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混合神经遗传算法的扩胀管吸能特性预测 被引量:2
1
作者 袁成标 肖守讷 李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68-272,共5页
由于结构参数对吸能元件的吸能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将填充了泡沫铝的扩胀管与混合神经遗传算法相结合,对不同结构参数下扩胀管吸能特性进行分析预测。首先,基于泡沫铝填充机理设计出泡沫铝填充的扩胀式吸能装置,并建立有限元模型;然后利... 由于结构参数对吸能元件的吸能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将填充了泡沫铝的扩胀管与混合神经遗传算法相结合,对不同结构参数下扩胀管吸能特性进行分析预测。首先,基于泡沫铝填充机理设计出泡沫铝填充的扩胀式吸能装置,并建立有限元模型;然后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LS-DYNA对不同参数变化情况下的扩胀管进行准静态轴向碰撞仿真;最后将胀管壁厚、诱导锥角、泡沫铝密度作为BP神经网络输入,扩胀管吸能特性参数作为网络输出,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网络权重和阈值,建立3层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经样本数据训练得到合适的网络。研究结果表明,网络预测值与期望值很接近,平均压溃载荷的误差值为3.02%,比吸能的误差值为4.82%,压缩力效率的误差值为0.92%,说明了该网络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扩胀管的吸能特性,并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胀式吸能管 泡沫铝 混合神经遗传算法 吸能特性
下载PDF
一种逆结构滤波法的轨道车辆轮轨力识别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明猛 朱涛 +3 位作者 王小瑞 肖守讷 阳光武 杨冰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2-608,共7页
轮轨动态接触力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考虑到在实际运行条件下,轮轨力很难测量的难题,基于离散时间和动力学状态空间方程,提出了一种逆结构滤波的时域载荷识别方法.该方法以结构响应参数为输入,可实现对非最小相、非并置结... 轮轨动态接触力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考虑到在实际运行条件下,轮轨力很难测量的难题,基于离散时间和动力学状态空间方程,提出了一种逆结构滤波的时域载荷识别方法.该方法以结构响应参数为输入,可实现对非最小相、非并置结构的载荷预测,解决了由于非并置逆系统的不稳定性带来的载荷识别困难.以某轨道车辆为研究对象,以轴箱位置加速度为输入条件,分别建立了 10自由度的垂向振动模型和17自由度的横向振动模型,对车辆的轮轨垂向载荷和横向载荷进行了识别。识别结果与具有完全相同动力学参数的SIMPACK仿真模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反演模型识别出的轮轨垂向力和横向力与SIMPACK仿真结果趋势一致,且均有较强的相关性,识别精度较高;通过滚动振动试验台试验,利用一组测得的垂向加速度响应和垂向位移响应对车辆轴箱的加速度响应进行了识别,并与测得的结果进行对比,相关系数达到0.9756,为极强相关,方法能够用于运行列车轮轨力的监测和安全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荷识别 轨道车辆 逆结构滤波 脱轨系数
下载PDF
机器学习法预测不同应力比6005A-T6铝合金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被引量:4
3
作者 周书蔚 杨冰 +4 位作者 王超 王栓程 肖守讷 阳光武 朱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16-2427,共12页
本文开展了不同应力比(R为0.05,0.1,0.3,0.5,0.6)条件下的6005A-T6铝合金紧凑拉伸试样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BPNN、SVR、KNN和XGboost共4种机器学习方法,比较了4种机器学习方法预测6005A-T6铝合金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能力... 本文开展了不同应力比(R为0.05,0.1,0.3,0.5,0.6)条件下的6005A-T6铝合金紧凑拉伸试样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BPNN、SVR、KNN和XGboost共4种机器学习方法,比较了4种机器学习方法预测6005A-T6铝合金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能力;作为对照组,利用试验数据拟合得到了传统的Forman疲劳裂纹扩展率方程。结果表明:应力比R对6005A-T6铝合金裂纹扩展速率存在显著影响,相同应力强度因子范围ΔK下,裂纹扩展速率da/d N随R增大而提高,且R的增大会使裂纹更早进入稳定扩展阶段;4种机器学习模型建立的裂纹扩展率预测内推模型均能体现裂纹扩展过程中速率的非线性变化特征,且对试验数据的拟合系数r^(2)均达0.99以上,普遍高于Forman方程的0.82;4种机器学习模型建立的裂纹扩展率预测外推模型,BPNN算法的拟合系数r^(2)仍高于0.99;KNN算法消耗的训练时间最短,XGboost算法具有最佳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内推预测能力,而BPNN算法则具有更好的扩展率外推预测性能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05A-T6铝合金 机器学习 疲劳裂纹扩展 应力比
下载PDF
基于等效刚度法的车体结构碰撞建模与参数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敬科 朱涛 +4 位作者 雷成 王小瑞 杨冰 肖守讷 阳光武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4-256,共13页
针对轨道车辆碰撞动态行为数值模拟效率低、耐撞性分析手段缺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等效刚度法的车体结构碰撞建模和参数优化方法。基于等效刚度法和简支梁弯曲应变能相等的原理,提出了中空型材截面梁等效为实芯截面梁后抗弯刚度相等的条... 针对轨道车辆碰撞动态行为数值模拟效率低、耐撞性分析手段缺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等效刚度法的车体结构碰撞建模和参数优化方法。基于等效刚度法和简支梁弯曲应变能相等的原理,提出了中空型材截面梁等效为实芯截面梁后抗弯刚度相等的条件,推导了二者结构等效参数的求解公式,利用多岛遗传优化算法对等效参数进行了优化;详细对比了车体结构等效模型和原模型主要振动模态频率,证明了等效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原模型的动态特性,验证了车体结构等效模型的有效性;对比分析了某城轨车辆车体结构等效前后的一阶垂弯和一阶扭转频率,以及两种结构车辆在15 km/h的碰撞工况下车体的速度、加速度、能量、界面力等主要碰撞响应的变化趋势及误差。研究结果表明:中空型材结构等效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原结构的动态特性,整车车体结构的一阶垂弯和扭转频率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19%和4.21%;碰撞过程中,两种模型车体的乘员安全性主要考核指标误差均小于10%;车体等效模型在碰撞仿真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与原模型相比,单元数量减少38.91%,CPU计算耗时缩短27.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等效模型 等效刚度 中空型材 碰撞 参数优化
下载PDF
地铁列车曲线碰撞仿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皓杰 肖守讷 李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共4页
为对比分析地铁列车在曲线和直线轨道上碰撞后的结果,以某4节编组地铁列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有限元模型,使用LS-Dyna显示动力学软件模拟列车分别在曲线和直线上以25km/h速度碰撞另一列相同的静止列车的3种碰撞场景,分别是直线轨道(碰撞... 为对比分析地铁列车在曲线和直线轨道上碰撞后的结果,以某4节编组地铁列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有限元模型,使用LS-Dyna显示动力学软件模拟列车分别在曲线和直线上以25km/h速度碰撞另一列相同的静止列车的3种碰撞场景,分别是直线轨道(碰撞场景1)、半径为800m的曲线轨道(碰撞场景2)和半径为600m的曲线轨道(碰撞场景3)。研究表明,地铁列车在曲线和直线上的碰撞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轨道半径的减小,车辆加速度变大,车体前端和底架变形越严重,变形位置所承受的弯曲力矩越大。依据对脱轨系数和车轮抬升量的判断,车辆在曲线轨道碰撞时更接近于发生脱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列车 曲线轨道 碰撞分析 LS-Dyna仿真
下载PDF
Comparison and assessment of time integration algorithms for nonlinear vibration systems
6
作者 YANG Chao YANG Bao-zhu +1 位作者 ZHU Tao xiao shou-n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090-1097,共8页
A corrected explicit method of double time steps(CEMDTS) was introduced to accurately simulate nonlinear vibration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The CEMDTS, the leapfrog central difference method, the Newmark method, the g... A corrected explicit method of double time steps(CEMDTS) was introduced to accurately simulate nonlinear vibration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The CEMDTS, the leapfrog central difference method, the Newmark method, the generalized-a method and the precise integration method were implemented in typical nonlinear examples for the purpose of comparison. Both conservative and non-conservative systems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n't unconditionally stable for the precise integration method, the Newmark method and the generalized-a method in nonlinear systems. The stable interval of the three methods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EMDTS. When a small time step(?t≤T_(min)/20) is employed, the precise integration method is endowed with the highest accuracy while the CEMDTS possesses the smallest computation effort. However, the CEMDTS becomes the most accurate one when the time step is large(?t≥0.3T_(min)) or the system is strongly nonlinear. Therefore, the CEMDTS is more applicable to the nonlinear vibration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LINEAR VIBRATION CONSERVATIVE system EXPLICIT algorithm ACCURACY
下载PDF
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车辆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29
7
作者 肖守讷 江兰馨 +5 位作者 蒋维 何子坤 阳光武 杨冰 朱涛 王明猛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4-176,共23页
围绕玻璃纤维、碳纤维、铝基陶瓷等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车辆中的应用展开了综述;介绍了针对上述复合材料开展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历程及进展,分析了应用在大型复合材料构件的结构特点;针对头车/司机室、中间车车体、转向架、制动结构、其他... 围绕玻璃纤维、碳纤维、铝基陶瓷等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车辆中的应用展开了综述;介绍了针对上述复合材料开展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历程及进展,分析了应用在大型复合材料构件的结构特点;针对头车/司机室、中间车车体、转向架、制动结构、其他结构,系统性地总结整理了复合材料种类、成型工艺、设计方法、优化方法等,全面阐述了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车辆各个部件上的应用情况,并对目前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应用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主要研究方法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大型结构件中以有限元仿真研究为主,应用多尺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复合材料在微观、细观和宏观层面的性能;将复合材料应用到结构中时,在兼具刚度和轻量化的条件下,多采用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之间、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的连接结构多采用胶接连接、螺栓连接、胶-螺混合连接等,其中混合连接结构强度大,稳定性高,在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复合材料已在轨道交通车辆中有一定的应用,纤维复合材料多用于头车/司机室、车体、转向架,而铝基陶瓷复合材料多用于制动结构;在未来应建立适用于轨道交通行业的复合材料相关标准与规范,研发新工艺,采用整体设计模式,扩大复合材料的使用范围,将更多高性能、低成本和轻质化的复合材料应用到轨道交通车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车辆 复合材料 有限元仿真 结构特性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原文传递
增材制造技术发展和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中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18
8
作者 杨冰 廖贞 +5 位作者 吴圣川 肖守讷 阳光武 朱涛 王明猛 邓永权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153,共22页
从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现状出发,概述了几种增材制造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介绍了典型的金属增材制造最新研究进展;考虑现有增材制件存在的固有缺陷、残余应力和裂纹等问题,总结了能有效改善成形增材制件质量的后处理工序;梳理了增材制... 从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现状出发,概述了几种增材制造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介绍了典型的金属增材制造最新研究进展;考虑现有增材制件存在的固有缺陷、残余应力和裂纹等问题,总结了能有效改善成形增材制件质量的后处理工序;梳理了增材制件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重点阐述了缺陷与增材制件疲劳损伤的关联性;探讨了增材制造技术广泛应用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系统总结了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在国内外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应用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热源和工艺参数不同,增材制造技术制备材料的组织特性和力学性能存在差异;增材制造的钛合金、铝合金以及其他前沿金属材料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合理的后处理工艺可以有效控制缺陷的形成,消除残余应力,减少微裂纹;缺陷作为制约增材制造技术在制造行业应用的关键因素,研究其分布规律和探究其与疲劳性能的关系,对增材制件的疲劳性能评估有重要作用;从材料规范、成形精度、质量控制、生产效率、生产链以及无损检测技术等方面,综合增强增材制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性研发,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材制造技术受到轨道交通行业的重视,并开始应用这种新型技术成形了金属结构件,但该技术的成熟应用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国内外学者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增材制造 材料特性 后处理工序 疲劳性能 内部缺陷
原文传递
车钩缓冲装置对轨道列车碰撞安全性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14
9
作者 朱涛 张敬科 +4 位作者 吴启凡 吕锐娟 王小瑞 肖守讷 邓永权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249,共17页
从轨道列车车钩缓冲装置功能和失效原理、分类和标准、理论和应用与列车整体碰撞响应4个方面,梳理了近20年车钩缓冲装置在列车碰撞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总结了4个方面研究的优缺点与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列车碰撞动力学的角度,阐... 从轨道列车车钩缓冲装置功能和失效原理、分类和标准、理论和应用与列车整体碰撞响应4个方面,梳理了近20年车钩缓冲装置在列车碰撞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总结了4个方面研究的优缺点与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列车碰撞动力学的角度,阐述了车钩缓冲装置在列车碰撞中的作用,及其在车辆系统整体设计中的地位;基于欧盟、美国、日本与中国列车耐撞性和强度标准,介绍了车钩缓冲装置的子部件组成;从车钩缓冲装置理论模型在列车碰撞动力学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应用剖析其演化过程;基于当前国内外车钩缓冲装置的研究现状,指出未来轨道列车车钩缓冲装置的研究趋势和发展目标。研究结果表明:车钩缓冲装置是列车多级吸能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针对不同车钩缓冲装置类型建立不同的力学模型,准确反映缓冲器的非线性迟滞特性和压溃管的压溃吸能特性,以及车钩的运动关系;在国内外现行标准中,仅规定了车钩缓冲装置的静强度指标,且仅有货车车辆缓冲器的详细界定,缺乏中高速轨道车辆的车钩缓冲装置在动态场景下的载荷指标、能量上限等标准规范;胶泥、气液缓冲器具有比摩擦式缓冲器更好的碰撞力学性能,但其复杂的非线性特性描述依赖于准确的数学模型和试验,目前尚未对车钩缓冲装置数学模型的横向、垂向动态特性进行详细研究;应结合试验,加强研究车辆运行和碰撞过程中车钩缓冲装置的触发和失效稳定性,及其对列车纵向撞击响应的影响;中低速下较大的车钩缓冲装置刚度会导致非正常的垂向和横向响应,不同速度等级下车钩缓冲装置的力学特性和初始姿态对车辆碰撞机理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车钩缓冲装置 能量吸收系统 碰撞安全性 碰撞响应 建模方法
原文传递
重载货车车钩准静态受力分析与纵向载荷分配规律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涛 尹敏轩 +3 位作者 徐京涛 王超 肖守讷 阳光武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5-175,共11页
针对重载货车车钩在车钩间隙、重力与纵向牵引力综合作用下的受力状态改变问题,对车钩进行了准静态受力分析,研究了其纵向载荷分配规律;设计了钩舌上下牵引凸缘根部的应变试验,得到了测点弹性应变随牵引力的变化关系,分析了上下牵引凸... 针对重载货车车钩在车钩间隙、重力与纵向牵引力综合作用下的受力状态改变问题,对车钩进行了准静态受力分析,研究了其纵向载荷分配规律;设计了钩舌上下牵引凸缘根部的应变试验,得到了测点弹性应变随牵引力的变化关系,分析了上下牵引凸缘承载程度变化趋势;对车钩进行了详细的受力分析,推导了载荷传递部位等效力解析解,得到了车钩承受不同牵引力作用时所对应的仿真边界条件;对车钩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节点应变随牵引力变化的响应曲线,通过与应变测试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车钩载荷传递部位等效力解析解和仿真模型的可靠性;研究了牵引力与钩舌内腕面、上下牵引凸缘等效力的关系式中关键参数对等效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牵引力小于13.5kN时,上受压推台受力;牵引力为13.5~1725.0kN时,车钩系统上下牵引凸缘同时承载,随着牵引力的逐渐增大,下牵引凸缘承载比例逐渐减小并趋近于0.53,上牵引凸缘承载比例逐渐增大并趋近于0.47,承载比例与系统参数有线性关系,其中钩舌内腕面等效力作用位置对此影响极大。研究结果作为研究车钩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仿真的基础,对铁路重载车钩服役安全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重载货车车钩 准静态受力分析 接触状态 纵向载荷分配 仿真分析
原文传递
车下弹性吊挂设备悬挂刚度选取方法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涛 雷成 +1 位作者 肖守讷 于金朋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118,共8页
以车体低阶弹性振动、刚体振动和设备有源振动为输入,提出了一种能够快速、简便确定弹性设备悬挂刚度的方法;在充分考虑吊挂设备各个方向上可能出现耦合振动、设备安装间隙、允许最大振动位移等因素的前提下,推导了任意悬挂方式吊挂设... 以车体低阶弹性振动、刚体振动和设备有源振动为输入,提出了一种能够快速、简便确定弹性设备悬挂刚度的方法;在充分考虑吊挂设备各个方向上可能出现耦合振动、设备安装间隙、允许最大振动位移等因素的前提下,推导了任意悬挂方式吊挂设备的刚体振动频率计算公式;给出了车下弹性吊挂设备悬挂刚度的选取方法与分析流程;以某动车组为例,建立了车体与动力包的耦合振动分析模型,计算得到了动力包的点头、摇头、浮沉、侧滚等刚体振动频率和三向悬挂刚度的取值范围,并对比了动力包悬挂刚度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已知车体或吊挂设备基本参数的前提下,采用提出的方法无需通过复杂的动力学建模分析即可计算出其点头、摇头、浮沉、侧滚等刚体振动频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相比,刚体振动频率的最大相对误差为6.88%;计算所得动力包刚体振动频率与车体对应振动频率的比值均有效避开了耦合区间[0.750,1.414],因此,采用提出的方法可快速、准确地确定吊挂设备的刚度范围,从而避免设备与车体之间的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车下设备 弹性吊挂 隔振 共振 理论分析 刚度选取方法
原文传递
三维弹塑性轮轨滑动接触热机耦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冰 戎有鑫 +2 位作者 阳光武 肖守讷 朱涛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8-218,共11页
为提高轮轨滑动接触热响应分析的准确性,基于Johnson-Cook材料模型,充分考虑含摩擦因数在内多种材料属性的温度相关性、3种热传递方式和轮轨实际廓形,建立了全比例三维弹塑性轮轨滑动接触有限元模型,采用完全耦合法对滑动接触状态下的... 为提高轮轨滑动接触热响应分析的准确性,基于Johnson-Cook材料模型,充分考虑含摩擦因数在内多种材料属性的温度相关性、3种热传递方式和轮轨实际廓形,建立了全比例三维弹塑性轮轨滑动接触有限元模型,采用完全耦合法对滑动接触状态下的轮轨进行热机耦合分析;研究了车轮以1m·s^(-1)速度沿钢轨滑行0.1s时的轮轨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特性,分析了轴重、相对滑动速度对轮轨接触区温度场的影响,得到了热影响层深度、热影响层宽度、轮轨表层温度随轴重、相对滑动速度的变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轮轨最大等效应力发生在次表层接触斑中心处,车轮表层最高温度发生在接触斑后半部分中心处,车轮表层最高温度为848℃,钢轨表层最高温度为768℃,钢轨表层最高温度低于车轮表层最高温度;轮轨热影响层很薄,车轮热影响层深度约为4.22mm,钢轨热影响层深度约为3mm;轮轨热影响层深度随轴重增大无明显变化,而宽度随轴重的增大而增大,轮轨热影响层深度随相对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宽度随相对滑动速度增大无明显变化,轮轨表层温度随轴重和相对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且相对滑动速度对轮轨热响应影响更大。全比例三维弹塑性轮轨滑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及热机完全耦合法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轮轨滑动接触热响应,对合理开展轮轨热损伤和热疲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轮轨热响应 热机耦合 滑动接触 Johnson-Cook材料模型 温度
原文传递
表面微喷丸对CuNi_(2)Si合金疲劳短裂纹行为的影响
13
作者 杨冰 冯博 +5 位作者 李一帆 廖贞 张继旺 肖守讷 阳光武 朱涛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3-171,共9页
在拉压载荷作用下,分别开展了CuNi_(2)Si合金微喷丸前后漏斗型圆棒试样的疲劳短裂纹复型试验;试验在预先确定的一系列载荷循环周次中断,以使用醋酸纤维膜对试样表面进行复型,进而采用逆序观察法获取了短裂纹萌生与扩展相关数据。分析结... 在拉压载荷作用下,分别开展了CuNi_(2)Si合金微喷丸前后漏斗型圆棒试样的疲劳短裂纹复型试验;试验在预先确定的一系列载荷循环周次中断,以使用醋酸纤维膜对试样表面进行复型,进而采用逆序观察法获取了短裂纹萌生与扩展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种试样疲劳裂纹均萌生于试样表面,裂纹扩展受微观组织影响呈现曲折性增长,整体表现出初期增长缓慢,后期裂纹长度迅速增长至试样断裂的趋势,失稳扩展临界尺度约为750.0μm;微喷丸处理可以使裂纹增长模式由以晶间为主转为以穿晶为主,微喷丸前后断口形貌表现出巨大差异,相对未喷丸试样,微喷丸试样裂纹萌生位置呈现较大的晶体平面,无明显晶粒特征,裂纹源区面积较小,在疲劳过程中产生的纤维条纹数量较多,瞬断区韧窝形貌更为明显;经微喷丸处理后,试样平均疲劳寿命提高约31.5倍,裂纹萌生和缓慢扩展阶段占比从整体疲劳寿命的60%增加至80%,可知微喷丸处理对于疲劳寿命的大幅提高主要体现在短裂纹的萌生和稳定扩展阶段,而这种强化效果主要受表面有效应力、硬度、晶界数目的共同影响,但该强化效果对疲劳裂纹扩展后期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裂纹复型 CuNi_(2)Si合金 疲劳短裂纹 微喷丸 裂纹扩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