后期进出口浓度均在20mg/L左右,说明支管汇流和生化代谢使SO(4)^(2-)的含量维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此外,对管网中试系统生物相中微生物繁衍过程进行分析可知,发酵菌(FB),产氢产乙酸菌(HPA),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含量随繁衍时间显著增加,并在沿程的不同汇流点处出现丰度升高现象.综上所述,在多点汇流导致污水水质波动的作用下,促进了管网生物相中微生物的繁衍增殖,并增强了其代谢作用在污水管网污染物转化的主导地位,使得污染物在管网输送过程中呈现更为显著的转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管网 多点汇流 污染物迁移转化 微生物繁衍代谢
下载PDF
城市污水处理厂初沉系统沉淀分离特性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琼华 李青 +1 位作者 王晓昌 魏文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46-2251,共6页
利用COMSOL软件模拟和分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辐流式初沉系统三维流态及悬浮颗粒浓度分布状况,并探究颗粒物不同粒径(0.5×10^(-4) m、1×10^(-4) m、2×10^(-4) m、3×10^(-4) m)、挡板不同位置(2.5 m、3.0 m、3.5 m、4.... 利用COMSOL软件模拟和分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辐流式初沉系统三维流态及悬浮颗粒浓度分布状况,并探究颗粒物不同粒径(0.5×10^(-4) m、1×10^(-4) m、2×10^(-4) m、3×10^(-4) m)、挡板不同位置(2.5 m、3.0 m、3.5 m、4.0 m)和挡板不同长度(1 m、2 m、3 m),对初沉系统沉淀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悬浮颗粒粒径大小对初沉系统内流场和浓度场影响较大,平均粒径愈大,相应的沉淀效果愈好;(2)挡板与进水口中心的距离L和挡板长度H对系统的沉淀效果影响明显,当L=2.5 m,H=2 m时,模拟沉淀效果为最优。通过研究掌握初沉系统沉淀和分离特性,并指出可通过优化挡板的位置及长度,构建更为合理的初沉系统运行工况,对进一步指导和优化初沉系统设计革新和建造运行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初沉系统 模拟 悬浮固体颗粒 沉淀分离
下载PDF
自然光和UV辐照下二级出水DOM及毒性的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世莹 马晓妍 +5 位作者 董珂 郝丽伟 张纬尧 李莹 王晓昌 周进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81-1188,共8页
为了探明自然光和紫外光(UV)对二级处理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及其毒性效应的削减特性,研究了在自然光和UV两种不同光源的辐照条件下,二级处理出水中DOM的光谱特性、遗传毒性和植物毒性变化,阐明了毒性效应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相比... 为了探明自然光和紫外光(UV)对二级处理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及其毒性效应的削减特性,研究了在自然光和UV两种不同光源的辐照条件下,二级处理出水中DOM的光谱特性、遗传毒性和植物毒性变化,阐明了毒性效应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相比于自然光照,UV辐照可以明显降低二级处理出水的UV254,并达到21%矿化.自然光和UV均可降低二级处理出水中有色溶解性有机物(CDOM),但去除的组分有所差异.同时,自然光照与UV辐照均可降低二级处理出水的遗传毒性,其削减率分别达到92%和61%.遗传毒性的变化与CDOM荧光强度变化有显著相关性.UV辐照可降低二级处理出水的植物毒性,削减率达到81%,而自然光照对二级处理出水植物毒性的削减率仅为19%,削减效果较差.利用UPLC-MS检测二级出水中的除草剂,发现植物毒性削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自然光照下二级处理出水中的阿特拉津降解缓慢,表观降解速率常数为0.0033h^(-1);但是UV辐照下二级处理出水中的阿特拉津可快速降解,其表观速率常数为0.2225h^(-1).这为污水厂排放水毒性效应控制及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光照 UV光照 二级出水 DOM 遗传毒性 植物毒性
下载PDF
Difference in Selenium Accumulation in Shoots of Two Rice Cultivars 被引量:21
7
作者 ZHANG Lian-He SHI Wei-Ming wang xiao-cha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5期646-653,共8页
Two japonica rice (Oryza saliva L.) cultivars, Xiushui 48 and S. Andrea, differing in their ability to accumulate Se in the grain (as high as a three-fold difference), were compared for selenium (Se) accumulation in t... Two japonica rice (Oryza saliva L.) cultivars, Xiushui 48 and S. Andrea, differing in their ability to accumulate Se in the grain (as high as a three-fold difference), were compared for selenium (Se) accumulation in their shoots when their growth media was supplied with different forms of 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en treated with 0.25μmol L-1 Na2SeO3, Xiushui 48 accumulation of Se in the shoot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rapid (P≤0.05) than S. Andrea, probably because of greater Se uptake and transport in Xiushui 48. Xiushui 48 rice seedlings had a higher shoot-Se accumulation rate and absorbed selenocysteine (Se-Cys) more rapidly than S. Andrea seedlings. However, when treated with Se as 0.25 f33mol L-1 selenomethionine (Se-Met), the S. Andrea seedlings' accumul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P≤0.05) than that of Xiushui 48. Possibly, the high Se accumulation rate of Xiushui 48 seedling shoots compared to S. Andrea shoots was the result of a higher capacity of Xiushui 48 to transform selenite to organic Se compounds and a higher selenite uptake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技术 堆积作用 石膏 摄取率
下载PDF
Beta-Glucosidase Activity in Paddy Soils of the Taihu Lake Region, China 被引量:24
8
作者 wang xiao-chang LU Q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18-124,共7页
The profile distribution of β-gulcosidase activity in twelve typical paddy soil profiles with high productivity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 of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Activities of β-gulcosidase in the plow layers wer... The profile distribution of β-gulcosidase activity in twelve typical paddy soil profiles with high productivity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 of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Activities of β-gulcosidase in the plow layers were in the range of 52.68-137.02 μg PNP g-1 soil h-1 with a mean of 89.22 μg PNP g-1 soil h-1. However, most plow layers ranged from 70 to 110 μg PNP g-1 soil h-1. The profile distribution of β-gulcosidase activity in the 12 soil profiles decreased rapidly with soil depth, with activity at the 60 cm depth only about 10% of that in the surface layers (0-15 cm or 0-20 cm). In these soil profiles, β-gulcosidase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arylsulphatase activity. Meanwhile,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shown between β-gulcosidase activity and soil 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太湖 剖面 活性 土壤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dual laterolog for carbonate cave reservoirs and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被引量:11
9
作者 Tan Mao-Jin Gao Jie +1 位作者 wang xiao-chang Zhang Song-Yang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1年第1期79-85,96,共8页
洞碳酸盐形成被异质描绘,它使电的木头预言困难。知道怎么使用双 laterolog 精确地识别当前是重要的并且份量上评估洞。使用数字模拟计算电的木头回答能为洞鉴定和评估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在这份报纸,基于双 laterolog 原则,我们首先... 洞碳酸盐形成被异质描绘,它使电的木头预言困难。知道怎么使用双 laterolog 精确地识别当前是重要的并且份量上评估洞。使用数字模拟计算电的木头回答能为洞鉴定和评估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在这份报纸,基于双 laterolog 原则,我们首先学习球形的洞用有限元素方法建模的不同尺寸(女性),决定在在包括地与不同充满的材料学习洞模型的木头回答以后充满的抵抗力和洞之间的一种关系,并且最后学习洞上的回答用页岩和页岩填满的双 laterolog 。数字结果为碳酸盐洞水库的鉴定和评估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向测井响应 碳酸盐岩地层 数值模拟方法 岩溶洞 响应特性 水库 储层评价 充填材料
下载PDF
Effect of Waterlogged and Aerobic Incubation on Enzyme Activities in Paddy Soil 被引量:12
10
作者 wang xiao-chang LU Q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32-539,共8页
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with soil water content treatments of 0.15 (W1), 0.20 (W2), and 0.40 (W3) g g-1 soil was carried out for two months to investigate the activities of important enzymes involved in C, N, P, and ... 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with soil water content treatments of 0.15 (W1), 0.20 (W2), and 0.40 (W3) g g-1 soil was carried out for two months to investigate the activities of important enzymes involved in C, N, P, and S cycling in a paddy soil from the Taihu Lake region, China, under waterlogged and aerobic conditions. Compared with air-dried soil, waterlogging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P (?) 0.05) of fluorescein diacetate (FDA) andβ-D-glucosidase activities, and this effect was enhanced with increasing waterlogging time. Waterlogging also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P (?)0.05) arylsulfatase as well as alkaline and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but did not decrease the activities with the increase in waterlogging time. Short-term waterlogging did not affect urease activity, but prolonged waterlogging decreased it markedly. In contrast, the aerobic incubation (W1 and W2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0.05) FDA,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β-D-glucosidase activities. With aerobic treatments the activities of FDA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increased with incubation time, whereasβ-D-glucosidase activity decreas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was usually observed between the W1 and W2 treatments for the activities of FDA as well as alkaline and acid phosphatase; however,β-D-glucosidase and urease were usually not significant (P(?) 0.05). No activity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waterlogging and aerobic incubation for arylsulfatase and ur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氧性 活性 稻田土 水浸
下载PDF
Ultrafiltration with in-line coagulation for the removal of natural humic acid and membrane fouling mechanism 被引量:10
11
作者 wang Jin wang xiao-ch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5期880-884,共5页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were made on the natural humic acid removal and the membrane fouling of ultrafiltration (UF) with in-line coagu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UV...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were made on the natural humic acid removal and the membrane fouling of ultrafiltration (UF) with in-line coagu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UV254 removals by the UF with in-line coagulation at pH 7 were increased from 28% to 53% and 40% to 78% in comparison with direct UF treatment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analysis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showed that UF with coagulation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removal of humic acid with molecular weights less than 6000 Da in particular. Compared to direct UF, the in-line coagulation UF also kept more constant permeate flux and very slight increase oftransmembrane pressure during a filtration circle. Two typical membrane fouling models were used by inducing two coefficients Kc and Kp corresponding to cake filtration model and pore narrowing model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membrane fouling by pore-narrowing effect was effectively alleviated and that by cake-filtration was much decreased by in-line coagul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agulation prior to ultrafiltration at pH 7, the cake layer formed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became thicker, but the membrane filtration resistance was lower than that at pH 5 with the extension of operatio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humic acid ultrafiltration (UF) in-line coagulatio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membrane fouling
下载PDF
两种分子量分级下DOM的组分特征及其生物毒性
12
作者 马晓妍 陈文凤 +4 位作者 成芳德 唐磊 王晓昌 林雨 刘孝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885-5895,共11页
分别采用超滤离心管和超滤杯两种方式制备不同分子量的溶解性有机物(DOM),探究不同的分子量分级方式对获得的DOM组成成分特征及其生物毒性效应的影响,同时判明各组分联合作用方式.DOM分别来源于城市污水厂出水(EfOM)及商品天然腐植酸(SW... 分别采用超滤离心管和超滤杯两种方式制备不同分子量的溶解性有机物(DOM),探究不同的分子量分级方式对获得的DOM组成成分特征及其生物毒性效应的影响,同时判明各组分联合作用方式.DOM分别来源于城市污水厂出水(EfOM)及商品天然腐植酸(SWR-NOM).结果表明,两种分级方式获得的不同分子量DOM含有相同的荧光峰,腐殖酸类物质是EfOM与SWR-NOM含有的主要荧光类有机质(FDOM),占FDOM的56%~91%.同种DOM不同分子量组分中FDOM组成相对含量一致.采用超滤离心管分级得到的DOM在不同分子量区间内SUVA254和E2/E3的差异较大,而采用超滤杯分级时差异变化较小.对于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在同一分子量区间内,采用超滤杯分级获得的DOM组分检测到的发光细菌毒性值大于采用超滤离心管分级检测到的结果,但采用超滤杯分级时<1kDa组分的急性毒性效应值低于检测限.利用浓度加和模型(CA)对DOM中各组分的联合作用方式进行判断,发现DOM混合物的联合毒性符合CA模型,预测联合毒性效应占检测到的实际水样毒性的67%~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物(DOM) 分子量分级 生物毒性 浓度加和模型
下载PDF
乙炔氢氯化钌基催化剂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小艳 王小昌 李国栋 《中国氯碱》 CAS 2020年第10期8-11,共4页
概述了乙炔氢氯化反应用催化剂的研发使用现状,详细介绍了钌基催化剂的实验室研究进展及单管侧线数据,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钌基催化剂 乙炔氢氯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电石法PVC含汞废水综合治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学鲁 王小昌 +1 位作者 李国栋 陈财来 《中国氯碱》 CAS 2019年第7期35-36,共2页
阐述了降低含汞废水汞浓度和产生量的方法,深化了含汞废水综合治理的理念,对企业设计更为合理的含汞废水处理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聚氯乙烯 含汞废水 综合治理
下载PDF
双侧向测井响应计算洞穴充填物电阻率方法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晓畅 胡松 孔强夫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55-1160,共6页
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洞穴是其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电性特征是评价洞穴充填情况的重要指标,利用双侧向测井资料表征洞穴充填物真实的电性特征对洞穴充填情况的准确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对等效洞穴地层模... 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洞穴是其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电性特征是评价洞穴充填情况的重要指标,利用双侧向测井资料表征洞穴充填物真实的电性特征对洞穴充填情况的准确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对等效洞穴地层模型进行双侧向测井响应数值模拟,分析洞穴尺寸、洞穴充填物和基岩对双侧向测井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洞穴较大时,浅侧向测井响应受基岩和洞穴尺寸影响很小,可直接将浅侧向测井响应作为洞穴充填物电阻率;当洞穴较小时,双侧向测井响应无法直接反映洞穴充填物电阻率,因此应用洞穴尺寸、基岩电阻率和浅侧向测井响应建立洞穴充填物电阻率的计算模型.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洞穴充填物电阻率与给定的洞穴充填物电阻率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在西部某油田实际井资料处理解释中亦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洞穴充填物电阻率的准确计算为缝洞储集体的测井识别和解释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 充填物 电阻率 双侧向测井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溶解氧对低碳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脱氮性能与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池玉蕾 石烜 +2 位作者 任童 王晓昌 金鹏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374-4382,共9页
为了阐明溶解氧对低碳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供氧区溶解氧浓度分别为2~3、1~2和低于1 mg·L^(-1)的运行条件下微生物应对低碳源环境生长与代谢特性的差异.随着供氧区溶解氧浓度的降低利用外碳源和内碳源脱氮... 为了阐明溶解氧对低碳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供氧区溶解氧浓度分别为2~3、1~2和低于1 mg·L^(-1)的运行条件下微生物应对低碳源环境生长与代谢特性的差异.随着供氧区溶解氧浓度的降低利用外碳源和内碳源脱氮量分别升高了20.23%和80.54%,内碳源的除磷利用效率升高了13.89%,进而使低碳源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得到强化.高通量测序和RDA分析结果表明,降低供氧区溶解氧浓度驱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整,促使脱氮除磷功能微生物(如:Dechloromonas菌属)的丰度显著增加.基于PICRUSt预测分析可知,在低溶解氧浓度的运行环境中微生物与基质利用、能量合成和代谢调控功能相关的基因活性更高,保证了功能微生物在低碳源条件下稳定生长并维持较高的脱氮除磷效率.本研究为提升低碳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脱氮除磷功能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源 城市污水 溶解氧(DO) 微生物群落 代谢机制
原文传递
四环素对人粪便好氧堆肥过程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时红蕾 王晓昌 +1 位作者 李倩 刘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810-2818,共9页
以人粪便和锯末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四环素(TC)对好氧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实验共设4个处理:CK(不添加TC)、TC100(100 mg·kg^(-1)TC)、TC250(250 mg·kg^(-1)TC)和TC500(500 mg·kg^(-1)TC)... 以人粪便和锯末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四环素(TC)对好氧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实验共设4个处理:CK(不添加TC)、TC100(100 mg·kg^(-1)TC)、TC250(250 mg·kg^(-1)TC)和TC500(500 mg·kg^(-1)TC).采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堆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C对堆肥理化性质的影响与其浓度有关,堆肥中TC浓度的增加显著抑制了堆肥温度的升高,增加了水溶性碳(WSC)的残留,降低了种子发芽率(GI)并抑制了脱氢酶活性(DHA).堆肥温度、WSC、GI和DHA等堆肥参数都可以用来表征堆肥的腐熟度,以上结果表明堆肥中TC浓度高达500 mg·kg^(-1)时,TC阻碍了人粪便好氧堆肥过程并影响堆肥产物的腐熟.而且,TC浓度的增加显著改变了堆肥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降低了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TC对堆肥过程和堆肥产物腐熟的主要不利影响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干扰和对生物活性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好氧堆肥 人粪便 微生物群落 堆肥腐熟
原文传递
人粪便好氧堆肥过程中典型抗生素的消减特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时红蕾 王晓昌 李倩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434-3442,共9页
以人粪便和锯末为试验材料,进行3种不同温度(55℃、35℃和无温控)控制条件下的好氧堆肥试验,对比温度对堆肥过程中4种人们大量应用的抗生素(四环素、金霉素、磺胺嘧啶和环丙沙星)消减特性的影响.同时分别对抗生素在水环境、锯末载体和... 以人粪便和锯末为试验材料,进行3种不同温度(55℃、35℃和无温控)控制条件下的好氧堆肥试验,对比温度对堆肥过程中4种人们大量应用的抗生素(四环素、金霉素、磺胺嘧啶和环丙沙星)消减特性的影响.同时分别对抗生素在水环境、锯末载体和人粪便加锯末堆肥中的降解进行针对性试验,分析人粪便好氧堆肥中影响抗生素降解的主要因素或作用,并对其贡献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4种抗生素在高温堆肥中的去除效果最好,其去除率都在90%以上.相比磺胺嘧啶和环丙沙星,金霉素和四环素的降解对堆肥温度依赖更强.四环素和金霉素在堆肥中的去除主要为水解作用导致的去除,而磺胺嘧啶和环丙沙星的去除则主要归因于锯末有机质对其吸附的影响.与其它3种抗生素不同,微生物作用对堆肥中环丙沙星降解的影响是重要的,贡献率接近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好氧堆肥 人粪便 降解 锯末吸附
原文传递
天鹅湖瀉湖沉积物铁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释放潜力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书童 魏烈群 +1 位作者 王效昌 高丽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7-774,共8页
研究了山东半岛天然瀉湖-荣成天鹅湖沉积物总铁(TFe)及不同形态铁的含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利用Zr O-Chelex DGT技术对代表性湖区表层沉积物有效态铁(DGT-Fe)进行了原位测定,以探究沉积物中铁向上覆水体的释放潜力。结果表明,表层10 cm... 研究了山东半岛天然瀉湖-荣成天鹅湖沉积物总铁(TFe)及不同形态铁的含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利用Zr O-Chelex DGT技术对代表性湖区表层沉积物有效态铁(DGT-Fe)进行了原位测定,以探究沉积物中铁向上覆水体的释放潜力。结果表明,表层10 cm沉积物TFe含量为11.255~45.135 g kg-1,其中西北部含量高于东南部。各样点沉积物铁形态含量均表现为:残渣态铁(Res-Fe)>易还原铁氧化物(Ox1-Fe)>可还原铁氧化物(Ox2-Fe)>可吸附性铁(Abs-Fe)、磁铁矿(Mag-Fe)、碳酸盐铁(Carb-Fe),即Res-Fe和Ox1-Fe为沉积物铁的主要赋存形态。从垂直分布来看,0~10 cm表层沉积物各形态铁含量波动较大,10~30 cm层次沉积物含量变化较小。活性较强的Ox1-Fe含量在河流入湖口处(西北部和西端)较高,表层含量高于深层,在0~10 cm层次呈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3个湖区沉积物DGT-Fe含量在0.001~0.305 mg L-1变化;在湖的西北部和中心湖区水土界面下0^-3.4 cm层次沉积物DGT-Fe含量较低且垂向变化平缓,呈略微上升趋势,之后随深度迅速增加。3个湖区DGT-Fe在水土界面的扩散通量均为正值,湖北部、中心和南部扩散通量分别为0.0112 mg m-2d-1、0.0173 mg m-2d-1和0.0015 mg m-2d-1。说明沉积物铁可向上覆水体释放,其中藻类大量分布的湖中心释放潜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形态 DGT-Fe 时空分布 释放潜力 天鹅湖
原文传递
GAC/DMBR复合工艺的优化及污水处理效能
20
作者 张净钰 杨媛 +3 位作者 胡以松 臧颖 王晓昌 陈荣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14,共6页
基于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采用批式试验研究了尼龙网膜基材孔径(200、300、500目)和颗粒活性炭(GAC)投加量(0.5、1、2、3 g/L)对GAC/DMBR复合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并基于优化结果进一步通过连续运行工艺试验考察了其对污水的处理效能... 基于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采用批式试验研究了尼龙网膜基材孔径(200、300、500目)和颗粒活性炭(GAC)投加量(0.5、1、2、3 g/L)对GAC/DMBR复合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并基于优化结果进一步通过连续运行工艺试验考察了其对污水的处理效能。批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孔径的膜基材时出水浊度无明显差别,但是200目的膜基材表现出更高的稳定通量[65 L/(m^2·h)];当GAC投加量为2 g/L时,GAC/DMBR复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和过滤性能最优。连续运行工艺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DMBR)相比,GAC/DMBR复合工艺的出水通量显著提升,出水浊度稳定在1 NTU左右,且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溶解性胞外聚合物(SEPS)含量降低,污泥性能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 颗粒活性炭 污水 过滤性能 污泥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