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职业接触环氧丙烷工人Hb加合物及其遗传毒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赵福林 金汉杰 +6 位作者 李明 张玉川 李玉凡 曲波 李刚 xiao y Dan Segerback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5-136,140,共3页
目的 研究长期接触低浓度环氧丙烷工人的遗传效应。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环氧丙烷作业现场进行监测的同时 ,采集工人血样 ,采用高灵敏的N alkylEdman气质谱法对血红蛋白加合物 (HP 缬氨酸 )含量进行了测定 ,同时对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 目的 研究长期接触低浓度环氧丙烷工人的遗传效应。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环氧丙烷作业现场进行监测的同时 ,采集工人血样 ,采用高灵敏的N alkylEdman气质谱法对血红蛋白加合物 (HP 缬氨酸 )含量进行了测定 ,同时对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SCE)进行检测。结果 环氧丙烷作业工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TWA)为 2 6mg/m3 和 6 9mg/m3 。环氧丙烷接触组工人的HP 缬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8)。接触组中的每个细胞SCE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1)。血红蛋白加合物与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相关系数r为 0 762 ,并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接触 环氧丙烷 血红蛋白加合物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下载PDF
职业接触环氧丙烷工人DNA和Hb加合物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福林 金汉杰 +4 位作者 李梦燕 曲波 李刚 xiao y Dan Segerback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 研究长期接触低浓度环氧丙烷 (PO)对职业人群的遗传毒性。方法 对PO作业现场进行环境监测的同时 ,采集接触组和对照组工人的血样 ,采用3 2 P后标记法和N alkylEdman气质谱法对DNA加合物 (1-HP -腺嘌呤 )和血红蛋白加合物 (HP -... 目的 研究长期接触低浓度环氧丙烷 (PO)对职业人群的遗传毒性。方法 对PO作业现场进行环境监测的同时 ,采集接触组和对照组工人的血样 ,采用3 2 P后标记法和N alkylEdman气质谱法对DNA加合物 (1-HP -腺嘌呤 )和血红蛋白加合物 (HP -缬氨酸 )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PO车间两个岗位作业工人PO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TWA)分别为 2 6mg/m3 和 6 9mg/m3 ;PO接触组工人的DNA加合物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2 ) ;血红蛋白加合物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8) ;DNA加合物与血红蛋白加合物量呈正相关 (r =0 882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长期接触低浓度PO对职业人群具有细胞遗传学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接触 环氧丙烷 DNA加合物 Hb加合物 遗传毒性 职业中毒
下载PDF
环氧丙烷对职业接触者的毒性作用
3
作者 赵福林 于晓慧 +4 位作者 金汉杰 李刚 曲波 xiao y Dan Segerback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7-341,共5页
目的 研究较低浓度环氧丙烷对职业接触人群健康的影响情况 ,分析不同的研究指标在环氧丙烷毒性研究和职业人群健康监护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为保护接触工人的健康与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选择特大型企业接触环氧... 目的 研究较低浓度环氧丙烷对职业接触人群健康的影响情况 ,分析不同的研究指标在环氧丙烷毒性研究和职业人群健康监护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为保护接触工人的健康与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选择特大型企业接触环氧丙烷作业的工人为对象 ,分别采用传统的和现代最新的方法研究环氧丙烷对职业接触人群遗传毒性作用 ,同时也对接触者的一般毒性危害作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结果 长期接触较低浓度环氧丙烷的作业工人 ,其健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比较明显。接触组染色体畸变率、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没有明显改变 ,但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有明显增加 ,血红蛋白加合物和DNA加合物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且具有更为敏感的特性。结论 环氧丙烷对接触者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丙烷 职业接触 毒性作用 遗传毒性
下载PDF
小口径人工血管
4
作者 WANG Z H LIU C G xiao y 《张江科技评论》 2020年第1期78-79,共2页
利用材料表面仿生拓扑结构智能调控血管细胞命运,重建新生血管创新点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致死性疾病。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血管病变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进步... 利用材料表面仿生拓扑结构智能调控血管细胞命运,重建新生血管创新点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致死性疾病。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血管病变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进步,大口径人工血管(内径大于6 mm)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死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 血管细胞 人工血管 智能调控 新生血管 表面仿生 血管病变
下载PDF
激光原位碳酸盐岩U-Pb定年实验方法改进与石油地质应用
5
作者 鲁雪松 桂丽黎 +9 位作者 陈玮岩 柳少波 吴石头 范俊佳 刘强 孙晶 张亮亮 肖阳 杨文霞 曹日洲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53-2968,共16页
激光原位碳酸盐岩U-Pb定年技术方兴未艾,在石油地质中应用潜力大,但由于碳酸盐岩U含量低(<10μg/g)、普通Pb含量较高,且U、Pb分布非均质性强,缺少基体匹配标样等因素使得碳酸盐岩U-Pb定年的精度差和成功率低,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 激光原位碳酸盐岩U-Pb定年技术方兴未艾,在石油地质中应用潜力大,但由于碳酸盐岩U含量低(<10μg/g)、普通Pb含量较高,且U、Pb分布非均质性强,缺少基体匹配标样等因素使得碳酸盐岩U-Pb定年的精度差和成功率低,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针对目前激光原位碳酸盐岩U-Pb定年技术中存在问题,基于LA-SF-ICP-MS仪器,通过对实验方法的改进,提出一种合理确定样品剥蚀参数的方法,在同一个序列中根据样品U含量高低对标样和未知样品设置不同大小的激光光斑和剥蚀频率,既保证标样和样品剥蚀坑深/宽比一致,避免元素分馏差异造成的系统偏差,也有效节约了标样.根据碳酸盐岩U、Pb含量低且分布不均的特点,利用网格法筛选和边筛边布点的方法快速筛选出高U和低普通Pb的点位,有效提高靶点筛选和布点效率以及定年的成功率,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通过对实验方法的改进,有效提高了碳酸盐岩U-Pb定年的精度和成功率,并将该技术应用于传统方法难以测准的两个实例——川中地区低U、高普通Pb的热液鞍状白云石和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泉背斜白垩系清水河组砂岩储层中的低U、高普通Pb的年轻方解石胶结物,得到可靠的年龄数据,对研究区成岩-成藏过程研究提供了关键时限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U-Pb定年 LA-SF-ICP-MS 剥蚀坑 分馏效应 系统偏差 关键时限
原文传递
蛇绿岩铬铁矿成矿新模型:流体不混溶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苏本勋 刘霞 +6 位作者 陈晨 Paul T.ROBINSON 肖燕 周美夫 白洋 Ibrahim UySAL 张鹏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0-260,共11页
尽管富水流体参与蛇绿岩豆荚状铬铁矿形成过程已被广泛提及,但流体的作用和机制仍缺乏天然样品的证据证实.文章对保存完好的土耳其Kızıldağ蛇绿岩和研究程度较高的西藏罗布莎蛇绿岩的铬铁矿床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系统总结... 尽管富水流体参与蛇绿岩豆荚状铬铁矿形成过程已被广泛提及,但流体的作用和机制仍缺乏天然样品的证据证实.文章对保存完好的土耳其Kızıldağ蛇绿岩和研究程度较高的西藏罗布莎蛇绿岩的铬铁矿床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系统总结,展示了流体活动的证据,探讨了铬铁矿结晶与岩浆演化过程中流体不混溶的关系,进而建立了铬铁矿成矿的新模型.在该模型中,侵入大洋岩石圈地幔的岩浆通过岩浆通道相连接进而形成一系列的小岩浆房,铬铁矿微晶吸附岩浆中的流体形成含铬铁矿的不混溶液滴,这种不混溶铬铁矿液滴由于密度较小在岩浆房中悬浮并随岩浆向上运移.在岩浆混合、对流及运移过程中,分散的含铬铁矿的液滴不断聚合形成更大的富铬铁矿不混溶液滴.大的不混溶液滴从边部向核部逐渐结晶铬铁矿,捕获或圈闭的熔/流体发生结晶作用形成各种各样的矿物包裹体.不混溶的含铬铁矿的液滴在岩浆房中大量聚集则形成“不混溶液滴池”,此时大量铬铁矿原地结晶形成豆荚状铬铁矿,同时释放吸附的流体导致岩浆房中流体的富集.释放的流体由内向外逐渐渗滤到围岩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中,造成矿体与围岩中矿物内部和矿物间的元素变化和同位素分馏.因此,玄武质岩浆上涌过程中流体不混溶作用对铬铁矿的成矿作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铁矿 流体不混溶 矿物包裹体 蛇绿岩
原文传递
纤维调节素在大鼠正常牙周组织中的免疫化学定位和表现 被引量:8
7
作者 钱虹 樊明文 +1 位作者 xiao y Bartold PM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9期1682-1685,共4页
目的 研究纤维调节素 (fibromodulin)在正常牙周组织中的分布和表现 ,以明确纤维调节素在牙周组织自身稳定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对正常Lewis鼠磨牙牙周组织的纤维调节素及相关蛋白多糖和胶原的... 目的 研究纤维调节素 (fibromodulin)在正常牙周组织中的分布和表现 ,以明确纤维调节素在牙周组织自身稳定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对正常Lewis鼠磨牙牙周组织的纤维调节素及相关蛋白多糖和胶原的组织分布和牙周细胞的mRNA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纤维调节素在靠近口腔牙龈面的区域和牙周韧带 牙槽骨、牙周韧带 牙骨质界面有强阳性表现 ;核心蛋白聚糖强阳性表现于牙龈组织龈沟附近的区域 ;双糖链蛋白聚糖则在牙龈上皮着色明显。从mRNA的表现可以看出 ,纤维调节素 ,核心蛋白聚糖和双糖链蛋白聚糖在成骨细胞中强烈表现 ,其蛋白密度是其他两种细胞的 1~ 3倍 ;Ⅰ型、Ⅲ型胶原的mRNA在牙龈成纤维细胞中表现水平较高 ,其蛋白密度是其他两种细胞的 1 5倍以上。结论 纤维调节素可能与其他小蛋白多糖相互作用 ,调节胶原纤维的网络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调节素 大鼠 正常牙周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牙骨质矿化 牙槽骨
原文传递
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管状狭窄的临床治疗 被引量:21
8
作者 孙曦羽 邱辉忠 +3 位作者 吴斌 林国乐 石海峰 肖毅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6-672,共7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后患者结直肠吻合口管状狭窄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2008—2017年收治的23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口管状狭窄的病例,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直肠癌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治... 目的探讨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后患者结直肠吻合口管状狭窄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2008—2017年收治的23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口管状狭窄的病例,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直肠癌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治疗、吻合口狭窄的具体情况、治疗方式和结局。吻合口狭窄定义为:(1)吻合口肠壁增厚、瘢痕狭窄长度〉1 cm、且直径为12 mm的结肠镜不能通过的吻合口;(2)患者常伴有排气、排粪时左侧腹部胀痛、排粪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和排粪困难等症状;(3)肛门指诊、结肠镜、经肛门造影和直肠磁共振等提示吻合口狭窄。 结果2008—2017年间收治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患者2035例,其中术后出现吻合口管状狭窄患者23例(1.1%),男性20例、女性3例;年龄36~78(58.3 ±10.2)岁。吻合口距离肛缘6 cm以内7例,6~10 cm 12例,10 cm以上4例。12例接受放疗,其中术前行新辅助放化疗6例,术后放疗及化疗6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后的初始治疗方式:9例(39.1%)行球囊扩张治疗,1例(4.3%)行支架治疗,1例(4.3%)行经肛内镜微创(TEM)治疗,7例(30.5%)行转流术,5例(21.7%)行消化道重建。12例接受放疗的患者中,4例初始选择球囊扩张治疗,均失败;l例因肠梗阻初始选择置入裸支架缓解梗阻,1月后因支架取出再次出现狭窄,后行转流术;7例切除原狭窄吻合口后,剩余肠管较短,无法吻合,行转流术。11例无放疗的患者中,5例经球囊扩张治疗后均缓解狭窄;1例初始行TEM,术中损伤后尿道,经留置导尿管支撑后尿屡愈合;5例切除原狭窄吻合口,消化道重建后未出现狭窄,但其中1例手术中出现骼前静脉出血。 结论对于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患者,球囊扩张可有效治疗吻合口管状狭窄,但易出现再狭窄。手术切除狭窄肠管,重建消化道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狭窄,但需注意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直肠前切除术 吻合口狭窄 管状狭窄 治疗
原文传递
多地球物理观测联合反演华南岩石圈温度和化学组分结构 被引量:7
9
作者 单斌 周万里 肖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0-133,共14页
华南块体位处中国大陆东南,对其深部结构的研究是深入认识中国东部构造及演化的基础.岩石圈的温度和化学组分结构是岩石圈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其的认识主要来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两类研究.由于单一的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观测资料和方... 华南块体位处中国大陆东南,对其深部结构的研究是深入认识中国东部构造及演化的基础.岩石圈的温度和化学组分结构是岩石圈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其的认识主要来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两类研究.由于单一的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观测资料和方法存在其各自的局限性,需要开展综合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并结合地球化学、岩石学方法的岩石圈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文章综合利用华南地区地表地形、大地水准面高、地表大地热流数据、地震面波频散曲线等地球物理观测资料,通过热动力学模拟和概率密度反演的方法,研究该区三维岩石圈温度和化学组分结构.结果表明,华南东部的华夏块体和下扬子克拉通岩石圈较薄(<100km),相对起伏较小,岩石圈地幔以饱满型的橄榄岩为主,表明古老难熔的地幔岩石圈物质被新的物质所取代,古太平洋的平俯冲作用是导致华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主要动力学机制,而热侵蚀作用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川盆地内部岩石圈较厚(>200km),保留着厚而冷的克拉通岩石圈根,岩石圈地幔可能存在由于组分差异所导致的不连续面,其中下层饱满的岩石圈地幔要厚于上层难熔的岩石圈地幔,因而使得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岩石圈地幔整体以饱满和过渡型橄榄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岩石圈温度结构 岩石圈化学组分结构 热动力学联合反演
原文传递
Environmental Concern of Using Coal Tar in Road Engineering and Its Possible Alternatives 被引量:1
10
作者 xiao y VAN DE VEN M F C +1 位作者 MOLENAAR A A A WU S P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7,17,共8页
Coal tar,a by-product from the 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oal in coking oven,is widely used in road engineering for its excellent adhesion and fuel resistance properties,especially for pavement surface treatments in... Coal tar,a by-product from the 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oal in coking oven,is widely used in road engineering for its excellent adhesion and fuel resistance properties,especially for pavement surface treatments in gas stations and airports. However,coal tar has a high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or PAHs) content,which makes it toxic. In 1985,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has proved that coal tar is carcinogenic to humans. Research showed that Coal Tar-based Sealers (CTS) contribute to the majority of PAHs pollution in the water environment.Because of this environmental concern,CTS are not allowed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USA and Europe. In contrast,coal tar is still used for road engineering in China and is even used increasingly.This paper gives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about environmental concern of using coal tar in road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review,some possible alternatives to replace coal tar are described. These alternatives include nano-clay/epoxy modified bitumen/bitumen emulsion and waterborne polyurethane/epoxy resin,which are environmental friendly. They have the potential to perform as well as CTS,and even better in some speci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tar pavement surface treatment adhesion property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modified bitumen emuls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