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东地区平地泉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浩 徐怀民 +1 位作者 王千军 肖雄飞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7-285,共9页
文中在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简称准东地区)平地泉组露头、钻井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及相关关系。利用定量计算与元素比值法对研究区平地泉组古环境、古气候进行了重建,并分析其与有机质丰度分布的关系。结... 文中在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简称准东地区)平地泉组露头、钻井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及相关关系。利用定量计算与元素比值法对研究区平地泉组古环境、古气候进行了重建,并分析其与有机质丰度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基本处于弱氧化-还原环境与干热气候下,水体深度从平一段至平三段表现为半深湖—深湖增至深湖为主、又减至浅湖—半深湖,水体盐度从平一段至平二段的半咸水—咸水环境转变为平三段淡水—半咸水环境;微量元素特征指示的高水深、高咸度环境有机质丰度也较高,微量元素演化对有机质富集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深 古盐度 古气候 氧化-还原环境 烃源岩 平地泉组
下载PDF
基于研究性教学和思政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以“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为例
2
作者 龚承林 孙盼科 +2 位作者 尹志军 徐怀民 王英民 《中国地质教育》 2023年第3期67-74,共8页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双一流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石油及地质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对不同教学模式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双一流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石油及地质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对不同教学模式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教学团队近20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基于研究性教学和思政课堂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其核心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体、研究性教学为辅、思政课堂教学为用”。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可有效地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为中心教学 研究性教学 双一流 必修课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二区走滑断裂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分布的控制作用
3
作者 宋清 孙盼科 +9 位作者 相金元 田发金 吕凤清 贾浪波 姜世一 沈宇豪 徐怀民 张林 何太洪 方向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0-1122,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二区走滑断裂结构复杂,断裂控制下的流体差异富集规律及分布特征认识一直不清楚,严重制约了区内目的层有利目标优选及开发调整。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次研究在地震资料精细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开展断裂结构解析,明...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二区走滑断裂结构复杂,断裂控制下的流体差异富集规律及分布特征认识一直不清楚,严重制约了区内目的层有利目标优选及开发调整。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次研究在地震资料精细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开展断裂结构解析,明确断裂的分期、分段特征及其对流体分布的差异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走滑断裂在剖面上存在单断类和组合类共2类5型剖面构造样式,平面上组合出线性、斜列式、叠置状、羽状和辫状5种平面结构样式;(2)走滑断裂经历了加里东期—早燕山期挤压、燕山中晚期走滑和喜山期拉张3期构造演化阶段,从深层到浅层断裂结构经历了单断型、花状、雁列式的演化,平面上根据断裂结构样式差异自西向东发育线性剪切段、派生剪切段和混合剪切段3段;(3)不同结构样式的断裂控制不同的流体差异富集模式,研究区共发育单断-封闭-稳产上升型、组合-开启-低产速降型、拉分-半开启-高产缓降型和剪切-半开启-低产缓降型4类流体差异富集模式,其中单断-封闭-稳产上升型和拉分-半开启-高产缓降型日产气量、累产气量均较高且生产稳定,是研究区天然气主要的富集区域。研究成果揭示了走滑断裂对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差异富集的重要控制作用,为区内下一步开发调整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剖面构造特征 平面结构样式 分期演化规律 分段发育特征 流体差异富集
下载PDF
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及圈闭评价技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化清 刘宗堡 +7 位作者 吴孔友 徐怀民 杨占龙 孙夕平 倪长宽 康继伦 王牧 靳继坤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6,共12页
立足“十三五”期间的研究成果,总结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岩性地层区带评价、圈闭边界识别和有效性评价2项技术体系,①以断层/砂体输导体系定量评价、基于断层破坏程度细化分析的泥岩盖层有效性评价、地层不... 立足“十三五”期间的研究成果,总结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岩性地层区带评价、圈闭边界识别和有效性评价2项技术体系,①以断层/砂体输导体系定量评价、基于断层破坏程度细化分析的泥岩盖层有效性评价、地层不整合风化黏土层识别与封堵性定量评价为核心的源外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区带评价技术体系;②形成以隐蔽层序界面识别与高频层序格架建立、基于多属性变时窗波形聚类为基础的沉积体宏观分布地震预测、基于稀疏理论地震反演和最小地震干涉分析的薄互储层预测等为核心的岩性地层圈闭边界识别与有效性评价技术。这些技术方法在推广应用后,为在相关盆地部署风险探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地层油气藏 区带评价技术 圈闭评价技术 输导体系 盖层有效性 风化黏土层 不整合结构体
下载PDF
缓坡型台缘生物礁沉积特征及其对产能的影响——以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长兴组生物礁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曹毅 陈军斌 +3 位作者 刘振 张微 徐怀民 姚欢迎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0,48,I0001,I0002,共12页
为明确缓坡型台缘生物礁的沉积特征和储层特征及其对气井产能的影响规律,以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长兴组生物礁为例,采用高密度三维地震连片处理成果、测井解释结果及岩心分析资料,研究开江—梁平海槽东侧缓坡型台缘生物礁气藏的... 为明确缓坡型台缘生物礁的沉积特征和储层特征及其对气井产能的影响规律,以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长兴组生物礁为例,采用高密度三维地震连片处理成果、测井解释结果及岩心分析资料,研究开江—梁平海槽东侧缓坡型台缘生物礁气藏的构造、断层、沉积及储层特征,分析气藏地质特征与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为典型的缓坡型台缘生物礁,礁体发育在台地边缘相中,台缘坡度小,为20°~30°,礁体呈层状发育,纵向上多套叠置,礁体规模差异大,形态多样(条状、环状、点状等);研究区各构造高度差异大,断层为逆断层且呈条带状发育,主要储集岩为礁云岩、生屑云岩及砂屑云岩,生物礁储层主要发育于长兴组中、上部的长二、长三段,属于以低孔—超低渗的次生孔隙为主的裂缝—孔隙型储层,非均质性强;缓坡型的沉积模式及储层非均质性导致气井产能差异大。该结果为研究区气藏储量核算及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台缘缓坡 沉积特征 非均质性 产能特征 长兴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叠合型不整合结构与油气分布样式:以塔中石炭系东河砂岩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涛 徐怀民 +4 位作者 邓西里 董少群 江同文 周新平 黄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0-1160,共11页
探讨了东河砂岩三级层序界面处发育的不整合结构在空间上有序分布所造成油气的差异运聚。将东河砂岩划分为底部不整合上覆层、原状输导层、风化残余层、风化黏土层、顶部不整合上覆层和区域盖层6类成藏结构单元。成藏结构单元在塔中西... 探讨了东河砂岩三级层序界面处发育的不整合结构在空间上有序分布所造成油气的差异运聚。将东河砂岩划分为底部不整合上覆层、原状输导层、风化残余层、风化黏土层、顶部不整合上覆层和区域盖层6类成藏结构单元。成藏结构单元在塔中西北地区和塔中东南地区组成不同,构成两类7种不整合成藏结构样式。两类成藏结构样式分别对应两类的油气藏组合:(1)在塔中地区西北部成藏结构单元被分隔,油气沿东河砂岩段顶部风化黏土层及盖层底部发生运移,形成不整合遮挡型油气藏组合,包括不整合上覆层背斜油气藏、不整合上覆层岩性油气藏和风化残余层低幅背斜油气藏3种油气藏;(2)在东南地区成藏结构单元之间发生连通,油气底部不整合上覆层和盖层底部向隆起部位侧向输导,形成不整合连通型油气藏组合,包括连通型背斜油气藏和连通型地层超覆油气藏2种油气藏。这为东河砂岩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成藏组合 东河砂岩 叠合型不整合结构 塔中地区
下载PDF
吸附性气体对煤岩基质变形和渗透率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军斌 熊鹏辉 +3 位作者 索根喜 徐怀民 聂向荣 赵文景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3,共8页
为了研究吸附性气体对煤岩基质变形和渗透率的影响,利用CT扫描技术刻画了煤岩吸附CO2后煤岩裂隙空间尺寸的展布特征;采用煤层气吸附/解吸系统,测试了CO2、N2和CH4的吸附/解吸参数;基于煤岩三轴渗流测试系统,测试了不同应力条件下气体渗... 为了研究吸附性气体对煤岩基质变形和渗透率的影响,利用CT扫描技术刻画了煤岩吸附CO2后煤岩裂隙空间尺寸的展布特征;采用煤层气吸附/解吸系统,测试了CO2、N2和CH4的吸附/解吸参数;基于煤岩三轴渗流测试系统,测试了不同应力条件下气体渗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T图像直接观察了煤岩吸附CO2后煤岩裂隙受到基质膨胀而压缩的现象,试样裂隙几何尺寸压缩率为24.10%;揭示了煤岩吸附气体后渗透率降低的两个主要机理,一是煤岩基质膨胀压缩了渗流通道,二是吸附在煤岩颗粒表面的气体分子占据了部分渗流通道;当气体压力小于1.5 MPa时,滑脱效应会夸大气体吸附对煤岩渗透率的影响,并提出了利用非吸附性气体He消除滑脱效应的方法;煤岩吸附气体量越大,渗透率降低程度越大,由大到小依次为CO2、CH4和N2,煤岩渗透率和气体压力呈幂指数关系。研究结果对煤层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和CO2在煤层中的封存技术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吸附 变形 渗透率 滑脱效应
下载PDF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在侏罗系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苏琛 徐怀民 +1 位作者 王超 成锁 《石化技术》 CAS 2016年第1期104-104,共1页
从子波估算与井震标定入手,讨论了约束波阻抗初始模型建立及参数选择等关键步骤和方法,对东河塘油田侏罗系地层进行了储层反演。
关键词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东河塘油田 储层预测
下载PDF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一流学科专业必修课“新基建”:抓手与方向
9
作者 龚承林 孙盼科 +2 位作者 尹志军 徐怀民 王英民 《中国地质教育》 2022年第3期44-48,共5页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流学科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建设至关重要。依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12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关于“抓好高校教育教学‘新基建’”的讲话精神,本文分析了“地震资...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流学科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建设至关重要。依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12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关于“抓好高校教育教学‘新基建’”的讲话精神,本文分析了“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如何开展课程建设“新基建”,以期为相关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从“抓课程、抓教材、抓技术和抓教师”四个方面梳理了“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近10年课程建设的成果经验,明确了开展课程“新基建”的建设方向。在“抓课程”上,教学团队应优化教学内容使其体现“时代性”和“前沿性”;在“抓教材”上,教学团队应尽快出版切合油气工业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材;在“抓技术”上,教学团队应该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在“抓教师”上,教学团队应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学科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专业必修课 主要抓手
下载PDF
基于径向基—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联合的复杂岩相智能识别与表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姜世一 孙盼科 +7 位作者 张林 贾浪波 何太洪 徐怀民 艾贝贝 张何锋 饶华文 丁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7-62,共16页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二叠系石盒子组盒8段(以下简称盒8段)为典型的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其强非均质性及复杂的储层结构导致该区面临“甜点”储层优选困难等关键技术瓶颈。为此,在分析盒8段储层岩相类型及组合特征、岩相约束下测井数据特征...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二叠系石盒子组盒8段(以下简称盒8段)为典型的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其强非均质性及复杂的储层结构导致该区面临“甜点”储层优选困难等关键技术瓶颈。为此,在分析盒8段储层岩相类型及组合特征、岩相约束下测井数据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契合岩相及其组合特征、测井数据特征、人工智能算法原理的径向基—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联合模型,并开展了储层岩相的精确识别与表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盒8段发育块状层理砾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粗砂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粗砂岩相、板状交错层理中砂岩相、平行层理中砂岩相、交错层理细砂岩相、波状层理粉砂岩相、块状层理泥岩相8种岩相类型;(2)盒8上亚段曲流河相储层岩相密度偏小、岩相频率偏高、对应测井数据分布较分散,盒8下亚段辫状河相储层岩相密度偏大、岩相频率偏低、对应测井数据分布较集中;(3)建立的径向基—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联合模型识别准确率可达89.06%,相较于单一神经网络模型、交会图、主成分分析和决策树等方法识别准确率明显提高。结论认为,建立的径向基—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联合模型不仅克服了现有岩相识别方法准确率低且难以推广的缺陷,而且对实现河流相强非均质性致密砂岩储层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 盒8段 河流相 致密砂岩储层 岩相类型 径向基—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 智能化 岩相识别
下载PDF
综合多信息的高精度变差函数拟合优选分析:以塔中4东河砂岩油藏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尹楠鑫 江同文 +3 位作者 徐怀民 徐朝晖 罗超 陈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5-152,156,共9页
为解决在大井距油田地质建模过程中难以拟合高精度变差函数的问题,本文以塔中地区塔中4东河砂岩油藏为例,提出了综合利用直井、水平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变差函数拟合的新思路。通过对地质变量不同方向、不同变差函数模型下的拟合结果... 为解决在大井距油田地质建模过程中难以拟合高精度变差函数的问题,本文以塔中地区塔中4东河砂岩油藏为例,提出了综合利用直井、水平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变差函数拟合的新思路。通过对地质变量不同方向、不同变差函数模型下的拟合结果对比优选发现,水平井资料具有丰富的横向信息,可拟合高精度的平面变差函数。拟合结果显示:样本数据相关性好,且无块金效应;对于钻井少,井信息相对较少的层位,利用地震数据求取变差函数平面分布图,进而开展不同方向变差函数分析,可优选出较为理想的变差函数曲线。因此,通过水平井和地震资料开展的变差函数研究结果,可解决大井距油田变差函数分析精度不够的问题,从而为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提供可靠的地质统计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差函数 水平井 三维地震数据 指数模型 球状模型 高斯模型
下载PDF
坨11井区南沙二段8砂组河口坝砂体岩相组合识别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德坡 方惠京 +4 位作者 王军 徐怀民 程磊 李静雯 崔日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59,共9页
中高渗透砂岩油藏经数十年的注水开发后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形成强吸水、低驱替效率的高耗水带,且高耗水带仅形成于单砂体的某一特定位置,以单砂体为研究单元的地质分析已难以满足该类油藏剩余油挖潜的需要。为此,基于岩心、露头的岩相分... 中高渗透砂岩油藏经数十年的注水开发后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形成强吸水、低驱替效率的高耗水带,且高耗水带仅形成于单砂体的某一特定位置,以单砂体为研究单元的地质分析已难以满足该类油藏剩余油挖潜的需要。为此,基于岩心、露头的岩相分析,以岩性为主控因素将开发地质研究单元细化为岩相组合级次,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现岩相组合的常规测井资料地质解释。依据井资料归纳坨11井区南沙二段8砂组河口坝复合砂体和单砂体的岩相组合模式,并结合储层渗流特征,认为从地质因素方面考虑,复合砂体间高耗水带易在坝主体Ⅱ-坝主体Ⅱ叠置模式中发育,单砂体内高耗水带易在单一坝主体Ⅱ岩相组合发育的朵叶体中部形成,垂向上高耗水带位置与坝主体Ⅱ发育位置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坝 岩相组合识别 灰色关联分析法 岩相组合模式 高耗水带
下载PDF
多信息耦合的水平井井间隔夹层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义常 徐怀民 +4 位作者 江同文 高兴军 徐朝晖 阳建平 宁超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46,共12页
综合利用岩心、常规测井、倾角测井、水平井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隔夹层的静态地质特征、产状拾取、水平井测井响应特征、动态生产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通过"静态模式指导、多测井系列解释、产状... 综合利用岩心、常规测井、倾角测井、水平井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隔夹层的静态地质特征、产状拾取、水平井测井响应特征、动态生产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通过"静态模式指导、多测井系列解释、产状指向、水平井标定、导眼井与水平井匹配、动态预测及验证"的流程,建立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多信息耦合的水平井井间隔夹层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泥质、钙质和钙泥质隔夹层,从级次上分为层间、砂体间及单砂体内隔夹层;优选0. 2 m窗长、0. 02 m步长、30°探索角拾取隔夹层的产状,并进行产状转换;通过水平井段测井响应异常及深浅电阻率差异识别隔夹层的类型及位置;将研究区射孔及见效情况、含水率及日产液曲线进行分类,确立连续、半连续、不连续3类隔夹层展布范围及平行、倾斜两种隔夹层展布产状对应的注水区、边水区、底水区的单井生产动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夹层井间预测 静态地质特征 产状拾取 水平井标定 动态特征 多信息耦合
下载PDF
不整合体结构特征研究: 以永1井区侏罗系-白垩系不整合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官伟 徐怀民 +2 位作者 李涵 程磊 马永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1-411,共11页
永1井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昌吉凹陷,中晚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在盆地腹部形成车莫隆起带,使得下伏西山窑组地层受到超覆、削蚀,形成了一系列岩性、地层及复合油气藏。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不整合体的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对不整合... 永1井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昌吉凹陷,中晚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在盆地腹部形成车莫隆起带,使得下伏西山窑组地层受到超覆、削蚀,形成了一系列岩性、地层及复合油气藏。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不整合体的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对不整合结构进行了三级层次划分:一级为盖层和不整合体层;二级将不整合体层分为上覆层、不整合层及下伏层;三级是成藏要素级,包括运聚层、隔挡层、风化黏土层和风化淋滤带。借助测井资料,运用岩性、物性、岩石学特征等分析不整合体纵向结构,研究区不整合体三级结构发育完整。地震资料结合测井资料,通过自然伽马反演明确不整合体结构层中运聚层和隔挡层的展布。风化淋滤带厚度自高部位向凹陷方向逐渐减薄,风化黏土层反之,二者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不整合体的结构控制了本区最重要的两类储盖组合,分别是不整合体上覆层-不整合体盖层的储盖组合及不整合体下伏层-风化黏土层的储盖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体 结构特征 储盖组合 永1井区
下载PDF
Surfactant induced reservoir wettability alteration:Recent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advances in enhanced oil recovery 被引量:14
15
作者 Wang Yefei xu huaimin +3 位作者 Yu Weizhao Bai Baojun Song Xinwang Zhang Jich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63-476,共14页
Reservoir wetta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arious oil recovery processes.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reservoir wettability were critically review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wettability due to inte... Reservoir wetta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arious oil recovery processes.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reservoir wettability were critically review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wettability due to interactions in crude oil-brine-rock system,with introduction of different wetting stat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fluid distribution in pore spaces.The effect of wettability on oil recovery of waterflooding was then summarized from past and recent research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wettability in oil displacement by brine.The mechanism of wettability alteration by different surfactants in both carbonate and sandstone reservoirs was analyzed,concerning their distinct surface chemistry,and different interaction patterns of surfactants with components on rock surface.Other concerns such as the combined effect of wettability alteration and interfacial tension (IFT) reduction on the imbibition process was also taken into account.Generally,surfactant induced wettability alteration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ique relies o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arget reservoir conditions,and could be expected especially in low permeability fractured reservoirs and forced imbibi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tability alteration RESERVOIR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SURFACTANT
下载PDF
The Three-layer Structure and Systems of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Continental Basins 被引量:1
16
作者 xu huaimin Wang Zhigao +2 位作者 Zhang Shanwen Liu Taixun Wu Le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0-20,共11页
The concept of the three-layer structure of continental basins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yered structure of basins. The reservoir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accumulation system assemblage, accumulat... The concept of the three-layer structure of continental basins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yered structure of basins. The reservoir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accumulation system assemblage, accumulation system, accumulation assemblage and reservoi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ystem assemblages of the Zhanhua Depression, which include four kinds of genetic patterns: (1) buried-hil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ystem assemblage; (2) self-sourced accumulation system assemblage from the upper interval of member 4 to member 1 of Shahejie formation; (3) transition accumulation system assemblage from member 1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to Dongying formation and (4) externally sourccd accumulation system assemblage in the late Tertiary. The hydrocarbon-source transport network layer consisted of faults and unconformities, which connected with the reservoir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in structur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ystem accumulation assemblage Zhanhua Depress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y of remaining oil 被引量:3
17
作者 LI Junjian LIU Yang +3 位作者 GAO Yajun CHENG Baoyang MENG Fanle xu huaim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6期1112-1122,共11页
Waterflooding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Micro-CT on four cores of different pore structures from Donghe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 The water, oil and grains were accurately separated by the advanc... Waterflooding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Micro-CT on four cores of different pore structures from Donghe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 The water, oil and grains were accurately separated by the advanced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e pore network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paramete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throats and the throat size distribution were calculated to characterize the microscopic heterogeneity of pore structure, the flow of oil phase during displacement, and th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after displacement. The cores with the same macroscopic porosity-permeability have great differences in microscopic heterogeneity of pore structure. Both macro porosity-permeability and micro heterogeneity of pore structure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migration of oil phase and th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When the heterogeneity is strong, the water phase will preferentially flow through the dominant paths and the remaining oil clusters will be formed in the small pores. The more the number of oil clusters(droplets) formed during displacement process, the smaller the average volume of cluster is, and the remaining oil is dominated by the cluster continuous phase with high saturation. The weaker the heterogeneity, the higher the pore sweep efficiency is, and the remaining oil clusters are mainly trapped in the form of non-continuous phase. The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y of micro remaining oil are related to the absolute permeability, capillary number and micro-heterogeneity. So, the identification plate of microscopic residual oil continuity distribution established on this basis can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factors and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and identify the continuity of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ccurat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STONE WATERFLOODING CT scan image processing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岩溶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19
18
作者 宁超众 孙龙德 +4 位作者 胡素云 徐怀民 潘文庆 李勇 赵宽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32,共18页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因持续发现超深层资源潜力而备受关注,但该类储层存在成因和特征不明确以及勘探方向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基于地震资料解释,结合资料调研、野外露头考察、岩心及薄片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和生产特征分析...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因持续发现超深层资源潜力而备受关注,但该类储层存在成因和特征不明确以及勘探方向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基于地震资料解释,结合资料调研、野外露头考察、岩心及薄片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和生产特征分析等手段,对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岩溶类型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哈拉哈塘地区发育表生岩溶和热液岩溶两类岩溶储层且特征差异明显。表生岩溶储层主要发育在良里塔格组,在良里塔格组顶面形成典型的岩溶地貌,内部形成水平管状洞穴体系;洞穴发生充填、垮塌和强烈压实,导致储层较致密,储集物性相对较差。热液岩溶储层主要发育在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上部,沿断裂发育形成竖型洞穴,该类型洞穴及其垮塌体保留大量储集空间,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串珠",造成频繁的放空和漏失现象,是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主要油气储集体。而热液岩溶储层是现阶段研究区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而表生岩溶储层应合理规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拉哈塘油田 奥陶系 岩溶 表生 热液 洞穴体系 垮塌 串珠
原文传递
海相碎屑岩储层不同尺度微观剩余油分布及赋存状态——以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为例 被引量:19
19
作者 余义常 徐怀民 +3 位作者 高兴军 江同文 方惠京 孙廷彬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97-1409,共13页
基于常规物性、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测试等资料,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的孔喉结构进行划分,选取各类型孔喉结构的典型岩心,通过微观刻蚀薄片驱替实验及水驱油过程的核磁共振、CT扫描研究微观剩余油不同尺度下的分布特征、赋存状态... 基于常规物性、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测试等资料,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的孔喉结构进行划分,选取各类型孔喉结构的典型岩心,通过微观刻蚀薄片驱替实验及水驱油过程的核磁共振、CT扫描研究微观剩余油不同尺度下的分布特征、赋存状态和动用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小孔细微喉-低渗储层、中孔细喉-中渗储层和大孔中喉-高渗储层。微观剩余油可分为单一孔喉尺度的原始状态型、孔内分散型、表面吸附型和角隅型剩余油,局部孔喉组合尺度的斑块状、多孔状和单孔状剩余油,岩心样品尺度的连片状富集、分散状富集和星点状富集剩余油。剩余油主要赋存于中、小孔喉内,赋存状态上分为离颗粒表面较远的游离态剩余油和颗粒表面的水驱难动用束缚态剩余油。随着孔喉结构的变好,孔内分散型剩余油比例有所增加,斑块状剩余油比例下降,剩余油星点状富集增强,束缚态剩余油逐渐减少。油层注水开发后,中、小孔喉内游离态的原始状态型剩余油比例最大,是后期重点挖潜对象,可以采用注微球封堵大孔喉后续水驱的方式进行开采,其潜力大小与游离态剩余油总量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河砂岩 孔喉结构 微观剩余油 多尺度 分布特征 赋存状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