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山岛外海表层水温的亚潮频波动初步研究
1
作者 李凯 贾村 +2 位作者 陈剑桥 许金电 蔡尚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3,共9页
本研究通过对东山岛外海浮标观测的表层水温(SST)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16、2017年夏季东山岛外海表层水温均存在周期为5~8 d的亚潮频波动信号,最大振幅分别为3.1℃和2.1℃。结合卫星遥感SST数据以及风场数据,采用小波分析、交叉小波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东山岛外海浮标观测的表层水温(SST)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16、2017年夏季东山岛外海表层水温均存在周期为5~8 d的亚潮频波动信号,最大振幅分别为3.1℃和2.1℃。结合卫星遥感SST数据以及风场数据,采用小波分析、交叉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该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夏季表层水温中出现的亚潮频波动信号源自短波辐射,表层水温变化滞后短波辐射1天左右;2017年夏季的亚潮频波动源自沿岸风应力,表层水温变化滞后沿岸风应力2天左右。2016年和2017年表层水温出现的亚潮频波动均与台风有关,但信号的来源出现差异是因为2017年台风过境引起了较强的沿岸风松弛现象,在沿岸风中出现了亚潮频波动信号,沿岸风影响上升流变化,进而引起表层水温的变化;2016年由于台风过境引起的沿岸风松弛现象较弱,沿岸风中并未出现亚潮频波动信号,而表层水温中的亚潮频波动信号源自短波辐射,这可能与台风引起局地天气系统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表层水温 亚潮频波动 上升流 东山岛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降水、蒸发的时空特征及其对海表盐度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许金电 高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0-102,共13页
本文利用降水、蒸发等资料分析热带印度洋年降水量、蒸发量、净淡水通量的分布特征,并选取4个典型海域来分析降水量、蒸发量、净淡水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东印度洋的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年降水量最大,季节变化较小,属全... 本文利用降水、蒸发等资料分析热带印度洋年降水量、蒸发量、净淡水通量的分布特征,并选取4个典型海域来分析降水量、蒸发量、净淡水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东印度洋的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年降水量最大,季节变化较小,属全年降雨型;孟加拉湾的东北部和安达曼海的北部海域年降水量较大,其年际变化以4.2mm/a的速率增长,强降水出现在5-9月;阿拉伯海的西部海域年降水量较小;南印度洋东部(20°~30°S,80°~110°E)海域年降水量较小,年蒸发量较大,年蒸发量在2000年之前以5.1mm/a的速率增长,之后以4.5mm/a的速率减小。本文还采用Argo盐度等资料探讨降水、蒸发对海表盐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的海域,海表盐度较低;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的海域,海表盐度较高。表层水平环流是导致高净淡水通量中心与低盐中心并不重合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强蒸发中心与高盐中心并不重合的主要原因。选取的4个典型海域海表盐度的季节变化与净淡水通量关系不大,而是与表层水平环流有关。孟加拉湾强降水对表层盐度的影响显著,强降水发生后表层盐度降低0.2~0.8,其影响深度为30~5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蒸发 海表盐度 热带印度洋 影响
下载PDF
阿拉伯海淡水输运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许金电 高璐 +1 位作者 邱云 张俊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4,共14页
本文利用简单海洋模式同化再分析产品等资料,阐述了阿拉伯海与赤道西印度洋,阿拉伯海与阿曼湾之间淡水输运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揭示了阿拉伯海淡水输运量的基本平衡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阿拉伯海得到的淡水输运量(包括来自赤道西印... 本文利用简单海洋模式同化再分析产品等资料,阐述了阿拉伯海与赤道西印度洋,阿拉伯海与阿曼湾之间淡水输运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揭示了阿拉伯海淡水输运量的基本平衡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阿拉伯海得到的淡水输运量(包括来自赤道西印度洋、河流)和失去的淡水输运量(包括降水量减蒸发量、向阿曼湾输运)基本相当。阿拉伯海通过海气交换失去的淡水(降水量减蒸发量)主要由来自赤道西印度洋(包括孟加拉湾)的淡水输运来补偿,赤道西印度洋向阿拉伯海的淡水输运对维持阿拉伯海的盐度基本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阿拉伯海的淡水输运量在1.6月和12月为负值,失去淡水;7.11月为正值,9月最大,得到淡水。阿拉伯海的净淡水输运量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单峰现象。阿拉伯海与赤道西印度洋(9°N断面)的淡水输运量主要出现在表层至约200m层,多年平均约为0.1×10^6m^3/s,向阿拉伯海输运。从10月至翌年3月,来自孟加拉湾的低盐水向阿拉伯海输运,该输运主要出现在印度半岛西南端近海约60m层以浅区域。夏季和秋季,出现在索马里半岛东部海域的涡旋(大回旋)引起的输运(涡旋的西部低盐水向北输运,东部高盐水向南输运),不仅输运量是一年当中最大的,而且影响的深度可达约300m。该输运从6月开始形成,8.9月最强,11月迅速减弱。阿拉伯海与阿曼湾的淡水输运量较小,其垂直分布呈现3层结构,表层至10m层,高盐水向阿拉伯海输运;15~170m层,低盐水向阿曼湾输运;175~400m层,高盐水向阿拉伯海输运。阿曼湾湾口断面多年平均淡水输运量约为0.39×10^4m^3/s,向阿曼湾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输运量 断面分布 季节变化 淡水平衡 阿拉伯海
下载PDF
海洋水平环流输送对印度洋表层盐度的调整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许金电 靖春生 +2 位作者 蔡尚湛 林新宇 高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91,共12页
本文利用Argo表层盐度、OSCAR海流等数据,基于盐度收支方程的平流输送项来阐述海洋平流输送对热带印度洋表层盐度的调整作用;利用淡水输运量计算公式揭示6条关键断面海洋平流输送对表层盐度空间结构的调整机制。结果表明,海洋平流将赤... 本文利用Argo表层盐度、OSCAR海流等数据,基于盐度收支方程的平流输送项来阐述海洋平流输送对热带印度洋表层盐度的调整作用;利用淡水输运量计算公式揭示6条关键断面海洋平流输送对表层盐度空间结构的调整机制。结果表明,海洋平流将赤道西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的高盐水输送到低盐海域的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将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安达曼海的低盐水输送到高盐海域的赤道西印度洋、阿拉伯海以及赤道南印度洋海域,起到了调整印度洋盐度基本平衡的作用。断面淡水输运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的强降水中心与低盐中心不重合,澳大利亚西部海域的强蒸发中心与高盐中心不重合的主要原因是水平环流所致;夏季,来自赤道西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的高盐水在西南季风环流的驱动下,入侵孟加拉湾,是导致孟加拉湾夏季表层盐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输运量 平流输送 调整机制 表层盐度 印度洋
下载PDF
印度洋混合层盐度季节变化机制研究
5
作者 许金电 邱云 +2 位作者 靖春生 高璐 林新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45,共14页
本文利用Argo盐度、SODA海流量、OAFlux蒸发量和TRMM降水量等数据,采用盐度收支方程定量给出了印度洋混合层盐度的收支,揭示了整个印度洋净淡水通量项、平流项、垂向卷夹项的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混合层盐度变化的主要贡献。结果表... 本文利用Argo盐度、SODA海流量、OAFlux蒸发量和TRMM降水量等数据,采用盐度收支方程定量给出了印度洋混合层盐度的收支,揭示了整个印度洋净淡水通量项、平流项、垂向卷夹项的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混合层盐度变化的主要贡献。结果表明,就多年平均而言,平流项负贡献(15.14%)大于正贡献(9.89%),说明平流输送把低盐水输送到高盐海域,导致印度洋高盐海域混合层的盐度降低。净淡水通量项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与降水量基本一致,且正贡献(13.70%)大于负贡献(7.81%),说明净淡水通量项使印度洋的混合层盐度升高(因为多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季节变化显著海域的进一步分析表明,6−11月,西南季风漂流把赤道西印度洋的低盐水(相对阿拉伯海高盐水而言)输送到阿拉伯海西部海域,导致该海域的盐度降低。平流输送把孟加拉湾湾口和中部的高盐水带到北部海域,是导致北部海域盐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收支 机制 混合层 印度洋
下载PDF
Trends of sea level ris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1990s: An altimetry result 被引量:12
6
作者 Li Li xu jindian Cai Rongshu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7期582-585,共4页
Using 7 years of TOPEX/POSEIDON satellite altimetry data, we have identified a general trend of sea level ris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etween January 1993 and December 1999. The estimated bulk rising rate of the ent... Using 7 years of TOPEX/POSEIDON satellite altimetry data, we have identified a general trend of sea level ris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etween January 1993 and December 1999. The estimated bulk rising rate of the entire basin is-1 cm/a. The rise of sea level appears to be spatially non-homogeneous, which shows a highest rate of 2.7 cm/a in the deep basin west of Luzon and generally low (even negative) rates over the shallow continental shelv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observed rapid rising of sea level is a regional phenomenon and is mainly caused by warming of the upper layer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hich showed a bulk warming rate of 0.15癈/a in the same period.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observed rising trend is mainly a decadal signal, which is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Pacific warm poo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level RISE DECADAL trend ALTIMETRY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Responses of Guangdong coastal upwelling to the summertime typhoons of 2006 被引量:4
7
作者 PAN AiJun GUO XiaoGang +2 位作者 xu jindian HUANG Jiang WAN XiaoF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495-506,共12页
The effects of typhoon intrusion on the Guangdong coastal upwelling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basis of in situ CTD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cruise observations and especially upward-looking ADCP (Acousti... The effects of typhoon intrusion on the Guangdong coastal upwelling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basis of in situ CTD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cruise observations and especially upward-looking ADCP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 ers) measurements obtained from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Guangdong coastal region carried out by the Chinese Off-shor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Project in the summer of 2006. It was found that northeastward geostrophic advection driven by the summer monsoon has a significant near-seabed onshore component adjacent to Shantou, which in conjunction with upper-level offshore Ekman flow, constitutes the canonical Guangdong coastal upwelling system. Further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the Guangdong coastal upwelling system is sensitive to subtle changes in the typhoon intensity and migration pathway. On one hand, as a typhoon approaches from north of the upwelling system (e.g. Typhoon 0604 (Bilis) and Typhoon 0605 (Kaemi)) in the early phase of intrusion, the enhanced southwesterly leads to exceptional enhancement of the onshore flow; i.e., enhanced upwelling. Afterward, irrespective of the forced ocean responses resulting from the stronger local winds (Typhoon 0604) or the moderate typhoon-induced inertial oscillations (Typhoon 0605), the situa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sustaining a stable, persistent upwelling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when there is typhoon intrusion south of the upwelling system (e.g. Typhoon 0606 (Prapiroon)), the favorable southwesterly tends to be substituted by an anomalous northeasterly, which destroys the traditional coastal upwelling pattern. However, the canonical upwelling system tends to recover within 1-2 days of the typhoon pas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强度 广东沿海 夏季季风 反应 上升流 ADCP 评估项目 沿海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