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苏黄酮抗菌活性表征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思佳 邢钰彬 +1 位作者 星萍 陈晓平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63-168,共6页
该试验利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法对紫苏黄酮进行提取。分别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及酵母菌为供试菌,采用滤纸片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抑菌圈、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 该试验利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法对紫苏黄酮进行提取。分别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及酵母菌为供试菌,采用滤纸片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抑菌圈、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等指标测定,探究紫苏黄酮抗菌活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紫苏黄酮抗菌活性的pH值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紫苏黄酮对这4种供试菌均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其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MIC和MBC分别为0.625、1.3 mg/mL),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和MBC分别为1.25、2.5 mg/mL),再次为酵母菌(MIC和MBC分别为2.5、4.8 mg/mL)和霉菌(MIC和MBC分别为2.5、5 mg/mL)。在pH值为3~7的范围内,提取液浓度在各菌的MIC浓度下,均能完全有效抑制4种微生物的生长。温度条件在100℃以下时,紫苏黄酮的抗菌能力不受影响,当温度上升至121℃及以上时,会对抗菌活性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黄酮 抗菌 活性 表征
下载PDF
紫苏叶乙醇提取物的抗过敏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5
2
作者 邢钰彬 刘思佳 +1 位作者 星萍 陈晓平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30,共8页
为探讨紫苏叶乙醇提取物抗过敏活性及作用机制,利用小鼠进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测定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白三烯B4、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探究紫苏叶乙醇提取物对I型超敏反应抗过敏作用及作用机制,并进行DNCB诱发迟发型小鼠超敏反... 为探讨紫苏叶乙醇提取物抗过敏活性及作用机制,利用小鼠进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测定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白三烯B4、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探究紫苏叶乙醇提取物对I型超敏反应抗过敏作用及作用机制,并进行DNCB诱发迟发型小鼠超敏反应试验探究紫苏叶乙醇提取物对IV型过敏反应抗过敏作用。结果显示,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中,紫苏叶乙醇提取物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极显著降低小鼠瘙痒次数(p<0.01),由24.3次降低至15.8次。首次瘙痒时间由121.59 s显著延长至231.90 s。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gE、PAF、LTB4水平分别下降了30.92%、15.50%、22.45%;DNCB诱发迟发型小鼠超敏反应试验中,紫苏叶乙醇提取物高剂量组与模型与比较,在第3 d、6 d显著降低小鼠耳肿胀度(p<0.05),第9 d极显著降低小鼠耳肿胀度(p<0.01),高剂量组耳组织液中IL-4、IFN-γ、TNF-α水平分别下降了19.14%、32.52%、16.61%。紫苏叶提取物对I型过敏和IV型过敏具有较明显的抗过敏作用,其对I型过敏的抗过敏机制与阻止过敏反应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干预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叶 抗过敏 乙醇提取物 活性
下载PDF
社区长期护理服务中多元主体合作供给的困境与优化路径——以上海实践为例
3
作者 邢宇斌 张晓杰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9-67,共9页
目前社区层面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主体初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市场及社会组织等均被纳入服务提供主体中。对上海市具体实践的研究表明,各主体之间在合作供给方面存在一定困境,资源的整合与合作供给仍有提升空间。多元主体理论与组织整... 目前社区层面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主体初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市场及社会组织等均被纳入服务提供主体中。对上海市具体实践的研究表明,各主体之间在合作供给方面存在一定困境,资源的整合与合作供给仍有提升空间。多元主体理论与组织整合可帮助社区建立多元供给主体的整合框架,从建立多元供给主体真实有效的合作机制、设立专门的长期护理服务管理协调部门、增强社区认可度、培育与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促进多主体之间的合作,推动社区长期护理服务中多元主体合作供给走向合作化、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长期护理服务 多元主体 合作供给 困境
下载PDF
聚羧酸减水剂替代醇胺对助磨剂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幸余彬 贺任 +1 位作者 钟康 张庆 《辽宁化工》 CAS 2022年第1期28-30,共3页
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助磨剂市场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一方面是企业面临成本的上升导致利润减少,另一方面是水泥混合材掺量越来越复杂且质量越来越差导致水泥强度降低,助磨剂的降本提效是必须面对的难题。通过聚羧酸减水剂(PCE)在3%... 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助磨剂市场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一方面是企业面临成本的上升导致利润减少,另一方面是水泥混合材掺量越来越复杂且质量越来越差导致水泥强度降低,助磨剂的降本提效是必须面对的难题。通过聚羧酸减水剂(PCE)在3%、6%、9%、12%的掺量下进行等量替换助磨剂中的醇胺,结果表明,醇胺在6%的聚羧酸减水剂替换下,助磨剂早期提强效果最佳,且随着龄期的延长,28天强度没有出现强度降低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助磨剂 聚羧酸减水剂 醇胺
下载PDF
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现状调研及分析 被引量:91
5
作者 姚宏武 索继江 +9 位作者 邢玉斌 曹晋桂 王志刚 蒋伟 范珊红 翟红岩 张群 罗爱武 刘运喜 马慧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63-1568,共6页
目的对国内10所代表性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工作进行调研,分析和探讨这些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方法召集专家集体讨论,制定调查表,采取"飞行调研"的模式,三个调研组分别前往各所医院开展现场调研,通... 目的对国内10所代表性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工作进行调研,分析和探讨这些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方法召集专家集体讨论,制定调查表,采取"飞行调研"的模式,三个调研组分别前往各所医院开展现场调研,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查看等方法获取调研结果,分析调研结果,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潜在风险及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有效整改措施和建议。结果选取了全国分布较均匀的10所医院开展调研工作,其中包括了8所三甲综合医院,2所二甲综合医院。通过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好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医院的院领导对感染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较高,感染防控培训工作更加扎实,感染防控设施条件有所改善"这三方面,但是仍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所有医院都暴露出"重点科室布局流程不合理,国家规范要求落实不严谨,重点科室存在发生医院感染的安全隐患"这三大类问题,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能力不足,环境设施达不到感染防控要求,复用医疗器械消毒处理未达标,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感染管理监测信息化建设滞后"这五方面。结论医院感染是一个国际共性问题,当前时期下我国医院感染管理事业仍面临着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医院感染防控难度正不断加大,医院感染管理问题也愈发突出,在促进全国医院感染工作发展的同时,除了国家相关部门需给予政策支持以外,各医院也需在这方面制定相关的组织制度、培训规范和投入机制,准确把握医院感染管理趋势,主动承担医院感染防控责任,才能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管理 防控 调研 共性问题
原文传递
医疗机构中微生物气溶胶的特性与作用 被引量:38
6
作者 倪晓平 邢玉斌 +2 位作者 索继江 姚宏武 刘运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83-1190,共8页
医疗机构中传染性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大量研究表明,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继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第六版和第七版,有关传... 医疗机构中传染性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大量研究表明,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继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第六版和第七版,有关传播途径分别新增"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期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以及"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为此,本文就医疗机构传染性病原体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的3种分类方法,特别是气溶胶的定义、产生、生存、传播、作用以及控制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病 飞沫传播 空气传播 气溶胶
原文传递
基于全过程诊疗数据的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姚宏武 林建 +8 位作者 邢玉斌 杜明梅 霍瑞 刘伯伟 白艳玲 陈春平 于正浩 索继江 刘运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3772-3778,共7页
目的研发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新一代传染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确保传染病管理覆盖全部就诊患者,覆盖全部诊疗过程,满足实时追踪与干预需求,全面降低漏报率、迟报率,提升整体防控能力。方法创新设计理念,研究患者在医疗机构的诊疗过程,明确... 目的研发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新一代传染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确保传染病管理覆盖全部就诊患者,覆盖全部诊疗过程,满足实时追踪与干预需求,全面降低漏报率、迟报率,提升整体防控能力。方法创新设计理念,研究患者在医疗机构的诊疗过程,明确主要防控节点,构建传染病风险评估模型,借助计算机技术对每个患者在医疗机构的诊疗过程开展追踪、评估、干预。结果开发了“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全面采集了医疗业务系统中患者诊疗数据,实时监测并评估传染病相关风险,实时提醒并监控临床医务人员,辅助临床医务人员完成处置工作;系统监测预警灵敏度为98.7%,准确度为97.6%。结论研发了集监测、预警、管理、追踪、干预于一体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打破传染病管理传统监测模式固有缺陷,建立了以信息化、精准化为支撑的主动实时监测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系统 全过程诊疗数据 诊疗环节 监测预警 追踪干预
原文传递
感染/定植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住院患者周围环境中分离CRKP菌株的流行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白艳玲 杜明梅 +10 位作者 刘伯伟 闫中强 李璐 谢丽君 贾宁 姚宏武 任世旺 邢玉斌 索继江 丁志平 刘运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31-1134,共4页
目的了解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idenes-resistant Klebisella pneumoniae,CRKP)的环境流行特点及菌株传播情况,追踪其传播途径。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6月-2017年10月4个重症监护室及病区的CRKP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次性... 目的了解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idenes-resistant Klebisella pneumoniae,CRKP)的环境流行特点及菌株传播情况,追踪其传播途径。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6月-2017年10月4个重症监护室及病区的CRKP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次性棉拭子采集其周边环境物品如床单元、床旁仪器、医疗用品、医护人员衣服、手等标本送检鉴定,将其中的CRKP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同源性鉴定。结果在相关监护室及病区16例感染患者的周围环境中共采集微生物标本259份,分离鉴定出CRKP 39株,检出率为15.06%;CRKP分离物品以床单元10株占25.64%为主,其次为呼吸垫巾7株占17.95%;42株菌(含3株体液标本)PFGE结果显示,同源性>80%的菌株占83.33%(35/42)。结论医院环境中CRKP有主要的流行类型,可能存在环境的传播,提示应加强对ICU等重点部门的消毒隔离工作,重视环境物品的消毒及医护人员无菌操作,切断医院感染环境传播途径,防止CRKP在医院内的播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环境 菌株
原文传递
《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执行情况调查 被引量:24
9
作者 马苏 席惠君 +3 位作者 傅增军 刘运喜 邢玉斌 李兆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339-3344,共6页
目的通过自我调查和自我评估的方式,了解全国软式内镜相关医务人员对《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执行落实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网络推送问卷给医务人员,了解其在内镜诊疗及再处理过程中... 目的通过自我调查和自我评估的方式,了解全国软式内镜相关医务人员对《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执行落实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网络推送问卷给医务人员,了解其在内镜诊疗及再处理过程中《规范》的执行落实情况。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991份。根据《规范》的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管理相关要求的执行率范围在79.71%~97.98%之间;布局及设施、设备要求的执行率为1.82%~94.95%;清洗消毒操作规程执行率为28.86%~95.26%;监测与记录的执行率为6.36%~89.51%。结论我国医疗机构对《规范》正式执行一年后落实过程仍然存在差距,通过自我调查和上报的形式更能够客观反映临床机构对《规范》执行落实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提示对《规范》的培训、教育、督查仍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问卷调查
原文传递
《医疗机构感染监测基本数据集》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宇 刘运喜 +10 位作者 巩玉秀 邢玉斌 霍瑞 李卫光 李六亿 武迎宏 胡必杰 高晓东 吴安华 宗志勇 付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201-3204,共4页
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应用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的高效便利提供了重要工具。各级医疗机构感染监测的指标如何实现同质化,实现从信息系统过程数据中直接提取数据,并通过组合计算出定义明确的监测结果,迫切需要... 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应用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的高效便利提供了重要工具。各级医疗机构感染监测的指标如何实现同质化,实现从信息系统过程数据中直接提取数据,并通过组合计算出定义明确的监测结果,迫切需要出台相关规定。历经多轮多方面征求意见,不断完善标准内容,于2021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了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医疗机构感染监测基本数据集》(WS 670-2021),从而可以实现医疗机构内、区域医疗机构甚至全国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机构感染监测数据比较。本文将从标准的起草背景、起草目的、起草依据和标准内容及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解读,以帮助医疗机构相关人员提高对标准的理解和认知,推动标准的正确贯彻与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机构感染 监测 数据集 信息
原文传递
Penetration of erythromycin through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biofilm
11
作者 LIN Mao-hu HE Lei +4 位作者 GAO Jie LIU Yun-xi SUO Ji-jiang xing yu-bin JIA N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4期2647-2651,共5页
Background The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caused by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biofilm is increasing and difficult to treat by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The properties of biofilms that give rise to antibiotic resist... Background The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caused by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biofilm is increasing and difficult to treat by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The properties of biofilms that give rise to antibiotic resistance are only partial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aimed to elucidate the penetration of erythromycin through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biofilm. Methods The penetration ratio of erythromycin through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biofilms of 1457, 1457-msrA, and wild isolate $68 was detected by biofilm penetration model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regression curve. The RNA/DNA ratio and the cell density within the biofilms were observed by confocal laser microscop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microscope,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penetration ratios of erythromycin through the biofilms of 1457, 1457-msrA, and $68 after cultivation for 36 hours were 0.93, 0.55 and 0.4, respectively. The erythromycin penetration ratio through 1457 biofilm (0.58 after 8 hours) was higher than that through the other two (0.499 and 0.31 after 24 hours). Lower growth rate of the cells in biofilm was shown, with reduction of RNA/DNA proportion observed by confocal laser microscope through acridine orange stai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bserv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microscope, the cell density of biofilm air fac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agar face, with more cell debris. Conclusions Erythromycin could penetrate to the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biofilm, but could not kill the cells thoroughly. The lower growth rate of the cells within biofilm could help decreasing the erythromycin suscepti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BIOFILM antibiotic resistance
原文传递
Viral shedding in Chinese young adults with mild 2009 H1N: influenza
12
作者 JIA Ning GAO Yan +5 位作者 SUO Ji-jiang XIE Li-jun YAN Zhong-qiang xing yu-bin HE Lei LIU Yun-x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1576-1579,共4页
Background The duration of viral shedding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2009 H1N1 influenza among individuals, especially among the younger population with mild illnes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now.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 Background The duration of viral shedding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2009 H1N1 influenza among individuals, especially among the younger population with mild illnes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now.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viral shedding of the young adult patients with mild 2009 H1N1 influenza in China.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9 to January 2010, the clinical data and serial nasopharyngeal swabs of 67 patients with 2009 H1N1 influenza and 37 patients with seasonal influenza aged from 18 years to 35 years were collected. The nasopharyngeal swab samples were detected by real time RT-PCR to determine the viral shedding. All the patients did not receive the antiviral therapy but Chinese medicine for detoxicating.Results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H1N1 virus infection, 82.1% (55/67)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fever symptom, while more patients with high fever (≥39℃) were found in seasonal influenza patients (P〈0.05). For the H1N1 patients, the median interval between the symptom onset and the undetectable RNA was six days (4-10 days). But viral shedding was still found in 31.3% patients after 7 days following illness onset. The median interval between disappearance of fever and an undetectable viral RNA level was three days (2-8 days), and 17.9% patients were found to be viral shedding 6 days later after normaliz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For the seasonal influenza patients, 94.6% patients were detected out viral RNA within 7 days. The median interval of seasonal influenza between the symptom onset and the undetectable RNA was four days (3-8 days). The median interval between disappearance of fever and an undetectable viral RNA level was three days (2-6 days).Conclusion It suggests that 7 days isolation period from the illness onset or 24 hours after the resolution of fever and respiratory symptoms are not long enough to cut off the transmission among Chinese young adults with mild ill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N1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viral shedd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