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的理论研究框架构建与解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苏浩 吴次芳 李雪银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26,共9页
研究目的:探索建立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理论方法体系,为准确判别区域耕地系统健康状态和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调查法和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系统健康是指当构成耕地系统... 研究目的:探索建立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理论方法体系,为准确判别区域耕地系统健康状态和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调查法和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系统健康是指当构成耕地系统内部因子或系统外部的水平方向因子和垂直方向因子受到干扰时,系统能够维持稳定的生产能力、维持能力和恢复能力。(2)耕地系统健康与突变理论的运行机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突变理论为构建耕地系统健康诊断框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当构成耕地系统各因子受到干扰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时,耕地系统将有序运行,则耕地系统处于健康状态。反之,系统的各因子发生突变超出阈值范围,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则耕地系统处于非健康状态。(3)基于“要素特征—作用机理—阈值测算—系统诊断—调控策略”的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理论框架体系,是测算区域耕地系统健康水平和诊断健康状态的基本逻辑。研究结论:耕地系统健康问题是因耕地系统构成因子的突变引发,突变理论能够有效解释耕地系统变化机理和健康状态,本文构建的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理论框架体系,完善和丰富了耕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系统健康 耕地保护 突变理论 诊断
下载PDF
耕地休耕研究进展与评述 被引量:21
2
作者 俞振宁 谭永忠 +1 位作者 吴次芳 郑红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2-89,共8页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耕地休耕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探讨未来休耕研究的重点方向,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按照"概念基础—目标模式—实施要点—保障机制"的框架进行梳理,现有研究在休耕内涵及其...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耕地休耕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探讨未来休耕研究的重点方向,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按照"概念基础—目标模式—实施要点—保障机制"的框架进行梳理,现有研究在休耕内涵及其效益、休耕政策目标与实施模式、休耕规模与空间布局、农户休耕意愿与补偿、休耕存在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总体而言,目前休耕研究存在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与系统性、缺乏学科交叉研究等不足。研究结论:未来应重点加强休耕制度基础理论研究、休耕各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休耕 综述 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喀斯特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吕添贵 吴次芳 +1 位作者 李洪义 王梦婧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7年第5期42-47,共6页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测算了贵阳市1998-2012年水资源承载力演化,并探讨水资源承载状态与现实差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贵阳市水生态足迹从1998年的0.2605hm^2/人下降到2012年的0.1839hm^2/人,而水资源承载力从1998年的0.448h...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测算了贵阳市1998-2012年水资源承载力演化,并探讨水资源承载状态与现实差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贵阳市水生态足迹从1998年的0.2605hm^2/人下降到2012年的0.1839hm^2/人,而水资源承载力从1998年的0.448hm^2/人增加到2012年的0.637hm^2/人;(2)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从1998年的0.187hm^2/人增加到0.453hm^2/人,人口盈余比例从0.42增加至0.72,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态;(3)贵阳市水资源承载盈余状态与现实水资源缺水情况相背离,主要受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生态机制和人文社会机制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水资源承载力 生态足迹 影响机制 优化路径 贵阳
下载PDF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经济解释与法理演绎 被引量:105
4
作者 徐忠国 卓跃飞 +1 位作者 吴次芳 李冠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22,共7页
研究目的:在分析农村宅基地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揭示宅基地三权分置的经济机理,并从物权的角度演绎其法理逻辑。研究方法:经济学的产权分析和法学的法理演绎。研究结果:通过重构使用权的权利束,分离保障权能和财产权能,实现资格权... 研究目的:在分析农村宅基地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揭示宅基地三权分置的经济机理,并从物权的角度演绎其法理逻辑。研究方法:经济学的产权分析和法学的法理演绎。研究结果:通过重构使用权的权利束,分离保障权能和财产权能,实现资格权承载保障功能,使用权承载财产功能,从而更有效地统筹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所有权是自物权,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完整的权能。资格权是用益物权下的人役权,为农村集体组织成员而设立,具有收益和处分的权能,保障权利主体的基本居住权益。使用权是用益物权下的地上权,具有较完整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能,可以独立对抗所有权和资格权,但其上设有资格权负担,具有定期给付土地产出物的义务。研究结论:宅基地三权分置符合土地权利束组合和转移的经济学原理,也符合大陆法物权生成的法理,是统筹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好方法,在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普适可用之后,应及时上升为法律,为定分止争提供法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宅基地 三权分置
下载PDF
2009-2015年中国耕地资源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研究——基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重视角 被引量:27
5
作者 陈先鹏 方恺 +2 位作者 吴次芳 王田雨 龙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1-296,306,共7页
[目的]研究2009—2015年中国及其31个省(不含港澳台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的时空格局变化,为优化和完善中国耕地保护政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双重视角,利用粮食供需平衡法和生态足迹法,分析耕地... [目的]研究2009—2015年中国及其31个省(不含港澳台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的时空格局变化,为优化和完善中国耕地保护政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双重视角,利用粮食供需平衡法和生态足迹法,分析耕地资源的供需盈亏和生态盈亏,并结合耕地保护红线和行星边界框架,探讨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安全区间。[结果]从粮食供需盈亏来看,中国耕地利用处于供需不平衡状态,省际差异明显,盈余省份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北地区,东南沿海省份赤字系数较高;从生态足迹盈亏来看,中国耕地利用总体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赤字系数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中东部人口集聚和经济发达地区及西北地区,少数盈余省份分布在南部和西南地区;行星边界框架提出的耕地转化率不超过15%,具有一定合理性。结合耕地保护红线讨论中国耕地规模的安全区间,认为1.20×10^8~1.44×10^8hm^2是相对合理的设定。[结论]今后在完善区域差别化耕地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应当关注耕地规模区间的设定和变动,遵循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协调并举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 粮食供需平衡 生态足迹 行星边界 耕地利用
下载PDF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价值认知反思与重塑 被引量:10
6
作者 郑红玉 吴次芳 +1 位作者 徐忠国 黄建洪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7,共8页
研究目的:基于“演化—反思—重塑”的基础逻辑诠释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价值认知观。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土地从自然物、生产资料到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土地内涵表面上从... 研究目的:基于“演化—反思—重塑”的基础逻辑诠释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价值认知观。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土地从自然物、生产资料到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土地内涵表面上从一元拓展为多元,土地价值认知本质上从广纳趋向收缩,经济价值成为主导;(2)土地在满足以经济驱动的人类需要的价值标准中成为“财富增长的机器”,其自然属性被忽视,商品属性被强化,土地承载压力不断增大,成为影响土地价值量的关键约束;(3)从“人”的利益衡平、“地”的功能协同、“人地”的价值共生三个维度重塑土地价值认知,形成以“人”的认知秩序为基础,“地”的本体完善为核心,“人地”价值统一为旨归的土地价值认知体系。研究结论:过分强调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以经济价值为核心的单一向度的土地价值认知难以匹配生态文明价值取向,重塑多维系统的土地价值认知,以适应新时代空间治理需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价值认知 历史演化 重塑 人地关系 生态文明
下载PDF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范式的分化与比较 被引量:6
7
作者 陈先鹏 吴次芳 方恺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24,共8页
研究目的:在自然资本成为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的背景下,梳理与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范式可以归纳为限制因子分析、多因素综合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净初级生产... 研究目的:在自然资本成为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的背景下,梳理与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范式可以归纳为限制因子分析、多因素综合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分析和行星边界分析5类;(2)承载力不同范式之间存在递进、重叠和互补等关系,其中限制因子分析为基础范式,限制因子与多因素综合、生态足迹与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行星边界与传统承载力范式之间均存在互补关系,同时各类范式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重叠关系;(3)行星边界分析适用于全球生态安全和可持续性责任划分议题,限制因子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和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分析适用于国家、区域等大中尺度资源和生态安全议题,多因素综合分析适用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议题。研究结论:上述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范式在理论基础、量化方法和政策价值等方面各有侧重,未来亟需加强对不同范式之间交互关联和融合发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范式 限制因子 多因素综合 生态足迹 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 行星边界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视角的耕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以A县土地整治区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林耀奔 叶艳妹 +3 位作者 吴次芳 胡一鸣 施昊坤 王巧若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103,共8页
研究目的:为全面真实地反映耕地土壤质量水平,构建涵盖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等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以实现土地整治区耕地土壤质量的科学评估。研究方法:最小数据集(MDS)、土壤实验以及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结果:(1... 研究目的:为全面真实地反映耕地土壤质量水平,构建涵盖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等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以实现土地整治区耕地土壤质量的科学评估。研究方法:最小数据集(MDS)、土壤实验以及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结果:(1)研究区内耕地土壤质量水平不是很高(SQ<0.6),并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尤其是Cr污染(GI>3);(2)土地整治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特征指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有效降低重金属污染水平;(3)综合整治和传统耕作下的耕地分别具有最高(SQave=0.53)和最低(SQave=0.41)的土壤质量水平。研究结论:从微生物视角构建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模型,有助于提高耕地资源的生态保护意识,可以为耕地综合效益评估和土地整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微生物 土壤质量 重金属 高通量测序技术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水网平原区乡村景观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48
9
作者 黄雪飞 吴次芳 +2 位作者 游和远 肖武 钟水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3-251,共9页
基于乡村文化复兴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将湿地、湖泊、河流等生态属性的景观成分与乡村文化资源,利用生态廊道与生态踏脚石进行连接,将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连接形成景观集合,具有生态保护和人文保护双重意义。该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的浙江... 基于乡村文化复兴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将湿地、湖泊、河流等生态属性的景观成分与乡村文化资源,利用生态廊道与生态踏脚石进行连接,将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连接形成景观集合,具有生态保护和人文保护双重意义。该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嘉善县为研究区,以水域作为生态源,考虑生态廊道与文化景观的连接,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考虑景观类型和人类建设干扰的影响,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构建生态廊道,加入文化遗迹等景观的连接点进行优化,进而构建综合考虑生态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区12块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重要廊道有20条,一般廊道有46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及东北部;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增加了11条规划廊道,连接30个文化遗迹点与生态斑块,形成3个区域文化与生态景观小网络,规划后网络连接度有了明显改善。生态廊道构建与乡村人文景观的连接,为水网平原地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文化遗产廊道 生态廊道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下载PDF
法律地籍领域模型研究动态及对中国地籍概念模型建构的理论启示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忠国 李冠 +2 位作者 郑红玉 吴次芳 卓跃飞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27,共9页
研究目的:追踪法律地籍领域模型(Legal Cadastral Domain Model,LCDM)的发展演化,掌握地籍概念模型研究的国际前沿,为建构中国地籍概念模型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LCDM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 研究目的:追踪法律地籍领域模型(Legal Cadastral Domain Model,LCDM)的发展演化,掌握地籍概念模型研究的国际前沿,为建构中国地籍概念模型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LCDM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已经从平面模型发展成立体模型。核心组件包括私权和公权两大部分,私权包括共用权、物对物权、人对物权、潜用权和资金担保权5个组件,公权包括通用和专用两个组件。研究结论:LCDM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世界主要法系的典型性国家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了模型的通用性和有效性。中国地籍概念模型的研究可以从LCDM中汲取理论营养,从而一方面提高地籍系统建模的规范性,另一方面增强地籍系统与其它系统的互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地籍 领域模型 概念模型 综述
下载PDF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再认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视角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茂鑫 吴次芳 +1 位作者 李光宇 施昊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8-106,共9页
研究目的:试图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视角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及其要素关联逻辑进行再认识,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资源节约集约的关联逻辑,揭示基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原理,并提出相应评价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 研究目的:试图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视角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及其要素关联逻辑进行再认识,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资源节约集约的关联逻辑,揭示基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原理,并提出相应评价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由资源、环境、人类活动三要素构成,“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结果最终决定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2)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相关,具有动态性、阶段性和区域性的差异,这是释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根本原因。(3)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的承载力评价原理:宏观尺度上,可能性福利边界随着资源节约集约度的变化而变化;微观尺度上,资源节约集约边际的变化影响资源环境单元的承载能力。研究结论:基于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新的理论视野和路径选择。研究以“已耗占量—节约集约利用量—总量”的思路构建基于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框架,提出不同资源类型和不同空间尺度在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承载力评价可能路径,增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可用性、可视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关联逻辑 路径选择 再认识
下载PDF
统筹发展与安全战略下的国土空间规划:范式、学理和实践逻辑的反思与回应 被引量:9
12
作者 谷玮 王梦婧 +3 位作者 吴次芳 游和远 徐忠国 李冠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0,共10页
研究目的:讨论国土空间语境下发展与安全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面对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需求,国土空间规划在范式逻辑、学理逻辑和实施逻辑层面的反思与回应。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演绎归纳法、规范性分析。研究结果:(1)发展和安全... 研究目的:讨论国土空间语境下发展与安全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面对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需求,国土空间规划在范式逻辑、学理逻辑和实施逻辑层面的反思与回应。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演绎归纳法、规范性分析。研究结果:(1)发展和安全的内涵及其关系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工业文明社会和后工业文明社会中两者的矛盾更加突出;(2)国土空间规划对象是一个开放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需加强系统科学等新思维范式的介入;(3)权力边界和能力边界约束下,国土空间规划的作用边界在于把控安全底线;(4)在生命优先、底线管控、整体协调和灰度动态的原则框架下,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研究结论:把握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性特征,从范式、学理和实践逻辑层面展开反思,在认知和实践上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改革和优化,是响应国家统筹发展与安全战略的重要路径。本文亦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优化提升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发展 安全 范式 学理 实践
下载PDF
土地整治转型——基于公共品供给激励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雪飞 廖蓉 +1 位作者 吴次芳 游和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92,共9页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整治模式转变与公共品供给之间组织层面的制度激励关系。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4省的土地整治政策及案例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当土地整治项目"控制权"在地方政府而不是部门,"...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整治模式转变与公共品供给之间组织层面的制度激励关系。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4省的土地整治政策及案例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当土地整治项目"控制权"在地方政府而不是部门,"晋升偏好"由经济需求向民生需求转变,土地整治模式综合度较高,公共品供给激励较强。土地整治模式的转变由与公共产品供给激励相关的控制权分配和晋升偏好的变化驱动。研究结论:地方"控制权"分配和中央"晋升偏好"的双重转变对公共品供给产生积极影响,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以及有更高的自主性并利于解决资金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公共品供给 案例研究 控制权 晋升激励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空间治理百年回顾:历史变迁与经验总结 被引量:5
14
作者 谷玮 吴次芳 +2 位作者 游和远 李冠 黄雪飞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31,56,共10页
研究目的:系统性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空间治理实践的历史变迁,总结建党百年以来党的空间治理的主要特征和历史经验。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空间治理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 研究目的:系统性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空间治理实践的历史变迁,总结建党百年以来党的空间治理的主要特征和历史经验。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空间治理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4个阶段的历史变迁与演进,各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空间治理重点和治理手段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2)中国共产党百年空间治理历史经验为:主要矛盾与空间治理之间形成正向反馈机制,空间治理中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空间治理主体结构和手段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研究结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对空间治理的探索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应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推动空间治理体系和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平衡空间治理中的多元取向,优化衔接空间战略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治理 中国共产党 归纳总结 历史变迁
下载PDF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茂鑫 吴次芳 +1 位作者 李光宇 刘泽鑫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16,共6页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研究是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发展韧性的重要举措,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明确土地利用安全的内涵、总结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发展面临的问题;评述黄河流域野外...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研究是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发展韧性的重要举措,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明确土地利用安全的内涵、总结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发展面临的问题;评述黄河流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现状;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充分论述建设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必要性、明确研究方向、建站原则等,提出土地利用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布设方案,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上构建了具体监测和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安全 科学观测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黄河流域
下载PDF
Impa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wetlands in Hangzhou Bay Industrial Belt 被引量:4
16
作者 REN Liyan YUE Wenze +1 位作者 LI Jialin wu cif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3期406-416,共11页
Based on Landsat TM images in 2005 and urban planning data of 2005-2020 in Hangzhou Bay Industrial Bel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potential risk of the planne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tension to the wetlands by employ... Based on Landsat TM images in 2005 and urban planning data of 2005-2020 in Hangzhou Bay Industrial Bel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potential risk of the planne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tension to the wetlands by employing a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wetland resourc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diverse, with a proximal distribution to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lands spatially. (2) From 2005 to 2020, th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s will expand vastly and rapidly, and will take over large areas of wetlands that are mostly the ponds and the aquiculture water areas in the reclamation areas of Hangzhou Bay south coast. Moreover, this change will be spatially uneven obviously, e.g., the most serious recessions of the wetlands are concentrated in Ningbo city, Hangzhou city and Cixi city. (3) Overall, the potential risk to wetlands is very high, and will keep increasing with the trend of urbanization. (4) The quantity and spatial pattern of the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have substantial impacts on the wetland loss. Therefore, som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re suggested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etland resource protection such as adjusting the construction land planning, compensating for wetland occupation as well as constructing wetland pa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LANDS change prediction risk analysis urban planning Hangzhou Bay Industrial Belt (HBIB)
下载PDF
Study of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Drag" Caused by Land Resour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dified Two-Level CES Production Function 被引量:2
17
作者 Yang Yang wu cifa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年第4期39-43,共5页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measure the "growth dra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land resource.Romer model (2001) holds that every country is inevitably affected by the "growth drag&q...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measure the "growth dra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land resource.Romer model (2001) holds that every country is inevitably affected by the "growth drag"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land resource.So it's of profound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measure the "growth dra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Chinese land resource.Modified two-level CES production function was employed,and this paper modified the hypothesis of the model.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limitation of Chinese land resource casts shadow ov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and the growth rate is 0.4618% lower than that without the limitation of land resource.Through implementing the land resource protection policy along with the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the substitute effect of other factors to the land resource,China will keep a steady and balanced economic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S生产函数 土地资源 中国经济 双级 阻力 经济发展 保护政策 经济增长
下载PDF
“心即理”导向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认知和路径探索
18
作者 邹依诺 吴次芳 谷玮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5,共16页
“心即理”强调主体精神对宇宙万物的影响,更加符合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价值取向。“心即理”空间由精神空间、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组成,其中精神空间是“心即理”导向下国土空间规划重点营造的对象。此外,精神变量与客观福祉共... “心即理”强调主体精神对宇宙万物的影响,更加符合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价值取向。“心即理”空间由精神空间、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组成,其中精神空间是“心即理”导向下国土空间规划重点营造的对象。此外,精神变量与客观福祉共同构成了连续的幸福光谱,幸福光谱是构造诗意栖居环境的核心要素。精神空间由情感空间、快乐空间与诗居空间共同组成。其中,情感空间强调情感媒介设施、全龄友好空间和韧性情感设施营造,快乐空间可以分为快乐街道和沉浸式空间等,诗居空间突出文化守正创新、乡愁家园营建和空间美学塑造。因此,把握“心即理”的内涵,在认知层面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从“心即理”探索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有利于完善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心即理 认识论 规划路径 人本规划
原文传递
中国土地整治政策演进的制度逻辑——分析框架与历史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雪飞 吴次芳 廖蓉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152,共11页
文章以城市化进程中一项具有土地财政收益再分配特征的土地整治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将土地整治置于我国央地关系结构下,考察政策演进的制度逻辑。文章通过收集土地整治相关的历史政策文本以及对浙江省实践的案例考察,对于不同阶段的制度... 文章以城市化进程中一项具有土地财政收益再分配特征的土地整治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将土地整治置于我国央地关系结构下,考察政策演进的制度逻辑。文章通过收集土地整治相关的历史政策文本以及对浙江省实践的案例考察,对于不同阶段的制度特征采用内容分析与访谈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文章认为从中央政策制定层面到地方执行层面,土地整治制度演进过程受到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的影响,并遵循合法性机制。一方面,制度环境决定制度的初始框架,制度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合法性的变化,从而引起制度变迁;另一方面,技术环境决定制度的执行效率,由此带来对合法性的挑战,从而推动制度变迁。文章为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制度变迁 制度环境 合法性 效率
原文传递
土地整治对盐碱土壤细菌群落动态和组装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施昊坤 吴次芳 +1 位作者 胡一鸣 林耀奔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7-329,共13页
了解土地整治对盐碱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对认识盐碱地生态特征和推动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地整治区与非整治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并分析了土壤环境变量、空间因子... 了解土地整治对盐碱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对认识盐碱地生态特征和推动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地整治区与非整治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并分析了土壤环境变量、空间因子和土地整治行为对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对贡献,探讨了土地整治对细菌群落组装和细菌群落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区仅有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非整治区.土地整治区与非整治区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通过LEfSe分析确定了细菌群落中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在土地整治区大多与氮循环过程相关,在非整治区则大多表现出对有机污染与重金属污染的耐受性.空间距离效应分析表明土地整治有利于减弱空间因素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中性群落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土地整治区细菌群落的拟合程度更高,表明具有更高的迁移能力.方差分解分析表明环境变量单独解释部分对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贡献率最大(15.50%).细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区土壤氮循环相关功能显著增强,在非整治区碳降解活动更为活跃.总之,土地整治对细菌群落具有显著影响,降低土壤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并能够有效改善细菌群落功能.因此,这些发现有助于为开展盐碱地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细菌群落多样性 细菌功能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