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沉积相及有利岩石组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黄董 曾德铭 +4 位作者 王兴志 谢圣阳 张芮 张少敏 郭奕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5-73,共9页
针对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沉积相划分不精细,有利岩石组合及有利勘探区不明确的问题,利用3口全取心井的岩心描述和6条野外剖面观察结果,结合薄片鉴定、测井解释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岩石类型、沉积相类型、沉积相分布及沉... 针对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沉积相划分不精细,有利岩石组合及有利勘探区不明确的问题,利用3口全取心井的岩心描述和6条野外剖面观察结果,结合薄片鉴定、测井解释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岩石类型、沉积相类型、沉积相分布及沉积模式、岩石组合及有利勘探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类型划分为10种;沉积相划分为滨湖、浅湖、半深湖3个亚相,以及半深湖泥、生物滩、重力流等10种微相;公山庙—莲池—营山一线为沉积中心,为半深湖环境,识别出C、D、E共3种岩石组合类型;南充—渠县—仪陇一线为呈环状发育的浅湖环境,识别出A、B、F共3种岩石组合类型。研究成果可由常规致密油拓展至页岩油勘探领域,通过TOC、孔隙度、渗透率、压裂效果等评价指标,认为A型岩石组合在断裂和裂缝匹配下,是致密油碳酸盐岩的有利勘探组合,F型为最有利页岩油勘探组合,主要分布于浅湖相大一亚段—大二a亚段。研究成果对页岩油下一步勘探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大安寨段 沉积相 岩石组合 有利勘探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世晚期“广元—旺苍”海槽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兴志 李博 +8 位作者 杨西燕 文龙 徐亮 谢圣阳 杜垚 冯明友 杨雪飞 王雅萍 裴森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2-574,I0003,共14页
基于野外露头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综合钻井及地球物理资料,利用宏观与微观观察、地球化学元素测试、总有机碳含量及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等对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晚期,川北地区... 基于野外露头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综合钻井及地球物理资料,利用宏观与微观观察、地球化学元素测试、总有机碳含量及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等对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晚期,川北地区广元—旺苍一带存在一套富有机质的深水沉积,该套地层自北西向南东方向分布,厚10~30 m,以硅质岩、硅质泥岩等为主夹重力流沉积。硅质岩、硅质泥岩单层厚度薄、层面平整,富含硅质放射虫、海绵骨针及体小壳薄的腕足类生物化石,具有典型的深水海槽相沉积特征。地球化学测试硅质岩类中的铜、钴、钼、镍等元素含量以及镍与钴含量的比值等指标均指示此套沉积属深水还原环境下的产物,其TOC值为3.21%~8.19%,平均值为5.53%,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海槽南侧为较高能的台地边缘相区,沉积的主要是厚层块状泥-亮晶生物(屑)灰岩,有利于储集层的形成。茅口组沉积晚期,扬子板块西北缘勉略洋壳向北俯冲与“广元—旺苍”海槽的形成提供了内在动力条件。从该海槽的发育位置、沉积特征和形成动力来看,与前人提出的晚二叠世“开江—梁平”海槽相似,因此认为“开江—梁平”海槽在中二叠世晚期就已经具有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广元—旺苍海槽 中二叠统 茅口组 深水沉积 硅质岩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组方规律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沈洁 郑敏霞 +1 位作者 谢升阳 孙彩华 《中国药业》 CAS 2020年第6期25-28,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为新冠肺炎治疗中药的配伍机制研究和复方中药开发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2020年2月19日前国家及上海、浙江、广州、四川、吉林等地发布的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 目的 探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为新冠肺炎治疗中药的配伍机制研究和复方中药开发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2020年2月19日前国家及上海、浙江、广州、四川、吉林等地发布的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共52张处方,采用Aprior关联规则算法,以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为指标,分析方剂中的高频药物、配伍规律和关联规则;采用PCA聚类分析法分析不同治疗时期处方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结果 藿香出现频率最高(超过30%),甘草、连翘、陈皮、金银花、苍术、黄芩、茯苓、生石膏、厚朴、草果、苦杏仁、生麻黄等也超过15%。这些高频中药的相互配伍,如金银花-连翘、苦杏仁-生石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苍术-生麻黄-草果、苍术-厚朴-草果-藿香的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均很高,在新冠肺炎方防治剂中应用广泛。在新冠肺炎中医证型的不同时期,处方差异较大,PCA建模后划分成了6类,对应了6个不同的临床防治阶段,即预防/医学观察期、轻症期、中期、重症期、危重症期、恢复期,各期的组方呈现一定规律性。结论 以数据驱动方式对新冠肺炎的防治中药方剂进行对比研究,能有效反映用药配伍规律和各期处方的组方特点,可为中药配伍研究和复方中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药方剂 数据驱动 用药规律 组方分析
下载PDF
基于电磁驱动的二自由度混联柔顺夹钳设计
4
作者 陈忠 谢声扬 张宪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5-42,共8页
机器人夹钳是确保软性易变形微小物体可靠稳定夹持与操作的关键;为了实现较大范围旋转姿态调整,提出并设计了一种电磁驱动的二自由度混联柔顺夹钳。首先采用卡氏第二定理,对夹钳输入刚度、转动耦合、位移放大比以及夹持力进行了理论建模... 机器人夹钳是确保软性易变形微小物体可靠稳定夹持与操作的关键;为了实现较大范围旋转姿态调整,提出并设计了一种电磁驱动的二自由度混联柔顺夹钳。首先采用卡氏第二定理,对夹钳输入刚度、转动耦合、位移放大比以及夹持力进行了理论建模;然后,通过提出的分阶段柔顺夹钳的优化方法确定了微夹钳的材料与设计结构参数,建立了单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并通过有限元静力分析方法验证了优化后微夹钳的驱动力、夹持行程与夹持力均达到设计要求;最后,通过搭建的实验平台对柔顺夹钳的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柔顺夹钳转动范围与精度均符合预期值、能够对柔性锂电池塑壳实现稳定夹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驱动 二自由度混联柔顺夹钳 卡氏第二定理 输入刚度 转动耦合 夹持力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及周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四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差异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勇 王兴志 +6 位作者 冯明友 曾德铭 谢圣阳 凡睿 王良军 曾韬 杨雪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64,共13页
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相关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及周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四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与对比。研究认为:区内灯影组二段储集层分布于地层中部,主要受丘滩复合体和表生期岩溶作... 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相关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及周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四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与对比。研究认为:区内灯影组二段储集层分布于地层中部,主要受丘滩复合体和表生期岩溶作用的共同控制,近顺层分布的拉长状孤立藻格架溶洞和残余"葡萄花边"洞构成其储集空间主体,其中部分空间被多期亮晶白云石半充填,未见有沥青分布,连通性较差,多属于低孔、低渗型储集层;灯影组四段储集层在地层中上部—顶部发育,受丘滩集合体和埋藏溶蚀作用控制明显,近顺层分布的藻格架溶孔、溶洞、晶间孔和晶间溶孔构成其主要储集空间,其中部分空间被较多沥青和少量石英半充填,几乎未见亮晶白云石分布,连通性相对较好,多属于中—低孔、低渗型储集层,局部为中高孔、中渗型。受丘滩复合体发育程度与溶蚀作用差异的共同影响,沿宁强—广元—剑阁—阆中一线分布的台地边缘是最有利于优质储集层发育的区带,深埋地表之下的广元—阆中一带则是今后该领域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北地区 震旦系 灯影组 丘滩复合体 表生岩溶 埋藏溶蚀 储集层
下载PDF
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康家豪 王兴志 +5 位作者 谢圣阳 曾德铭 杜垚 张芮 张少敏 李阳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65,共13页
通过岩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与TOC含量检测等技术,精细划分了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岩相类型,并对各岩相的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和含气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确认了优势岩相,并结合岩相与沉积相的纵向发育特征,指... 通过岩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与TOC含量检测等技术,精细划分了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岩相类型,并对各岩相的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和含气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确认了优势岩相,并结合岩相与沉积相的纵向发育特征,指出了优势开发层段。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储集空间以与黏土矿物相关孔隙和颗粒边缘孔为主,孔隙度为0.31%~8.55%,平均为3.97%;渗透率为0.001~12.185 mD,平均为0.659 mD;气的质量体积一般高于1.0 m^(3)/t,其分布特征与孔隙度具有高度一致性。(2)研究区大安寨段页岩岩相可划分为6个大类13个小类,其中中高有机碳含量的介壳灰质黏土质页岩岩相有机质丰度、脆性矿物含量、孔隙度和含气量均最高,为最具优势的岩相,中高有机碳含量的粉砂质黏土质页岩岩相其次,中高有机碳含量的黏土质页岩岩相虽然其有机质丰度较高,但裂缝欠发育,具有一定的地质勘探潜力。(3)研究区大安寨段优势岩相主要分布在大二亚段的半深湖亚相,这也是有利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壳灰质黏土质页岩 颗粒边缘孔 陆相页岩 储集空间 半深湖亚相 大安寨段 侏罗系 川中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博 王兴志 +4 位作者 谢圣阳 冯明友 杨雪飞 霍飞 王雅萍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199,共17页
白云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对白云岩化理论与白云岩储集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并采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该段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进... 白云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对白云岩化理论与白云岩储集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并采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该段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主要表现为块状晶粒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及斑状白云岩3种类型;碳同位素为正低值,氧同位素为负值,反映出其成岩过程中伴有早期淡水参与。结合工区构造沉积背景,对比以往经典白云岩化模式,发现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化成因模式具有一定自身特点。通过对Folk“镁笼效应”理论进行延伸,认为栖霞组白云岩化模式在纵向上分为淡水渗流带、混合渗流带、混合潜流带及海水潜流带4个区带,其中混合渗流带和混合潜流带是白云岩发育的主要位置。在混合渗流带中,淡水与海水交替进入,未完全成岩的海洋沉积物质在成岩过程中受到淡水冲洗导致大量镁离子随淡水流入下部地层,而后又有海水携带镁离子进行补给,这为白云石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混合潜流带内不断进入的混合流体携大量镁离子使得该带具有较高Mg/Ca值;而地幔上涌造成的地温升高克服了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有效促进了白云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栖霞组 白云岩 云质“豹斑”灰岩 白云岩形成模式
下载PDF
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颗粒滩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谢圣阳 王兴志 +3 位作者 梅秋勇 霍飞 李勇 陈玉巧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0-315,共6页
通过对岩心和野外露头剖面的精细观察,利用地震地层综合解释剖面,结合海平面变化,将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对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及滩体在纵横向上发育特征以及不同体系域内的展布进行研究... 通过对岩心和野外露头剖面的精细观察,利用地震地层综合解释剖面,结合海平面变化,将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对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及滩体在纵横向上发育特征以及不同体系域内的展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SQ1层序发育期,颗粒滩主要发育于高位体系域时期,且以台地边缘滩为主,纵向上具有向上变粗、变厚,但单滩体厚度变化大的特点;横向上滩体分布不稳定,发育层位具有向南爬升的特点,沿台缘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TSQ2层序发育期,由于填平补齐作用,PG主体演变为局限台地;颗粒滩主要发育于早期高位体系域时期,为台内点滩沉积,滩体沉积厚度较小,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高位体系域 颗粒滩 飞仙关组 宣汉-达县地区
下载PDF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cond and fourth members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被引量:2
9
作者 LI Yong WANG Xingzhi +6 位作者 FENG Mingyou ZENG Deming xie shengyang FAN Rui WANG Liangjun ZENG Tao YANG Xuef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1期54-66,共13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reservoirs in the 2^(nd) and 4^(th) members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on the basis of outcrop, drilling c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reservoirs in the 2^(nd) and 4^(th) members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on the basis of outcrop, drilling cores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The reservoirs of 2^(nd) member are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tratum. The reservoir quality is controlled by supergene kars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ound-shoal complex. The bedded elongated isolated algal framework solution-cave and the residual "grape-lace" cave, which are partially filled with multi-stage dolosparite, constituted the main reservoir space of the 2^(nd) member. There is no asphalt distribution in the pores. The pore connectivity is poor, and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 is relatively low. The reservoirs of 4^(th) member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upper and top part of the stratum. The reservoir quality is controlled by burial dissolu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ound-shoal complex. The bedded algal framework solution-pores or caves, intercrystalline pores and intercrystalline dissolved pores constituted the main reservoir space of the 4^(th) member. It's partially filled with asphalt and quartz, without any dolosparite fillings in the pores and caves. The pore connectivity is good. Most of the 4^(th) member reservoirs had medium-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and, locally, medium-high porosity and medium permeability.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ound-shoal complex and heterogeneous dissolution, the platform margin along Ningqiang, Guangyuan, Jiange and Langzhong is the most favorable region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 Deep buried Dengying Formation in the guangyuan and langzhong areas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hydrocarbon target for the future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NORTHERN SICHUAN area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mound-shoal complex SUPERGENE karst BURIAL dissolution reservoir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yuan-Wangcang” trough during Late Middle Permian and its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northern Sichuan Basin, SW China
10
作者 WANG Xingzhi LI Bo +8 位作者 YANG Xiyan WEN Long XU Liang xie shengyang DU Yao FENG Mingyou YANG Xuefei WANG Yaping PEI Senq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3期655-669,共15页
Based on outcrop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drill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Basin was stu... Based on outcrop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drilling and geophysical data,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Basin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geochemical element test,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vitrinite reflectance measurement. There is a set of deep-water sediments rich in organic matter in the Guangyuan-Wangcang area of northern Sichuan during the lat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The strata are distributed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with thickness of 10–30 m, mainly composed of siliceous rocks and siliceous mudstones, intercalated with gravity flow deposits. Siliceous rocks and siliceous mudston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in single layer, flat bedding and rich siliceous radiolarians, calthrop and brachiopod with small body and thin shell, belonging to the typical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deep-water trough facies. The contents of Cu, Co, Mo, Ni and the ratio of Ni to Co in the geochemical tests all indicate that the siliceous rocks are products of deep-water reducing environment. The TOC value ranges from 3.21% to 8.19%, with an average of 5.53%, indicating that the siliceous rocks have goo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bility. The south side of the trough is in platform margin facies with high energy, and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thick massive micritic-calcsparite biogenic(clastic) limeston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reservoir. During the late sedimentary period of the Maokou Formation,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oceanic crust at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e provided the internal dynam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uangyuan-Wangcang" trough.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dynamics of the trough, it is similar to the "Kaijiang-Liangping" trough during Late Permian proposed by previous researcher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Kaijiang-Liangping" trough already had its embryonic form during the Late Middle Perm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Guangyuan-Wangcang trough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deep-water deposition siliceous rock
下载PDF
金荞麦提取物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赵炎军 刘园 +1 位作者 谢升阳 吴巧凤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648-2651,共4页
目的研究金荞麦提取物的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方法采用血凝试验,考察金荞麦提取物对鸡胚内流感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考察金荞麦提取物对流感感染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与病毒对照组比较,金荞麦提取物高剂量组(10mg&... 目的研究金荞麦提取物的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方法采用血凝试验,考察金荞麦提取物对鸡胚内流感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考察金荞麦提取物对流感感染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与病毒对照组比较,金荞麦提取物高剂量组(10mg·mL^-1)、中剂量组(5mg·mL^-1)均能显著降低鸡胚尿囊液的血凝滴度(P<0.01),而低剂量组(2.5 mg·mL-1)则无显著性差异;在0.63~2.50 mg·mL^-1浓度内,金荞麦提取物各剂量组流感感染细胞的活性均明显高于病毒对照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且病毒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高,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中金荞麦提取物最大无毒浓度(2.5 mg·mL^-1)对流感病毒的直接抑制率达66.12%。结论金荞麦提取物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 总黄酮 流感病毒 鸡胚
原文传递
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金荞麦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炎军 谢升阳 +4 位作者 张小霞 刘园 吴凡 蔡田恬 吴巧凤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26-1830,共5页
目的优选金荞麦的提取工艺。方法选择乙醇浓度、溶媒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和浸膏得率为考察指标进行正交试验,运用SPSS19.0软件建立总黄酮和浸膏得率的二次回归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其进一步优化,确定金荞... 目的优选金荞麦的提取工艺。方法选择乙醇浓度、溶媒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和浸膏得率为考察指标进行正交试验,运用SPSS19.0软件建立总黄酮和浸膏得率的二次回归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其进一步优化,确定金荞麦的最优提取工艺。结果金荞麦的最佳提取条件:加金荞麦药材24倍量的61%乙醇于80℃提取3次,每次1.90 h;总黄酮和浸膏得率分别为11.58%和22.83%,与遗传算法模型预测结果相符。结论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的效果理想,所得工艺稳定可行,有效成分得率高,可用于金荞麦有效部位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 提取工艺 多目标遗传算法
原文传递
临床药师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钱松 倪阳 +3 位作者 徐敏 周敏 谢升阳 谷建钟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调查癌痛药物使用情况并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在癌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临床药师指导小组(CPGTs),制定癌痛规范化处理实施细则,利用院内HIS系统软件动态监测采集肿瘤中心患者诊疗情况及癌痛用药等各项信息,选取124例患者并随机分为... 目的调查癌痛药物使用情况并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在癌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临床药师指导小组(CPGTs),制定癌痛规范化处理实施细则,利用院内HIS系统软件动态监测采集肿瘤中心患者诊疗情况及癌痛用药等各项信息,选取124例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临床药师干预组由CPGTs对癌痛患者进行评估、监测及用药指导咨询,并收集治疗的各种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4-2016年肿瘤中心非甾体类药品用量逐年增加,以塞来昔布为主,增长达52.5%,弱阿片用药逐渐减少;强阿片药品的总吗啡使用量逐年上升,以羟考酮为主,其每片10 mg和每片40 mg规格分别增长45.8%和66.8%,而芬太尼则逐渐降低;人均吗啡使用量从402.4 mg增加到506.1mg,口服/非口服比也从1.7提高到3.1。在临床药师干预的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癌痛治疗更规范,其疼痛评估更完善,剂量滴定更准确,而不规范的处理更少,在疼痛有效缓解的同时胃肠反应也更低(P<0.01),患者总体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对癌痛治疗规范化具有积极的作用,进而改善癌痛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规范化治疗 药师干预 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