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七总皂苷对大黄鱼抗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秀霞 池洪树 +5 位作者 许斌福 谢岸桦 徐梦婷 张丽娟 罗土炎 龚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0-387,共8页
为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感染能力的影响,首先通过体外试验测定PNS对变形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然后将PNS溶液腹腔注射体质量为20~3... 为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感染能力的影响,首先通过体外试验测定PNS对变形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然后将PNS溶液腹腔注射体质量为20~30 g的大黄鱼,3 d后用浓度为1.02×10^(9)CFU/L的变形假单胞菌浸泡感染2 h,并测定感染前后全脾和后肾组织中的相对含菌量及TNF-α等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50、25 mg/mL的PNS体外抑菌效果显著(P<0.05);PNS注射给药的大黄鱼(PNS组)在变形假单胞菌感染后8 d时的存活率较生理盐水注射组(对照组)高18.46%(P>0.05);变形假单胞菌感染后第4、8天,PNS组大黄鱼脾、后肾组织中的相对含菌量略低于对照组(P>0.05);PNS组脾组织TNF-α蛋白表达水平在感染变形假单胞菌前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其mRNA转录水平在感染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PNS在体外对变形假单胞菌具有抑制效果,注射PNS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黄鱼抗变形假单胞菌感染的能力,降低感染后脾和后肾组织中的菌量,调控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提高感染后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三七总皂苷 变形假单胞菌 免疫相关因子
下载PDF
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不同毒株的细胞培养及主要衣壳蛋白基因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杨西西 池洪树 +5 位作者 郑在予 刘晓东 罗潘潘 许斌福 陈秀霞 龚晖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5-154,共10页
为建立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的培养方法,明确其分类地位,用肿大细胞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大黄鱼幼鱼病料(FD201807和SA201808)肾组织匀浆液感染鳜仔鱼细胞系(mandarin fish fry cell line-1,MFF-1)并连续传代,从病料组织匀浆液和细胞冻融液中... 为建立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的培养方法,明确其分类地位,用肿大细胞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大黄鱼幼鱼病料(FD201807和SA201808)肾组织匀浆液感染鳜仔鱼细胞系(mandarin fish fry cell line-1,MFF-1)并连续传代,从病料组织匀浆液和细胞冻融液中提取病毒DNA,克隆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测序后与NCBI GenBank中的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病毒mcp以及2018—2020年所检出的15株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mcp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病毒传至第4代才可引起MFF-1细胞病变,细胞病变的主要特征为细胞脱壁、变圆、折光度增强;感染时间越长脱壁细胞越多,同时培养液中的颗粒增加;透射电镜下可见感染细胞的细胞质散在大小为130~150 nm的六边形病毒粒子和空壳。感染细胞的病变周期随传代代次的增加而缩短,第15代次的FD201807株感染细胞80%细胞病变的时间为3 d,第15代次的SA201808株感染细胞80%细胞病变的时间为7~8 d。mcp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发现,SA201808株与FD201807株的mcp序列存在21个碱基差异,二者的mcp序列分别与大黄鱼虹彩病毒(largeyellowcroakeriridovirus,LYCIV)LYCIVZhoushan(GenBank:MW139932.1)和花鲈虹彩病毒(Lateolabrax maculatus iridovirus,LMIV)(GenBank:MH577517.1)相近。15株从大黄鱼病料检出的肿大细胞病毒中,12株的mcp序列与SA201808株聚类;3株与FD201807聚类。本研究利用MFF-1细胞系分离培养了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揭示了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存在差异,为更好地了解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肿大细胞病毒 细胞培养 主要衣壳蛋白
下载PDF
口服三七总皂甙对大黄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秀霞 池洪树 +3 位作者 许斌福 谢岸桦 方冬兰 龚晖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0-617,共8页
将含不同浓度三七总皂甙(PNS)的饲料(0、10、50、250 mg·kg-1)连续14 d投喂大黄鱼,检测肝、脾、头肾组织部分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血清部分免疫因子的活性,结合人工注射感染变形假单胞菌的抵抗力,评估口服PNS对大黄鱼免疫功能... 将含不同浓度三七总皂甙(PNS)的饲料(0、10、50、250 mg·kg-1)连续14 d投喂大黄鱼,检测肝、脾、头肾组织部分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血清部分免疫因子的活性,结合人工注射感染变形假单胞菌的抵抗力,评估口服PNS对大黄鱼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各浓度组大黄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高浓度组(250 mg·kg-1)大黄鱼脾组织粘病毒抗性蛋白(Mx)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浓度组(50 mg·kg-1)脾组织和低浓度组(10 mg·kg-1)头肾组织的Mx相对表达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各浓度组各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链(TNF-α)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均低于对照组;各浓度组各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α链(MHCⅡ-α)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感染变形假单胞菌后各浓度组大黄鱼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250 mg·kg-1的PNS连续投喂14 d未能明显增强大黄鱼免疫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甙 大黄鱼 免疫
下载PDF
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的遗传学和血清学聚类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许斌福 陈秀锦 +4 位作者 池洪树 徐梦婷 陈佳 林能锋 龚晖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09-1116,共8页
【目的】内脏白点病是冬春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最主要的细菌性疾病,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内脏白点病的主要病原。分析大黄鱼来源的变形假单胞菌病原聚类特征,为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流行规律研究和科学... 【目的】内脏白点病是冬春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最主要的细菌性疾病,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内脏白点病的主要病原。分析大黄鱼来源的变形假单胞菌病原聚类特征,为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流行规律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克隆7株不同时空来源的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16S rDNA、gyrB,测序并构建进化树;制备上述菌株的O-特异链血清(O抗原血清)与鞭毛蛋白血清(H抗原血清),进行菌体凝集试验。【结果】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表明,所有的变形假单胞菌聚为一簇;O抗原和H抗原凝集结果表明,7株变形假单胞菌以及变形假单胞菌标准株均会发生凝集反应,凝集效价也无明显区别,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ene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不发生凝集反应。【结论】本研究所用的7株不同时空来源的变形假单胞菌亲缘关系接近,可能具有共同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变形假单胞菌 16S rDNA GYRB 血清菌体凝集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创伤弧菌浸泡感染对孔雀鱼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秀霞 池洪树 +3 位作者 许斌福 陈晨汐 方冬兰 龚晖 《福建畜牧兽医》 2019年第2期11-14,共4页
为建立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感染模型,了解创伤弧菌对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e)的致病力以及创伤弧菌感染对孔雀鱼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将孔雀鱼分为4组,分别以创伤弧菌FZ03-5X浓度为3.3×108、3.3×107、3.3&#... 为建立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感染模型,了解创伤弧菌对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e)的致病力以及创伤弧菌感染对孔雀鱼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将孔雀鱼分为4组,分别以创伤弧菌FZ03-5X浓度为3.3×108、3.3×107、3.3×106和0 CFU/mL的菌液浸泡感染5 h,检测感染15 d后3.3×107CFU/mL浸泡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鳃免疫相关因子和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4个浓度组孔雀鱼的死亡率分别为40%、18.33%、13.33%和6.67%。感染15 d后,肿瘤坏死因子(TNF)、Mx因子、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凋亡因子FAS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说明,创伤弧菌可通过浸泡的方式使孔雀鱼致病,孔雀鱼因创伤弧菌感染产生的炎症反应可持续1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弧菌 孔雀鱼 浸泡 感染 免疫相关因子
下载PDF
2020年中国大黄鱼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13
6
作者 韩承义 吴雄飞 +5 位作者 许斌福 黄光亮 梁安伟 陈佳 刘家富 陈庆荣 《渔业研究》 2022年第4期395-406,共12页
自20世纪末大黄鱼人工养殖形成产业化后,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形成了包含苗种繁育、饵料与设施等渔需物品的供应及成鱼的收购、加工、贸易、出口等环节完善的产业链,物流、餐饮、旅游等配套产业也在逐步形成。本文由中... 自20世纪末大黄鱼人工养殖形成产业化后,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形成了包含苗种繁育、饵料与设施等渔需物品的供应及成鱼的收购、加工、贸易、出口等环节完善的产业链,物流、餐饮、旅游等配套产业也在逐步形成。本文由中国渔业协会大黄鱼分会组织业内专家、业者对2020年我国大黄鱼行业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从我国大黄鱼苗种繁育、养殖分布及产量、饵料使用、主要流行疾病、质量安全、产品与市场、疫情影响、品牌文化建设、扶持政策及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明确我国大黄鱼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黄鱼产业发展存在良种覆盖率不高、违规用药、精深加工水平率偏低等问题,提出从大力发展种业工程、规范行业行为、提高中档产品占比、提高加工率以及争取政府扶持、打造产业文化等建议,促进我国大黄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产业 分析 2020
下载PDF
Properties of Magnetite Nanoparticles Produced by Magnetotactic Bacteria
7
作者 李文兵 YU Longjiang +4 位作者 ZHOU Pengpeng WANG Guanghua xu binfu CHENG Zhengzai 徐卫国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1317-1322,共6页
The magnetic nanoparticles(magnetite) were prepared through the fermentation of the Magnetospirillum strain WM-1 newly isolated by our group. 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EM, SAED, XRD, rock magnetic analysis,... The magnetic nanoparticles(magnetite) were prepared through the fermentation of the Magnetospirillum strain WM-1 newly isolated by our group. 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EM, SAED, XRD, rock magnetic analysis, and Mossbauer spectroscopy. TEM and SAED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the magnetosomes formed by strain WM-1 were single crystallites of high perfection with a cubic spinel structure of magnetite. X-ray measurements also fitted very well with standard Fe3O4 reflections with an inverse spinel structure of the magnetite core. The size of crystal as calculated by the Debye-Scherrer’s equation was approximately 55 nm. Rock magnetic analysis showed WM-1 synthesized single-domain magnetite magnetosomes, which were arranged in the form of linear chain. The high delta ratio((δFC / δZFC = 4) supported the criteria of Moskowitz test that there were intact magnetosomes chains in cells. The Verwey transition occurred at 105 K that closed to stoochiometric magnetite in composition. These observations provided useful insights into the biomineralization of magnetosomes and properties of M. WM-1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biogenic magnetite in biomaterials and biomagnet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enic magnetite magnetotactic bacteria property magnetosome biomineral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