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SPA模型的新型城市热景观连通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婷 欧阳帅 +3 位作者 勾蒙蒙 项文化 雷丕锋 李艳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15-624,共10页
基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较多,但准确识别对城市热岛效应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斑块和节点方面的研究亟待开展。以新型中小城市株洲云龙示范区为例,以城市热岛网络构建为切入点,应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基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较多,但准确识别对城市热岛效应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斑块和节点方面的研究亟待开展。以新型中小城市株洲云龙示范区为例,以城市热岛网络构建为切入点,应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与景观连通性模型识别城市发展进程中核心热景观斑块和关键节点,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7—2018年云龙示范区热岛斑块趋于集中,热岛面积较研究初期有明显增加,从地表温度空间分布上体现为城区与周边农村的温度对比更加鲜明,表明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呈聚集扩散趋势。(2)研究期间热岛核心区占热景观面积比最大,且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而边缘、支线、孤岛、桥接、环线以及孔隙形态类型面积占比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表明热岛斑块之间聚集程度不断提高。(3)识别出景观连通度重要性值较高的前20热景观斑块,其中前3斑块的重要性值和面积占比较大,属于极重要与重要两个热岛核心斑块重要性等级,值得重点关注与优化。(4)对重要性值高的热岛核心区域可优先采取降温措施,可以打断节点之间连接减缓整个区域的热岛效应。本研究结果对我国中小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形态学空间格局 景观连通性 云龙示范区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土壤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2
作者 方晰 陈金磊 +3 位作者 王留芳 李胜蓝 项文化 雷丕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2,共12页
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有效提高森林土壤P的生物有效性,高效利用土壤中潜在的P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土壤"缺P"的难题,对解决中国亚热带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资源问题具有重要... 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有效提高森林土壤P的生物有效性,高效利用土壤中潜在的P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土壤"缺P"的难题,对解决中国亚热带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了P在土壤—植物系统中循环、转化过程,土壤P有效性研究与土壤P分级的关系,亚热带森林土壤P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研究表明,P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循环转化过程是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以及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共同控制的;土壤P化学分级不仅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P循环的核心,也是研究土壤P有效性的关键;亚热带森林土壤P形态特征及其与土壤P有效性的关系目前还没有明确和统一,林龄对林地土壤P含量的影响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土壤P有效性随着森林演替的变化趋势仍存在不一致性。最后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森林土壤P有效性的形成转化机理及其影响机制,寻找有效提高森林土壤P有效性的途径;随着森林演替进程和全球变化,土壤P的限制性是否更为加剧,以及同位素示踪法和31P-NMR波谱技术的应用等不仅是亚热带森林土壤P有效性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磷有效性 磷分级 研究进展 亚热带
下载PDF
南方山地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对水土流失调控机制 被引量:14
3
作者 欧阳帅 项文化 +5 位作者 陈亮 曾叶霖 胡彦婷 雷丕锋 方晰 邓湘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共9页
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由于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暴雨频繁导致的水土流失已引起广泛关注。森林植被恢复改变冠层结构、地表覆盖物和土壤性质等作用界面,从而影响降雨侵蚀过程,是调控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因此,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 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由于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暴雨频繁导致的水土流失已引起广泛关注。森林植被恢复改变冠层结构、地表覆盖物和土壤性质等作用界面,从而影响降雨侵蚀过程,是调控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因此,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从植被冠层(林冠和林下植被)、地表覆盖物(凋落物和生物结皮)和土壤(根系、微生物和团聚体)作用界面消减降雨侵蚀力和增强土壤抗侵蚀性等研究视角,分析南方山地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对水土流失调控机制,提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对深入认识森林植被对水土流失的调控机制,提高南方山地丘陵区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地表径流 土壤侵蚀 微生物 调控机制 山地丘陵区
下载PDF
金花茶异戊烯焦磷酸异构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辉 叶晓霞 +2 位作者 朱宇林 项文化 周兴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5-79,共5页
为深入研究金花茶花瓣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分子机理,在成功提取金花茶花瓣总RNA的基础上,利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异戊烯焦磷酸异构酶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命名为CnIPI。碱基序列分析表明:CnIPI基因全长916bp,包含有一个长度为747b... 为深入研究金花茶花瓣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分子机理,在成功提取金花茶花瓣总RNA的基础上,利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异戊烯焦磷酸异构酶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命名为CnIPI。碱基序列分析表明:CnIPI基因全长916bp,包含有一个长度为747bp编码248个氨基酸的开发阅读框。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CnIPI蛋白质分子量为27.97kD,为稳定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CnIPI蛋白的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β-折叠所占比例最少;CnIPI蛋白含有一个典型的异戊烯焦磷酸异构酶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CnIPI蛋白与茶、月季、杜鹃等植物IPI蛋白的同源性高于86%。CnIPI基因的克隆使全面理解金花茶花瓣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分子途径取得了新的突破,为进一步深入研究CnIPI基因的功能及金花茶花瓣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分子机理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异戊烯焦磷酸异构酶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及经营优化途径 被引量:11
5
作者 项文化 雷相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共8页
人类活动、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对生态系统功能、服务和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生态系统多种功能(如固碳增汇、水源涵养),是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文主要目的是基于生态系统多功... 人类活动、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对生态系统功能、服务和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生态系统多种功能(如固碳增汇、水源涵养),是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文主要目的是基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评价方法,在林分和景观尺度上探讨森林质量提升策略和途径,系统总结和分析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概念和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与单个功能(如生产力)的关系及作用机理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同时提供多种功能(多功能性)的影响及维持机制仍缺乏深入理解。特别是在现实自然条件下,森林群落结构复杂,树种组成的构建呈现非随机性,生物类群间相互作用及其对各功能的贡献不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受树种组成、林龄、群落结构和环境(气候、土壤)等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解析树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对森林多功能性的影响及维持机制是亟待突破的难点。在景观尺度上,按照森林类型和自然条件的空间分割(Spatial segregation),依据分类—分享经营策略(Sparing-sharing strategy),对单功能林和多功能林进行空间格局优化,提升景观整体的多功能性。在林分水平上,针对森林的优先经营目标,采用不同的经营策略。保护性(Protective)森林以近自然过程恢复生物多样性;生产性(Productive)森林通过集约经营提高森林生产力;多功能林通过轻度经营增强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生物多样性 树种组成 气候变化 分类-分享策略 可持续经营
下载PDF
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4
6
作者 吴安驰 邓湘雯 +6 位作者 任小丽 项文化 张黎 葛蓉 牛忠恩 何洪林 何立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727-7738,共12页
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中国13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群落植物的调查数据,分析物种多样性随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探讨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13个典... 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中国13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群落植物的调查数据,分析物种多样性随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探讨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13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随经纬度上升而下降,其中物种丰富度变化更为显著,而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随经度上升变化不显著;(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植物特性、能量和水分因子的单因素相关关系并不一致。其中,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年均温、最冷月均温、温度年较差和潜在蒸散量的相关性最显著(P<0.01),Pielou指数与年均温、最冷月均温、实际蒸散量、潜在蒸散量和郁闭度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3)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能量和水分的共同作用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的解释率最高,达到15%—42%;植物特性、能量和水分因子三者共同作用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格局解释率次之,为14%—27%;植物特性与能量因子或水分因子两者之间的共同作用以及植物特性和水分因子独立作用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的解释率较小,其中能量因子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的单独解释率高于植物特性或水分因子。研究表明能量和水分共同作用是影响大尺度森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但植物特性的差异对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 能量 水分 植物特性 方差分解
下载PDF
中亚热带3种次生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被引量:6
7
作者 吴炜 项文化 +3 位作者 勾蒙蒙 徐传洪 欧阳帅 方晰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6-264,共9页
以中亚热带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了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及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CG) 2种调节服务[土壤有机碳(SOC)调节、全氮(TN)调节]及1种支持服务(物种多样性)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及其影... 以中亚热带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了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及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CG) 2种调节服务[土壤有机碳(SOC)调节、全氮(TN)调节]及1种支持服务(物种多样性)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A的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PM、CG,CA与CG的土壤SOC、TN含量显著高于PM。3种次生林土壤SOC调节与TN调节为协同关系,物种多样性与土壤SOC、TN调节为权衡关系,PM、CA权衡表现为物种多样性具有相对较高的收益,CG权衡无固定的相对受益方。在演替前期,常绿阔叶树种比例、土壤p H分别与土壤TN调节-物种多样性、土壤SOC调节-土壤TN调节的权衡呈负相关,随着演替进行,地形因子、土壤因子及树种组成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产生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次生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物种多样性 权衡与协同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柯-青冈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叶片性状变异及适应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文倩 李家湘 +5 位作者 龚俊伟 赵丽娟 项文化 程幸 王维嘉 张意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7256-7265,共10页
厘清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及性状间的权衡关系,对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中亚热带柯(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为对象,测量了1 hm^(2)固定监测样地内6个优势树种的叶面积(... 厘清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及性状间的权衡关系,对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中亚热带柯(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为对象,测量了1 hm^(2)固定监测样地内6个优势树种的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厚度(LT)、叶片碳(LC)、叶片氮(LN)、叶片磷(LP)含量和叶片碳氮比(LC∶LN)8个功能性状,采用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PCA)法分析了群落叶片功能性状的生活型、种内和种间变异及性状间关系。结果表明:(1)群落内叶片功能性状种内、种间差异显著,变异中等(CV:0.02—0.59),其结构性状的可塑性较化学性状保守,变异格局符合“性状空间变异分割假说”;针叶树种的LA、SLA显著低于阔叶树种,常绿树种的LC和LDMC最小,而落叶树种的SLA、LN和LP最大以及LT和LC∶LN最小。(2)群落叶片功能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生活型和种间变异,种内变异亦有显著贡献;生活型对多数性状的贡献率较大,其对LDMC、LC∶LN的贡献分别高达93.11%和91.76%;种间变异(LDMC除外)对结构性状的贡献率均高于化学性状;种内变异对LP的贡献率(23.66%)较种间变异高。(3)叶片性状之间多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针叶树和阔叶树在PCA排序图中聚集于不同区域,叶经济型谱在柯-青冈群落中具有适用性。不同树种通过叶片结构、化学性状之间的权衡策略来适应环境变化,从而实现群落物种共存。结果可为理解森林群落物种的环境适应策略、预测群落动态变化和制定植被恢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叶片功能性状 种内变异 种间变异 叶经济型谱
下载PDF
不同浸提剂处理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丁咸庆 柏菁 +2 位作者 项文化 侯红波 彭佩钦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8-524,共7页
为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特征规律,采用培养离心的方法获取土壤溶液测得DOC含量,对比传统水溶性有机碳(WSOC)提取法间的差异。选取湖南大山冲森林公园保存完好的3种亚热带典型次生林地,按10cm一层采集剖面土壤,采用不... 为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特征规律,采用培养离心的方法获取土壤溶液测得DOC含量,对比传统水溶性有机碳(WSOC)提取法间的差异。选取湖南大山冲森林公园保存完好的3种亚热带典型次生林地,按10cm一层采集剖面土壤,采用不同方法提取测定土壤DOC和WSOC含量,分析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及方法间的显著性关系。结果表明:①典型森林土壤DOC或WSOC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培养离心提取测得的土壤DOC含量明显较低,仅0.82~9.52 mg/kg,超纯水浸提的风干土WSOC含量达10.56~249.19 mg/kg,而0.5 mol/L K_2SO_4提取的鲜土WSOC含量达155.70~576.94 mg/kg,0.5mol/L K_2SO_4浸提的干土WSOC含量最高,达158.94~797.56 mg/kg,含量表现为:DOC<干土超纯水浸提WSOC<鲜土K_2SO_4浸提WSOC<干土K_2SO_4浸提WSOC;②3种次生林土壤DOC或WS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方法测定的含量均表现为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林;③培养离心法测得土壤DOC含量与其他测定方法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土壤DOC和WSOC均与土壤pH、总有机碳、胡敏酸、富啡酸、全氮、全磷、速效态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率和容重显著相关(P<0.05)。培养离心法测得土壤DOC含量远低于水溶液提取WSOC含量,该方法下的测得值更接近于原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实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森林类型 培养离心 测定方法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次生林地凋落物持水特性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丁咸庆 常月 +3 位作者 柏菁 项文化 侯红波 彭佩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190-3200,共11页
为了解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次生林地的凋落物持水特性规律,选取湖南大山冲森林公园保存完好的三种亚热带典型次生林地,按两月一次采集新近的凋落物并采用水浸泡法测定凋落物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对比分析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持水性... 为了解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次生林地的凋落物持水特性规律,选取湖南大山冲森林公园保存完好的三种亚热带典型次生林地,按两月一次采集新近的凋落物并采用水浸泡法测定凋落物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对比分析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持水性差异及其与凋落物碳氮凋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种次生林地凋落物量及组成均表现出特有的变化规律。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以夏季5—9月最大,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则以春、秋两个季节最大;(2)三种次生林地凋落物的饱和持水量、半饱和时间以及与水亲和力均呈现显著季节性变化特征。针叶林凋落物饱和持水量在5—7月达到最高为(59.68±2.91)g/m^(2),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饱和持水量则在9月达到最高,落叶阔叶林凋落物饱和持水量在11月份达到最高为(190.60±8.81)g/m^(2);三种次生林凋落物的半饱和时间均以11月份为最低,且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半饱和时间比其他两种次生林地更低,全年平均(0.62±0.12)h;凋落物的水亲和力系数,全年均以落叶阔叶林最大为142.72±26.12;(3)落叶阔叶林凋落物饱和持水率全年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次生林(P<0.01),且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凋落物饱和持水率均在11月份达到最大值;(4)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吸水速率A值显著低于其他两种次生林(P<0.01),而针叶林凋落物吸水速率系数B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次生林(P<0.01);(5)凋落物饱和持水量与凋落物水亲和力和饱和持水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凋落物凋落碳氮总量同样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凋落物饱和持水率与凋落物半饱和时间、吸水速率系数A和B值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凋落物碳含量和C/N比极显著负相关,与凋落物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不同次生林类型凋落物持水性存在显著差异,凋落物持水性与凋落物碳氮量存在显著联系,该研究为深入探讨森林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了支撑,丰富了森林凋落物持水特性的研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凋落物持水性 半饱和时间 水亲和力系数 吸水速率
下载PDF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by panicled goldenrain tree(Koelreuteria paniculata) and common elaeocarpus(Elaeocarpus decipens) in abandoned mine soils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11
11
作者 TIAN Dalun ZHU Fan +5 位作者 YAN Wende Fang Xi xiang wenhua DENG xiangwen WANG Guangjun PENG Changhu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40-345,共6页
Phytoremediation can be used as a sustainable technology for mine spoil remediation to remove heavy metal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ncentration of 7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soil and plant samples at an aban... Phytoremediation can be used as a sustainable technology for mine spoil remediation to remove heavy metal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ncentration of 7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soil and plant samples at an abandoned mine site. We found that, after vegetation remediation at the abandoned mine site, the reduction rates for 7 heavy metals were in the range of 4.2%-86%, where reduction rates over 50% were achieved for four heavy metals (Zn, Mn, Cd, Ni). 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the panicled goldenrain tree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 and the common elaeocarpus (Elaeocarpus decipens) for Zn, Mn, Ni, and Co were more than 1. Enrichment coefficients of both trees for Mn were higher than 1.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anicled goldenrain tree and the common elaeocarpus tree may act as accumulators in remediation. Moreover, the woody vegetation remediation in abandoned mining area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scenery besides removing heavy metal from contaminated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icled goldenrain tree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common elaeocarpus (Elaeocarpus decipens) heavy metal elements ACCUMULATION abandoned mine sites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ecological research:An overview 被引量:9
12
作者 LIU ZeLin PENG ChangHui +3 位作者 xiang wenhua TIAN DaLun DENG xiangWen ZHAO MeiF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34期3853-3863,共11页
Fields that emplo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s)have developed and expanded continuous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N has been adopted widely a... Fields that emplo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s)have developed and expanded continuous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N has been adopted widely and put into practice by research-ers in light of increasing concerns over ecological issues such as global warming,frequent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events,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Limitations exist and there is a potential risk for misuse in that ANN model pa-rameters require typically higher overall sensitivity,and the chosen network structure is generally more dependent upon individ-ual experience.ANNs,however,are relatively accurate when used for short-term predictions;despite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favoring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ons as the basis of study and the preference for long-term experimental research.ANNs remain a better choice than many traditional methods when dealing with nonlinear problems,and possesses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ecological issues.ANNs can resolve problems that other methods cannot.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situations in which measurements are difficult to conduct or when only incomplete data are available.It is anticipated that ANNs will be widely adopted and then further developed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ecological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全球气候变化 生态问题 应用 大气环流异常 短期预测 计算机技术 非线性问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