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年8月16日山东诸城一次罕见强雹暴结构和大雹形成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龚佃利 王洪 +3 位作者 许焕斌 王文青 朱君鉴 王俊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4-688,共15页
为研究雹暴结构和大冰雹的形成机制,利用潍坊CINRAD/SA新一代天气雷达、青岛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和实地冰雹调查资料,对2019年8月16日发生在山东诸城的一次罕见强雹暴过程的天气背景、风雹... 为研究雹暴结构和大冰雹的形成机制,利用潍坊CINRAD/SA新一代天气雷达、青岛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和实地冰雹调查资料,对2019年8月16日发生在山东诸城的一次罕见强雹暴过程的天气背景、风雹灾害、雷达回波演变、雹云结构及大冰雹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冷涡天气系统影响,鲁中山区、鲁东南地区低层暖湿、高层干冷,0—6 km高度风矢量差为30.3 m/s,十分有利于强雹暴的发展。雹云发展迅速,历经发生、跃增、酝酿、降雹和消亡等5个阶段,在发生阶段即观测到中气旋、有界弱回波区等结构并不断增强,长时间维持;降雹阶段的雹云具有典型的有界弱回波区—悬垂回波—回波墙和“S”型水平流场等特征,有界弱回波区与旋转上升气流和水平速度为0的“0线”结构相关联,“0线”穿过悬垂回波和有界弱回波区顶部强回波区,指向雹云对流上冲云顶,具有特定的成雹功能;强降雹时段,雹云有界弱回波区北侧回波墙及其上方强回波区的水平反射率因子大于60 dBz,对应的差分反射率因子大多为−1—0 dB,表明为大冰雹的聚集区。依据对成熟阶段雹云雷达回波形态、径向速度和三维风场的分析,给出了实例雹云内主上升气流框架和具有成雹功能的“0线”结构示意图,有助于理解“0线”结构在大雹循环增长中的可能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暴 雹云结构 偏振特征 观测分析 大雹形成机制
下载PDF
基于RobotStudio的多机器人柔性制造生产线虚拟仿真设计 被引量:52
2
作者 郝建豹 许焕彬 林炯南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4-57,81,共5页
以多机器人柔性制造生产线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一种利用Solid Works和Robot Studio对多机器人自动线建模及虚拟生产的方案。构建了生产线的布局,为上下料机器人设计了专用夹具,依据生产线连续运行模式,创建了仿真运行I/O信号和动态Smart组... 以多机器人柔性制造生产线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一种利用Solid Works和Robot Studio对多机器人自动线建模及虚拟生产的方案。构建了生产线的布局,为上下料机器人设计了专用夹具,依据生产线连续运行模式,创建了仿真运行I/O信号和动态Smart组件,实现了生产线的离线编程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实时改变机器人TCP速度等参数可动态输出机器人速度轨迹和生产节拍。该设计方案可以为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在现代工业制造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WORKS RobotStudio 多机器人 虚拟仿真
下载PDF
载人充气密封舱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常洁 姜超 +4 位作者 黄文宣 从强 梁东平 许焕宾 郑世贵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8-114,共7页
简要论述了充气密封舱相对于金属密封舱的技术优势,通过分析国外充气密封舱的技术发展,结合我国充气密封舱发展现状,提炼了高效折叠展开技术、低漏率密封技术、长寿命承压设计技术和全柔性防护设计技术等四项关键技术,阐述了关键技术研... 简要论述了充气密封舱相对于金属密封舱的技术优势,通过分析国外充气密封舱的技术发展,结合我国充气密封舱发展现状,提炼了高效折叠展开技术、低漏率密封技术、长寿命承压设计技术和全柔性防护设计技术等四项关键技术,阐述了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上述充气密封舱结构关键技术已基本突破,经验证,充气密封舱折叠效率大于4、气密性低于0.05 kg/天,承压层结构蠕变寿命满足使用要求,柔性防护结构可抵御空间碎片的撞击,各项指标满足载人密封舱的要求,可以作为我国载人充气密封舱的工程应用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气密封舱 技术优势 关键技术 载人飞行
下载PDF
优化技术在航天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常洁 成志忠 +3 位作者 梁东平 许焕宾 余晨帆 李小琪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0-665,共6页
针对某航天器相机安装支架结构设计时安装边界条件差、重量要求苛刻、力学性能要求高等难点,研究支架构型最优解。分别以最高基频和最小体积作为目标函数进行拓扑优化,完成多目标优化。在拓扑优化基础上,针对梁系长度、梁系分布、截面面... 针对某航天器相机安装支架结构设计时安装边界条件差、重量要求苛刻、力学性能要求高等难点,研究支架构型最优解。分别以最高基频和最小体积作为目标函数进行拓扑优化,完成多目标优化。在拓扑优化基础上,针对梁系长度、梁系分布、截面面积,进一步完成多参数优化,并结合工程实现得到最优的支架结构。有限元建模分析结果表明:重量较原设计方案轻49%,基频高22%,强调裕度大于2;设计效率更高、结构性能更优。支架已随航天器通过了飞行试验考核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拓扑 多目标优化 参数优化
下载PDF
空间大型载荷平台在轨构建技术探讨 被引量:10
5
作者 许焕宾 韩修柱 +3 位作者 陈燕 赵云鹏 姜超 陈茹 《空间电子技术》 2018年第2期42-48,共7页
针对以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超大面积SAR天线系统、大型在轨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巨型空间设施无法通过一次运载实现在轨构建的共性问题,通过对太空增材制造、可展开结构、可组装结构及单胞重复组装等四种大型结构在轨构建方法进行讨论和... 针对以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超大面积SAR天线系统、大型在轨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巨型空间设施无法通过一次运载实现在轨构建的共性问题,通过对太空增材制造、可展开结构、可组装结构及单胞重复组装等四种大型结构在轨构建方法进行讨论和分析,归纳其优缺点,并提出一种包含单梁组装、单梁装填、单梁自动扩展、单梁截取、多梁组装、胞元填充等6个步骤的大型结构在轨构建新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案可显著提高运载效率,提高在轨构建可靠性,此方法还可以用于超大型一维、二维、三维结构平台的在轨构建,为空间大型载荷平台的在轨建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荷平台 在轨构建 大型结构 空间
下载PDF
用于桁架在轨装配的单向触发搭接机构建模与仿真
6
作者 许焕宾 张敬尧 +3 位作者 周玉林 姚建涛 李德勇 李京涛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9-386,共8页
针对桁架结构在轨搭接过程中节点插接脱离共存问题,提出了一种由外部驱动,单向触发,能够实现桁架节点锁紧与解锁功能顺次切换的搭接机构,运用Matlab插值方法对搭接机构进行参数化设计,利用Adams软件对虚拟样机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 针对桁架结构在轨搭接过程中节点插接脱离共存问题,提出了一种由外部驱动,单向触发,能够实现桁架节点锁紧与解锁功能顺次切换的搭接机构,运用Matlab插值方法对搭接机构进行参数化设计,利用Adams软件对虚拟样机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搭接机构能够在单向驱动触发下实现被导向零件的唯一确定运动轨迹,并完成解锁与锁定状态的顺次切换。研究结果能够为复杂大型桁架结构的搭接机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桁架结构 在轨装配 单向触发机构 搭接机构
下载PDF
一次强雹云结构的双多普勒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建恒 陈瑞敏 +4 位作者 胡志群 许焕斌 段英 赵孝伟 王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96-804,共9页
利用石家庄SA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饶阳X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常规综合观测资料,对2018年6月13日下午发生于太行山东麓的雹云的天气背景、降雹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及回波三维立体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 利用石家庄SA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饶阳X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常规综合观测资料,对2018年6月13日下午发生于太行山东麓的雹云的天气背景、降雹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及回波三维立体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反演出格点的三维风速(流场),并结合回波特征分析了雹云云体结构。结果显示,高空强劲的偏北风急流促使涡后横槽转竖,槽后冷空气沿偏北气流南下,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在低空低涡附近及地面辐合线上发展造成这次风雹天气;双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表明,雹云的中层强回波中心呈明显的"S"形水平流场和悬挂回波配置特征,构成了具有成雹的"0线"结构;不仅佐证了雹云降雹"0线"结构的存在,而且证明其呈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雹云 回波三维结构 S形流场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 观测分析
下载PDF
太行山东麓一次强对流冰雹云结构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范皓 杨永胜 +3 位作者 段英 许焕斌 刘黎平 耿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3-834,共12页
利用“太行山东麓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在冰雹发生区获取的综合观测资料,从强对流单体出现的天气背景、降雹特征、雷达回波演变、大冰雹的形成机制及动力结构等方面对2018年5月12日下午发生于太行山东麓的一次强对流单体... 利用“太行山东麓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在冰雹发生区获取的综合观测资料,从强对流单体出现的天气背景、降雹特征、雷达回波演变、大冰雹的形成机制及动力结构等方面对2018年5月12日下午发生于太行山东麓的一次强对流单体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午后不稳定能量的增大形成了有利的热力条件,低层风场的辐合扰动以及中层的冷空气侵入是产生本次强冰雹过程的触发因素。通过对雹云降雹时段雷达回波具有超长“悬挂回波”和对应大雹形成特征分析表明,云中存在着上、中、下相互衔接的0线(域),主上升气流2次逆时针转弯增加了雹胚再入主上升气流区继续长成大雹的机会,据此勾画出了云体主上升气流框架及大冰雹的形成机制,表明冰雹在雹云中的生长有多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雹云 悬挂回波 大冰雹形成机制 动力结构模型 太行山东麓
下载PDF
一种基于多因素耦合的谐波减速器传动精度逆向分析方法 被引量:5
9
作者 赵琳娜 汪龙 +7 位作者 方金 李德勇 王凯 李海月 许焕宾 邢广强 张跃 王宁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24,共6页
谐波减速器的传动误差是由零件加工及装配过程中的几何偏心和运动偏心等偏心矢量耦合而成的,具有频域性特点,并且各种单因素引起的传动误差分布概率符合瑞利分布。通过空间运动学、谐波啮合原理,建立了基于瑞利分布的传动误差多因素耦... 谐波减速器的传动误差是由零件加工及装配过程中的几何偏心和运动偏心等偏心矢量耦合而成的,具有频域性特点,并且各种单因素引起的传动误差分布概率符合瑞利分布。通过空间运动学、谐波啮合原理,建立了基于瑞利分布的传动误差多因素耦合模型,完成了置信区间可达99%的谐波减速器传动误差的预判模型。通过预判模型能够计算出各传动误差源的权重系数,提出一种基于误差源权重系数、从控制零件加工制造精度重新优化分配传动误差的逆向分析方法,在满足传动误差设计指标的同时,可最大程度降低加工制造的难度及成本,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最后,针对40型谐波齿轮减速器进行传动精度的逆向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对比,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波减速器 传动精度 概率模型 逆向分析
下载PDF
某微小卫星结构优化设计及验证
10
作者 姜超 许焕宾 +2 位作者 孙天健 盛聪 李翔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2,共6页
针对某微小卫星由于细长构型造成的x向基频偏低的问题,经过4种方案对比,采用对底板进行X型内埋梁加强,对侧板连接环节进行加强设计的方法,有效提升整星刚度,增强了传力路径的连续性。分析结果表明:加强设计后,重量仅增加11.73%,卫星x向... 针对某微小卫星由于细长构型造成的x向基频偏低的问题,经过4种方案对比,采用对底板进行X型内埋梁加强,对侧板连接环节进行加强设计的方法,有效提升整星刚度,增强了传力路径的连续性。分析结果表明:加强设计后,重量仅增加11.73%,卫星x向基频由26.3 Hz提升到33.1 Hz,提高25.86%。试验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X型内埋梁加强设计可作为优化微小卫星结构传力路径的优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卫星 结构 设计 优化
下载PDF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hree-dimensional cloud structure over East Asia from the CALIPSO-GOCCP Data 被引量:5
11
作者 YIN JinFang WANG DongHai +1 位作者 xu huanbin ZHAI GuoQ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2236-2248,共13页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louds and their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3D) cloud structures over East Asia have been analyzed with the CALIPSO-GOCCP dat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7 to 2012. The 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louds and their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3D) cloud structures over East Asia have been analyzed with the CALIPSO-GOCCP dat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7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arge cloud fraction greater than 0.7 over southern China, and the largest cloud fraction appears in southwest China. Besides, a large cloud fraction occurs over the south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total and high cloud fractions show notable variations with seasons, while the middle and low cloud fractions vary a little. As for cloud vertical structu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cloud vertical distributions are observed between over land and ocean. Cloud fractions and the height of the maximum cloud fractions decline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ing latitude, except for the vertical-latitude profil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regions. The longitude-vertical cross sections show similar patterns from the longitude 70° E to 140° E, except the profiles with large cloud fraction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vertical structures of the clouds over East Asi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uge terra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cloud form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region and the areas to the east. At last, the clouds from the CALIPSO-GOCCP observations are compared to those from the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provide reason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he vertical structures in terms of the total cloud fraction over East Asia. However, the total cloud fraction was underestimated about 20% by the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over most parts of East Asia, especially over the neighboring areas 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dditionally, the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overestimate the cloud fractions at each level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IPSO cloud fraction cloud three-dimension structure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