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龙山地区青白口系混积岩层序地层格架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琴 周琛 +4 位作者 田寒云 朱筱敏 吴新松 宋泽平 王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2-803,共12页
华北龙山地区新元古界出露完整,从下向上依次发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研究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沉积相演化对恢复华北地区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龙山地区青白口系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实测、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微量元素等实验分析... 华北龙山地区新元古界出露完整,从下向上依次发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研究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沉积相演化对恢复华北地区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龙山地区青白口系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实测、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微量元素等实验分析,在野外和室内岩性特征和沉积序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运动背景,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各层序沉积相演化,并建立了层序地层发育模式。研究认为,依据不整合界面和岩性突变界面,将研究区青白口系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SQ_(1)(下马岭组)、SQ_(2)(长龙山组)和SQ_(3)(景儿峪组)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都发育了TST和HST两个体系域。SQ_(1)和SQ_(2)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对应陆源碎屑供给充分;SQ_(3)以混积岩沉积为主,对应相对清水沉积模式。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及其沉积序列等特征,SQ_(1)层序TST以浅海陆棚沉积为主,HST以潮下带砂坪和潮间带砂-泥混合坪为主;SQ_(2)层序TST以潮下带砂坪和潮道为主,HST以潮间带砂-泥混合坪和潮上带泥坪为主;SQ_(3)层序TST发育潮下带砂质浅滩和泥质灰坪,HST以潮间含云灰坪和潮上灰质和泥质云坪为主。在层序划分和沉积相演化基础上,建立了以潮坪-浅海陆棚相为主的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混积型层序地层发育模式,具有开阔陆表海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坪相 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地层发育模式 混积岩 青白口系 新元古界 龙山地区 华北
下载PDF
NIST SP800-53标准最新进展与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新松 王惠莅 周洲 《网络新媒体技术》 2021年第4期60-66,共7页
NIST SP800-53是美国联邦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石,在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方面已形成完整体系。本文介绍了SP800-53系列标准的发展演进历程,对比了r5相较于r4版本的重要更新,分析了这些更新的思路与内在逻辑。结合以等级保护为代表的国内系列... NIST SP800-53是美国联邦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石,在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方面已形成完整体系。本文介绍了SP800-53系列标准的发展演进历程,对比了r5相较于r4版本的重要更新,分析了这些更新的思路与内在逻辑。结合以等级保护为代表的国内系列标准,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针对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思路、防护对象和实施方法上的差异,并提出了我国下一步开展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ST SP800-53 联邦信息系统 网络空间安全 等级保护
下载PDF
断裂密集带样式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杨大城子油层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梅啸寒 吴欣松 +3 位作者 赵家宏 张琴 刘景彦 王茜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杨大城子油层现已成为松辽盆地南部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之一。杨大城子油层油藏围绕T2断裂密集带分布,关于断裂密集带如何控制油气运移,什么样式的断裂密集带有利于油气聚集,断裂密集带什么部位有利于油气富集等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 杨大城子油层现已成为松辽盆地南部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之一。杨大城子油层油藏围绕T2断裂密集带分布,关于断裂密集带如何控制油气运移,什么样式的断裂密集带有利于油气聚集,断裂密集带什么部位有利于油气富集等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地震和构造资料总结断裂密集带平、剖面特征,扶新隆起带杨大城子油层主要发育4种断裂密集带,即反向断阶带、反向断阶 ̄地堑 ̄反向断阶带、反式断阶 ̄地堑 ̄顺向断阶带、反式断阶 ̄地堑 ̄地垒带。当断裂密集带与砂体方向大角度相交时,易形成岩性 ̄断层圈闭,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和反向断阶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当断裂密集带与砂体方向近平行时,断裂带主要起油气疏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密集带 油气成藏 杨大城子油层 扶新隆起带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扶杨油层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被引量:7
4
作者 梅啸寒 张琴 +4 位作者 王雅芸 吴欣松 刘景彦 赵家宏 王武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8-338,358,共12页
扶新隆起带扶杨油层经历了近60年的勘探开发依然是松辽盆地南部最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然而,扶新隆起带构造条件复杂,断层密集,油、气、水分布极其复杂,油气运聚过程及油气富集规律尚不明确,极大制约了进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效果。在分... 扶新隆起带扶杨油层经历了近60年的勘探开发依然是松辽盆地南部最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然而,扶新隆起带构造条件复杂,断层密集,油、气、水分布极其复杂,油气运聚过程及油气富集规律尚不明确,极大制约了进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效果。在分析扶新隆起带北坡扶杨油层地层水来源以及纵向上和平面上分布规律基础上,解剖重点区典型的油藏剖面,结合地层压力及烃源岩条件,深入探讨扶新隆起带扶杨油层地层水特征,与油气运聚和富集的耦合关系。垂向上,扶新隆起带水化学可划分为大气水下渗淡化带、压实水淡化带、溶蚀浓缩带、粘土矿物脱水淡化带以及越流浓缩带5个区带;平面上,扶新隆起带新北鼻状构造带和新立鼻状构造带为是两大离心流发生集中越流泄水的区域,形成了高矿化度、高钠氯系数区域与油气富集区高度的一致性。源内成藏区、源边成藏区油源条件较好,地层受扰动深度较深,成藏条件良好。而在源外成藏区部烃源岩成熟度低,含油气流体影响深度较浅,油源条件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化学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扶新隆起带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油气勘探地质工程与评价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
5
作者 刘成林 霍宏亮 +3 位作者 高岗 吴欣松 曲娜 吴育平 《科教导刊》 2020年第6期130-132,共3页
地质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地质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本文针对地质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上出现的问题,在教材的编写、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效... 地质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地质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本文针对地质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上出现的问题,在教材的编写、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效果。总体而言,在夯实理论基础、开展网上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所做的尝试有效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增添了课堂活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地质工程与评价 课程 学制 学分
下载PDF
扶新隆起带泉头组层序地层格架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3
6
作者 梅啸寒 刘景彦 +3 位作者 王武学 张琴 吴欣松 原成帅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5-420,共6页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泉头组存在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不统一、各油田间地层划分方案混乱、对泉头组整体研究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效果。文中运用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学原理,综合利用岩心、录井、地震等资料,通过进积-退积作...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泉头组存在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不统一、各油田间地层划分方案混乱、对泉头组整体研究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效果。文中运用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学原理,综合利用岩心、录井、地震等资料,通过进积-退积作用转换面、河道冲刷面的识别,以及地层叠置样式变化的研究,划分了扶新隆起带北坡泉头组各级基准面旋回界面,建立了全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泉头组整体上发育6个半长期基准面旋回,其中泉三、泉四段发育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泉三、泉四段短期基准面旋回样式共分为三大类7个亚类。研究区泉头组经历了多期长期基准面升降变化,沉积环境自下而上出现河流—滨浅湖—三角洲—河流—三角洲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 等时地层格架 扶新隆起带 松辽盆地
下载PDF
Genetic models of structural traps related to normal faults in the Putaohua Oilfield,Songliao Basin 被引量:3
7
作者 Sun Simin wu xinsong +1 位作者 Liu Hongtao Wang Changsh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02-307,共6页
The Putaohua Oilfield is a fault-prolific area and the faults have close relation with structural traps. The genetic models of the structural traps in the Putaohua Oilfiel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individual f... The Putaohua Oilfield is a fault-prolific area and the faults have close relation with structural traps. The genetic models of the structural traps in the Putaohua Oilfiel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individual fault model and multi-fault interaction model. This is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 of typical individual normal faults, the geometry of the footwall and hanging wall,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ul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in geometry when the faults grow. The individual fault model is that the displacement reaches a maximum at or near the center of fault and decreases toward the fault tips, so a half-graben is formed o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fault and a half- anticline is formed on the footwall because of the isostatic process. The multi-fault interaction model is that during the growth of faults, they overlap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accommodation zones are formed in the overlapping segments. The accommodation zones are favorable targets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the trap characteristics are dependent The multi-fault interaction model can be subdivided on the extent of overlap and occurrence of faults. into three types: synthetic accommodation zone, convergent accommodation zone and divergent accommodation zon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ls of each type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ls of the traps with different genetic model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fault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liao Basin Putaohua Oilfield accommodation zone normal fault growth structural trap
下载PDF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北部扶杨油层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
8
作者 吴欣松 唐振兴 +2 位作者 张琴 赵家宏 王武学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9-991,共13页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北部扶杨油层地层水化学分布特征复杂,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也与其他盆地以及松辽盆地其他层系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不同含油层系、不同埋藏深度段地层水化学参数的统计与相关性分析,在垂向上划分出5个地层水化学成...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北部扶杨油层地层水化学分布特征复杂,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也与其他盆地以及松辽盆地其他层系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不同含油层系、不同埋藏深度段地层水化学参数的统计与相关性分析,在垂向上划分出5个地层水化学成因带。同时结合研究区石油地质背景分析,明确了地层水性质及其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扶新隆起带北部地层水性质主要受沉积物源区岩石类型、烃源岩热演化生烃、成岩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圈闭封闭性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中酸性岩浆岩和火山岩为母岩的沉积物源是NaHCO_(3)型为主的地层水形成的前提条件,烃源岩生烃高峰前排出的大量有机酸以及与生烃过程中伴生的CO_(2)是强化NaHCO_(3)型地层水分布的关键因素。相对高异常矿化度的NaHCO_(3)型地层水的形成与背斜圈闭对CO_(2)的良好捕集与封存条件以及由此导致的钠长石溶蚀作用密切相关。钠氯系数对于因富含CO_(2)的地层水对酸性长石的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发育带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因此是油气富集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化学 水—岩相互作用 次生孔隙 松辽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