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南半岛农田/森林活跃火与人口密度的相关性动态特征
1
作者 刘颖 李鹏 +2 位作者 尹旭 肖池伟 施冬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4-566,共13页
人类活动是活跃火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明确人-火关系对火情规律揭示、碳排放估算与公共健康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9年MODIS Collection 6(MODIS C6)活跃火和LandScan人口密度数据产品,基于GIS公里渔网、双变量空间相关性等... 人类活动是活跃火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明确人-火关系对火情规律揭示、碳排放估算与公共健康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9年MODIS Collection 6(MODIS C6)活跃火和LandScan人口密度数据产品,基于GIS公里渔网、双变量空间相关性等分析方法,定量揭示了中南半岛农田/森林活跃火发生强度与人口分布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其动态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中南半岛约八成“有火区”的活跃火发生强度与人口密度存在空间正相关,且中等正相关及以上(r>0.4)格网近占3/4,主要分布在泰国中/东部、缅甸东/西部、老挝北部和柬埔寨东北部等。2)中南半岛年内“农火区”人口多于“林火区”,且前者超九成格网、后者近3/4格网与人口分布存在空间正相关性。3)“农火区”强正相关格网主要分布在缅甸南部、泰国中/东部等人口密度为25~100人/km^(2)的区域,而“林火区”相应格网多分布于缅甸东/西部、老挝北部、柬埔寨东北部等人口密度<25人/km^(2)的区域。4)受人口增长影响,2003—2010年农火和林火发生强度与人口分布相关性虽均明显高于2011—2019年,但后期“农火区”与“林火区”年均人口均有明显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跃火 农火区 林火区 人口密度 渔网分析 中南半岛
下载PDF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基于营养需求分析
2
作者 张超 杨艳昭 +2 位作者 肖池伟 刘莹 宋欣哲 《世界地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4-66,共13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全球主要的人口集聚区和食物生产区,从热量、蛋白质和脂肪营养当量视角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可为沿线地区改善食物供给状况提供参考。基于营养素转换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从全域到国别研究了沿线国家土...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全球主要的人口集聚区和食物生产区,从热量、蛋白质和脂肪营养当量视角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可为沿线地区改善食物供给状况提供参考。基于营养素转换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从全域到国别研究了沿线国家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995—2019年期间,(1)沿线国家蔬果和蛋奶类食物增幅超过或接近1倍,3种营养素供给量增幅均超过50%,但动物性食物蛋白质供给比例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2)土地资源承载力增至50亿~60亿人区间水平,约80%国家土地资源承载力在提高,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南亚地区,而中东欧部分国家可载人口有所下降;(3)沿线国家土地资源整体上转入盈余状态,约60%国家土地资源承载指数下降,50%国家人口超载,超过50%的国家热量和蛋白质供应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供给 营养当量 土地资源承载力 时空格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电力消耗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3
作者 钟洋 肖池伟 +2 位作者 段晓旗 徐智邦 杨任飞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3年第6期1192-1205,共14页
揭示电力消耗的时空演变动态特征对于实现电力资源的科学调配与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电力消耗数据,以我国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变异系数、核密度分析、位序-规模法则、趋势分析、标准差椭... 揭示电力消耗的时空演变动态特征对于实现电力资源的科学调配与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电力消耗数据,以我国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变异系数、核密度分析、位序-规模法则、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等多种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省级、地级和县级三种不同尺度下的电力消耗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变异系数,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电力消耗变异系数(CV)在省、地、县三级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具体来看,县级电力消耗差异最大,其次是省级和地级。(2)通过核密度分析,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电力消耗集聚程度明显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3)通过位序-规模法则,发现在省级、地级和县级尺度上长江经济带在研究时间段内的|q|值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态势,并且|q|值不断接近1,说明长江经济带在省级、地级和县级等多个尺度上电力消耗的规模与数量分布日趋合理。(4)通过趋势分析,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在省级、地级和县级三个尺度上的电力消耗变化增幅都明显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5)通过标准差椭圆分析,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电力消耗标准差椭圆明显呈现出“西南-东北”的空间分布方向,并且往长三角地区的指向性非常明显,这说明推动长江经济带电力消耗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东西方向地区的电力消耗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 电力消耗 多尺度 时空格局
原文传递
基于FIRMS MODIS与VIIRS的东南亚活跃火频次时空动态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鹏 李文君 +2 位作者 封志明 肖池伟 刘怡媛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26-1540,共15页
活跃火(含植被火)是影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其发生类型与成因、时空特征及其影响评价是重要研究内容。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FIRMS发布的MODIS C6和VIIRS V1活跃火(Active fire)位置矢量产品,从不同时间尺度(年... 活跃火(含植被火)是影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其发生类型与成因、时空特征及其影响评价是重要研究内容。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FIRMS发布的MODIS C6和VIIRS V1活跃火(Active fire)位置矢量产品,从不同时间尺度(年际、逐月、分旬与小时)与空间尺度(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分析了东南亚2000-2017年活跃火的时空特征与动态变化,并比较了两套活跃火产品的数据差异。结果表明:①2000-2017年东南亚MODIS C6活跃火频次累计达4.42×10~6次,年际呈现显著波动变化特征,年际峰值出现时间与全球厄尔尼诺年较为一致。中南半岛是东南亚活跃火主要分布区,其与马来群岛对厄尔尼诺的响应时间有约1年的差异,且马来群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活跃火对厄尔尼诺现象响应更为敏感。②近18年间,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与印度尼西亚依次是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活跃火频发国家,其中以缅甸东部与西部、老挝北部、柬埔寨北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东南部与加里曼丹岛南部等地分布较为集中。③中南半岛5国活跃火现象高度集中在旱季,其中以2-4月尤为突出,3月最甚。马来群岛3国的活跃火主要集中在6-11月,其中以8-10月最为明显,9月最强。东南亚8国活跃火现象集中分布于特征月份的下、中旬。活跃火观测时段主要集中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5-7时与17-19时,6时最多。④2012-2017年东南亚VIIRS V1活跃火频次监测规模约为同期MODIS C6监测结果的5倍,且二者对活跃火频次年际变化监测具有较好一致性。MODIS C6的优势在于活跃火监测时序长,而VIIRS V1对活跃火监测精度更高,应用潜力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C6 VIIRS V1 活跃火 时空特征 动态分析 东南亚
原文传递
中南半岛旱季VIIRS活跃火的空间特征与国别差异 被引量:5
5
作者 刘颖 李鹏 +3 位作者 肖池伟 刘佳 叶靓俏 施冬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06-1418,共13页
热带是全球活跃火(active fire)的集中发生区,客观认识其空间特征、国别差异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估区域生物质燃烧及其碳排放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区,中南半岛旱季活跃火发生发展空间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仍缺乏清晰认识。为此... 热带是全球活跃火(active fire)的集中发生区,客观认识其空间特征、国别差异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估区域生物质燃烧及其碳排放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区,中南半岛旱季活跃火发生发展空间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仍缺乏清晰认识。为此,论文利用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 S-NPP 2012—2019年活跃火矢量数据,基于核密度与空间自相关评价了中南半岛及国别旱季尤其是其特征月份(2—4月)活跃火发生发展的密集程度、集聚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中南半岛活跃火核密度低值区占比最大(79%),高值区最小(4%);柬埔寨、缅甸、老挝等经济落后国家的核密度均值明显高于泰国和越南;2012—2019年核密度高值区具有朝高海拔、向内陆与趋边境等分布特征,且柬埔寨东北部长居高值区。(2)活跃火核密度中值区变化集中在1—4月,且多分布在低、高值区周围;高值区变化集中在2—4月,由柬埔寨东北部逐渐向缅甸东/西部、泰国西北部以及老挝北/南部转移。(3)半岛与5国活跃火核密度在旱季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类型以"高—高"型和"低—低"型集聚为主,越南、柬埔寨等国局部自相关性强于泰国和老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跃火 VIIRS 核密度 空间自相关 空间分布 中南半岛
原文传递
地缘合作背景下柬老越发展三角区农进林退动态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鹏 祁月基 +2 位作者 封志明 肖池伟 冯京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16-2427,共12页
1990年代以来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转变,“发展三角”应运而生。成立于1999年的柬埔寨—老挝—越南发展三角区在中南半岛多个三国发展区中最为成熟且备受关注。随着越南主导下的地缘经济合作持续推进,该发展三角区覆盖省份持续扩充,并经... 1990年代以来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转变,“发展三角”应运而生。成立于1999年的柬埔寨—老挝—越南发展三角区在中南半岛多个三国发展区中最为成熟且备受关注。随着越南主导下的地缘经济合作持续推进,该发展三角区覆盖省份持续扩充,并经历了以农进林退为主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相较于传统地缘经济研究,有关地缘经济合作与边境土地利用的影响-响应互动研究明显不足。本文选取美国国家开发署SERVIR-Mekong项目1988—2018年共7期土地覆被产品,以5年为间隔,基于GIS空间分析定量刻画该三角区近30年农进林退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①森林、农田和种植园/果园为主要覆被类型,且农进林退是该发展三角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方式。②农进林退现象先增强后减弱,以发展三角区成立前后(1998—2003年)最为剧烈,且其在越柬境内呈西向与东向趋边性特征,柬越边境最明显。③越南境内农进林退规模最大,但就保护区而言,柬埔寨境内保护区受农进林退影响最大,柬越边境保护区尤甚。④80%以上的农进林退分布在丘陵平原,且具有向高海拔地区发展的趋势;在道路两侧10 km以内呈现随距离衰减的特征,近70%的农进林退发生在道路两侧6 km范围内。本文可为探索地缘经济合作与边境土地利用交叉互动提供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柬老越发展三角区 地缘经济合作 边境土地利用 农进林退 影响-响应
原文传递
基于CR_(NBR)物候算法的西双版纳橡胶成林提取及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怡媛 肖池伟 +2 位作者 李鹏 刘影 饶滴滴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7-474,共8页
基于西双版纳2014年和2018年旱季Landsat-8 OLI遥感影像,利用橡胶林落叶-新叶萌生期内归一化焚烧指数变化率(CR_(NBR))算法,运用当年新叶萌生期植被分布(NDVI)与海拔数据(ASTER GDEM)进行掩膜提取,分别获取了2014年和2018年西双版纳橡... 基于西双版纳2014年和2018年旱季Landsat-8 OLI遥感影像,利用橡胶林落叶-新叶萌生期内归一化焚烧指数变化率(CR_(NBR))算法,运用当年新叶萌生期植被分布(NDVI)与海拔数据(ASTER GDEM)进行掩膜提取,分别获取了2014年和2018年西双版纳橡胶成林种植面积,基于ArcGIS 10.5平台分析了橡胶成林时空格局和种植面积增减变化。结果表明:①西双版纳橡胶林主要分布于南部水热条件较好、中低海拔的橡胶种植适宜区。景洪市的橡胶林面积最大,其次是勐腊县,勐海县最小。集中分布于景洪市的勐龙镇、允景洪街道和嘎洒镇;勐腊县的关累镇、勐棒镇和勐满镇;②西双版纳及其下辖一市两县2014-2018年橡胶林种植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减幅为17.27%。其中,勐腊县的减幅最大为19.10%,勐海县减幅最小,仅2.70%。③橡胶林持续种植区主要在景洪市勐龙镇、嘎洒镇和景哈镇等,勐腊县的关累镇、勐棒镇和勐腊镇等;橡胶林种植增加区主要集中在景洪市勐龙镇、嘎洒镇和允景洪街道,勐腊县关累镇、勐腊镇和勐伴镇,勐海县打洛镇;橡胶林种植减少区主要在景洪市勐养镇、嘎洒镇和勐龙镇,勐腊县勐棒镇、勐腊镇和勐伴镇,本研究可为西双版纳橡胶林种植现状特征提供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归一化焚烧指数(NBR) 落叶-新叶萌生期 种植面积 西双版纳
原文传递
地缘经济合作背景下的中国磨憨-老挝磨丁口岸地区建设用地扩张 被引量:7
8
作者 肖池伟 饶滴滴 +2 位作者 刘怡媛 封志明 李鹏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76-1585,共10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地缘经济合作机制的影响下,作为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老挝边境地区正在经历以建设用地扩张为主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本文以中老磨憨-磨丁口岸为例,基于2016年2月-2018年11月10期Sentinel-2 A/B 10 m分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地缘经济合作机制的影响下,作为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老挝边境地区正在经历以建设用地扩张为主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本文以中老磨憨-磨丁口岸为例,基于2016年2月-2018年11月10期Sentinel-2 A/B 10 m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面向对象与分类后目视修改相结合方法提取2016-2018年磨憨-磨丁口岸15 km缓冲带的建设用地分布信息,并分析了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及国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中老磨憨-磨丁口岸地区经历了阶段性快速发展,由2016年年初的1098.8 hm2激增到2018年年底的2238.8 hm2,增加了1140.0 hm2,其中50.8%的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在海拔800~1000 m,80.9%在坡度20°以下;②中国磨憨口岸侧建设用地占研究区建设用地的比重从63.3%递减至54.8%,但仍占规模优势,由695.4 hm2猛增到1226.7 hm2,平均增幅6.7%;③老挝磨丁口岸侧建设用地增加近1.5倍,从403.4 hm2剧增到1012.1 hm2,平均增幅11.1%,占比由36.7%递增到45.2%。可见,日益发展的地缘经济合作是推动中老两国边境地区(特别是口岸)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建设用地扩张 面向对象分类 地缘经济合作 磨憨-磨丁口岸 边境地区 Sentinel-2
原文传递
老挝VIIRS活跃火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怡媛 李鹏 +2 位作者 肖池伟 刘影 饶滴滴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9-760,共12页
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灾信息资源管理系统(FIRMS)VIIRS V1活跃火、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全球数字高程模型(ASTER GDEM)、MODIS NDVI/LSWI与土地覆被数据产品(FROM-GLC),基于GIS定量分析老挝2012—2017年从分省到国家不同空间... 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灾信息资源管理系统(FIRMS)VIIRS V1活跃火、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全球数字高程模型(ASTER GDEM)、MODIS NDVI/LSWI与土地覆被数据产品(FROM-GLC),基于GIS定量分析老挝2012—2017年从分省到国家不同空间尺度活跃火频次的动态变化,并重点分析2015厄尔尼诺年活跃火频次及其与海拔、坡度、植被-水分(NDVI*、LSWI)指数、土地覆被等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关特征。结果表明:①老挝活跃火频次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峰值在2015厄尔尼诺年,主要集中在上、中寮,其中琅勃拉邦、沙耶武里与沙湾拿吉三省居前三位,而万象市、塞公和赛宋本则居后三位。②老挝2012—2017年活跃火发生频次与地形因素(海拔、坡度)的关系基本相同,活跃火集中在海拔1000 m以下、坡度小于30°的低山-丘陵区。其中,上寮活跃火集中分布在500~1000 m、10~30°的斜陡坡山地,中、下寮集中在500 m以下、2~20°的缓斜坡丘陵。③活跃火高度集中在旱季,以3月、4月最多,并集中分布在NDVI为0.4~0.8和LSWI为0.2~0.6的中高覆盖度植被区。④老挝活跃火主要发生在森林这一土地覆被类型中,且以上寮最为集中,而中寮多以农田、草地和灌丛活跃火为主。综上,基于自然地理要素的活跃火特征分析可以有效识别其发生类型,即老挝活跃火主要由刀耕火种农业所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跃火 地形 植被-水分指数 土地覆被 成因-类型 刀耕火种农业
原文传递
地缘经济背景下泰国及其毗邻国家边境农业扩张与集约化抵边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冯京辉 李鹏 +2 位作者 肖池伟 祁月基 李霞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9-491,共13页
自泰国总理差猜1988年提出"变印支战场为市场"倡议以来,泰国与毗邻国家(缅、老和柬)的地缘关系由政治阻隔转向经济合作,并在其边境(尤其是口岸)引发不同程度的土地覆被/利用变化。利用美国国际开发署SERVIR-Mekong项目土地覆... 自泰国总理差猜1988年提出"变印支战场为市场"倡议以来,泰国与毗邻国家(缅、老和柬)的地缘关系由政治阻隔转向经济合作,并在其边境(尤其是口岸)引发不同程度的土地覆被/利用变化。利用美国国际开发署SERVIR-Mekong项目土地覆被产品,基于GIS空间分析对泰缅、泰老和泰柬边境地带(国界线两侧20 km缓冲区)1988、1998、2008、2018年的土地覆被现状及其时空变化、以及因农业扩张与集约化引起森林变化的抵边/离边、趋同/趋异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与国别对比。结果表明:(1)森林、耕地和果园是3条边境主要土地覆被类型,土地占比超过96%,其中森林因农业扩张与集约化而持续减少。(2)农业扩张与集约化引起的森林转换时空特征显著,即泰缅、泰老边境于1998—2008年在湄索(泰)-妙瓦底(缅)口岸、汶干(泰)-北汕(老)口岸附近及"金三角"地区较为剧烈,泰柬边境则在1988—1998年内于卡普曾(泰)-奥斯玛(柬)口岸周边较为突出,土地占比超七成。(3)边境地区农业扩张与集约化引起的森林变化具有明显的抵边/离边、趋同/趋异特征。农业扩张所致森林变化在泰老边境由同向变化转为反向趋异,在泰缅边境两侧由强抵边转为在缅一侧抵边更为明显,在泰柬边境主要表现为先抵边后离边再抵边。集约化生产所致森林变化在泰老边境表现为泰国一侧抵边更强,在泰缅缅甸一侧为离边到抵边,在泰柬边境两侧主要为反向抵边。(4)边境森林变化的抵边/离边、趋同/趋异特征分析表明,泰国对老挝的影响最大,柬埔寨次之,缅甸最次。本研究可为从地理学空间视角研究边境土地利用与地缘经济关系交叉互动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 土地覆被变化 抵边/离边 趋同/趋异 地缘经济合作 SERVIR-Mekong
原文传递
老挝北部Sentinel-2 A/B云覆盖适宜阈值界定及其影像获取概率时空差异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怡媛 李鹏 +2 位作者 肖池伟 刘影 谢正磊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67-2276,共10页
光学卫星影像云覆盖时空特征评估是衡量其作为重要遥感监测数据源的前提。Sentinel-2 A/B影像因其免费获取、多光谱(红边)、更高时空分辨率等优势,已在全球不同尺度陆面植被与生态监测中受到重视。相较于Landsat等同类影像产品,有关Sent... 光学卫星影像云覆盖时空特征评估是衡量其作为重要遥感监测数据源的前提。Sentinel-2 A/B影像因其免费获取、多光谱(红边)、更高时空分辨率等优势,已在全球不同尺度陆面植被与生态监测中受到重视。相较于Landsat等同类影像产品,有关Sentinel-2 A/B的云覆盖分析还未见报道。本文利用2016—2018年老挝北部所有5288景Sentinel-2 A/B影像(Granule/Tile)的云覆盖元数据,基于不同云覆盖阈值(0~100%)水平下的影像获取概率差异确定了影像获取概率分析的云覆盖适宜阈值,并揭示了云量特征阈值水平下的影像获取概率时空差异。主要结论如下:①Sentinel-2 A/B影像获取概率分析云覆盖适宜特征阈值为20%(即云覆盖≤20%),该阈值水平下老挝北部Sentinel-2 A/B影像的逐月累积平均获取概率最高(约27.41%);②在20%云覆盖阈值水平下,老挝北部Sentinel-2 A/B影像逐月累积平均获取概率差异在时间上与旱季(11月—次年4月)雨季(5月—10月)的时间分布较为吻合。旱季获取概率约为42.91%,3月概率(50.27%)最大,4月与2月次之,时间上与刀耕火种焚烧与橡胶林落叶特征吻合;雨季相应概率约为11.81%,6月最低(约1.26%);③老挝北部Sentinel-2 A/B影像逐月累积平均获取概率在空间上存在东西差异,旱季西部省域单元(如琅南塔)影像获取概率远高于东部,雨季西部地区影像获取概率则略低于东部地区。本研究既可为后续开展大区及全球Sentinel-2 A/B影像云量分析提供借鉴,也对开展联合国减少森林砍伐和退化排放(UN-REDD)计划引发的土地利用变化如刀耕火种农业演变、橡胶林扩张等遥感监测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2 云覆盖 影像获取概率 时空差异 阈值 刀耕火种农业 橡胶林
原文传递
基于农户调查的鄱阳湖区水稻熟制特征及政策建议(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Khampheng BOUDMYXAY 李鹏 +2 位作者 肖池伟 沈镭 钟帅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9年第3期256-264,共9页
对农户水稻熟制决策行为差异及其空间特征的研究是理解水稻熟制动态变化、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关键和提出应对策略的前提。利用野外调研与室内统计分析等方法,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区,对研究区402例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 对农户水稻熟制决策行为差异及其空间特征的研究是理解水稻熟制动态变化、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关键和提出应对策略的前提。利用野外调研与室内统计分析等方法,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区,对研究区402例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湖区水稻种植呈现南北差异,东南部(进贤县等)双季稻种植处于绝对优势,而西北部(德安县等)以单季稻为主;(2)不同县域的水稻熟制选择差异较大,以双季稻农户为主,占受访农户的63.57%,然而复种指数仍然偏低,仅1.55,且有近三成的农户发生了水稻熟制变更。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通过种在哪、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等角度出发,鄱阳湖区应该从提高水稻生产比较效益、促进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和优化水稻种植环境等方面引导、规范农户水稻种植,提高区域水稻复种指数和粮食供给功能,务实农业供给侧改革,进而实现耕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熟制 农户 鄱阳湖区 特征分析 政策建议
原文传递
地缘政治经济背景下中老-中越边境地区橡胶林时空扩展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肖池伟 李鹏 封志明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12-1524,共13页
国家间地缘政治经济关系正在驱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边境地区首当其冲。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橡胶市场的强劲需求以及中南半岛与域外国家40多个地缘经济合作机制的实施,引起了包括中国与老挝(以下称“中老”)-中国与越南(以下称“中越”... 国家间地缘政治经济关系正在驱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边境地区首当其冲。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橡胶市场的强劲需求以及中南半岛与域外国家40多个地缘经济合作机制的实施,引起了包括中国与老挝(以下称“中老”)-中国与越南(以下称“中越”)边境地区橡胶林扩展种植在内的显著土地利用变化。基于此,利用Landsat影像构建的橡胶林落叶-新叶萌生期内植被-水分指数(Re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RNVI)组合算法,获取中老-中越边境地区1990年代以来中老、中越地缘政治经济关键节点的橡胶林种植信息,进而揭示中老、中越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对其边境地区橡胶林扩展的影响及其国别差异。结果表明:(1)在“替代种植”与边境农林合作等地缘政治经济影响下,中老-中越边境地区橡胶林种植面积由1992年的995.5 km^(2)增加至2018年的5537.7 km^(2),增长近4.6倍,且呈明显的沿边性和跨境性;(2)随着中老磨憨-磨丁口岸开通、中老北部九省合作机制构建等,1992—2018年,中老边境沿线30 km缓冲区内橡胶林种植面积从244.7 km^(2)猛增到2080.6 km^(2),增长近7.5倍,其中,中国一侧增幅达806.7%,老挝一侧增幅为567.7%,近边境地区尤为明显;(3)随着中越关系恢复“、两廊一圈”启动与发展等,过去近30年,中越边境沿线30 km缓冲区内橡胶林种植面积由313.6 km^(2)持续增加到1107.5 km^(2),增长超过2.5倍,其中,中国一侧增幅达378.0%,越南一侧增幅为140.3%,远边境地区增加较快。本研究有助于认识国家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对边境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促进边境地理(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植被-水分指数(RNVI) 时空特征 中老-中越边境地区 地缘政治经济关系
原文传递
滇中地区典型火烧迹地恢复率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超 徐伟恒 +5 位作者 肖池伟 王秋华 袁华 董建娥 黄邵东 熊源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65-2474,共10页
定量评估林火燃烧程度、坡度、植被类型等对火烧后植被动态恢复的影响,对及时掌握火烧迹地的变化及更新演替规律和提升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2006年云南省安宁市3·29和2012年云南省易门县3·18森林... 定量评估林火燃烧程度、坡度、植被类型等对火烧后植被动态恢复的影响,对及时掌握火烧迹地的变化及更新演替规律和提升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2006年云南省安宁市3·29和2012年云南省易门县3·18森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5/TM、Landsat-7/ETM+和Landsat-8/OLI时间序列影像,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实现影像收集与指数计算。首先,利用归一化燃烧率和差分归一化燃烧率提取火烧迹地,并进行燃烧程度分级。其次,利用燃烧恢复率,探究火烧迹地的恢复率动态变化规律,并利用因子探测法分析燃烧程度、坡度和植被类型对燃烧恢复率的独立解释力。结果表明:①对安宁3·29和易门3·18火烧迹地,从燃烧恢复率指标看,燃烧程度为低和中低的火烧迹地,在火灾发生6~7年后火烧迹地恢复率达100%以上,而中高和高燃烧程度的火烧迹地恢复率达100%以上则需要7~9年。②在燃烧恢复率的独立解释因子中,灾后植被类型的独立解释力最高,也即灾后植被类型对火烧迹地的恢复率影响最大,燃烧程度次之,坡度最低。本文结果将为火烧迹地恢复状况评估提供参考,也有助于了解滇中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复杂地形下森林火灾发生后的植被动态恢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Landsat影像 恢复评估 燃烧程度 燃烧恢复率 地理探测器 滇中地区
原文传递
中美COVID-19疫情时空扩散差异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封志明 肖池伟 +3 位作者 李鹏 游珍 尹旭 郑方钰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12期1963-1984,共22页
Investigating the spatio-temporal transmission features and process of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mitigation strategies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VID-19 and es... Investigating the spatio-temporal transmission features and process of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mitigation strategies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VID-19 and establis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In this paper,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confirmed cases,number of confirmed cases per day and cumulative number of deaths,were used to compare transmission paths,outbreaks timelines,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COVID-19 in China and the US.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first,the COVID-19 outbreaks in both China and the US exhibited a 6-week initiation stage.In China,the COVID-19 erupted in late January.It lasted only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nd was almost completely contained within 6-8 weeks.But the COVID-19 erupted in early March in the US and was still in the peak or post-peak stage.Second,in China,the COVID-19 emerged in Wuhan and spread to other regions of Hubei Province and then nationwide,exhibiting a cross('+')-shaped of spread with Wuhan city as the center.Importantly,the COVID-19 in China had a large concentration and there were no national outbreaks.In contrast,the COVID-19 in the US first spread through New York and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coasts but has since emerg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country.Third,the lack of emergency response planning in both countries in the early stage(about 6-week)hampered COVID-19 prevention.However,actively high-pressu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used to basically control COVID-19 in early March in China.And then China has gradually resumed business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Unfortunately,the US government missed the best opportunity to contain the epidemic.Faced with the choice between economic recovery and coronavirus containment,the US removed the quarantine and restriction measures too early.The COVID-19 is continuing to spread in the country and blossom everywhere,still showing no signs of rec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spatio-temporal transmission timelines mitigation strategy China the US
原文传递
Assessment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of six economic corridors in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16
作者 YOU Zhen SHI Hui +1 位作者 FENG Zhiming xiao chiwe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11期2189-2204,共16页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rapid and widespread economic growth in regions involved in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mainly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ix economic corridors.This paper aims to quantify the l...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rapid and widespread economic growth in regions involved in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mainly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ix economic corridors.This paper aims to quantify the levels of six economic corridors according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in the BRI regions.Here,a gridde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was first created,and a dividing line was drawn 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BRI regions.A classification method was then applied to identify local development levels.Finally,we created an economic corridor development index(ECDI)to evaluate the progress of six economic corridors.The results reveal spatial heterogeneity within the socioeconomic groups of BRI regions,which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offshore(or Part A,50.54%)and inland(or Part B,49.46%)areas.Although both parts comprise roughly the same area,over 95%of the population is located in offshore regions.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has the highest development index due to a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long-running cooperation.The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suffers from the lowest ECDI but with strong development potential.Our methods can provide cri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e for the future evaluation of the level of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offer policymakers some insight into reducing socioeconomic inequality in the BRI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gridde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socioeconomic dividing line six economic corridors Belt and Road reg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