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渗吸效应的页岩油井体积压裂用液强度优化方法——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X-1井为例
1
作者 蒋廷学 沈子齐 +6 位作者 王良军 齐自立 肖博 秦秋萍 范喜群 王勇 曲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8-596,共9页
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X-1井为例,将岩心实验测得的带压渗吸规律通过岩心尺度油藏模拟拟合得到表征渗吸过程的毛管压力特征曲线及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将其代入宏观油藏模型中模拟压后焖井过程,建立体积压裂用液强度优化方法。研究表明:压... 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X-1井为例,将岩心实验测得的带压渗吸规律通过岩心尺度油藏模拟拟合得到表征渗吸过程的毛管压力特征曲线及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将其代入宏观油藏模型中模拟压后焖井过程,建立体积压裂用液强度优化方法。研究表明:压裂液用液强度的优化必须考虑造缝要满足预测最终可采储量的需求、满足渗吸驱油的需求、满足补充地层能量的需求,同时将压裂液用液强度控制在临界渗吸强度附近,避免液量过少导致渗吸置换作用不充分,液量过大导致成本增加与潜在储层伤害。模拟发现,压裂液用液强度与单井预测最终可采储量正相关且存在最优值,大于最优值后,单井预测最终可采储量增加的幅度将越来越小,通过适当提高压裂液用液强度补充地层能量提高焖井压力,适当增加焖井时间,可有效增加压后产能。经过X-1井现场试验验证,该优化方法对油井生产效果改善显著,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水平井 体积压裂 渗吸效应 用液强度 参数优化
下载PDF
结合机器学习的SA湍流模型闭合系数修正
2
作者 徐向阳 胡冠男 +2 位作者 王良军 朱文浩 张武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1-351,共11页
将修正Morris分类筛选法与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相结合,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据驱动下,用于SA(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闭合系数的修正.利用分类筛选法有效缩小闭合系数... 将修正Morris分类筛选法与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相结合,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据驱动下,用于SA(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闭合系数的修正.利用分类筛选法有效缩小闭合系数研究范围,同时依据XGBoost方法在小规模数据集下取得精度较高的拟合模型,有效提升系数修正效率.在三维DLR-F6-WB构型下进行了数值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利用本方法能够在三维复杂模型上基于小样本数据进行系数修正,修正后的升阻力系数计算精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 敏感度 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 线性回归 系数修正
下载PDF
神经网络融合多源信息的列车测速方法研究
3
作者 陆海亭 孙春洋 +2 位作者 王亮军 付保明 陈林山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24年第5期90-95,共6页
地铁列车自主测速定位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是保障其行车安全和效率的先决条件。在目前常用地铁列车测速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传感器的选型以及相应多源数据融合算法,提出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融合光电式传感器、多普勒雷达传感器以及加速度计的地... 地铁列车自主测速定位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是保障其行车安全和效率的先决条件。在目前常用地铁列车测速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传感器的选型以及相应多源数据融合算法,提出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融合光电式传感器、多普勒雷达传感器以及加速度计的地铁列车智能测速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非线性的能力,选用光电式传感器、多普勒雷达、加速度计这三种传感器的实测数据作为其输入,选取RBF人工神经网络智能融合快速寻优,自适应地调整它们的实测数据权重,从而得到地铁列车的实时速度值,以期达到进一步提高列车测速的精确性与可靠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速方法 多源信息融合 RBF神经网络 地铁列车
下载PDF
Optimization method of fracturing fluid volume intensity for SRV fracturing technique in shale oil reservoir based on forced imbibition:A case study of well X-1 in Biyang Sag of Nanxiang Basin,China
4
作者 JIANG Tingxue SHEN Ziqi +6 位作者 wang liangjun QI Zili XIAO Bo QIN Qiuping FAN Xiqun wang Yong QU Ha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3期674-683,共10页
An optimization method of fracturing fluid volume strength was introduced taking well X-1 in Biyang Sag of Nanxiang Basin as an example.The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capillary pressure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 were ob... An optimization method of fracturing fluid volume strength was introduced taking well X-1 in Biyang Sag of Nanxiang Basin as an example.The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capillary pressure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 were obtained from history matching between forced imbibition experimental data and core-scale reservoir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aken into a large scale reservoir model to mimic the forced imbibition behavior during the well shut-in period after fracturing.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SRV)fracturing fluid volume strength sh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EUR),increased oil recovery by forced imbibition and enhancement of formation pressure and the fluid volume strength of fracturing fluid should be controlled around a critical value to avoid either insufficiency of imbibition displacement caused by insufficient fluid amount or increase of costs and potential formation damage caused by excessive fluid amount.Reservoir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SRV fracturing fluid volume strength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ingle-well EUR and an optimal fluid volume strength existed,above which the single-well EUR increase rate kept decreasing.An optimized increase of SRV fracturing fluid volume and shut-in time would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formation pressure and enhance well production.Field test results of well X-1 proved the practicality of established optimization method of SRV fracturing fluid volume strength on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shale oil well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horizontal well volume fracturing forced imbibition fracturing fluid intensity parameter optimization
下载PDF
学术史思维与时代性意识——论中国“通俗史学”发展的源流、路径及意义
5
作者 王亮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0-91,共12页
学界对中国“通俗史学”研究的重要分歧在于对史学“娱乐化”(作品)的理解与接受,辨证该问题需从中国“通俗史学”自身的发展史及其学术功用之实践入手。从中国“通俗史学”发展的渊源来看,其历程至迟于唐代已开始,这个历史过程可以20... 学界对中国“通俗史学”研究的重要分歧在于对史学“娱乐化”(作品)的理解与接受,辨证该问题需从中国“通俗史学”自身的发展史及其学术功用之实践入手。从中国“通俗史学”发展的渊源来看,其历程至迟于唐代已开始,这个历史过程可以20世纪初“新史学”的提出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不同阶段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从“通俗史学”普及历史知识、延伸正统史学社会功能的角度看,中国“通俗史学”的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条以通俗历史读物等简化正统史学的形式为主,一条以讲史等娱乐性活动的形式为主。历史地看,两条路径下的史学“通俗化”发展均促进和实现了历史意识及史学意识的深化,延伸了史学本身在教化、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因此,当下的“通俗史学”研究应以时代意识来重新定位史学“娱乐性”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史学 正统史学 历史演义 历史意识 史学意识
下载PDF
《城轨信号基础设备维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
6
作者 陶雨濛 周爱萍 王亮军 《时代汽车》 2024年第11期82-84,共3页
在新工科背景下,《城轨信号基础设备维护》课程相关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共建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城轨信号工岗位特色,提炼四个思政要点: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工程伦理,围绕“重规范、应危急、防... 在新工科背景下,《城轨信号基础设备维护》课程相关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共建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城轨信号工岗位特色,提炼四个思政要点: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工程伦理,围绕“重规范、应危急、防风险”育人主线,从课程内容优化、思政元素挖掘、实施路径构建、育人目标评价四个方面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而落实“形成行业认同-具备职业素养-铸就匠心底蕴”递进式的课程思政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轨信号 课程思政 职业素养 匠心底蕴
下载PDF
地下水位对定点形变观测影响分析——以九江中心站异常核实为例
7
作者 黄仁桂 袁俊 +10 位作者 赵爱平 罗丽 赵影 李雨泽 肖孟仁 肖健 吕坚 王良俊 罗桂生 朱国伟 胡婷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2020年5月九江1井水位出现大幅突降,九江地震监测中心站形变观测仪器测值均出现异常。通过对九江中心站自然环境、观测系统、人为干扰等情况进行排查,并对九江2井进行加密监测,即利用井下电视对九江2井的地下结构进行探查,此次异常与200... 2020年5月九江1井水位出现大幅突降,九江地震监测中心站形变观测仪器测值均出现异常。通过对九江中心站自然环境、观测系统、人为干扰等情况进行排查,并对九江2井进行加密监测,即利用井下电视对九江2井的地下结构进行探查,此次异常与2008年9月钻井对形变数据产生的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该区域水文地质情况分析认为,2020年5月九江1井水位异常为非地震区域性构造活动。通过数据分析,总结了地下水位对定点形变观测数据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形变数据 异常
下载PDF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两面针的矮化效果研究
8
作者 梁燕妮 王粮钧 +1 位作者 梁筱彬 张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3期70-73,共4页
为缓解两面针茎枝叶多锐刺导致日常管理困难的问题,提高其药用部位产量,建立两面针栽培新模式,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多效唑、烯效唑、矮壮素及缩节胺生长调节剂对两面针植株进行矮化试验,筛选出对两面针矮化效果最佳的处理方式,并... 为缓解两面针茎枝叶多锐刺导致日常管理困难的问题,提高其药用部位产量,建立两面针栽培新模式,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多效唑、烯效唑、矮壮素及缩节胺生长调节剂对两面针植株进行矮化试验,筛选出对两面针矮化效果最佳的处理方式,并对处理后的两面针叶片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效唑1000 mg/L和烯效唑200 mg/L处理对两面针的矮化效果较好且稳定;气孔对矮壮素800 mg/L、缩节胺400 mg/L处理较为敏感,明显变小;保卫细胞对4种生长调节剂处理均比较敏感。矮化研究可为两面针种植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 生长调节剂 矮化效果 叶片特征
下载PDF
双分支时空关键点特征增强人体姿态迁移网络 被引量:1
9
作者 冉启材 王亮军 +1 位作者 方昱春 倪兰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2-258,共7页
为了充分利用动作序列之间的先验信息以提升姿态迁移模型的性能,提出了一个基于时空图卷积的双流关键点特征增强模块,即双分支时空图姿态迁移模块(dual-branch spatial temporal graph pose transfer block,DSTG-PTB)。DSTG-PTB从高帧... 为了充分利用动作序列之间的先验信息以提升姿态迁移模型的性能,提出了一个基于时空图卷积的双流关键点特征增强模块,即双分支时空图姿态迁移模块(dual-branch spatial temporal graph pose transfer block,DSTG-PTB)。DSTG-PTB从高帧率和低帧率2个不同的分支进行特征提取。输入的关键点数据首先经过位置嵌入和速度嵌入,然后构建人体骨骼关键点的时空图,并利用时空图卷积网络挖掘动作关键点之间的关联特征,最后将2个分支的特征进行融合并嵌入现有的姿态迁移模型中。对4个序列动作数据集进行了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DSTG-PTB可以有效提升姿态迁移网络的性能,生成更符合用户审美的序列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图卷积 姿态迁移 特征增强 图像生成
下载PDF
富水深厚软土地层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良军 王松茂 杨超 《广东水利水电》 2023年第12期108-115,共8页
以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为例,分析了富水深厚软土地层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重难点,重点介绍了施工关键技术,施工关键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超深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效率,保证了墙体质量和槽段接头防渗效果,分析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 以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为例,分析了富水深厚软土地层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重难点,重点介绍了施工关键技术,施工关键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超深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效率,保证了墙体质量和槽段接头防渗效果,分析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地下连续墙 抓铣结合 垂直度 自锁直螺纹套筒 接头冲洗 水下混凝土
下载PDF
火山地震监测在火山喷发预测中的应用
11
作者 刘国明 王良俊 +4 位作者 康建红 张宇 仲广培 刘含玉 乔天罡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5-437,共13页
火山地震学是火山监测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预测火山喷发最有效的方法。本文首先回顾了火山地震监测的历史,分析汇总了火山地震的类型和特征,并介绍了各类地震的形成机理。然后,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火山地震学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如... 火山地震学是火山监测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预测火山喷发最有效的方法。本文首先回顾了火山地震监测的历史,分析汇总了火山地震的类型和特征,并介绍了各类地震的形成机理。然后,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火山地震学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如地震活动性分析、实时振幅比测量、地震波速度变化和重复地震等,同时列举了具体的应用实例。最后,介绍了火山地震学方法在中国大陆火山监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地震 喷发预测 长白山火山 家族地震 能量释放
下载PDF
单层缓冲区多层网格的格子Boltzmann方法
12
作者 杨子韬 王良军 +2 位作者 朱文浩 丁虎 张武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3-490,共18页
针对多层网格格子Boltzmann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发展了一种无需时间插值的、基于单层缓冲区的粗细网格信息传递优化算法.该算法利用四叉树结构,构建不同层级格点之间的父子关系,简化了粗细网格交界面上的分布函数转换,... 针对多层网格格子Boltzmann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发展了一种无需时间插值的、基于单层缓冲区的粗细网格信息传递优化算法.该算法利用四叉树结构,构建不同层级格点之间的父子关系,简化了粗细网格交界面上的分布函数转换,可以充分发挥LBM的局部性与并行性.基于该算法开发了一套通用的多层网格LBM并行程序,对顶盖驱动方腔流、点声源扩散、NACA0012翼型绕流问题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验证了该算法和程序的有效性及其良好的加速比、效率和可扩展性等并行性能.与标准LBM相比,本文基于单层缓冲区的多层网格LBM在计算稳定性、收敛速度和计算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方法 单层缓冲区 多层网格 并行计算 性能评估
下载PDF
Cl掺杂对CuI薄膜发光性能增强研究
13
作者 杨颖康 邵怡晴 +7 位作者 李柏良 吕志伟 王路路 王亮君 曹逊 吴宇宁 黄荣 杨长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7-692,共6页
宽禁带γ-CuI是一种具有优异光电和热电性能的p型透明半导体材料,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其发光性能受材料缺陷影响的物理机理尚不清楚。本工作通过气相反应法制备了Cl掺杂的CuI薄膜,采用电镜表征方法研究Cl掺杂对多晶... 宽禁带γ-CuI是一种具有优异光电和热电性能的p型透明半导体材料,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其发光性能受材料缺陷影响的物理机理尚不清楚。本工作通过气相反应法制备了Cl掺杂的CuI薄膜,采用电镜表征方法研究Cl掺杂对多晶CuI薄膜表面形貌和阴极荧光发光特性的影响,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探究了Cl在CuI薄膜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以揭示Cl掺杂CuI薄膜结构与发光性能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原本晶粒饱满但晶界显著的CuI薄膜掺杂Cl后呈现出致密平整的表面,表明Cl掺杂剂改变了CuI的表面结构。相比未掺杂区域,Cl掺杂区410nm处的荧光信号明显得到双倍增强,而在720nm附近的缺陷峰则略有降低,说明Cl掺杂极大改善了CuI薄膜的发光性能。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对该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引入Cl元素有效抑制了CuI中碘空位等深能级缺陷的产生,降低了激子发生非辐射跃迁的概率,从而改善CuI的发光性能,这与阴极荧光的结果一致。本研究获得的掺杂CuI薄膜带边发光峰的半峰宽仅为7nm,表现出极高的发光单色性。这些发现有助于对卤素掺杂获得的高性能CuI基材料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I Cl掺杂 阴极荧光 第一性原理计算
下载PDF
长征四号系列火箭测控设计与实现
14
作者 王良军 颜晓明 +2 位作者 张孟军 朱飞翔 徐文豪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3年第S01期74-81,共8页
运载火箭起飞后,与地面的数据交互均通过天基、地基的无线测控链路进行,可见测控系统先进设计及测控技术发展对火箭飞行状态确认、安全控制以及事后功能、性能分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长四系列运载火箭测控系统的发展历程,从测控体... 运载火箭起飞后,与地面的数据交互均通过天基、地基的无线测控链路进行,可见测控系统先进设计及测控技术发展对火箭飞行状态确认、安全控制以及事后功能、性能分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长四系列运载火箭测控系统的发展历程,从测控体系组成、设计约束条件、天基与地基测控系统设计流程以及高密发射背景下箭上测控系统先进设计手段等方面进行展开介绍,通过长四火箭的测控手段与能力的变化,展现火箭发射保障能力的进步,交流后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征四号 运载火箭 百发 测控技术 天基测控
下载PDF
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电气技术演进与展望
15
作者 王良军 颜晓明 +3 位作者 林子瑞 朱林娜 史韶丽 金益辉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3年第S01期66-73,共8页
自1988年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以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已完成百次发射。长征四号系列火箭历经三十五年的积累、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航天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主力火箭。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箭上电气系统包含控制、遥测、外安系统... 自1988年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以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已完成百次发射。长征四号系列火箭历经三十五年的积累、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航天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主力火箭。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箭上电气系统包含控制、遥测、外安系统,作为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系统在长四百发历程中紧跟技术发展,持续改进。本文重点通过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电气系统技术演变展现型号电气系统百发历程,旨在分享长四百发设计经验,助力运载电气技术的智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征四号 运载火箭 百发 电气系统 技术发展
下载PDF
近40余年明代史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述论
16
作者 王亮军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第7期76-86,共11页
近40余年来,明代史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研究成果数量增多、质量提高(“量”之变);对明代史学之史学地位、史学现象的认识和态度发生转变(“论”之变);对传统研究方法的继续使用和对新研究方法的借鉴(“法”之变);研究视域扩大、研... 近40余年来,明代史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研究成果数量增多、质量提高(“量”之变);对明代史学之史学地位、史学现象的认识和态度发生转变(“论”之变);对传统研究方法的继续使用和对新研究方法的借鉴(“法”之变);研究视域扩大、研究领域拓展(“域”之变)。如今,明代史学研究表现出更大的活力,特别是在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上。明代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在正确的理论观点的指导下,学术研究往往得益于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史学史 个案研究 研究视域 研究方法
下载PDF
碳酸盐岩烃源岩气藏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气藏为例 被引量:40
17
作者 胡东风 王良军 +6 位作者 张汉荣 段金宝 夏文谦 刘珠江 魏全超 王昆 潘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33,共11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以下简称茅一段)以往一直都被视为一套碳酸盐岩烃源岩,未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储层评价与测试工作。近年来,借鉴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思路,借助于兼探井对川东南涪陵地区茅一段进行测试并获得了工业气流。为了...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以下简称茅一段)以往一直都被视为一套碳酸盐岩烃源岩,未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储层评价与测试工作。近年来,借鉴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思路,借助于兼探井对川东南涪陵地区茅一段进行测试并获得了工业气流。为了进一步弄清该区茅一段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基于野外剖面实测、钻井系统取心以及实验室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沉积特征、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涪陵地区茅一段气藏源储一体,天然气主要富集在黑灰色灰泥灰岩和瘤状灰泥灰岩中;②储集空间主要为粒缘孔(缝)、成岩收缩孔(缝)、有机质孔和裂缝;③孔隙以纳米级孔为主,主体孔径为5~50 nm,介于页岩储层与常规储层之间,并且非均质性强;④气藏具有源储共生、岩性控藏、大面积层状分布的特点,表现为两段式油气差异富集——"早期层内近源富集"与"晚期层间泄压调整";⑤外缓坡相带中伴随阵发性上升流沉积的黑灰色富有机质细粒灰泥灰岩的发育是天然气成藏的基础,黏土矿物转化控制了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天然气成藏的关键,裂缝发育有利于天然气的富集高产。结论认为,该区茅一段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气藏——碳酸盐岩烃源岩气藏,并且具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已有多口井获气;该类气藏的发现,不仅拓展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领域,而且还可以为中国南方其他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 涪陵地区 中二叠统茅口组 碳酸盐岩 烃源岩气藏 灰泥灰岩储集层 致密气藏 源储一体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46
18
作者 胡东风 王良军 +3 位作者 黄仁春 段金宝 徐祖新 潘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21,共9页
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似层状”白云岩储层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发现,但对该层位白云石化的成因和分布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制约了该区的天然气勘探部署。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方向,基于岩心和... 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似层状”白云岩储层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发现,但对该层位白云石化的成因和分布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制约了该区的天然气勘探部署。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方向,基于岩心和露头样品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特征、成因及主控因素,建立了白云岩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茅口组白云岩纵向上主要发育于茅三段中下部,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岩性主要为细中晶云岩、硅质云岩、生屑云岩等,储层物性较好,主要发育孔隙、热液溶蚀缝洞系统两类储集空间;②该区茅口组基质云岩与鞍状云岩的微量元素及其含量、锶同位素比值及包裹体均一温度均存在着差异,表明两类白云岩的形成流体或期次相差较大,早期热水沉积形成基质云岩,晚期受热液溶蚀改造形成缝洞充填的鞍状云岩;③该区茅口组白云岩发育分布受生屑滩、热水沉积和基底断裂的联合控制,其中生屑滩是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热水沉积形成了早期层状基质云岩,基底断裂为后期富镁热液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改善了储集性能。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对川东地区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部地区 中二叠世 茅口期 白云岩储集层 主控因素 热水沉积 热液溶蚀改造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被引量:20
19
作者 胡东风 王良军 +2 位作者 黄仁春 盘昌林 张庆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3-290,共8页
在系统梳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石油地质理论、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将其勘探历程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勘探(1953—2000年)、岩性气藏勘探(2000—2010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勘探(2010年至今)3个勘探阶段。优选... 在系统梳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石油地质理论、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将其勘探历程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勘探(1953—2000年)、岩性气藏勘探(2000—2010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勘探(2010年至今)3个勘探阶段。优选近20年来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普光气田、元坝气田和涪陵气田3个大气田,通过梳理其早期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理论认识创新、勘探思路转变、勘探发现与后续部署的系统论述,以期为其他盆地或地区勘探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勘探历程 普光气田 元坝气田 涪陵气田 构造油气藏 岩性气藏 非常规油气藏
下载PDF
论范晔《后汉书》中的“大一统”意识
20
作者 王亮军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23年第1期3-18,共16页
范晔对东汉历史的记载和评论蕴含着深刻的“大一统”意识,具体表现为论政权、思想、民族及疆域的统一,而最终指向维护汉(东汉)的统绪。范晔的政权统一意识以“天命论”为基础,同时强调以“帝德”为核心的人为在政权建立中的作用;思想统... 范晔对东汉历史的记载和评论蕴含着深刻的“大一统”意识,具体表现为论政权、思想、民族及疆域的统一,而最终指向维护汉(东汉)的统绪。范晔的政权统一意识以“天命论”为基础,同时强调以“帝德”为核心的人为在政权建立中的作用;思想统一意识以“归本儒学”为宗旨,关注儒学与士风、政治之间的联动关系对社会治理所产生的影响;民族及疆域统一意识则重视民族融合局面与政治统治间的关系,强调用“柔服之道”处理民族及边防问题。范晔对东汉历史的记载所蕴含的“大一统”意识既在于正东汉一代之得失,也有对刘宋政权之得失的考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其“大一统”意识的主要方面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仍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晔 《后汉书》 “大一统” “天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