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声发射Ib值分析的渗铝321钢损伤特性研究
1
作者 廖力达 向旭宏 +2 位作者 舒王咏 黄斌 罗晓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20,共10页
太阳能热发电换热管主要材料渗铝321钢的损伤会导致换热管的寿命缩短甚至断裂,因此必须进行损伤检测。采用声发射方法对渗铝321钢的损伤特性进行分析,实现对换热管性能的在线动态监测。通过采用声发射Ib值特征来表征渗铝321钢的损伤程度... 太阳能热发电换热管主要材料渗铝321钢的损伤会导致换热管的寿命缩短甚至断裂,因此必须进行损伤检测。采用声发射方法对渗铝321钢的损伤特性进行分析,实现对换热管性能的在线动态监测。通过采用声发射Ib值特征来表征渗铝321钢的损伤程度,并运用自组织映射(SOM)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声发射特征参数聚类,以分析材料的损伤模式。结果表明,力学塑性阶段的声发射事件数量剧增,能量和振铃计数的峰值标志着试件的断裂。此外,在试件失效前,Ib值显著降低且密度变密集,表明Ib值的变化特征可以作为材料临界失效的预警信号。通过SOM算法对特征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得到4个簇及其对应的特征频率,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试件的断口形貌,得出4个簇分别对应于孔洞生长与汇合、微裂纹成核、宏观裂纹扩展和纤维状断裂4类损伤模式。这项研究旨在探索金属管材的损伤演化行为,并为管材的损伤分析和健康监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铝321钢 声发射 Ib值 SOM神经网络 损伤演化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沉积物源演变及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向绪洪 张丽丽 +5 位作者 鲁毅 乔培军 陈淑慧 吴梦霜 马琼 邵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6-307,共12页
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纪经历了由陆到海的环境转换过程,沉积物源也随时间发生明显改变。由于水深的限制,目前对深水区的沉积物来源及古地理背景存在争议。通过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源汇对比方法,对南海北部珠二坳陷古近系沉积物来源进行... 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纪经历了由陆到海的环境转换过程,沉积物源也随时间发生明显改变。由于水深的限制,目前对深水区的沉积物来源及古地理背景存在争议。通过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源汇对比方法,对南海北部珠二坳陷古近系沉积物来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在早中始新世,珠二坳陷沉积物以近源输入为特征,沉积物主要来自坳陷周缘的局部隆起区;晚始新世,源自坳陷西侧的昆莺琼古河为盆地提供大量沉积物,坳陷北侧的珠江沉积物对珠二坳陷影响较小;渐新世,珠江沉积物从北向南越过番禺低隆起进入珠二坳陷,与昆莺琼古河沉积物在白云凹陷北部和中西部混合沉积,形成大型河流三角洲体系。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物源演变过程明显受中生代末区域构造古地理控制,查明该时期物源演变对恢复区域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珠二坳陷 古近纪 物源 古地理
下载PDF
一种无水干式太阳能板清洁机器人的设计
3
作者 李佳乐 向旭宏 +4 位作者 廖力达 刚琳俐 朱颜宁 陈慧琳 陈秀竹 《机械工程师》 2023年第11期61-63,共3页
设计了一种无水干式太阳能板清洁机器人,包括吸附装置、驱动装置和清洁装置。吸附装置是利用螺旋桨旋转将负压腔内的空气排出,从而产生真空吸附在倾斜的光伏板上;通过电动机驱动4个麦克纳姆轮使小车能够在光伏板上向不同方向移动;清洁... 设计了一种无水干式太阳能板清洁机器人,包括吸附装置、驱动装置和清洁装置。吸附装置是利用螺旋桨旋转将负压腔内的空气排出,从而产生真空吸附在倾斜的光伏板上;通过电动机驱动4个麦克纳姆轮使小车能够在光伏板上向不同方向移动;清洁装置由滚刷、底部环式抹布和集尘箱组成,滚刷进行初步清扫并将易清扫的灰尘消除,底部的抹布对太阳能板进行二次清洁。太阳能板清洗机器人能够替代传统的人工清洁,从而实现对太阳能板的全自动清洁功能,且完全不消耗水资源,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光伏电站运维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水干式 太阳能板 清洁机器人 真空吸附
下载PDF
Evolution of the Pearl River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East Asian Continental Landscape Reversion 被引量:4
4
作者 ZHANG Hao CUI Yuchi +2 位作者 QIAO Peijun ZHAO Meng xiang xuh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66-76,共11页
As the link connecting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 and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SCS),the Pearl River is the focus of sedimentology and petroleum geology research.Its evolutionary proces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are ... As the link connecting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 and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SCS),the Pearl River is the focus of sedimentology and petroleum geology research.Its evolutionary proces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vealing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al landscape reorganization during the Late Cenozoic.Based on published data,’source-to-sink’provenance analyses allow systematic deliberation on the birth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Pearl River.Close to the Oligocene/Miocene boundary,an abrupt shift in the sedimentary composition indicates significant westward and northward expansion of the river’s watershed area,follow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ar-modern fluvial network.This sedimentary change generally concurred with a serie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events,including the onset of the Yangtze throughflow,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and formation of the northwestern arid zone and Asian Monsoon system.These major changes in the geology-climate-ecoenvironment system are in close response to the process of the Cenozoic Xizang(Tibetan)Plateau uplift.Consequently,the East Asian continental landscape and most of midCenozoic drainage systems underwent critical reversion into east-tilting,or east-flowing net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igocene–Miocene landscape reversion source to sink provenance analyses East Asian continental landforms Pearl River South China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伸展陆缘地壳减薄背景下的沉积体系响应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1
5
作者 柳保军 庞雄 +6 位作者 王家豪 任建业 刘军 郑金云 向绪洪 蔡国富 吴宇翔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24-138,共15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薄化带上,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km迅速减薄至17~18km。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薄化使得陆缘深水区具有特殊的断裂结构样式与沉降特征,对沉积体系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导致...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薄化带上,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km迅速减薄至17~18km。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薄化使得陆缘深水区具有特殊的断裂结构样式与沉降特征,对沉积体系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导致深水区成藏组合特征的差异性。通过调研全球典型伸展陆缘盆地的伸展破裂过程、断裂结构样式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开展了对白云深水区凹陷结构、断裂构造样式、构造沉降史与沉积体系的耦合分析,揭示出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特殊的沉积体系响应特征与发育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内脆韧性变形过程产生的大型低角度拆离断裂活动是裂陷期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破裂的主要机制,裂陷期地壳的均衡抬升、断裂带上盘块体的旋转和大型低角度主控断裂转换带的发育导致始新世文昌组—恩平组沉积期深水区具有宽深断陷结构与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响应体系;裂解期的缓慢沉降和丰富的单边物源供给导致渐新世珠海组沉积期陆架坡折带的发育,并形成海退型进积层序组合,大型海相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峡谷/深水扇体系分别发育在白云凹陷及其南部凹陷区;裂后热沉降期,台阶式沉降和充足的北侧单边物源体系控制了陆架坡折带由南往北的迁移,并使得陆架坡折带稳定分布在白云北坡,形成海侵加积型层序组合,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体系呈现垂向叠置分布特征。在新生代陆缘地壳拆离薄化背景下,裂陷期宽深断陷结构、裂陷后期台阶式沉降和单边物源体系供给等特征使得陆缘深水区发育裂陷期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到裂后期大型陆架坡折带的古珠江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重力流响应体系,最终导致规模烃源岩集中分布、纵向台阶式储-盖组合和两大陆架坡折带控制大型有利油气聚集带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深水区 伸展陆缘 低角度拆离断裂 宽深断陷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 古珠江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响应体系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壳幔拆离断裂活动对深层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柳保军 庞雄 +7 位作者 谢世文 梅廉夫 郑金云 孙辉 颜晖 吴宇翔 向绪洪 冯轩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54-2373,共20页
壳幔拆离断裂活动与沉积体系响应为世界陆缘演变研究的热点,选取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壳幔拆离体系及其沉积响应开展系统性解剖.结合陆缘演变认识新进展、长电缆三维地震和钻井综合解释等揭示白云凹陷南部主控断裂带主要由4排NEE-NE向断... 壳幔拆离断裂活动与沉积体系响应为世界陆缘演变研究的热点,选取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壳幔拆离体系及其沉积响应开展系统性解剖.结合陆缘演变认识新进展、长电缆三维地震和钻井综合解释等揭示白云凹陷南部主控断裂带主要由4排NEE-NE向断至莫霍面的高角度铲式壳幔拆离断裂组成,裂陷期幕式活动使得白云凹陷经历了均一裂陷、拆离裂陷和断拗转换三阶段演化;均一裂陷期(下文昌组),控洼断裂未延伸至莫霍面,主要发育断裂转换带控制下的轴向陡坡辫状河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缓坡物源体系不甚发育;拆离裂陷期(上文昌组),壳幔拆离断裂断至莫霍面,呈现强烈水平伸展和垂向落差,导致上盘远离断层一侧强烈旋转翘倾、抬升剥蚀成为最主要缓坡物源体系,靠近断层北侧沉降深陷成为深湖盆,上盘中段发育大型三角洲沉积;断拗转换期(恩平组),拆离作用减弱而沉降作用显著增强,控制了北部缓坡挠曲坡折和NW-SE向推进的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的发育.由此,主控断裂由均一伸展到壳幔拆离伸展的构造演变导致白云凹陷上文昌组至恩平组缓坡大型三角洲、下文昌组东西轴向转换带辫状河三角洲和洼陷周边陡坡带扇三角洲砂岩三类规模储集体与湖相泥岩满盆叠置的分布格局,使其成为深水勘探向中深层拓展的主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壳幔拆离断裂 壳幔拆离伸展 缓坡大型三角洲 深水勘探 石油地质学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文昌组构造-沉积响应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郭伟 徐国强 +3 位作者 柳保军 向绪洪 刘冬青 张博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433-2453,共21页
为揭示白云凹陷文昌组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间的耦合关系,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测井资料,采用层序原形结构剖面恢复、增强地震相分析、砂体地震扫描解释等新方法,对白云凹陷文昌组构造演化及其控制下的沉积充填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 为揭示白云凹陷文昌组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间的耦合关系,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测井资料,采用层序原形结构剖面恢复、增强地震相分析、砂体地震扫描解释等新方法,对白云凹陷文昌组构造演化及其控制下的沉积充填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响应于控凹断层“弱-极强-较强-弱”的活动过程,文昌组沉积期白云凹陷经历了初始断陷期(WCSQ1)、强断陷早期(WCSQ2)、强断陷晚期(WCSQ3)和弱断陷期(WCSQ4、WCSQ5)4个构造演化阶段.相应地,白云主洼经历了河流-湖泊、超深湖发生、超深湖充填、深湖-浅湖发生等沉积演化过程.其中旋转断块翘倾侧的北部缓坡带主要为河流-浅湖过渡环境,发育大-中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断块倾没侧的南部陡坡带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盆中心为深湖-超深湖环境,以泥岩沉积为主,深湖区周缘发育湖底扇沉积;同时期白云东洼为陡坡+岩浆底侵形成的多隆洼地貌,以小型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局部发育火山碎屑沉积.文昌组沉积砂体的孔隙性受白云凹陷控凹断裂和岩浆的活动强度、物源体系及次级洼陷古地理特征等因素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伸展构造 构造演化 沉积体系 沉积充填演化 文昌组 白云凹陷 海洋地质学
原文传递
珠江水系演化与东亚地形倒转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向涛 向绪洪 +2 位作者 赵梦 崔宇驰 张浩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410-2420,共11页
新生代以来,全球地质演化中最大的地质事件不外乎青藏高原的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其中东亚地区的黄土堆积及大型水系的形成最为瞩目.珠江作为串联华南大陆与南海北部“源-汇”系统的纽带,是南海沉积学研究的焦点,揭示其形成过程对探讨云贵... 新生代以来,全球地质演化中最大的地质事件不外乎青藏高原的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其中东亚地区的黄土堆积及大型水系的形成最为瞩目.珠江作为串联华南大陆与南海北部“源-汇”系统的纽带,是南海沉积学研究的焦点,揭示其形成过程对探讨云贵高原以及青藏东南侧的地形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元素地球化学与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源汇综合示踪技术,结合珠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的研究成果,详细探讨珠江的诞生与演化历史.珠江河流体系初始形成于早渐新世,流域范围仅限于华南沿海地区;晚渐新世珠江发生向西拓展事件,流域面积显著扩大,达到云贵高原东侧边缘;到中新世珠江流域发生明显改变,河流进一步向西、向北溯源侵蚀,流域面积急剧扩大,深入云贵高原腹地. 23 Ma珠江流域面积的快速扩展与同时期长江三峡贯通、北方黄土发育均是该时期青藏高原大范围隆升的直接产物,是东亚地区基本形成西高东低地貌特征的具体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演化 南海 东亚地貌 地形倒转 青藏隆升 海洋地质学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超压成因机制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向涛 李军 +1 位作者 向绪洪 赵靖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1-57,共17页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珠海组—文昌组油气勘探近期取得重要突破,在超压层段见砂即见油气,揭示超压可能是此类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但目前超压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选取凹陷内3口典型超压井进行...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珠海组—文昌组油气勘探近期取得重要突破,在超压层段见砂即见油气,揭示超压可能是此类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但目前超压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选取凹陷内3口典型超压井进行全井段泥页岩系统取样,并开展场发射扫描电镜、N_(2)/CO_(2)吸附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明确了白云凹陷主洼及北坡和白云东两个地区泥页岩成岩作用及超压测井响应差异的原因。同时,基于钻井和Bowers法预测压力结果,在明确超压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多方法深入分析了超压成因机制,并探讨了超压的成藏效应及下一步的油气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超压段的测井响应模式存在地区差异,白云主洼及北坡表现为声波时差、密度基本保持恒定,电阻率增加;白云东地区表现为随深度增加声波时差、电阻率出现明显反转,密度先增加后小幅反转。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为两个地区的泥页岩矿物组成存在差异,导致其孔隙结构和压实模式不同。白云凹陷珠海组—文昌组的超压为非欠压实成因,超压源主要为生烃导致的流体膨胀,白云东地区的超压亦可能与黏土矿物转化有关,储层超压为压力传导成因。超压是油气成藏的动力,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与古今超压的分布密切相关,据此可划分超压封存箱箱缘及箱外常压油气藏和箱内超压油气藏两大油气勘探领域,前者主要受控于泄压通道与优质圈闭等成藏要素的有效耦合,后者则与良好的生烃及滞烃条件、超压强度和优质储层及储层甜点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增压 压力传导 超压成因 勘探领域 珠海组—文昌组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