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林龄阶段秃杉人工林养分元素分布及其生物循环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南雅薇 何斌 +3 位作者 黄光友 韦家国 吴庆标 黄振格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4,共8页
2018年3—4月份,在广西南丹县地理位置毗邻、立地条件相似的区域,以9、17、25、37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林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林龄的秃杉人工林中分别设置3个样地(20 m×30 m),测定样地林冠郁闭度、林分密度,林木胸径、树高... 2018年3—4月份,在广西南丹县地理位置毗邻、立地条件相似的区域,以9、17、25、37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林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林龄的秃杉人工林中分别设置3个样地(20 m×30 m),测定样地林冠郁闭度、林分密度,林木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等;在每个林龄阶段样地外选择3株平均木并伐倒,分别测定树叶、树枝、干皮、干材、根系鲜质量,并按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测定生物量鲜质量,计算林分各结构层次生物量;在每个样地内随机设置5个1 m×1 m木框架尼龙网收集器,按凋落叶、凋落枝、杂物等组分分别测定年凋落物归还量;选取不同结构层次植物各组分样品,分别测定N、P、K、Ca、Mg质量分数;以养分贮存量与分配、养分年净积累量、养分利用系数、养分循环系数、养分周转期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ANOVA)、邓肯(Duncan)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林龄阶段秃杉人工林养分积累、分布及其生物循环特征。结果表明:①林木各器官5种养分元素质量分数均以树叶最高,其次是干皮、树枝和树根,干材最低;各器官中不同养分元素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N、Ca、K、P、Mg。②乔木层中,各器官养分元素积累量占总累积量比例随林龄的增长发生变化,树叶养分元素占总累积量比例随林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干材和树皮养分元素占总累积量比例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③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养分元素总贮存量,分别为775.91、1120.41、1320.50、1570.39 kg·hm^(-2);其中,乔木层养分元素贮存量,分别占总贮存量的89.30%、86.66%、83.62%、82.04%,随林龄增加而下降;灌草层养分元素贮存量,分别占总贮存量的5.01%、5.93%、6.55%6.43%、5.69%;凋落物层养分元素贮存量,分别占总贮存量的5.69%、7.42%、9.83、11.53%,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④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养分元素年积累量分别为76.99、57.10、44.18、33.90 kg·hm^(-2)·a^(-1),随林龄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养分元素年净积累量以N最高,其次是K、Ca,P、Mg较低。⑤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养分元素,年吸收量分别为114.57、135.39、142.66、118.67 kg·hm^(-2)·a^(-1),年归还量分别为37.58、78.29、98.48、85.52 kg·hm^(-2)·a^(-1),养分元素利用系数分别为0.17、0.14、0.13、0.09,养分元素循环系数分别为0.34、0.58、0.69、0.72,养分元素周转期分别为18.44、12.40、11.21、15.20 a。秃杉人工林,9年生以前自身养分积累速率较快,但养分利用率较低,归还速率较慢,周转时间较长;25年生后养分积累速率减慢,归还速率加快,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生物循环,恢复和维持林地持久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杉人工林 林龄 营养元素 养分积累 养分分布 养分生物循环
下载PDF
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初期生长效应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戴俊 陈琴 +6 位作者 陈代喜 罗启亮 董利军 黄开勇 程琳 韦家国 黄鹏艳 《广西林业科学》 2021年第1期18-21,共4页
在不同试验地开展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与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闽楠(Phoebe bournei)、刨花润楠(Machilu spauhoi)和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混交林早期生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生长量在贝江河林场和山口林... 在不同试验地开展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与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闽楠(Phoebe bournei)、刨花润楠(Machilu spauhoi)和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混交林早期生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生长量在贝江河林场和山口林场的不同混交模式间差异显著,在同一混交模式下不同试验地间亦有差异。初步筛选出红锥为适合与杉木混交的阔叶树种。在杉木+红锥混交模式中,杉木年均树高和胸径分别为1.33 m和2.06 cm,红锥年均树高和胸径分别为1.14 m和1.19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效应 混交林 杉木 阔叶树
下载PDF
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生态系统C积累及其分布格局 被引量:5
3
作者 韦家国 周刚 +3 位作者 刘凡胜 杨正文 莫少壮 何斌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8年第1期29-33,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23年生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C储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各器官中C含量为426.0~503.9 g·kg^(-1),不同器官C含量排序为:皮>干>根>枝>叶,草本层、灌木层和凋...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23年生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C储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各器官中C含量为426.0~503.9 g·kg^(-1),不同器官C含量排序为:皮>干>根>枝>叶,草本层、灌木层和凋落物层平均C含量分别为452.7、408.0和428.9 g·kg^(-1),土壤(0~80 cm)C含量为16.59 g·kg^(-1)。杉木各器官中C含量为464.5~508.9 g·kg^(-1),不同器官C含量排序为:皮>干>枝>根>叶,草本层、灌木层和凋落物层平均C含量分别为456.2、416.3和468.1 g·kg^(-1),土壤(0~80 cm)C含量为15.77 g·kg^(-1)。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生态系统C储量分别为245.82、213.52 t·hm^(-2),不同层次C储量排序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或灌草层。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10.75、7.14 t·hm^(-2)·a^(-1),C年净固定量分别为5.05、3.47 t·hm^(-2)·a^(-1),年净吸收CO2量分别为18.53、12.73 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杉 杉木 连栽 C储量 C分配
下载PDF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Ecosystems of Taiwania flousiana Plantation and Successive Rotation Plantation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被引量:2
4
作者 Zhou Gang He Bin +3 位作者 wei jiaguo Liu Fansheng Mo Shaozhuang Yang Zhengwe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8年第4期11-14,18,共5页
The 23-year-old T. flousiana plantation and successive rotation plantation of C. lanceolata at Shankou Forest Farm of Nandan County, Guangxi were tested by the method of plot investigation combining with biomass m... The 23-year-old T. flousiana plantation and successive rotation plantation of C. lanceolata at Shankou Forest Farm of Nandan County, Guangxi were tested by the method of plot investigation combining with biomass measurement. Carbon storag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in the two fores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arbon content in different organs of T. flousiana ranged from 426.0 to 503.9 g/kg, and the order was bark 〉stem 〉 root 〉 branch 〉 leaf. The carbon contents in shrub, herb and litter layers were452.9 , 408.0 and 428.9 g/kg, respectively. Carbon content in the soil (0 -80 cm)was 16.59 g/kg. The carbon content in different organs of C. lanceolata ranged from 464.5 to 508.9 g/kg, and the order was bark 〉 stem 〉 branch 〉 root 〉 leaf. The carbon contents in shrub, herb and litter layers were 456.2, 416.3 and 468.1 g/kg, respectively. Carbon content in the soil (0 -80 cm)was 15.77 g/kg. Total carbon storage amounts of T. flousiana plantation and successive rotation plantation of C. lanceolata were 245.83 and 213.52 t/hm^2, respectively. The carbon storage order of different structure layers from T. flousiana plantation and successive rotation plantation of C. lanceolata was soil layer (0 -8 0 cm) 〉 vegetation layer 〉 litter layer. Annual net productivity in the arbor layers of T. flousiana plantation and successive rotation plantation of C. lanceolata plantations was 10.75 and 17.13 t/(hm^2 · a) ; annual net carbon fixation amounts were estimated as 5.05 and 3.47 t /(hm^2 · a) ; annual net absorption C02 amounts were 18.53 and 12.73 t/(hm^2 · a)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 flousiana C. lanceolata Successive rotation Carbon storage Carbon distribution
下载PDF
烧伤创疡再生医疗技术治疗外伤性甲床缺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魏加国 卢乐磊 +1 位作者 于兆海 时秀霞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1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探讨烧伤创疡再生医疗技术治疗外伤性甲床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黄岛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外伤性甲床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再生组40例(46指)与移植组40例(43指),再生组患者行... 目的探讨烧伤创疡再生医疗技术治疗外伤性甲床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黄岛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外伤性甲床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再生组40例(46指)与移植组40例(43指),再生组患者行烧伤创疡再生医疗技术治疗,移植组患者行断层甲床自体移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伤指疼痛变化情况以及伤指功能和外观恢复情况。结果治疗4、8、24、48、72 h,再生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移植组(t=24.660、46.590、33.560、52.600、29.900,P均<0.001);治疗3、6、9个月,再生组患者伤指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移植组(t=16.910、15.540、14.110,P均<0.001);治疗9个月,再生组患者缺损甲床及指甲再生效果优良率为100%,明显优于移植组患者的再生效果优良率74.42%(Z=-8.391,P<0.001)。结论应用烧伤创疡再生医疗技术治疗外伤性甲床缺损,可有效缓解创面疼痛,促进伤指功能及外观恢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创疡再生医疗技术 湿润烧伤膏 断层甲床自体移植 甲床缺损 外伤 指甲
下载PDF
MEBO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魏加国 时秀霞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1年第4期268-270,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给予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黄岛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简单清创并保留钢板及螺丝钉等内固定物后应用MEBO治疗,观察创面愈合效果及创面愈合时... 目的总结分析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给予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黄岛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简单清创并保留钢板及螺丝钉等内固定物后应用MEBO治疗,观察创面愈合效果及创面愈合时间、感染性骨不连骨性愈合情况、疼痛情况及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 d后,患者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0.665,P<0.001);治疗后,创面感染逐渐得以控制,外露骨质及钢板等内固定物逐渐被新生肉芽组织及上皮组织覆盖,创面逐渐缩小愈合;治疗7周后,32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100%、显效率达96.88%。最终所有创面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为(46.3±13.7)d,感染性骨不连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2.7±3.7)个月,且均无复发。治疗过程中均无感染加重及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MEBO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可有效控制创面感染、减轻创面疼痛、促进创面愈合,且无需取出内固定物,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烧伤膏 骨折 内固定 术后感染 创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