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鄱阳湖区堤防草地生物刈割控高技术探讨
1
作者 沈发兴 肖胜生 刘洪光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第5期38-40,共3页
堤防坡面植草可有效防控堤防坡面水土流失,保障堤防安全运行。为满足堤防汛期巡险的草地植株高度要求,传统的堤防草地管理措施耗费高且伴生除草药剂、剪草机尾气及大量植株碎渣等污染。生物刈割是指在堤防草地生态系统中,利用植物生产... 堤防坡面植草可有效防控堤防坡面水土流失,保障堤防安全运行。为满足堤防汛期巡险的草地植株高度要求,传统的堤防草地管理措施耗费高且伴生除草药剂、剪草机尾气及大量植株碎渣等污染。生物刈割是指在堤防草地生态系统中,利用植物生产到动物生产的营养级转化,通过家畜牧食,构建包括人居—家畜—草地三要素的放牧系统。探索堤防生物刈割技术,有利于推进兼具防洪、生态、景观、社会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堤防工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防草地 控高技术 生物刈割 养护管理 鄱阳湖区
下载PDF
假俭草不同种植方式在鄱阳湖区堤防的适宜性实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赟璟 肖胜生 刘洪光 《江西科学》 2023年第6期1131-1135,1140,共6页
河湖圩堤植被结构复杂,杂草杂灌较多,阻碍巡堤查险。研发新型圩堤植被控高技术,具有重要现实需求和广泛应用前景。在鄱阳湖典型堤防开展原位控高试验,利用假俭草易形成低矮致密草皮的特点,研究其控制圩堤植被高度的效果。研究了假俭草... 河湖圩堤植被结构复杂,杂草杂灌较多,阻碍巡堤查险。研发新型圩堤植被控高技术,具有重要现实需求和广泛应用前景。在鄱阳湖典型堤防开展原位控高试验,利用假俭草易形成低矮致密草皮的特点,研究其控制圩堤植被高度的效果。研究了假俭草草皮间铺、茎段条播和茎段撒播三种种植方式下圩堤植被覆盖度变化、高度以及抑制杂草入侵的效果。结果表明,条播和撒播种植方式下假俭草覆盖度可在3个月内从20%提升至65%,2020—2022连续3年控高效率达31.48%~71.03%,植被群落组成与对照坡面显著不同。草皮间铺成本高于条播和撒播,撒播的覆盖速度高于条播,二者在控高和抑制杂草效果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撒播的成本低于条播。因此,假俭草可用于河湖圩堤植被管理,且茎段撒播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俭草 茎段无性繁殖 鄱阳湖区堤防
下载PDF
湿地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被引量:3
3
作者 房焕英 肖胜生 +3 位作者 余小芳 熊永 欧阳勋志 秦晓蕾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31,共12页
【目的】分析不同强度酸雨对湿地松人工林土壤总呼吸速率(R_(s))及其组分(微生物异养呼吸速率R_(h)和根系自养呼吸速率R_(a))的影响规律,进一步了解森林土壤呼吸过程,为酸沉降胁迫下的森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亚热带湿地松人... 【目的】分析不同强度酸雨对湿地松人工林土壤总呼吸速率(R_(s))及其组分(微生物异养呼吸速率R_(h)和根系自养呼吸速率R_(a))的影响规律,进一步了解森林土壤呼吸过程,为酸沉降胁迫下的森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亚热带湿地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壕沟法分离土壤呼吸组分,设置3种酸沉降水平(CK:pH 6.5、低酸LA:pH 4.5,强酸HA:pH 2.5),参照研究区降雨比例分次喷洒,运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原位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同时测定土壤温湿度和土壤生化性质等指标。【结果】不同酸处理下,R_(s)、R_(a)和R_(h)均呈夏季高、冬季低的单峰模式,土壤温度是导致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酸雨可显著降低R_(s)(P<0.05),LA和HA处理后分别降低25.83%和30.95%,其中,R_(h)分别降低29.60%和35.20%,R_(a)分别降低19.15%和23.40%,但这种抑制效应仅体现在生长季,非生长季LA可显著促进R_(a)(P<0.05);CK样地R_(h)在R_(s)中占比63.94%,LA和HA处理后该比例显著降低(P<0.05),同时R_(a)响应强度随酸雨增强而增加;R_(s)、R_(h)、R_(a)与土壤温度均呈极显著指数关系(P<0.01),酸处理后其温度敏感系数(Q10)均降低;土壤湿度与R_(s)、R_(h)、R_(a)在HA处理下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温湿度的协同作用极显著影响土壤呼吸速率(P<0.01);R_(h)变异主要与土壤脲酶、蔗糖酶、表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和土壤pH有关,而R_(a)变异则主要与土壤脲酶、土壤温度和TOC有关,以上因素可共同解释R_(s)变异的83.9%。【结论】土壤总呼吸速率及各组分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特征相似,主要受土壤温度控制;酸雨造成土壤酸化,引发土壤酶、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变化或呈一定变化趋势,其共同作用导致R_(h)和R_(a)被抑制,进而显著降低R_(s),土壤水热因子促使这种抑制效应在生长季更显著;R_(h)在R_(s)中的占比随酸雨强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但短期内R_(h)仍是R_(s)的主导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模拟酸雨 影响机制 呼吸组分 湿地松人工林
下载PDF
湿地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和酶活性对模拟硫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3
4
作者 房焕英 肖胜生 +2 位作者 潘萍 欧阳勋志 熊永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8-325,共8页
以亚热带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3种水平(对照CK:pH 6.5;低硫LS:pH 4.5;高硫HS:pH 2.5)的模拟硫沉降控制试验,分析土壤生化特性及酶活性对硫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硫输入促进了土壤酸化,0—5 cm土层土壤pH在HS处理下显著降低,5... 以亚热带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3种水平(对照CK:pH 6.5;低硫LS:pH 4.5;高硫HS:pH 2.5)的模拟硫沉降控制试验,分析土壤生化特性及酶活性对硫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硫输入促进了土壤酸化,0—5 cm土层土壤pH在HS处理下显著降低,5—10 cm土层土壤pH在LS和HS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2)硫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库存在一定影响,土壤总有机碳(TOC)对硫输入无显著响应,但土层间的差异性显著增加(P<0.05),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受影响有限,5—1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MBC)LS显著降低(P<0.05);(3)硫输入对土壤有效氮库影响存在差异,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铵态氮(NH4^+—N)尚未表现出显著变化,土壤硝态氮(NO3^-—N)、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均在HS处理下显著降低,且硫输入加剧土层间的差异性(P<0.05);(4)硫输入抑制了酶活性,土壤脲酶活性在HS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土壤蔗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但硫输入均弱化了土层间酶活性的差异性。综合分析所有处理下的土壤生化性质和酶活性等指标发现,对硫添加响应敏感的是土壤pH和酶,土层是另外一个主要影响因子,硫添加和土层的交互作用则影响有限。采用Pearson分析得出,硫输入改变了土壤生化特性、酶活性等指标间的相关性程度。可见,酸雨对土壤酸化的影响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外源性硫添加对土壤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这可为硫沉降环境胁迫下森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添加 土壤生化特性 酶活性 湿地松林
下载PDF
水保措施对柑橘果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吴波波 王鹏 +4 位作者 肖胜生 余小芳 舒旺 张华 丁明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9-430,共12页
为探索水保措施对柑橘果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江西省德安县柑橘果园为研究对象,选取4种水保措施〔狗牙根条带覆盖(TD)、狗牙根全园覆盖(QY)、经济作物萝卜-大豆轮作条带覆盖(LZ)和净耕果园(JG)〕,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确定了柑橘... 为探索水保措施对柑橘果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江西省德安县柑橘果园为研究对象,选取4种水保措施〔狗牙根条带覆盖(TD)、狗牙根全园覆盖(QY)、经济作物萝卜-大豆轮作条带覆盖(LZ)和净耕果园(JG)〕,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确定了柑橘果园土壤不同土层〔表层(0~10 cm)、中层(10~20 cm)、底层(20~40 cm)〕的细菌群落结构,并采用PLS-DA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统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水保措施条件下柑橘果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①与JG相比,TD、QY和LZ各层土壤中的全氮(TN)、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均有提高,尤其是QY提高明显,其3层土壤中的平均TN、SOC和SOM含量分别提高了近50%、40.33%和40.26%.②与JG相比,QY表层土壤的细菌丰度显著增加了近1.51倍,且不同水保措施下QY表层和TD中底层土壤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最高.③柑橘果园土壤中主要细菌门有Chloroflexi(28.39%~45.32%)、Acidobacteria(13.20%~23.31%)、Proteobacteria(14.65%~22.95%)和Actinobacteria(7.20%~11.26%).与TD、QY和LZ相比,JG土壤中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较高,Acid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较低.除Chloroflexi相对丰度增加外,不同水保措施下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沿剖面深度呈减少趋势;不同水保措施下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亦沿剖面深度呈减少趋势,但TD除外.④不同水保措施下土壤细菌群落差异显著,TN、SOC和SOM(尤其是TN)是主要影响因素.⑤网络分析表明,Proteobacteria是4种水保措施下土壤细菌交互作用的核心细菌;QY土壤细菌群落交互作用网络的稳定性优于TD、LZ和JG.研究显示,水保措施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理化环境来影响细菌群落结构,TD、QY和LZ均提高了土壤中的TN、SOC和SOM含量,增加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其中以QY的提高最为显著,且土壤细菌群落交互作用的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保措施 高通量测序 土壤细菌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红壤坡耕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可溶性有机碳的迁移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余小芳 肖胜生 +2 位作者 徐铭泽 张杰 房焕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2,共7页
为了阐明南方红壤区坡耕地坡面产流产沙及DOC随地表径流和不同层次壤中流的迁移特征,探讨壤中流和地表径流对碳素运移损失的贡献比,以红壤坡耕地野外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及DOC随地表径... 为了阐明南方红壤区坡耕地坡面产流产沙及DOC随地表径流和不同层次壤中流的迁移特征,探讨壤中流和地表径流对碳素运移损失的贡献比,以红壤坡耕地野外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及DOC随地表径流和不同层次壤中流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1)产流产沙方面,径流以地表径流为主,占到总径流量的(95.86%);壤中流占径流比例较小(4.14%),且以深层壤中流输出形式为主,即60 cm壤中流(3.71%)>30 cm壤中流(0.43%);次降雨过程中产沙量先随径流量增加而增加,达到峰值后缓慢减小。(2)尽管壤中流中DOC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地表径流,DOC迁移总量还是以地表径流为主,大小关系为地表径流(98.16%)>60 cm壤中流(1.64%)>30 cm壤中流(0.30%)。相关结果将有助于加深碳循环与土壤侵蚀相互关系的认识,对从源头控制红壤坡耕地土壤碳素流失、维持土壤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碳 红壤坡耕地 壤中流 地表径流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红砂岩土壤化学性质及抗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杰 郑太辉 +1 位作者 肖胜生 廖凯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15-122,共8页
通过对不同恢复年限及恢复类型(2a人工恢复湿地松林、5a人工恢复湿地松林、5a自然恢复湿地松林、5a自然恢复荒地和6a种植杨梅园空地)0~30cm红砂岩发育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全磷、全氮分布规律、化学计量比及其与土壤抗蚀性的相关性进... 通过对不同恢复年限及恢复类型(2a人工恢复湿地松林、5a人工恢复湿地松林、5a自然恢复湿地松林、5a自然恢复荒地和6a种植杨梅园空地)0~30cm红砂岩发育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全磷、全氮分布规律、化学计量比及其与土壤抗蚀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红砂岩侵蚀劣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及抗蚀性。结果表明:红砂岩纯裸地土壤养分含量较低,经过不同措施恢复后,土壤理化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同类型红砂岩土壤团聚体级配不同。裸地以>5 mm粒径团聚体为主,约占60%以上。除自然恢复5a荒地以2~5 mm团聚体为主以外,其余恢复措施的红砂岩土壤均以小于0.25mm粒径微团聚体为主。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随恢复年限增长呈增加趋势。C、N集中分布在0.25~1 mm团聚体上,尤其是0.5~1 mm团聚体;P则分布较为均匀。采取不同恢复措施后土壤抗蚀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结构体破坏率从55.68%降至10%以下。研究区土壤C:N均值为15.0:1;C:P均值为79.7:1;N:P均值为4.0:1。由此可知不同红砂岩发育土壤随着恢复年限而增长,抗蚀性能大幅提升,由于养分主要分布在0.5~5 mm土壤水稳性的团聚体上,而该部分团聚体流失严重,导致土壤养分含量低、土壤抗蚀性差,恢复过程较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团聚体 化学计量比 抗蚀性 植被恢复 红砂岩侵蚀劣地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研究进展——以江西省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肖胜生 王聪 +2 位作者 郭利平 宋月君 汤崇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9-294,共6页
[目的]总结和探讨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途径,为该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脱贫致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为例,基于相关科学研究和文献资料,在综合考虑不同生态服务功... [目的]总结和探讨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途径,为该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脱贫致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为例,基于相关科学研究和文献资料,在综合考虑不同生态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开展以水土保持服务功能提升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在系统梳理塘背河小流域治理成效的基础上,指出崩岗侵蚀、林分结构单一和林下流、规模化经果林开发导致的局部水土流失恶化和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亟需从前期侧重遏制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修复转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为主的新阶段,这是南方红壤丘陵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结论]建议以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为核心目标,从不同服务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和水土保持服务的空间流动等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入手,研发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包括权衡与协同土壤保持与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固碳增汇等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生态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模式,打造塘背河小流域“升级版”和“扩展板”,以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服务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塘背河小流域 南方红壤丘陵区 水土保持 生态服务功能 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基于组分区分的亚热带湿地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对氮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肖胜生 王嘉 +2 位作者 施政 赵佳鼎 汤崇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5-1113,共9页
氮沉降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土壤呼吸产生扰动,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碳收支.以我国亚热带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模拟氮沉降控制试验,定量研究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对氮添加的响应差异,并通过土壤环境的同步监测,初步探讨影响上述过... 氮沉降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土壤呼吸产生扰动,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碳收支.以我国亚热带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模拟氮沉降控制试验,定量研究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对氮添加的响应差异,并通过土壤环境的同步监测,初步探讨影响上述过程的生物地球化学与微生物学机理.结果表明:不同氮素添加水平下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组分总体上都呈现出单峰曲线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或8月,氮添加对土壤呼吸的季节模式没有明显影响.CK(0,对照)、LN[60 kg/(hm^2·a),低氮]和HN[120kg/(hm^2·a),高氮]处理下土壤总呼吸速率的年均值分别为3.91、2.30和1.73μmol/(m^2·s),各组根系呼吸速率年均值分别为1.41、0.87和0.66μmol/(m^2·s),各组微生物呼吸速率年均值分别为2.50、1.44和1.07μmol/(m^2·s).施氮后土壤总呼吸及其组分都受到明显抑制,并且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总呼吸及其组分明显减小.与对照样地微生物呼吸占比65.2%相比,低氮和高氮处理下微生物呼吸占比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62.6%和62.1%,说明氮素添加对微生物呼吸的抑制作用大于根系呼吸.施氮后一年,氮素输入对土壤呼吸的抑制在消退.施氮对表层土壤w(TOC)(TOC为总有机碳)、w(NH_4^+)、w(NO_3^-)、w(DOC)(DOC为可溶性有机碳)、w(DON)(DON为可溶性有机氮)、w(MBC)(MBC为微生物生物量碳)和w(MBN)(MBN为微生物生物量氮)都没有显著影响.氮素添加主要是通过降低土壤pH、加速湿地松人工林土壤酸化,对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产生显著抑制,从而影响到土壤微生物活性,导致土壤微生物呼吸降低,这可能是土壤呼吸对氮添加响应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土壤呼吸 根系呼吸 微生物呼吸 湿地松人工林
下载PDF
鄱阳湖区典型堤防不同植草护坡产流产沙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肖胜生 胡志坚 +2 位作者 张继松 汤崇军 杨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5,共6页
[目的]对鄱阳湖区典型堤防不同植草护坡产流产沙特征进行试验研究,为该区植草护坡草种筛选以及护坡技术构建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手段,利用水土流失移动监测车选取鄱阳湖区典型堤防——九江市永修县九合联圩为... [目的]对鄱阳湖区典型堤防不同植草护坡产流产沙特征进行试验研究,为该区植草护坡草种筛选以及护坡技术构建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手段,利用水土流失移动监测车选取鄱阳湖区典型堤防——九江市永修县九合联圩为研究对象,对裸露坡面(BL)、自然恢复坡面(NRS)、狗牙根护坡坡面(CDS)、中华结缕草护坡坡面(ZSS)和假俭草护坡坡面(EOS)等5种护坡模式进行了水土流失监测,量化不同护坡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裸地具有最短的初始产流时间和最大的径流流速,植草后能较大幅度延长初始产流时间,降低径流流速,并且假俭草坡面减缓坡面流速的效果最为明显。20 mm/h雨强下,4种植草坡面与裸露坡面之间的径流系数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随着雨强的增大,植草坡面对径流的抑制作用就越来越明显。各处理土壤流失量均随着雨强增大而增大。[结论]植草护坡能有效减少堤防土壤流失量,并且堤防植草护坡的减沙效益在大雨强下表现得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泥沙 鄱阳湖区堤防 植草护坡 模拟降雨
下载PDF
壤中流驱动下可溶性有机碳迁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肖胜生 房焕英 +2 位作者 余小芳 段剑 赵佳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5-161,共7页
土壤碳库的相对稳定是保持土壤肥力、维持碳素平衡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土壤侵蚀尤其水力侵蚀是土壤碳库命运的重要影响因子,土壤碳的侵蚀损失受到持续和普遍关注;但是目前水力侵蚀作用下土壤碳素动态研究主要着重于地表径流... 土壤碳库的相对稳定是保持土壤肥力、维持碳素平衡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土壤侵蚀尤其水力侵蚀是土壤碳库命运的重要影响因子,土壤碳的侵蚀损失受到持续和普遍关注;但是目前水力侵蚀作用下土壤碳素动态研究主要着重于地表径流和泥沙,而对壤中流驱动下的碳素(主要是可溶性有机碳DOC)损失研究较少涉及。对部分壤中流发育发达的土壤剖面而言,DOC的迁移损失不仅是碳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也会影响到水体环境和人类健康,理应受到更多关注。在简要概括水力侵蚀过程中有机碳随地表径流和侵蚀泥沙的迁移以及矿化释放等关键过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国内外不同生态系统壤中流驱动下DOC的迁移通量及其迁移机制2方面的研究进展。在迁移通量方面,国外着重于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而国内偏重于耕地。在迁移机制方面,国内外都是主要关注降雨因素(包括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DOC迁移过程和迁移通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指出今后需在研究内容(径流入渗过程中土壤DOC的再分配及其影响因素、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的同步监测)、研究对象(红壤坡耕地)和研究手段(自然降雨背景下野外坡耕地原位定位观测)3方面加强研究,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中流 可溶性有机碳 垂向迁移 迁移通量 迁移机制
下载PDF
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肖胜生 房焕英 +5 位作者 徐佳文 常梦琦 秦晓蕾 彭文杰 刘洪光 沈发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共8页
探究土壤有机碳(SOC)的组成、来源和稳定性机制是深入认识陆地碳汇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增加土壤碳汇”与“稳定现存土壤碳汇”都是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的重要方面,地位同等重要。与“增汇”研究成果丰硕相比,“稳汇”... 探究土壤有机碳(SOC)的组成、来源和稳定性机制是深入认识陆地碳汇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增加土壤碳汇”与“稳定现存土壤碳汇”都是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的重要方面,地位同等重要。与“增汇”研究成果丰硕相比,“稳汇”研究相对薄弱。侵蚀区进行植被恢复可以显著促进SOC积累,但由于侵蚀区存在碳素坡面侵蚀损失,其碳素积累效率低于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区这一重要环节,导致目前有关侵蚀区及其水土保持植被恢复过程中SOC动态变化、稳定性及固持长期有效性等问题尚不清楚,微生物介导的SOC稳定机制尚未充分揭示。通过简要概括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素的积累效益和影响因素,综述植被恢复对土壤SOC及其活性组分稳定性的影响;在简要介绍土壤微生物在调控土壤碳素稳定性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梳理了基于微生物“碳泵”理论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特别是指出了随着植被恢复进程,侵蚀区土壤微生物介导的SOC动态变化,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指出今后需要从研究对象(重点是西南石漠化区和南方红壤丘陵区)、研究内容(土壤微生物介导的SOC稳定状态和机制)、研究手段(借用微生物碳泵的理念,野外典型样地调查与室内培养手段相结合)和研究土层(20 cm以下深层次土壤)4个方面加强研究,以期对相关领域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植被恢复 侵蚀区 微生物碳泵
下载PDF
南方红壤典型花岗岩侵蚀区主要治理模式的土壤碳汇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瑞 房焕英 +4 位作者 肖胜生 段剑 张杰 刘洪光 汤崇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17-1626,共10页
南方红壤花岗岩严重侵蚀区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后的土壤碳汇效应尚不清晰。为揭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退化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效应,该研究选取南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的样板——江西省兴国县塘背小流域为研究区,设置退化样地(BL)、水平竹... 南方红壤花岗岩严重侵蚀区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后的土壤碳汇效应尚不清晰。为揭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退化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效应,该研究选取南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的样板——江西省兴国县塘背小流域为研究区,设置退化样地(BL)、水平竹节沟+乔灌草补植综合施策的生态恢复模式(F34)、前埂后沟+梯壁植草式反坡台地果园开发治理模式(GY)和周边未受扰动的次生林(UF)4种类型样地,分析不同层次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南方典型花岗岩侵蚀区综合治理的土壤碳汇效应。结果表明:F34和GY、UF模式下0—100 cm土壤TOC平均含量分别为5.54、6.05、10.22 g·kg^(−1),比BL增加145%、168%和352%;0—40 cm土壤DOC平均含量分别为46.29、45.91和116.85 mg·kg^(−1),比BL增加410%、405%和465%;土壤MBC含量分别为112.34、73.20和251.99 mg·kg^(−1),比BL增加217%、106%和611%;F34和GY模式下0—100 cm土壤碳储量为39.65和53.91 t·hm^(−2),高于BL(19.86 t·hm^(−2)),但低于未受人为干扰的UF样地(75.90 t·hm^(−2)),生态恢复样地和果园开发样地的碳吸存量分别为19.79、34.05 t·hm^(−2),碳吸存速率分别为0.58、1.00 t·hm^(−2)·a^(−1);以当前F34、GY吸存速率推算,分别还需要62 a和22 a才能达到与UF相当的土壤有机碳库储量水平。综上,生态恢复模式和果园开发模式可有效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和恢复,且果园模式土壤碳素恢复效应更加明显,但距离周边未受扰动的次生林还存在一些差距;其次,侵蚀退化地经治理后,显著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同时退化裸地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即使通过F34、GY治理34 a后仍具有较大碳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碳吸存 花岗岩侵蚀区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下载PDF
“双碳 ”目标下江西水利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毅生 肖胜生 +2 位作者 张磊 秦晓蕾 郑海金 《水利发展研究》 2022年第8期5-10,共6页
文章在梳理“双碳”目标提出的科学背景与国内外形势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国家层面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指出江西作为水利工作大省,应重点从水资源节约保护与高效利用、水电资源开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四个业务工作层面发... 文章在梳理“双碳”目标提出的科学背景与国内外形势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国家层面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指出江西作为水利工作大省,应重点从水资源节约保护与高效利用、水电资源开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四个业务工作层面发力,结合必要的观念、人才与科技保障,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江西水利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二氧化碳 “双碳”目标 水利工作 江西省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in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ree steppes of Stipa L.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12
15
作者 QI YuChun DONG YunShe +4 位作者 LIU LiXin LIU XingRen PENG Qin xiao shengsheng HE YaT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5期683-693,共11页
Grassland is the largest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easure accurately the soil respiration of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for the contribution evaluation of the Chinese terrestrial e... Grassland is the largest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easure accurately the soil respiration of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for the contribution evaluation of the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s carbon emission to the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A three-year (2005-2007)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three steppes of Stipa L. in the Xilin River Basin, Inner Mongolia, China, using a static opaque chamber technique.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soil respiration rat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annual total soil respiration of the three steppes was estimated. The numerical models between soil respiration and water-heat factors we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Similar seasonal dynamic and high annu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soil respiration were found in all of the three steppes. In the growing season, the fluctuation of soil respiration was particularly evident.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CVs) for soil respiration in different growing seasons ranged from 54% to 93%, and the annual CVs were all above 115%. The interannual CV of soil respiration progressively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Stipa grandis (S. grandis) steppe 】 Stipa baicalensis (S. baicalensis) steppe 】 Stipa krylovii (S. krylovii) steppe. The annual total soil respiration for the S. baicalensis steppe was 223.62?299.24 gC m-2 a-1, 150.62-226.99 gC m-2 a-1 for the S. grandis steppe, and 111.31–131.55 gC m-2 a-1 for the S. krylovii steppe, 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cipitation gradient. The variation in the best fitting temperature factor explained the 63.5%, 73.0%, and 73.2% change in soil respiration in the three steppes at an annual time scale, and the corresponding Q10 values were 2.16, 2.98, and 2.40,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Q10 values that were calculated by soil temperature at different depths all expressed a 10 cm 】 5 cm 】 surface in the three sampling sites. In the growing season, the soil respiration rates were related mostly to the surface soil moisture, and the 95.2%, 97.4%, and 93.2% variations in soil respiration in the three steppes were explained by the change in soil moisture at a depth of 0-10 cm,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e steppe STIPA L. SOIL RESPIRATION season VARIATION interannual VARIATION annual total SOIL RESPIRATION Q10 SOIL moisture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a conversion from grassland to cropland on the different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13
16
作者 QI Yuchun DONG Yunshe +6 位作者 PENG Qin xiao shengsheng HE Yating LIU Xinchao SUN Liangjie JIA Junqiang YANG Zhiji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2年第2期315-328,共14页
Cultiv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activities affecting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besides grazing, but its impacts on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C), especially on the liable organic C fractions have not be... Cultiv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activities affecting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besides grazing, but its impacts on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C), especially on the liable organic C fractions have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yet.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cropping in soil organic C pool of different fractions was investigated in a meadow steppe region i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C fractions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fferent C fractions at steppe and cultivated land all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with soil depth. After the conversion from steppe to spring wheat field for 36 years,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centration at the 0 to 100 cm soil depth has decreased by 12.3% to 28.2%, and TOC of the surface soil horizon, especially those of 0-30 cm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p〈0.01). 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at the depth of 0-40 cm were found to have decreased by 66.7% to 77.1% and 36.5% to 42.4%, respectively. In the S.baicalensis steppe, the ratios of soil DOC to TOC varied between 0.52% and 0.60%, and those in the spring wheat field were only in the range of 0.18%-0.20%. The microbial quotients (qMBs) in the spring wheat field, varying from 1.11% to 1.40%, were also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S. baicalensis steppe, which were in the range of 1.50%-1.63%. The change of DOC was much more sensitive to cultivation disturbance. Soil TOC, DOC, and MBC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S. baicalensis steppe, but in the spring wheat field, the correlativity between DOC and TOC and that between DOC and MBC did not reach the significance level of 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e grassland cultivation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microbial bio- mass carb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