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期增温与秸秆还田量对东北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协同影响
1
作者 芦怡芳 谢忠雷 +3 位作者 高燕 张延 耿学东 梁爱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805-9814,共10页
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已成为提升黑土有机碳的有效措施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矿化增加,秸秆覆盖还田是否可以弥补因矿化而损失的有机碳量,对应的合理还田量也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 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已成为提升黑土有机碳的有效措施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矿化增加,秸秆覆盖还田是否可以弥补因矿化而损失的有机碳量,对应的合理还田量也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与土壤总有机碳相比,有机碳组分可以更好地表征农田管理措施与气候变化协同对土壤有机碳周转及稳定性的影响,对预测气候变暖下东北黑土有机碳的固存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田间原位模拟实验,分析了增温与不同秸秆还田量下SOC及其组分的变化,包括土壤活性碳组分,即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以及土壤稳定性碳组分,即矿物结合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结果表明,单一因素作用下,增温对SOC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DOC和POC含量,并且显著增加了MBC和MAOC含量,其中POC组分变化量大于MAOC;秸秆还田量对SOC和MAOC含量影响不显著,秸秆覆盖还田后POC含量降低,但不同还田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增温后秸秆的添加对SOC含量无显著影响,增加了MBC含量,降低了DOC含量,增温后30%秸秆还田量对MAOC含量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POC含量在增温后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增温对不同秸秆还田量下SOC的解释度高达12.8%,同时也是各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增温主要是通过影响秸秆还田土壤中POC组分,进而改变SOC含量,且POC变化量对SOC变化量解释度达39.9%。短期环境变化下SOC及其组分主要受增温的影响,其中POC作为对环境更敏感的组分,对SOC的变化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增温 秸秆还田量 土壤有机碳组分 颗粒态有机碳
下载PDF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探索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微RNA功能模块和分子调控网络
2
作者 韩雪婷 王艳艳 +1 位作者 谢钟磊 周京敏 《上海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74-82,共9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方法使用NCBI-GEO数据库检索获得GSE53437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获取与HFpEF密切相关的基因模块和核心微RN...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方法使用NCBI-GEO数据库检索获得GSE53437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获取与HFpEF密切相关的基因模块和核心微RNA(miRNA),利用miRNet数据库预测核心miRNA的靶向mRNA。应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程序包对靶基因进行KEGG通路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最后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miRNA-mRNA基因网络。结果在基因模块与疾病相关性分析中,棕色模块与HFpEF的相关系数(r)绝对值为0.37,P值为3e-4,具有最高的正相关性。各基因模块的基因显著性(GS)分布显示,棕色模块具有最高的GS值。模块内分析显示,棕色模块的模块相关性(MM)与GS之间密切相关(r=0.61,P值为7e-52)。以MM>0.85且GS>0.40为条件,共筛选出17个与HFpEF高度相关的核心miRNA。应用miRNet数据库预测到1578个靶向mRNA。GO注释分析结果显示,该组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包括造血调控、T细胞激活和细胞组分大小调控等,涉及的细胞成分包括转录调控复合物、运输囊泡、早期内体等的构成,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DNA结合转录抑制因子活性/RNA聚合酶Ⅱ特异性、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和生长因子活性等方面。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该组基因主要富集于Hippo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TNF-α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等。miRNA-mRNA基因网络分析显示,miRNA-3188与UBA52、HDAC2、PSMF1和SUFU相互作用,miRNA-3909与HDAC2、PSMF1、SUFU和RELA相互作用,miRNA-762与PSMF1、SUFU和RELA相互作用,miRNA548b-3p与UBA52、HDAC2和PSMF1相互作用,miRNA-3198与UBA52、PSMF1、SUFU和RELA相互作用。结论本研究可能有助于阐释HFpEF的分子机制,为识别HFpEF的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奠定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微RNA miRNA-mRNA分子调控网络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Aluminum and Fluoride in Tea Plant and Soil of Tea Garden in Central and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5
3
作者 xie zhonglei CHEN Zhuo +3 位作者 SUN Wentian GUO Xiaojing YIN Bo WANG Jinghu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7年第4期376-382,共7页
The distribution of Al and F cont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 and F in tea plants and soils of 12 tea gardens in Central and Southwest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14, 2006. The results ... The distribution of Al and F cont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 and F in tea plants and soils of 12 tea gardens in Central and Southwest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from October 31 to November 14, 200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pH, CEC,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OM), Al and F in the different soils of the tea gardens. The Al content ranged from 1196 to 7976mg/kg for old leaf, 370 to 2681mg/kg for young leaf and 285 to 525mg/kg for stem, whereas the content of F ranged from 221 to 1504mg/kg for old leaf, 49 to 602mg/kg for young leaf and 13.5 to 77.5mg/kg for stem. The concentrations of labile Al varied obviously in the different soils, but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labile Al content for the same garden was Alexchangeable≈AlFe.Mn oxide〉Alorganic〉mlwater.soluble. The contents of different labile F fractions varied slightly in the different soils and the different soil layers, though the exchangeable F content was lowest among the labile F in the soils. The concentrations of Al and F in tea plant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mount of water-soluble Al or F, especially the amount of water-soluble fractions in the soil layer of 0-20cm.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l content and F content in the tea leaf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the tea stem. Furtherm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l content and F content in whole tea plant was strongly significant (r=0.8763, p〈0.01, n=36). There were evident tendency that Al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 concentration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The correlation of water-soluble Al with water-soluble F in all soils was also strongly significant (r=0.7029, p〈0.01, n=34). The results may provide a proof that Al and F are jointly taken up by tea plants to some extent in natural tea gard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 garden soil tea plant ALUMINUM FLUORIDE
下载PDF
两种干燥方式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回收率及同分异构体比值的影响
4
作者 何坤 谢忠雷 +2 位作者 高传宇 靳前 王国平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5-182,共8页
通过实验室模拟向泥炭土和农田土添加不同量的外源多环芳烃单体标准物质,经冷冻干燥和自然风干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土壤中16种外源多环芳烃单体进行测定,分析两种干燥方式对土壤外源多环芳烃回收率和同分异构体比值的影响... 通过实验室模拟向泥炭土和农田土添加不同量的外源多环芳烃单体标准物质,经冷冻干燥和自然风干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土壤中16种外源多环芳烃单体进行测定,分析两种干燥方式对土壤外源多环芳烃回收率和同分异构体比值的影响,以反映不同干燥方式下土壤中多环芳烃测定的准确度及自然土壤多环芳烃来源判定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泥炭土随外源多环芳烃添加量的增加,多环芳烃总量回收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相同添加量下,风干处理的多环芳烃总量回收率(56.29%~80.15%)均高于冻干处理的回收率(52.82%~78.31%),泥炭土单体多环芳烃低环组分风干处理高于冻干处理的回收率,高环组分冻干处理高于风干处理的回收率;不同干燥方式处理下农田土中多环芳烃总量回收率差异显著(P<0.05),经冻干处理后的总量回收率为64.40%~73.81%,经风干处理后的总量回收率为40.88%~57.01%,其单体多环芳烃冻干处理均高于风干处理的回收率;两种土壤的有机质质量比和含水率不同可能是导致多环芳烃总量和单体回收率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两种干燥方式处理下,泥炭土中不同多环芳烃同分异构体比值无显著差异,农田土中多环芳烃同分异构体比值受干燥方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干燥方式 多环芳烃 回收率 同分异构体比值
下载PDF
城市快速路隧道最大纵坡取值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谢仲磊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0年第7期54-56,M0007,共4页
快速路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由于隧道快速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最小,越来越多的城市快速路采用了隧道的建设形式。现行道路设计规范对隧道快速路最大纵坡的取值存在一定的争议。提出了隧道快速路最大纵破取值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快速路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由于隧道快速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最小,越来越多的城市快速路采用了隧道的建设形式。现行道路设计规范对隧道快速路最大纵坡的取值存在一定的争议。提出了隧道快速路最大纵破取值应考虑的影响因素,并以江阴市澄杨路隧道为例进行分析。应从隧道交通流大小、车型比例、综合造价、交通安全等方面科学系统地分析后确定,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快速路设计 最大纵坡 隧道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吉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9
6
作者 谢忠雷 王筱涵 +2 位作者 李娜 罗淇木 郭晓静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7-462,共6页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但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生和生态安全。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吉林省耕地土壤的环境质量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有重要影响。文中...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但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生和生态安全。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吉林省耕地土壤的环境质量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有重要影响。文中通过分析近些年吉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文献,综述了吉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污染特征,并根据吉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在吉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重金属在吉林省耕地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累积规律、吉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及活性以及吉林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土壤 重金属污染 吉林省
原文传递
东北黑土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姜延 李思达 +3 位作者 马秀兰 韩兴 谢忠雷 王玉军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6-716,共11页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产生的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而农业废弃物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充分挖掘其巨大潜能、发挥其利用价值,对于促进黑土区农业的可持续发...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产生的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而农业废弃物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充分挖掘其巨大潜能、发挥其利用价值,对于促进黑土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包括来源、危害、特性以及潜力分析等,并对作物秸秆的“五化”利用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进行了探讨,针对其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对策和建议,最后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旨在为降低环境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作物秸秆 畜禽粪便 农业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