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和集成机器学习的祁连山区融冻泥流识别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娄佩卿 吴通华 +5 位作者 陈杰 朱小凡 吴晓东 李韧 谢昌卫 胡国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86-797,共12页
受气候变暖影响,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正在发生广泛的退化,主要表现为融冻泥流事件的频繁发生,对生态系统和当地基础设施造成深刻影响。融冻泥流的精准识别有助于理解融冻泥流的发生和演变机制。近年来尽管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冻泥流识别取... 受气候变暖影响,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正在发生广泛的退化,主要表现为融冻泥流事件的频繁发生,对生态系统和当地基础设施造成深刻影响。融冻泥流的精准识别有助于理解融冻泥流的发生和演变机制。近年来尽管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冻泥流识别取得了进展,但机器学习算法在该领域的识别能力仍有待探究。本研究基于GF-2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一种基于集成机器学习的优化面向对象融冻泥流识别算法,引入了纹理和几何等空间信息来辅助识别融冻泥流,并基于面向对象技术改善了识别模型的错分问题。此外,基于集成学习整合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优势,以获得不低于常用深度学习模型的识别精度。结果表明,基于递归特征消除(RFE)特征选择算法剔除了多维特征数据集中的冗余特征,证明了纹理和几何信息是融冻泥流识别的有效数据补充。在优化后的面向对象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RF)的识别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87.43%。McNemar检验表明,与单一模型相比,集成机器学习模型显著提高了融冻泥流识别精度,其总体精度为93.14%。对研究区内融冻泥流的地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融冻泥流主要发生在海拔3200~3500 m之间,坡度介于5°~25°,并且以东北、北和西北为主要的坡向朝向。本研究提出的集成机器学习模型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日益频繁的融冻泥流事件提供了有效的识别方法,并可为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深度学习识别模型制作标签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冻泥流识别 集成机器学习 面向对象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 祁连山 GF-2
下载PDF
成渝地区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经验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谢昌炜 沈霞 《黑龙江科学》 2023年第9期70-73,共4页
职业教育应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注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携同行业企业共同构建深度融合的区域一体化产教发展共同体,实现教育、产业、经济的同向发展。成渝地区职业院校构建起成渝双城经济圈智慧新零售和智能制造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应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注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携同行业企业共同构建深度融合的区域一体化产教发展共同体,实现教育、产业、经济的同向发展。成渝地区职业院校构建起成渝双城经济圈智慧新零售和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在成渝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建立起园、校、行、企四元主体圈层治理结构,形成了需求耦合、产权介入、要素融合、效益分享的运行机制,搭建起包括产业人才需求平台、技能标准专业对接平台、人才培养协同平台在内的区域一体化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平台,并据此建成了多个生产性实体项目及产业学院,在推动成渝地区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职业教育 区域一体化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资源共享 协同发展
下载PDF
HTTP模式下STM32程序远程升级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谢昌伟 顾瀚戈 +1 位作者 钟洪念 祁瑞 《电子与封装》 2023年第5期89-93,共5页
针对嵌入式终端设备架设分散、数量庞大以及应用程序更新迭代速度快带来的程序升级困难局面,运用STM32微控制器的在应用中编程(IAP)原理,设计了通过以太网远程升级程序的方案。HTTP协议和LwIP协议的使用,不仅让整个方案具备高安全性、... 针对嵌入式终端设备架设分散、数量庞大以及应用程序更新迭代速度快带来的程序升级困难局面,运用STM32微控制器的在应用中编程(IAP)原理,设计了通过以太网远程升级程序的方案。HTTP协议和LwIP协议的使用,不仅让整个方案具备高安全性、可靠性、易用性,还有效降低了硬件资源的消耗。该方案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可以广泛应用于网络环境下的IAP升级,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控制器 在应用中编程 HTTP 远程升级
下载PDF
MED与UBE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4
作者 谢长伟 赵泽 +4 位作者 林栋 崔新华 郭中帅 杨永亮 陈长青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9期3554-3557,共4页
目的探究后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ED)与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MED组与UBE组,各4... 目的探究后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ED)与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MED组与UBE组,各43例。MED组接受后路MED和椎管减压术治疗,UBE组接受UBE及椎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Macnab疗效、疼痛程度(VAS评分)与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UBE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UBE组术后3个月Macnab疗效优于MED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Macnab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降低,且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低于术后3个月(P<0.05)。结论MED与UBE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腰椎功能,但UBE近期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 疗效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玉树泥流滑坡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郝君明 吴通华 +9 位作者 李韧 吴晓东 谢昌卫 朱小凡 李旺平 邹德富 胡国杰 杜二计 刘广岳 乔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7-456,共10页
青藏高原变暖变湿,滑坡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区域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泥流滑坡和热融滑塌、融冻泥流是季节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的特殊滑坡类型,形态上相似,很难区分。同时,对青藏高原泥流滑坡灾害关注程度低,研究较少。以青... 青藏高原变暖变湿,滑坡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区域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泥流滑坡和热融滑塌、融冻泥流是季节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的特殊滑坡类型,形态上相似,很难区分。同时,对青藏高原泥流滑坡灾害关注程度低,研究较少。以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直美村2017年9月7日泥流滑坡事件为例,利用实测数据、多时相遥感影像和无人机数据等多源数据和雷达技术手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表明:滑坡发生在坡积扇,主滑段平均厚度约5m,体积约2.4×104m3,滑体的滑动方向和重力作用过程一致,依据滑坡三级分类系统属于堆积土浅层小型牵引式滑坡,其形成和发育与当地地质条件、连续降水和冻融循环作用有关;然后进一步总结泥流滑坡、热融滑塌和融冻泥流的特征,认为玉树滑坡是季节冻土区的泥流滑坡。该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泥流滑坡和青藏高原斜坡灾害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流 融冻泥流 热融滑塌 玉树 季节冻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发育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华云 刘广岳 +15 位作者 杨斌 邹德富 赵林 杜二计 谭昌海 陈文 杨朝磊 文浪 旺扎多吉 张浔浔 肖瑶 胡国杰 李智斌 谢昌卫 汪凌霄 刘世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9-82,共14页
沱沱河流域是长江的发源地之一,其广泛分布的多年冻土对长江源区的产汇流过程、生态系统乃至于区域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对该区域多年冻土分布和特征的调查和了解,可为研究江河源区多年冻土与气候、水文、生态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基础数... 沱沱河流域是长江的发源地之一,其广泛分布的多年冻土对长江源区的产汇流过程、生态系统乃至于区域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对该区域多年冻土分布和特征的调查和了解,可为研究江河源区多年冻土与气候、水文、生态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020年10—11月,研究团队对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开展了为期50天的野外调查工作,并在不同下垫面类型、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海拔高度共布设钻孔32个,总钻进深度1200 m。该文是基于钻孔和探坑资料对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特征和地下冰发育状况的初步总结。结果显示,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在一定程度上受河流和地热影响形成了局部融区,其多年冻土下界大致在4650~4680 m之间;钻孔揭示的多年冻土上限平均埋藏深度为(2.47±0.98)m,部分地区存在融化夹层;受浅表层沉积物岩性和地热的影响,多年冻土下限埋藏深度相对较浅,平均为19.3 m,多年冻土相对较薄,平均厚度为15.0 m;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的厚度最大为75.0 m和72.7 m;地形地貌、沉积物特征和地热条件是影响多年冻土厚度存在较大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内地下冰主要分布于15.0 m深度以上范围内,同时也发现了处于萎缩状态的冰核丘与石质冻胀丘,这些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与该研究区多年冻土退化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沱沱河源区 多年冻土下界 融区 冻胀丘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盐湖水位上涨趋势及溃决风险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文惠 谢昌卫 +3 位作者 王武 张钰鑫 杨贵前 刘广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67-1474,共8页
2011年位于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溃决引起的盐湖水位上涨和面积增大趋势仍在快速发展。遥感资料显示,卓乃湖溃决后,盐湖面积持续增加,从2012年的134.1 km^2一直持续增大到2018年的197.5 km^2,尤其是2016-2018年增加较快,面积增加了42.0 ... 2011年位于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溃决引起的盐湖水位上涨和面积增大趋势仍在快速发展。遥感资料显示,卓乃湖溃决后,盐湖面积持续增加,从2012年的134.1 km^2一直持续增大到2018年的197.5 km^2,尤其是2016-2018年增加较快,面积增加了42.0 km^2,即平均每年增加14.0 km^2。水位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5月20日至2018年11月11日期间,盐湖水位共上升了8.241 m,年平均上升2.747 m。目前盐湖的面积仅比模拟的溢出面积小19.3~21.1 km^2;湖泊水位仅比分水岭最低处低4.09 m。按照2016-2018年面积和水位变化趋势,预计盐湖将在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溢水溃决。研究表明:近年来区域降水增加、卓乃湖溃决后地下水释放、上游湖泊出水口可能存在侵蚀扩大导致湖水继续向下输送等原因是导致盐湖水位持续上涨和面积快速增大的主要原因。利用水库溃坝预测分析模型,对盐湖溢水溃决冲沟形成时洪峰流量预测表明,盐湖溢水溃决时将形成巨大的洪峰流量,洪水将对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和兰西拉光缆等造成危害,建议尽快开展盐湖潜在的湖水外溢途径地质条件调查,并设计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面积 湖水外溢 溃决风险 可可西里盐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可可西里卓乃湖溃决后湖区环境变化及盐湖可能的溃决方式 被引量:12
8
作者 谢昌卫 张钰鑫 +4 位作者 刘文惠 吴吉春 杨贵前 王武 刘广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44-1352,共9页
2011年9月卓乃湖溃决后引发的区域沙漠化灾害现象对区域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下游的盐湖在接收洪水后水位持续上涨,对青藏公路工程走廊内管线工程运行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本文根据野外考察资料对卓乃湖的溃决过程和溃决... 2011年9月卓乃湖溃决后引发的区域沙漠化灾害现象对区域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下游的盐湖在接收洪水后水位持续上涨,对青藏公路工程走廊内管线工程运行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本文根据野外考察资料对卓乃湖的溃决过程和溃决后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下游盐湖可能的溃决方式进行了分析。卓乃湖的溃决是由于湖区降水增多导致湖水外溢,冲垮湖堤造成的。卓乃湖溃决后出露湖底成为沙尘暴的策源地,出露湖底和周边草场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化区域。随着卓乃湖湖水不断排出,洪水对出水口和下游河道进行着持续的冲蚀作用,一方面导致湖底出露面积进一步扩大,湖区沙漠化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导致下游河道侵蚀加深加宽,对区域地形破坏进一步加强。对比卓乃湖区地形条件和水平衡特征,盐湖的溃决方式将与卓乃湖类似,洪水对下游的破坏作用要大于库赛湖区和海丁诺尔湖区。由于盐湖每年可排出的水量大于卓乃湖区,当盐湖溃决后,后期洪水对河道的冲蚀作用要大于卓乃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溃决 沙漠化 冻土 溃决方式 卓乃湖 盐湖
下载PDF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起始冻融时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广岳 谢昌卫 杨淑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7-1078,共12页
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冻融格局对气候系统、能量平衡、水文过程和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地表冻融时间是反映冻融格局时空变化的重要指标。为了探明多年冻土区活动层起始冻融时间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通过对青藏公路沿线8个典型活动层观测场地... 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冻融格局对气候系统、能量平衡、水文过程和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地表冻融时间是反映冻融格局时空变化的重要指标。为了探明多年冻土区活动层起始冻融时间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通过对青藏公路沿线8个典型活动层观测场地表起始融化时间(OOT)和起始冻结时间(OOF)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观测场起始冻融时间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起始融化主要发生在4月中下旬,起始冻结主要发生在10月中下旬。OOT的年际变化幅度远大于OOF,每年起始冻结的发生较起始融化更为准时。(2)起始融化发生时的气温普遍比起始冻结发生时高1~4℃。气温对OOT的影响要比对OOF大,其中OOT的变化主要与春季气温有关,冬季气温对其影响不大。(3)植被和土壤水分对OOT和OOF有重要调节作用,土壤含水率越高,植被状况越好,起始融化和冻结的发生时间往往越迟。(4)在起始融化和冻结阶段,厚度较大和持续时间较长的积雪对地温变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OOT和OOF有延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活动层 冻融 青藏高原 青藏公路
下载PDF
青藏高原表层土壤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成 吴通华 +10 位作者 姚济敏 李韧 谢昌卫 胡国杰 朱小凡 郝君明 倪杰 李祥飞 马雯思 温阿敏 尚程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6-718,共13页
利用青藏高原(简称高原)9个站点的实测数据分析了表层土壤热通量G0的季节变化、日变化特征,然后利用MODIS数据(MOD13Q1和MOD09CMG)、中国西部逐日1 km空间分辨率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和同化数据(ITPCAS-SRad和ITPCAS-LRad),借助G0遥感... 利用青藏高原(简称高原)9个站点的实测数据分析了表层土壤热通量G0的季节变化、日变化特征,然后利用MODIS数据(MOD13Q1和MOD09CMG)、中国西部逐日1 km空间分辨率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和同化数据(ITPCAS-SRad和ITPCAS-LRad),借助G0遥感估算模型Ma模拟了高原四期(2014年7月12日和10月16日,2015年1月1日和4月7日)的G0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G0振幅随季节变化,夏季较大,冬季最小,站点之间振幅不同可能与下垫面有关,下垫面植被覆盖度越高,振幅越小;G0在春、夏季以及全年整体为正,而秋、冬季G0则为负。高原G0呈现倒立的"U"型的日变化曲线,夜晚的变化相对白天而言比较平缓;G0日变化曲线为正值的时长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四个季节的顺序是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高原G0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高原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正相关,站点数据显示地表温度每增加1℃,G0随之增大2~5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表层土壤热通量 冻融过程 遥感模型 时空变化
下载PDF
Changes in the Thermal and Hydraulic Regime within the Active Layer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7
11
作者 xie changwei ZHAO Lin +1 位作者 WU Tonghua DONG Xich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4期483-491,共9页
The change trends of ai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 from 1999 to 2008 shows that the climat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ermafrost region had become warmer.The analysis of the systematic active-layer ... The change trends of ai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 from 1999 to 2008 shows that the climat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ermafrost region had become warmer.The analysis of the systematic active-layer data monitoring network along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indicated that the active-layer thickness had been increasing and the soil temperature was rising.The soil temperature was rising in winter but not at the end of spring or during the entire summer.With thickening and warming of the active layer,the liquid water content of the active layer had an obvious downward migration and liquid water content in the top horizons decreased,but in the deeper horizons it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水力工况 活动层 有源层厚度 高原多年冻土区 温度上升 气候变暖 监测网络
下载PDF
环北极多年冻土区碳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12
作者 倪杰 吴通华 +7 位作者 赵林 李韧 谢昌卫 吴晓东 朱小凡 杜宜臻 杨成 郝君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5-857,共13页
环北极多年冻土区作为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响应着气候变化。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冻土中的有机碳将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更活跃的角色。为增进对环北极多年冻土区碳循环的认识,分析了近年来北极多年冻土区碳储量... 环北极多年冻土区作为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响应着气候变化。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冻土中的有机碳将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更活跃的角色。为增进对环北极多年冻土区碳循环的认识,分析了近年来北极多年冻土区碳储量和碳迁移状况,以及相关模型在模拟碳循环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目前,对北极多年冻土区碳源/汇的时空分布格局、碳循环过程的关键驱动因子以及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一系列问题尚不能作出完整的、系统性的科学解释。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北极多年冻土区碳循环模拟的三大不确定性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未来对北极多年冻土区碳循环的研究还应在典型研究区开展长期的野外系统监测、创新研究方法,深化碳循环机制研究,重视学科交叉以及多模型集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多途径与多尺度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多年冻土 碳储量 碳循环
下载PDF
Stefan方程在土壤冻融过程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文惠 谢昌卫 +6 位作者 刘海瑞 庞强强 王武 刘广岳 杨雨昆 王铭 张琪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7-339,共13页
多年冻土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活动层中的水热动态变化过程而实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多年冻土活动层冻融过程模拟、多年冻土厚度制图和变化预测是研究冻土区生态环境、水文、工程以及碳循环的基础。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 多年冻土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活动层中的水热动态变化过程而实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多年冻土活动层冻融过程模拟、多年冻土厚度制图和变化预测是研究冻土区生态环境、水文、工程以及碳循环的基础。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修正形式的Stefan方程在多年冻土活动层冻融过程和活动层厚度模拟中的应用进展,对将Stefan方程应用到分层堆积土壤中的不同算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了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Stefan方程首次将地表(或者大气)温度的变化与冰层(或者土层)的冻结融化过程以简单公式的形式联系起来,极大地简化了土壤冻结融化过程的分析计算。由于其输入参数少、形式简单、模拟效果可靠,成为常用模拟土壤冻融过程的方法之一,将其耦合到气候模型、陆面模型和水文模型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Stefan方程最初在研究北极地区湖冰形成过程时提出,在应用到冻土学中后,不同学者在考虑土壤含水量、不同下垫面地气温差、地形和降水等因素后对方程进行了改进,并有多种算法试图将这一方程应用到非均质土壤中,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但是,Stefan方程在国内的应用更多地用于简单模拟均质土壤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状况,其应用到非均质土壤中的研究却较少。因此,未来需更深入研究Stefan方程模拟分层土壤的冻融过程,为准确掌握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最基本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fan方程 冻融过程 活动层厚度 含水量
下载PDF
InSAR技术在多年冻土区形变监测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世博 赵林 +6 位作者 汪凌霄 邹德富 周华云 谢昌卫 乔永平 岳广阳 史健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4-975,共12页
作为大地测量的一种新兴空间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具有全天时、高精度、大范围和速度快的优点,逐渐被应用于多年冻土区地表形变监测中。通过综述多年冻土形变原理及InSAR监测多年冻土... 作为大地测量的一种新兴空间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具有全天时、高精度、大范围和速度快的优点,逐渐被应用于多年冻土区地表形变监测中。通过综述多年冻土形变原理及InSAR监测多年冻土形变的应用实例,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多年冻土区地表年际形变以下沉为主,多年冻土上限附近地下冰含量的大小是影响年际形变量的主要因素;活动层内土壤含水量影响着地表季节形变量的大小,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地表年际形变量和季节形变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研究还表明,不同波长的SAR产品在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适用性不同,下垫面特征对利用InSAR获取地表形变量有较大影响,L波段的SAR数据在植被覆盖度较好的区域有更好的效果。由于InSAR的失相干问题,加之目前还缺少长时间、多类型、高频率的实测形变结果作为验证和标校数据,获取准确且连续的大范围形变数据较为困难。针对目前寒区研究需求,布设野外长期观测站点,建立适用于不同多年冻土区的地表形变反演算法,构建具有较高精度和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地表形变数据集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多年冻土 地表形变 冻胀 融沉
下载PDF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estimating soil temperature profil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4
15
作者 HU Guojie ZHAO Lin +6 位作者 WU Xiaodong LI Ren WU Tonghua xie changwei QIAO Yongping SHI Jianzong CHENG Guodo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232-240,共9页
Soil temperature is a key variable in the control of underground hydro-thermal processes. To estimate soil temperature more accurately, this study proposed a solution method of the heat conduction equation of soil tem... Soil temperature is a key variable in the control of underground hydro-thermal processes. To estimate soil temperature more accurately, this study proposed a solution method of the heat conduction equation of soil temperature (improved heat conduction model) by applying boundary conditions that incorporate the annual and diurnal variations of soil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daily temperature amplitude, as well as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soil layers in the Tanggula observation sit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China. We employed both the improved heat conduction model and the classical heat conduction model to fit soil temperature by using the 5 cm soil layer as the upper boundary for soil depth.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aily soil temperature amplitude can be better described by the sinusoidal function in the improved model, which then yielded more accurate soil temperature simulating effect at the depth of 5 cm. The simulated soil temperature values generated by the improved model and classical heat conduction model were then compared to the observed soil temperature values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the normalized standard error (NSEE) and the bi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mproved model showed higher accuracy, and the average values of RMSE, bias and NSEE at the soil depth of 10-105 cm were 1.41℃, 1.15℃ and 22.40%,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mproved heat conduction model can better estimate soil temperature profiles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temperature heat conduction equation daily amplitude boundary condition
下载PDF
浅基岩埋深条件下多年冻土的瞬变电磁法探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贵前 谢昌卫 +4 位作者 王武 杜二计 刘文惠 张钰鑫 倪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67-1077,共11页
瞬变电磁法(TEM)在青藏高原、东北等地区的多年冻土调查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局限于松散沉积层较厚情形,在基岩埋深较浅条件下探测多年冻土基本处于空白。兰州马衔山多年冻土具有分布范围小、温度高、基岩埋深浅的特点,是应用TEM... 瞬变电磁法(TEM)在青藏高原、东北等地区的多年冻土调查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局限于松散沉积层较厚情形,在基岩埋深较浅条件下探测多年冻土基本处于空白。兰州马衔山多年冻土具有分布范围小、温度高、基岩埋深浅的特点,是应用TEM探测浅基岩埋藏条件下多年冻土分布的理想地区。以马衔山多年冻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季节冻土为对照研究了瞬变电磁响应特征,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地层露头、钻孔岩心、地温监测数据等信息,论证并探讨了TEM应用于浅基岩埋深时对多年冻土的探测效果。结果表明:马衔山多年冻土分布受构造断裂形成的低阻带控制,下部为负温岩层,实际分布面积为0.11 km2;TEM应用于浅基岩埋深的多年冻土勘探时更多的对地下岩层做出响应,可结合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信息,利用多年冻土的特点和电阻率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多年冻土的分布范围;当基岩埋深特别浅时可以与探地雷达、钻孔等其他手段联合反演,从而准确地识别多年冻土与下伏基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 多年冻土 探测 马衔山 瞬变电磁法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能量收支过程及其对活动层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金科 姚济敏 +9 位作者 谷良雷 李韧 吴晓东 吴通华 谢昌卫 邹德富 乔永平 胡国杰 肖瑶 史健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73-1783,共11页
基于2005—2016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唐古拉和西大滩站的气象、涡动通量以及活动层资料,利用涡动相关法、气象梯度法和SHAW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活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6... 基于2005—2016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唐古拉和西大滩站的气象、涡动通量以及活动层资料,利用涡动相关法、气象梯度法和SHAW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活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6年唐古拉和西大滩气温、地气温差有所升高,年降水量、10 cm土壤含水量及风速有所下降。2005年以来唐古拉和西大滩净辐射(Rn)与感热(H)呈增加趋势,潜热(LE)呈减小趋势,地表土壤热通量(G)变化较小。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能量通量季节变化明显,但受海拔、纬度、坡向、土壤冻融过程、降水、下垫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能量通量存在区域差异。研究时段内,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冻结指数与土壤热通量呈负相关;融化指数、活动层厚度与土壤热通量呈正相关,融化期间土壤热通量积累量与融化深度的变化呈线性增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气象要素 地表能量收支 地表冻融指数 活动层厚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土壤热通量参数化方案的优化和检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宜臻 李韧 +6 位作者 吴通华 谢昌卫 肖瑶 胡国杰 柏睿 史健宗 乔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4-321,共8页
土壤热通量是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分量,其估算方案在研究地表能量平衡研究中必不可少。利用青藏公路沿线5个站点0~20 cm的实测土壤层温、湿度及5 cm土壤热通量资料,以翁笃鸣气候学计算方案为基础建立了优化的5 cm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案。通... 土壤热通量是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分量,其估算方案在研究地表能量平衡研究中必不可少。利用青藏公路沿线5个站点0~20 cm的实测土壤层温、湿度及5 cm土壤热通量资料,以翁笃鸣气候学计算方案为基础建立了优化的5 cm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案。通过唐古拉和西大滩两个独立站点的检验结果表明,优化方案的结果相对于原方案有较大的改善,唐古拉和西大滩5 cm土壤热通量均方根误差值分别减小了3.2 W·m^(-2)和4.8 W·m^(-2),而相对误差分别减小了61.9%和36.1%,即新方案能够较好地估算出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5 cm土壤热通量。使用优化方案模拟了青藏公路沿线11个站点5 cm土壤热通量变化,结果显示,近十年青藏公路沿线土壤热通量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其中,5 cm土壤热通量增大了近1.0 W·m^(-2),而且各观测场的年平均土壤热通量值均大于0.0 W·m^(-2),表明就年尺度而言,热量有盈余,盈余热量用于加热下层土壤,引起活动层厚度增加,平均状况下土壤热通量每增大1.0 W·m^(-2),活动层厚度增大约21.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公路 多年冻土 活动层 土壤热通量
下载PDF
Modeling permafrost properties in the Qinghai-Xizang(Tibet) Plateau 被引量:7
19
作者 HU GuoJie ZHAO Lin +8 位作者 WU XiaoDong LI Ren WU TongHua xie changwei PANG QiangQiang XIAO Yao LI WangPing QIAO YongPing SHI JianZ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2309-2326,共18页
Water and heat dynamics in the active layer at a monitoring site in the Tanggula Mountains, located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 Plateau(QXP), were studied using the physical-process-based COU... Water and heat dynamics in the active layer at a monitoring site in the Tanggula Mountains, located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 Plateau(QXP), were studied using the physical-process-based COUPMODEL model, inclu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under freeze-thaw cycles. Meteorological, ground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data from different depths within the active layer were used to calibrate and validate the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alibrated model satisfactorily simulates the soil temperatures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of the soil layers as well as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active layer in permafrost regions. The simulated soil heat flux at depths of 0 to 20 cm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monitoring data, and the simulations of the radiation balance components were reasonable. Energy consumed for phase change was estimated from the simulated ice content during the freeze/thaw processes from 2007 to 2008. Using this model, the active layer thickness and the energy consumed for phase change were predicted for future climate warming scenarios. The model predicts an increase of the active layer thickness from the current 330 cm to approximately 350–390 cm as a result of a 1–2°C warming. However, the effect active layer thickness of more precipitation is limited when the precipitation is increased by 20%–50%. The COUPMODEL provides a useful tool for predict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fate of permafrost in the QXP under a warming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冻土 西藏 青海 CoupModel 活动层厚度 高原多年冻土区 建模 特性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林栋 陈长青 +4 位作者 王升 谢长伟 郭中帅 崔新华 赵泽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27-1035,共9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2例;年龄70~96岁[(78.6±7.3)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0例,31-A2型16例,31-A3型19例。20例采用PFBN固定(PFBN组),25例采用PFNA固定(PFNA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地完全负重时间;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时尖顶距、拉力螺钉尾至髓内钉外侧距、股骨近端长度及股骨颈干角;末次随访与术后1 d尖顶距改变长度、拉力螺钉尾至髓内钉外侧距反向移位长度、股骨近端缩短长度及股骨颈干角改变角度;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1个月[(14.7±3.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FBN组下地完全负重时间为(7.9±1.2)周,明显早于PFNA组的(9.1±0.9)周(P<0.05)。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时PFBN组尖顶距分别为(23.4±1.7)mm、(23.3±1.6)mm(P>0.05),PFNA组分别为(24.5±2.1)mm、(24.3±2.3)mm(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FBN组拉力螺钉尾至髓内钉外侧距分别为(8.1±1.1)mm、(11.8±0.9)mm(P<0.01),PFNA组分别为(7.7±1.0)mm、(12.6±1.6)mm(P<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FBN组股骨近端长度分别为(91.3±1.6)mm、(88.5±2.6)mm(P<0.01),PFNA组分别为(91.4±2.0)mm、(87.6±2.0)mm(P<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FBN组股骨颈干角分别为(127.2±2.9)°、(125.7±3.0)°(P>0.05),PFNA组分别为(128.5±3.0)°、(127.2±3.2)°(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 d PFBN组的尖顶距改变长度为(-0.2±0.1)mm,PFNA组为(-0.2±0.2)mm(P>0.05);PFBN组拉力螺钉尾至髓内钉外侧距反向移位长度为(3.6±1.4)mm,明显短于PFNA组的(5.2±1.1)mm(P<0.01);PFBN组股骨近端缩短长度为(2.7±1.2)mm,短于PFNA组的(4.0±1.1)mm(P<0.01);PFBN组股骨颈干角改变角度为(-1.6±0.7)°,PFNA组为(-1.5±1.0)°(P>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FBN组骨折移位1例,加压螺钉反向移位2例,大腿疼痛感2例;PFNA组骨折移位1例,大腿疼痛感4例。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BN较PFNA固定治疗术后下地完全负重时间更早,固定骨折的稳定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老年人 仿生髓内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