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区域热力状况的气候预测先兆信号
1
作者 肖子牛 李张群 +2 位作者 赵亮 陈红 冯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28,共13页
围绕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区域热力状况对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和区域气候的影响,本文梳理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重点聚焦在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区域热力状况和热力差异与季风活动、水汽输送等重要气候指标的联系,并据此提出了印度洋和高原区域在... 围绕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区域热力状况对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和区域气候的影响,本文梳理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重点聚焦在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区域热力状况和热力差异与季风活动、水汽输送等重要气候指标的联系,并据此提出了印度洋和高原区域在次季节、季节尺度的气候预测指标和方法。对认识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区域热力状况对气候的影响,改善该区域气候预测的能力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印度洋 热力状况 南亚季风 气候预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印度洋热力差对南亚季风活动的多尺度影响
2
作者 肖子牛 李张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9,共13页
海陆热力差异是季风形成和演变的根本驱动力,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热力差异是影响南亚季风活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围绕次季节、季节、年际和年代际等不同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的热力差异对南亚季风活动的影响,回顾和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 海陆热力差异是季风形成和演变的根本驱动力,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热力差异是影响南亚季风活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围绕次季节、季节、年际和年代际等不同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的热力差异对南亚季风活动的影响,回顾和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在次季节尺度上,主要聚焦在两者的热力差异对南亚季风爆发的影响;在年际尺度上,着重阐释了其对南亚季风强度年际变化的指示意义;在年代际尺度上,考察了热力差异和南亚季风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同时,本文对该领域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差异 南亚季风 多时间尺度 季风降水 青藏高原 印度洋
下载PDF
云南夏秋连续干旱事件及前期海平面气压异常信号
3
作者 王秀英 肖子牛 孙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5-285,共11页
近十多年来云南地区多次发生极端的季节性连续干旱,尤其是夏季、秋季的连续干旱会加重传统冬、春季节干旱的危害,给当地经济和社会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70~2019年云南省气象局120站降水数据及NCEP海平面气压场数据,从降水... 近十多年来云南地区多次发生极端的季节性连续干旱,尤其是夏季、秋季的连续干旱会加重传统冬、春季节干旱的危害,给当地经济和社会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70~2019年云南省气象局120站降水数据及NCEP海平面气压场数据,从降水持续性异常指数出发,分析了云南夏、秋季节连续干旱事件发生的演变特征,进而探究了该区域夏秋连续干旱事件与前期4月海平面气压的可能联系,以期能够在极端干旱的预报中提供帮助。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夏秋降水持续性异常的主要特征为全省一致的偏多或偏少;(2)云南夏秋连续干旱事件发生前期表现为3个区域海平面气压异常的组合,分别为北大西洋、北印度洋和中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异常;(3)由前期4月上述关键信号构建的组合信号指数,能够较好地表征云南夏季、秋季的降水连续异常,是具有意义的潜在前期预报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干旱 前期预测信号 海平面气压异常
下载PDF
藏东南地区草地下垫面湍流通量和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宏毅 肖子牛 朱玉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3-935,共13页
利用2013年5月20日至7月9日藏东南林芝地区草地下垫面的野外试验站点观测资料,分析了晴雨转换过程中林芝地区草地下垫面的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湍流通量和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比分析它们在... 利用2013年5月20日至7月9日藏东南林芝地区草地下垫面的野外试验站点观测资料,分析了晴雨转换过程中林芝地区草地下垫面的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湍流通量和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比分析它们在典型晴天和阴天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1)草地观测站的各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相互吻合,即相对湿度与降水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而气温、地面温度和风速均与降水的变化相反;观测期间草地站的潜热交换大于感热交换,在无降水时期,感热明显偏高,潜热偏低,降水时期则相反;感热与向下短波辐射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时,向上短波辐射、向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地表反照率和土壤热通量均与向下短波辐射保持同步的变化关系,而向下长波辐射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2)典型晴天和阴天的分析结果表明,晴天条件下各变量的日变化均比阴天条件下剧烈,在白天,感热和潜热在典型晴天的值均大于典型阴天天气下的值,除向下长波辐射外,其他地表辐射分量在晴天条件下的值远大于阴天的值;在夜间,晴天的向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小于阴天的值。(3)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早晨,最低值出现在午后;风速的最小值出现在早晨,最大值出现在中午,且基本上都是晴天天气下大于阴天天气下。因此,藏东南林芝地区草地下垫面的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辐射平衡各分量、基本气象要素均与晴、雨的转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协同变化关系,这些变量之间相关系数高,吻合度好,表明了该边界层观测数据的可靠性,该观测试验数据可为数值模式在藏东南林芝地区地气交换过程的模拟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林芝地区 草地下垫面 湍流通量 地表辐射分量 基本气象要素
下载PDF
2018年夏季东北极端高温事件物理机制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娜 肖子牛 赵亮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9-482,共14页
基于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了2018年夏季中国东北地区持续多日出现高温异常事件的形成机理。首先分析了整个夏季该地区观测台站逐日的温度资料,计算了观测台站的超热因子(Excess Heat Factor,EHF)指数,发现东北地区出现高温异... 基于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了2018年夏季中国东北地区持续多日出现高温异常事件的形成机理。首先分析了整个夏季该地区观测台站逐日的温度资料,计算了观测台站的超热因子(Excess Heat Factor,EHF)指数,发现东北地区出现高温异常的时段主要是7月和8月,异常高温的发生区域集中在东北南部。在此期间,东亚大气环流形势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异常增强,作用相互重叠和位置持续偏北。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注意到,二者的重叠造成研究区域内有负涡度异常增强,使得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北推的过程中不断带动东北南部上空负涡度异常增强,并伴随有异常下沉气流,下沉绝热增温与晴空辐射增温,这可能是东北南部地表增温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关分析证实,在整个夏季东北南部地表气温与其上空300 hPa至500 hPa涡度异常都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相互叠加组合是导致东北南部在2018年夏季7、8月份出现高温异常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准定常Rossby波能量的传播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有密切联系,同时夏季西太平洋暖池的显著增暖导致了菲律宾地区异常旺盛的对流活动,进而在500 hPa高度场上激发出PJ(太平洋—日本涛动)波列,从另一个路径上促进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热因子指数 涡度异常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PJ波列
下载PDF
藏东南草地下垫面地气通量交换日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宏毅 肖子牛 朱玉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3-454,共12页
利用2013年5月21日至7月9日藏东南地区草地下垫面的边界层观测数据,分别从典型晴天和长时间平均的角度,评估了中尺度模式WRF对藏东南草地下垫面在南亚季风爆发前后的感热、潜热、地表土壤热通量和地表辐射平衡各分量日变化的模拟能力,... 利用2013年5月21日至7月9日藏东南地区草地下垫面的边界层观测数据,分别从典型晴天和长时间平均的角度,评估了中尺度模式WRF对藏东南草地下垫面在南亚季风爆发前后的感热、潜热、地表土壤热通量和地表辐射平衡各分量日变化的模拟能力,对比分析了模拟结果与边界层观测数据的异同点。对典型晴天少云状况的个例模拟和整个时段的平均结果分析均表明,模式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感热比潜热的模拟效果好,在夜间感热和潜热的模拟效果好,而白天感热和潜热的模拟值大于观测值。典型晴天天气下的向下短波辐射和净辐射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基本一致,而向上短波辐射的模拟值在白天大于观测值。长时间平均的向下短波辐射、向上短波辐射和净辐射的模拟值在夜间也与观测数据基本一致,但在白天模拟值比观测值明显偏大。晴天个例和长时间模拟的向下长波辐射和向上长波辐射的模拟值在日循环整个过程中较观测值均偏小。长时间模拟的地表土壤热通量在早上和晚上低于观测值,而在白天高于观测值。虽然平均的结果分析和晴天个例的结果是类似的,但由于晴天个例没有降水过程的干扰,因此晴天天气状态下的分析结果更能一致地反映出这一地区的日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草地下垫面 感热 潜热 辐射分量 WRF模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初夏西北太平洋副高东西变动对中国南部降水东西差异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晏红明 肖子牛 薛建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5-781,共17页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影响中国气候的大尺度环流系统,为了进一步了解副高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本文利用站点观测资料和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通过资料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6月副高东西变动对中国南部降水的影响,以...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影响中国气候的大尺度环流系统,为了进一步了解副高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本文利用站点观测资料和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通过资料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6月副高东西变动对中国南部降水的影响,以及影响副高东西变动的前期海洋因子.结果表明副高东西变动对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明显不同:副高偏东有利于降水西南偏多而华南偏少,偏西则降水变化刚好相反.其原因与副高东西变化引起的环流差异有关,华南降水与副高东(西)变动时西太平洋地区副高西北侧的东北(西南)风异常以及东亚中低纬度地区异常经向波列的变化直接有关,而西南降水异常不仅与副高东西变动在东南亚地区引起的纬向风异常有关,与青藏高原大地形动力作用对副高北侧异常纬向风的变化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此外,副高东西变动时影响西南和华南地区的水汽来源不同,影响西南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赤道印度洋80°E附近越赤道气流,而影响华南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副高南侧偏东气流从西北太平洋地区输送的水汽.进一步分析发现前期冬春季热带西北太平洋和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偶极差异与后期初夏副高东西变动有密切联系,冬春季西北太平洋暖海温和赤道西太平洋冷海温变化有利于后期初夏副高偏西,相反则有利于副高偏东,数值模拟结果在一定程度证实了资料诊断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东西变动 中国西南和华南降水差异 水汽输送 亚洲夏季风
下载PDF
全球海温对太阳射电通量异常的响应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周雅清 宋燕 +1 位作者 肖子牛 张红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18-1530,共13页
太阳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太阳活动对海温和降水的影响吸引更多学者的目光.本文通过研究全球0~700 m海温对太阳射电通量(Solar Radio Flux,缩写为SRF)的响应,发现全球海温对太阳活动响应具有空间分布不... 太阳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太阳活动对海温和降水的影响吸引更多学者的目光.本文通过研究全球0~700 m海温对太阳射电通量(Solar Radio Flux,缩写为SRF)的响应,发现全球海温对太阳活动响应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特征,显著响应的地区集中在太平洋和南大西洋,显著响应的层次主要在0~200 m.利用响应太阳活动显著区域的海温资料,定义一个响应太阳活动的海温异常指数,研究该指数与同期和滞后1年全球冬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发现指数高时夏季热带中太平洋降水增多,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呈带状分布,南极地区降水显著减少;我国江南东部地区、青藏高原和山东半岛降水减少.冬季热带中部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地区降水增多,赤道西太平洋降水明显偏少,北极地区降水显著偏多,热带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降水减少,南北两个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多;我国华南地区广西和广东西部、海南一带降水增多,东北地区降水减少,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显著增加.当海温异常指数低时,情况相反.研究结果表明,海温异常通过影响降水放大了太阳活动的作用.由此推测,在考虑夏季降水的预测问题时,由太阳活动引起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对降水的影响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射电通量 海温异常指数 降水 放大作用
下载PDF
21世纪初澜沧江流域夏季降水的突变及相应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高慧 肖子牛 赵亮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3-524,共12页
基于台站资料和三套格点化降水资料,分析了21世纪初澜沧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着重研究了其在不同月份的特点以及可能带来的旱涝风险。分析结果发现:澜沧江流域夏季降水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2002年前后,澜沧江流域夏... 基于台站资料和三套格点化降水资料,分析了21世纪初澜沧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着重研究了其在不同月份的特点以及可能带来的旱涝风险。分析结果发现:澜沧江流域夏季降水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2002年前后,澜沧江流域夏季降水量经历了由多到少的年代际突变,且该突变主要发生在流域的中、下游。同时,在夏季的不同月份,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初夏(6月)降水量明显减少,而盛夏(7月)降水略有增加,且7月降水呈现集中的趋势。夏季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的变化使得澜沧江流域中、下游湿季明显缩短,进而对流域旱涝灾害产生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流域6月干旱频率增加,初夏干旱风险加大,7月极端强降水的发生频率增加,盛夏洪涝风险加大。进一步对突变前、后的水平环流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002年以后,澜沧江流域6月对流层低层有偏北风异常,不利于西南季风的向北推进,对流层高层有辐合异常,不利于降水的发生。在孟加拉湾地区对流层低层有明显的偏东北风异常,高层有偏西风异常,表明孟加拉湾季风偏弱,不利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向流域的水汽输送,不利于降水的形成。在这样的高、低层异常环流系统的配合下,2002年以后6月降水量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流域 夏季降水 突变 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中国地面太阳辐射季节异常与主要大气环流指数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爽 肖子牛 +1 位作者 丁煌 李朝晖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7-457,共11页
利用1989~2018年ERA5地面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主要大气环流特征指数与中国地面太阳辐射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春季,东亚槽位置对中国中东部大面积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有一致性的影响,其位置偏东时,地面太阳辐射异常显著偏... 利用1989~2018年ERA5地面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主要大气环流特征指数与中国地面太阳辐射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春季,东亚槽位置对中国中东部大面积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有一致性的影响,其位置偏东时,地面太阳辐射异常显著偏少。冬季风强度和ENSO(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分别对长江流域南北、中国南方东部和西部有反位相的影响。(2)夏季的影响因子比较复杂,NAO(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和夏季风是两个较主要的影响因子,NAO对中国北方较多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夏季风主要与江淮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相关联。当NAO指数偏大(小)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地面太阳辐射异常偏少(多)。当夏季风偏强(弱)时,江淮流域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显著偏少(多)。(3)在秋季,地面太阳辐射异常主要受到东亚槽位置、冬季风和NAO的影响,冬季风和东亚槽主要影响北方地区,当东亚槽偏西或冬季风偏强时,中国北方除东北地区外的大部分地区地面太阳辐射偏多。NAO主要与中国西部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关联,当NAO指数偏大时,西部地区北方地面太阳辐射异常偏少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偏多。(4)在冬季,ENSO和冬季风是较重要的影响因子,但其显著影响区域并不对称。在ENSO负位相或冬季风较强时,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显著偏多,而ENSO正位相或冬季风较弱最有利于中国南方地面太阳辐射异常偏少,但显著影响范围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太阳辐射 影响因子 各个季节
下载PDF
地球自转与北半球中纬度地面温度的年代际关系及其可能物理过程分析
11
作者 石文静 肖子牛 李崇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641-2653,共13页
利用地球日长(LOD)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气象要素资料,统计分析发现1962—2010年LOD的变化和北半球中纬度地面温度均存在明显的十年以上的波动周期.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均检测到LOD与中纬度... 利用地球日长(LOD)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气象要素资料,统计分析发现1962—2010年LOD的变化和北半球中纬度地面温度均存在明显的十年以上的波动周期.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均检测到LOD与中纬度地面温度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当地球自转速率加快时,北半球中纬度地面增温;反之,中纬度地面降温.小波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则确定二者的相互关系属于准20年周期尺度上的年代际变化联系,并且LOD的变化超前于地面温度的变化大概3~4年.平均而言,LOD的变化可带来中纬度地面温度0.2℃的降温(或增温).通过对大气相对角动量、纬向风场、海平面气压场的年代际合成分析,揭示了LOD与地面温度的年代际联系形成的具体物理过程.当地球自转加速时,北半球高低纬度经向温差梯度减弱,热带地区向极地扩展,造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地面增温;地球自转减速时段相反,经向温差梯度增强,热带地区向赤道收缩,中纬度地区地面降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度地面温度 地球日长 经向温差梯度 副热带西风带
下载PDF
Projection of temperature change and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in the Lancang–Mekong River basin 被引量:4
12
作者 SUN Chang xiao ziniu +1 位作者 SUN Jianqi YU Entao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0年第1期16-25,共10页
The Lancang–Mekong River basin(LMRB) is under increasing threat from global warming. In this paper, the projection of future climate in the LMRB is explored by focusing on the temperature change and extreme temperatu... The Lancang–Mekong River basin(LMRB) is under increasing threat from global warming. In this paper, the projection of future climate in the LMRB is explored by focusing on the temperature change and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First, the authors evaluate the bias of temperature simulated by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Then, correction is made for the simulation by comparing with observation based on the non-parametric quantile mapping using robust empirical quantiles(RQUANT) method. Furthermore, using the corrected model results, the future climate projec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in this basin during 2016–35, 2046–65, and 2080–99 are analyzed. The study shows that RQUA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ias of simulation results. After correction, the simulation can capture the spatial features and trends of mean temperature over the LMRB, as well as the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Besides, it can reproduc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the major modes. In the future, the temperature will keep increasing, and the warming in the southern basin will be more intense in the wet season than the dry season. The number of extreme high-temperature days exhibits an in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number of extreme low-temperature days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Based on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the dominant feature of temperature over this basin shows a consistent change. The second mode shows a seesaw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projection Lancang–Mekong River basin model evaluation bias correction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下载PDF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nsity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被引量:2
13
作者 YIN Ming LI Xin +1 位作者 xiao ziniu LI Chongyi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7期8-19,共12页
Based on satellite altimeter and reanalysis data,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in the East China Sea(ECS) and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The mechanisms... Based on satellite altimeter and reanalysis data,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in the East China Sea(ECS) and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The mechanisms of their possible interaction are also discussed.Results indicate that adjacent transects show consistent variations,and on an interannual timescale,when the EAWM is anomalously strong(weak),the downstream Kuroshio in the ECS is suppressed(enhanced) in the following year from February to April.This phenomenon can be attributed to both the dynamic effect(i.e.,Ekman transport) and the thermal effect of the EAWM.When the EAWM strengthens(weakens),the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 Kuroshio in the ECS are also suppressed(intensified) during the following year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The mechanisms vary for these effects.The EAWM exerts its influence on the Kuroshio's intensity in the following year through the 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TBO),and oceanic forcing is dominant during this time.The air-sea interaction is modulated by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the EAWM and the Kuroshio in the ECS.The non-equivalence of spatial scales between the monsoon and the Kuroshio determines that their interactions are aided by processes with a smaller spatial scale,i.e.,local wind stress and heating at the sea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Kuroshio intensity East China Sea INTERAC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composite analysis
下载PDF
Impact of the Kuroshio Extension Oceanic Front on Autumn and Wint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 over North America 被引量:1
14
作者 YUAN Li xiao zini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713-720,共8页
Mid-latitude air-sea interaction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attract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research interest. The Kuroshio Extension(KE) is one of the main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and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Mid-latitude air-sea interaction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attract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research interest. The Kuroshio Extension(KE) is one of the main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and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mid-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and Hadle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set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oceanic fronts in the KE region o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North America over the period 1949–2014.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KE front intensity and the temperatures over North America in autumn and winter. A strong(weak) KE front anomaly in autumn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ing(decreasing)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western North America but a decreasing(increasing)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eastern North America. In winter, central North America warms(cools) when the KE front is strong(weak). The response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cluding wind in the high and low troposphere, troughs, and ridges, to the strengthening(weakening) of the KE front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se changes in surface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ROSHIO EXTENSIO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NORTH AMERICA
下载PDF
河南地区降水量和云量与地面太阳短波辐射的关系
15
作者 李张群 肖子牛 +1 位作者 丁煌 崔方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4-512,共9页
对河南省2009~2018年地面太阳短波辐射量与降水量和云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太阳短波辐射量与降水量、云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在不同季节其相关关系差异较大。为了定量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多年再分析资料,利用降水... 对河南省2009~2018年地面太阳短波辐射量与降水量和云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太阳短波辐射量与降水量、云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在不同季节其相关关系差异较大。为了定量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多年再分析资料,利用降水量和云量与地面太阳短波辐射量的关系对日辐射量进行拟合,并对拟合后的日辐射量进行检验。验证结果显示,此考虑季节性变化的回归模型对河南省地面太阳短波辐射有较好的拟合能力,可以作为基于气象预报的日辐射量短期变化评估基础,为光伏发电量的短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短波辐射 总降水量 总云量 气象要素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jiang River runoff for a long term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1
16
作者 ZHANG WanCheng xiao ziniu +1 位作者 ZHENG JianMeng REN JuZh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A02期156-163,共8页
Nujiang 河流量每年,和流量从 5 月显然增加从 5 月在时期期间统治了 81.9% 粗野的年度列到 10 月,它是在这个区域上的雨季。吝啬的流量因此在雨季期间在每个月内说明 13.65% 年度列但是仅仅 3% 在旱季期间。在另一个词,在雨季的月... Nujiang 河流量每年,和流量从 5 月显然增加从 5 月在时期期间统治了 81.9% 粗野的年度列到 10 月,它是在这个区域上的雨季。吝啬的流量因此在雨季期间在每个月内说明 13.65% 年度列但是仅仅 3% 在旱季期间。在另一个词,在雨季的月经流量在另外的月内像乘那的 4.5 一样。它证明流量与季节极大地变化,在雨季的流量在年度列起主导的作用。在河流量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结果因为同步关联系数从 1 月是重要的到 4 月但是与 1 个月的关联除了在 7 月,在另外的月内落后。基于在河流量上完成的降水的分析,在 5 月的降水极大地影响年度流量并且有一种靠近的关系到旱季,这被注意。年度,雨季和旱季流量和降水被小浪分析变换。结果证明降水和流量的变化与低频率变化(大约 24 年) 展出主导的时期,十(大约 8 年) 并且 interdecadal (大约 16 年) 摆动。变化年度,雨季和旱季流量与一个增加的趋势一致,除了在 6 月和 8 月,它与 0.05 信心水平是明显的。数据显示平均流量被 57.6, 28.1 和 85.7 m3/s 为年度列,旱季和雨季分别地在每 10 年里增加。最明显的变化在 10 月,它每 10 年增加了 111.3 m3/s。在 Nujiang 河排水盆的流量,温度和降水的变化主要是一致的。气候变化在 Nujiang 导致了流量变化,这被揭示。它在 10 月最大地被增加,第二,在 5 月和每年的增加数量,流量能完成大约 60 m3/s。在未来, 20 年,在早阶段的流量愿望减少,而是以后的增加分阶段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 气候变化 流域 冲刷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