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驱动机制及时空演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崔红茶 陈新 +2 位作者 熊理然 王涛 朱睿倩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8-114,共7页
西南边疆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对实现我国城镇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以横断山区为例,探析其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四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分... 西南边疆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对实现我国城镇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以横断山区为例,探析其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四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分析横断山区10个州市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1)时间上: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整体变好,耦合协调度等级从中等协调上升为良好协调。(2)空间上:横断山区西北地区的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显著低于东南地区。(3)演化特征: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有南北向发展趋势,呈现先集聚后分散的特点。实现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需加强跨区域合作,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城镇化 耦合协调 驱动机制 时空分异
下载PDF
政治性民意集团及其利益博弈:缅甸国内长期冲突的一个分析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熊理然 刘静 +1 位作者 刘保强 蒋梅英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2-822,共11页
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国内政治性行为主体影响国家政局的分析框架,然后从"民意""民意政治""政治性民意"的视角,依据各民意集团的构成主体、利益诉求、行为方式等要素对缅甸国内的政治性民意集团进行梳理和... 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国内政治性行为主体影响国家政局的分析框架,然后从"民意""民意政治""政治性民意"的视角,依据各民意集团的构成主体、利益诉求、行为方式等要素对缅甸国内的政治性民意集团进行梳理和划分,分析了缅甸政治性民意集团形成的时空环境,并对其形成的过程与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缅甸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背景下,形成了基于利益诉求而相互博弈的六大主要的政治性民意集团。各政治性民意集团或采取平等协商签订协议,或软硬兼施诱使妥协,或使用强力打击迫使接受等手段、方式进行权利博弈,成为缅甸国内主要的政治性行为主体。各政治性民意集团的借力博弈对缅甸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意集团之间冲突的实质是其集团利益超越国家利益,这是缅甸国内长期冲突的主要致因。从"民意""民意政治"的视域来研究一国内部的民主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冲突问题是富有尝试性和探索性的,缅甸的实证研究也为研究特定国家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和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性民意集团 国内冲突 行为主体 利益博弈 冲突致因 缅甸
下载PDF
印度暴力袭击事件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曾卓 熊理然 蒋梅英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9-879,共11页
基于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TD)和南亚恐怖主义门户网站(SATP)所收录的印度暴力袭击事件数据,借助统计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法,对1980-2017年印度暴力袭击事件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印度国内的暴力袭击事件频发,1980年以来... 基于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TD)和南亚恐怖主义门户网站(SATP)所收录的印度暴力袭击事件数据,借助统计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法,对1980-2017年印度暴力袭击事件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印度国内的暴力袭击事件频发,1980年以来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从空间上看,印度国内的暴力袭击事件具有自西到东、从北到南以及由边境地区向内地发展的扩散特点,展现出局部集中、面上扩散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西北部的查馍-克什米尔地区和旁遮普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和曼尼普尔邦、中部的恰蒂斯格尔邦和东部的贾坎德邦、比哈尔邦和西孟加拉邦为主的四大集聚中心;形成以印度河上游-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一线为横轴,东高止山脉及其北部山区为纵轴的"T"字形空间格局。印度暴力袭击事件的时空演变受到身份认同、经济问题、历史问题和利益诉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宗教极端主义组织、民族分离主义组织、武装革命主义组织推动以及行动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推动了暴力袭击事件的时空演变。要从根本上解决印度国内暴力袭击事件频发的态势,需要从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袭击 宗教极端主义 民族分离主义 武装革命主义 利益诉求 印度
下载PDF
缅孟边境罗兴亚难民的人口学特征及其对区域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基于Palong Khali地区难民营地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史丽 熊理然 蒋梅英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9-508,共10页
基于联合国难民署的动态监测数据,对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的缅孟边境罗兴亚难民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及其对区域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缅孟边境罗兴亚难民规模大且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女性难民多于男性,难民年龄结构... 基于联合国难民署的动态监测数据,对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的缅孟边境罗兴亚难民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及其对区域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缅孟边境罗兴亚难民规模大且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女性难民多于男性,难民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型,以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主,青壮年难民占总人口比重次之且增长快速;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典型的“距缅孟边境的距离衰变规律”,即难民营地向西部扩张,难民规模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2)罗兴亚难民的人口规模及结构对区域地缘政治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一是深刻影响着缅甸的民主化进程;二是对缅孟边境安全形成挑战,导致缅孟关系趋于紧张;三是引发了多地缘行为体的介入与关注,进而引发了围绕难民问题的地缘政治博弈,导致东盟内部的分化及其地缘政治的外溢效应。3)相较于部分西方国家及国际组织,中国提出的“三步走”解决方案符合缅孟两国的实际情况,在中缅孟联合工作组机制下,罗兴亚难民问题正朝着合作共商的道路积极推进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兴亚难民 人口结构 区域地缘政治关系 缅孟边境
下载PDF
基于农户需求视角的西部边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成效调查研究——以云南省勐海县为例
5
作者 刘剑峰 蒋梅英 熊理然 《中国西部》 2019年第1期82-88,共7页
从农户需求的视角开展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基于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勐海县精准扶贫实地调研、个别访谈、入户调查,研究发现,从农户需求的视角来看,西部边境民族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分别是... 从农户需求的视角开展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基于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勐海县精准扶贫实地调研、个别访谈、入户调查,研究发现,从农户需求的视角来看,西部边境民族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分别是资金、技术、土地、医疗保障等;从扶贫的精准度来看,农户脱贫需求的帮扶率超过了80%;从扶贫成效来看,农户脱贫率达到非常高的比例,整体效应良好。本文指出精准扶贫的持续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均衡配置城乡公共资源,关注贫困个体,加强帮扶协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需求 精准扶贫 成效分析 西边边境民族地区 勐海县
下载PDF
中国政治地理学教材建设:特色定位与拓展领域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云刚 王丰龙 +10 位作者 安宁 葛岳静 胡志丁 王雨 苏晓波 洪伯邑 彭飞 熊理然 魏冶 王淑芳 王韬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6-1162,共17页
中国高教版《政治地理学》教材已沿用二十余年。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冠以“政治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更加剧了甄别相关概念学理的紧迫性。为此,全国政治地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以及部分海外同行一道,围绕在现有教材的... 中国高教版《政治地理学》教材已沿用二十余年。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冠以“政治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更加剧了甄别相关概念学理的紧迫性。为此,全国政治地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以及部分海外同行一道,围绕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如何深化教材特色、拓展教材内容,做到本土化、国际化和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对政治地理学的教材建设进行了研讨。主要结论为:(1)在教材的特色化方面:要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本土化;中西方理论视角的融合;多尺度内容体系的构建和应用知识的加强。(2)在教材的内容拓展方面:应关注并吸收行为主义、批判地缘政治、政治生态学、城市政治地理学、身份政治、选举地理等流派和视角。(3)在教材的应用面向方面:应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建设、跨境河流治理等现实关切问题的理论响应。总体上,政治地理学教材建设要抓住人地关系主线,立足本土、融合经典、面向实践,构建知识导向、政策导向与学术研究良性互动的内容体系。本研究对于未来政治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及修订、以及解决当下政治地理学的教与学的知识困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地理学 教材 多尺度 本土性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种子进出口结构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杜雯慧 熊理然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71,共11页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种子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基于中国种子协会网2012—2021年种子进出口贸易数据以及ISF(国际种子联盟组织)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种子进出口规模、结构、网络特征及其安全性...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种子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基于中国种子协会网2012—2021年种子进出口贸易数据以及ISF(国际种子联盟组织)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种子进出口规模、结构、网络特征及其安全性。研究发现:(1)从进出口规模及其比较来看,近十年来中国种子进口量明显大于出口量,种子进口的增量快于出口增量;(2)在进出口国家(地区)方面,中国种子进口的来源国家(地区)较多但市场集中度特征显著,从洲际来看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亚洲,种子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家(地区)依次是荷兰、日本和美国;中国种子的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同样集中在欧洲和亚洲,主要的出口市场依次是荷兰和美国;(3)在进出口网络结构特征方面,中国种子进出口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但网络密度不断减弱,网络结构呈现出不平衡的结构特征,呈现出种子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主导的网络结构特征;(4)在种子供需安全度方面,除水稻和玉米种子以外,中国种子供需的整体安全性偏低。中国种业亟需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种业竞争力,提升种子供需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 进出口 网络结构 安全性评价
原文传递
中国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研究展望:青年学者笔谈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丰龙 胡志丁 +12 位作者 刘承良 安宁 王雨 杨宇 李灿松 李振福 熊理然 殷冠文 黄耿志 李禕 黎斌 侯璐璐 周佩玲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251,共20页
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未形成系统、有共识的学科理论框架。为此,基于2019年先后在上海和广州举办的多次研讨会,国内15位青年地理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基础和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的需要... 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未形成系统、有共识的学科理论框架。为此,基于2019年先后在上海和广州举办的多次研讨会,国内15位青年地理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基础和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具体包括:多尺度的地缘环境、科技地缘政治、批判地缘政治、环境政治、能源地缘政治、国别区域研究、通权论、民意政治、都市政治、劳工政治地理、区域一体化的政治地理、城市政治地理学、中西权地秩序比较、新技术革命催生的新人地关系、尺度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地理学、历史政治地理和基于福柯治理术的空间-权力关系理论等。此外,各位青年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研究应该具有多尺度特征、加强原创性理论研究、回归"地理空间-权力关系"的主线。希望本文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于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的讨论和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地理学 地缘政治 理论 展望 尺度 权力关系
原文传递
2010—2015年中东北非政局变动中的“政治性民意势力”及其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熊理然 刘保强 +1 位作者 武友德 蒋梅英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30-940,共11页
援引批判地缘政治学话语权和地缘政治想象分析方法,在对'民意''政治性民意''政治性民意势力'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2010—2015年中东北非地区相关国家政局变动中'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背景、过程及... 援引批判地缘政治学话语权和地缘政治想象分析方法,在对'民意''政治性民意''政治性民意势力'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2010—2015年中东北非地区相关国家政局变动中'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中东北非国家'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国内背景和复杂的国际背景;'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经历了从民意事件客体的呈现,到民众聚集并上升为政治性议题,再到国内外势力借力博弈形成挑动抗议、推动政变的政治力量的过程;'政治性民意势力'形成以后,多行为体借力博弈下,在国别、区域上呈现不同的扩散轨迹和规律;'政治性民意势力'一方面造成了中东北非相关国家的政局变换,另一方面则推动区域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这是对民意事件的地缘政治理论解读和分析,是一次较为有意义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性民意势力” 地缘政治影响 中东北非地区
原文传递
东南亚地缘经济空间的多重分割及其对RCEP的影响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合作推拉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熊理然 杜雯慧 +1 位作者 张一方 刘保强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1-190,共10页
冷战结束以后,东南亚地区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了"东盟中心地位"作用,正是基于对区域经济合作收益的追求,东南亚地区近年来出现了地缘经济空间多重分割的格局。本研究首先从东南亚地缘经济空间的内部"碎片状"... 冷战结束以后,东南亚地区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了"东盟中心地位"作用,正是基于对区域经济合作收益的追求,东南亚地区近年来出现了地缘经济空间多重分割的格局。本研究首先从东南亚地缘经济空间的内部"碎片状"分割、外向"切割状"分割和外力"分化状"分割三个方面分析了东南亚地缘经济空间的多重分割格局,然后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推拉模型,解析了东南亚区域地缘经济空间多重分割的形成机制,接着进一步分析了东南亚地缘经济空间的多重分割对RCEP的可能影响,最后基于中国在东南亚地缘经济利益的最佳均衡目标,提出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动安排。本研究对于我们全面认知东南亚地缘经济空间,积极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经济空间 多重分割 RCEP 区域经济合作推拉模型 东南亚
原文传递
印度稻米出口贸易时空格局及地缘影响力 被引量:5
11
作者 邵忠忠 熊理然 +1 位作者 蒋梅英 林之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5-385,共11页
作为世界第一大稻米出口国,印度稻米出口贸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全球稻米供给及粮食安全,并对地缘格局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基于FAOSTAT数据,利用网络结构测度指标和以地缘视角为基础的聚类分析方法,旨在探析印度稻米出口贸易格局及... 作为世界第一大稻米出口国,印度稻米出口贸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全球稻米供给及粮食安全,并对地缘格局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基于FAOSTAT数据,利用网络结构测度指标和以地缘视角为基础的聚类分析方法,旨在探析印度稻米出口贸易格局及其地缘影响力。研究发现:①从2012年起,印度成为全球稻米出口第一大国,且稻米出口贸易的网络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连接结构更加紧密;印度稻米出口贸易时空扩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布规律,即出口主要集中在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并逐渐向更多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扩张,成为影响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国家之一。②印度稻米出口贸易地缘影响力的空间扩张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即对印度周边国家的地缘影响力最强,呈现出由南亚国家向环印度洋地区递减扩散的空间推移规律。③在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及地缘环境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印度通过稻米出口贸易不断增强其地缘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南亚及环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权力位势。本文结果可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及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出口贸易 时空格局 地缘影响力 形成机制 非对称相互依赖 印度
原文传递
Analysis on geo-effects of China’s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A case study of Cambodia Sihanoukville Special Economic Zone 被引量:7
12
作者 WANG Shufang MENG Guangwen +3 位作者 ZHOU Jun xiong liran YAN Yuxin YU 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1年第5期712-732,共21页
China's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contribute to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home and host countries. Current studies mainly discuss the effect of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from th... China's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contribute to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home and host countries. Current studies mainly discuss the effect of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multi-scale coupling, as well as key partnerships, while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Based 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verall effect of China's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from the geo-effects perspective by using field interviews and a case study approach. The research shows that:(1) the geo-effects reveal the over effect of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from the multiple and complementary dimensions of geopolitics, geo-economics, geo-society and geo-culture;(2) the Cambodia Sihanoukville Special Economic Zone, as a flagship BRI project, has produced the prominent and positive geo-effects;(3) the institutional-economic-cultural-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of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is becoming important.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must be rooted in the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of host country;embedded in local social networks;balanc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ll stakeholders;and form the community of interests, community of destiny, and community of responsibility with political mutual trust, economic integration, cultural inclusiveness, and social harmony. The paper not only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overall effect of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but also provides decision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policy makers and the overseas investment of enterpri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geo-effects the Belt and Road Sihanoukville Special Economic Zo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