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究黄芪仙灵脾汤治疗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收集黄芪仙灵脾汤各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蛋白作用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转化为基因靶点;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中获取Ig...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究黄芪仙灵脾汤治疗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收集黄芪仙灵脾汤各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蛋白作用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转化为基因靶点;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中获取IgA肾病相关靶点;将黄芪仙灵脾汤与IgA肾病的交集基因,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药物-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及分析,筛选核心靶点及主要活性成分;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关系数据,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出PPI网络图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通过R语言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并构建靶点-信号通路网络;最后通过AutoDockTools软件,对重要的化学成分和靶点分子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黄芪仙灵脾汤药物靶点与IgA肾病靶点的交集共63个。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是黄芪仙灵脾汤的主要活性成分,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是其关键靶点,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lipid and atherosclero⁃sis)等是关键通路。关键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对接亲和力介于-8.4~-7.0 kcal/mol。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黄芪仙灵脾汤治疗IgA肾病的药理学作用机制,揭示黄芪仙灵脾汤治疗IgA肾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究黄芪仙灵脾汤治疗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收集黄芪仙灵脾汤各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蛋白作用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转化为基因靶点;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中获取IgA肾病相关靶点;将黄芪仙灵脾汤与IgA肾病的交集基因,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药物-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及分析,筛选核心靶点及主要活性成分;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关系数据,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出PPI网络图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通过R语言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并构建靶点-信号通路网络;最后通过AutoDockTools软件,对重要的化学成分和靶点分子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黄芪仙灵脾汤药物靶点与IgA肾病靶点的交集共63个。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是黄芪仙灵脾汤的主要活性成分,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是其关键靶点,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lipid and atherosclero⁃sis)等是关键通路。关键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对接亲和力介于-8.4~-7.0 kcal/mol。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黄芪仙灵脾汤治疗IgA肾病的药理学作用机制,揭示黄芪仙灵脾汤治疗IgA肾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
文摘新型直接式太阳能热化学吸热器的设计对太阳能高效制备燃料至关重要。针对直接式固体颗粒吸热器玻璃沾染、吸热器蓄热、吸热器回热等问题,提出一种太阳能阻碍流式吸热器,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的方法对吸热器内部颗粒吸热和流动特性进行研究。探索气体流速、辐照强度等因素对吸热颗粒通过率和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入口气体流速为1m/s的时候,与非阻碍式吸热器相比,0.8s的时间吸热颗粒在阻碍式吸热器内部通过率由93.5%降低到了72.5%,然而,吸热颗粒的平均温度由1374.69K提升至1742.32K;阻碍颗粒预热后,即使在太阳光入射强度为0W/m^(2)的条件下,0.8s的时间,吸热颗粒出口平均温度依然能够达到1673.51K,最高温度可以达到1844.78K;当气体入口的流速从1m/s增加到3m/s,0.8s时刻,吸热颗粒的通过率也从72.5%减小到60.5%,同时其平均温度也由1742K降低到1633K。研究结果验证了新型吸热器的储热及抗热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