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激光高速抛光冷作模具钢的表面粗糙度及性能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泳全 张卫 +2 位作者 肖海兵 徐晓梅 朱颖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7-353,共7页
目的解决连续激光高速抛光模具钢的表面质量与效率问题。方法将连续激光高斯光束通过缩束镜和DOE衍射整形器,转变成平顶激光光束。通过激光抛光工艺参数的优化,将光斑直径为470μm的平顶连续激光束,以之型与方波型组合扫描路径和500 mm/... 目的解决连续激光高速抛光模具钢的表面质量与效率问题。方法将连续激光高斯光束通过缩束镜和DOE衍射整形器,转变成平顶激光光束。通过激光抛光工艺参数的优化,将光斑直径为470μm的平顶连续激光束,以之型与方波型组合扫描路径和500 mm/s的高速扫描速度,抛光冷作模具钢Cr12MoV,并通过白光干涉仪和SEM电镜检测其表面性能。结果连续激光高速抛光可将表面粗糙度由原始的1.942μm快速降低至0.26μm,抛光效率比传统机械抛光提高了67%,比人工抛光提高了94%,表面显微硬度提高了125%。结论工艺试验表明,连续激光的光斑扫描路径和直径对抛光表面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冷作模具钢进行高速抛光时,需要对激光功率、光斑直径、扫描速度、扫描路径和扫描间距等激光加工参数进行优化,在达到相同质量效果的前提下,抛光效率是传统机械抛光效率的8倍以上,是熟练技师人工抛光效率的30倍以上。同时,连续激光抛光显著提高了模具钢的表面显微硬度,无任何污染,是一种绿色制造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抛光 连续激光 之型方波路径 表面张力 熔峰填谷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香梨优斑螟内参筛选及HSP70、HSP90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德钢 贺鹏鹏 +4 位作者 马光皇 肖海兵 熊仁次 韩旭 杨明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03-2508,共6页
【目的】为筛选出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在低温胁迫下合适的内参基因,并明确低温胁迫对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从梨园采集香梨优斑螟5龄幼虫,于4℃处理0、0.25、1、3、8、12、18、24 h,以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测定内参... 【目的】为筛选出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在低温胁迫下合适的内参基因,并明确低温胁迫对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从梨园采集香梨优斑螟5龄幼虫,于4℃处理0、0.25、1、3、8、12、18、24 h,以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测定内参基因及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丰度,利用ΔCt法、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综合评价5个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一步分析低温处理后热激蛋白(HSP70和HSP90)基因表达规律。【结果】△Ct和Normfinder方法的内参基因稳定性为UBQ>GAPDH>Actin>18s>TUB,BestKeeper方法中18s和UBQ基因表现最为稳定,GeNorm认为Actin和GAPDH稳定性好,其次是UBQ,RefFinder综合评价稳定性UBQ最高,其次为GAPDH,而稳定性最差的是TUB。以UBQ为内参基因,发现热激蛋白家族中HSP70和HSP90基因相对表达量都是在1 h处理时达到峰值、然后下降,在18 h后有小幅度上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总体上表达呈现显著的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香梨优斑螟在温度胁迫中UBQ和GAPDH基因较为稳定。HSP70和HSP90基因对低温胁迫响应曲线相似,24 h内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这可能有助于提升幼虫对低温的耐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梨优斑螟 低温胁迫 内参基因 热激蛋白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伯胺N1923从废SCR催化剂碱浸出液中萃取分离钨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肖海兵 王正豪 +3 位作者 陈良 翁定崧 殷仁涛 罗冬梅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09,共6页
为回收利用废弃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采用酸化伯胺N1923从钠化焙烧废SCR催化剂的浸出碱液中萃取分离钨(W),并对萃取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溶液pH为10、N1923质量分数为10%、水相和有机相的相比为1、时间为4 min和温度为25℃... 为回收利用废弃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采用酸化伯胺N1923从钠化焙烧废SCR催化剂的浸出碱液中萃取分离钨(W),并对萃取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溶液pH为10、N1923质量分数为10%、水相和有机相的相比为1、时间为4 min和温度为25℃时,W的单级萃取率高达99.28%;溶液中的其他元素P、V和Si的萃取率分别为55.44%、96.70%和55.00%;用硫酸洗涤除去共萃的杂质元素P、V和Si,W的损失可忽略不计,氨水可以从有机相中反萃出96.89%的W得到钨酸铵溶液。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了萃取过程,N1923经H_(2)SO_(4)预酸化后转化为伯胺盐(RNH_(3)^(+)),通过阴离子交换萃取了WO_(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1923 钨分离 溶剂萃取 废SCR催化剂
下载PDF
基于动力学性能的粘片机2PRR焊头机构尺度优化
4
作者 印波 赵振宇 +2 位作者 胡文 肖海兵 刘明俊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70,共4页
IC粘片机的2PRR焊头机构为高速高精度运动部件,仅以尺寸和运动学指标对其进行优化设计难以达到性能最优的效果,故提出了基于动力学性能指标最优的尺度优化方法及其求解算法(双重遗传算法)。首先,建立2PRR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方程并确定其... IC粘片机的2PRR焊头机构为高速高精度运动部件,仅以尺寸和运动学指标对其进行优化设计难以达到性能最优的效果,故提出了基于动力学性能指标最优的尺度优化方法及其求解算法(双重遗传算法)。首先,建立2PRR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方程并确定其关键尺寸和工作空间基准点坐标作为优化变量;然后,以工作空间范围内动力学性能最优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并列出了约束条件;最后,通过双重遗传算法求得优化结果。算法结果收敛表明该方法有效。该方法对高速高精度机构的优化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PRR优化设计 动力学 粘片机
下载PDF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降解菌Pseudomonas sp.L217S4的筛选及降解特性
5
作者 张楠楠 纪宇曦 +4 位作者 陈国栋 肖海兵 万素梅 董红强 贾清华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6-421,共6页
[目的]筛选可降解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土著细菌菌株,为新疆棉田土壤杂草处理剂的生物降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棉田长期施用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直接稀释涂布分离法筛选以氟乐灵为唯一氮源的降解菌,利用摇... [目的]筛选可降解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土著细菌菌株,为新疆棉田土壤杂草处理剂的生物降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棉田长期施用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直接稀释涂布分离法筛选以氟乐灵为唯一氮源的降解菌,利用摇床培养法优选对氟乐灵、仲丁灵、二甲戊灵等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均有降解效果的细菌菌株1株,利用单因素试验法对该菌株进行了降解特性研究。[结果]以氟乐灵为唯一氮源初筛的细菌菌株有6株,其中菌株L217S4对氟乐灵、仲丁灵、二甲戊灵处理3 d降解率分别为20.11%、21.05%、31.03%。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 DNA序列比对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当培养环境pH为7时,该菌株对仲丁灵、二甲戊灵降解率达到最高,分别为46.2%、48.5%,对氟乐灵处理3 d降解率可达25.8%;当培养温度为35℃时,该菌株对氟乐灵、二甲戊灵处理3 d降解率达到最高,分别为38.6%、52.6%,对仲丁灵降解率可达41.4%;该菌株接种量6%时,对氟乐灵和二甲戊灵处理3 d降解最优,降解率分别为46.8%、65.8%,对仲丁灵降解率可达51.3%。[结论]菌株L217S4降解氟乐灵、仲丁灵、二甲戊灵等除草剂的最适降解条件为接种量6%,pH值7,温度35℃,为该菌株在新疆棉田修复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污染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乐灵 仲丁灵 二甲戊灵 恶臭假单胞菌 降解特性
原文传递
南岭山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斌 王泉泉 +6 位作者 李定强 肖海兵 聂小东 袁再健 郑明国 廖义善 梁晨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4-383,共10页
【目的】为了解我国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海拔梯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以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400~1650 m)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分布及密度特征,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的影... 【目的】为了解我国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海拔梯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以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400~1650 m)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分布及密度特征,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的影响。【结果】(1)总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含量在相对较高海拔土壤中的含量整体更高,并在针阔混交林土壤中出现最大值,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则在低海拔的沟谷常绿阔叶林土壤中最高。(2)有机碳及组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随海拔变化幅度最大的组分为水溶性有机碳,随深度变化幅度最大的为颗粒有机碳,不同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在不同海拔和深度上的变化规律有所差异。(3)南岭山地土壤有机碳密度范围为8.81~26.59 kg m^(−2),整体略高于与其位置相近的山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密度随海拔变化趋势与各自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布规律较为类似。(4)pH、黏粒含量、全氮与有机碳及组分含量的相关性较好,RDA分析结果表明全氮、全磷与土壤含水率对有机碳及组分变化的解释量占比较高。【结论】南岭山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具有明显的海拔梯度变化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有机碳及组分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山地 土壤有机碳 碳组分 海拔梯度
原文传递
1,5-dicaffeoylquinic acid protects primary neurons from amyloid β1-42-induced apoptosis via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被引量:5
7
作者 xiao hai-bing CAO Xu +5 位作者 WANG Lei RUN xiao-qin SU Ying TIAN Cheng SUN Sheng-gang LIANG Zhi-ho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7期2628-2635,共8页
Background Recently, 1,5-dicaffeoylquinic acid (1,5-DQA), a caffeoylquinic acid derivative isolated from Aster scaber, was found to hav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However, the protective mechanisms of 1,5-DQA have no... Background Recently, 1,5-dicaffeoylquinic acid (1,5-DQA), a caffeoylquinic acid derivative isolated from Aster scaber, was found to hav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However, the protective mechanisms of 1,5-DQA have not yet been clearly identifi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rotective mechanisms of 1,5-DQA on neuronal culture. Methods We investigated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1,5-DQA against amyloid IB1-42 (Aβ42)-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primary neuronal culture. To evaluate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1,5-DQA, primary cultured cortical neurons from neonate rats were pretreated with 1,5-DQA for 2 hours and then treated with 40 pmol/L Aβ42 for 6 hours. Cell counting kit-8, Hoechst staining and Western blotting were used for detecting the protective mechanism. Comparison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by independent t test, and multiple comparisons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Results 1,5-DQA treated neurons showed increased neuronal cell viability against Aβ42 toxicity in a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manner, both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PI3K)/Akt and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1/2 (Erkl/2) were activated by 1,5-DQA with stimulating their upstream tyrosine kinase A (Trk A). However,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1,5-DQA were blocked by LY294002, a PI3K inhibitor, but not by PD98059, an inhibitor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Furthermore, 1,5-DQA's anti-apoptotic potential was related to the enhanced inactivating phosphorylation of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13 (GSK3β) and the modulation of expression of apoptosis-related protein Bcl-2/Bax. Conclusion These resutts suggest that 1,5-DQA prevents AI342-induced neurotoxicity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PI3K/Akt followed by the stimulation of Trk A, then the inhibition of GSK313 as well as the modulation of Bcl-2/Ba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disease amyloid beta-peptides 1 5-dicaffeoylquinic acid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