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膜功能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
作者 徐兰芳 王锋 +1 位作者 于英豪 涂伟萍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7105-17114,共10页
含油污水,特别是油/水乳液的分离是世界性的挑战。膜分离法由于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易于操作等特点,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较大的优势。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材料是“除水型”特殊润湿性材料,与超疏水-超亲油网膜相比,超亲水/水下超疏油... 含油污水,特别是油/水乳液的分离是世界性的挑战。膜分离法由于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易于操作等特点,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较大的优势。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材料是“除水型”特殊润湿性材料,与超疏水-超亲油网膜相比,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膜在对抗有机污染和生物污染方面更具优势。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膜在处理含油污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化学稳定性及膜污染。膜污染会导致分离效率及过滤通量下降等问题,缩短膜的使用寿命。因此,解决滤膜污染问题对污水处理至关重要。目前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材料改性的重点主要有三方面:提高过滤通量、抗污能力及设计合适的孔径。许多研究人员通过对疏水性基材(聚合物膜、金属筛网)进行改性以增强膜的亲水性和抗污性能,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聚合物膜改性方法主要分为基体改性和表面改性两种。基体改性即通过接枝共聚或共混等方法对膜进行亲水改性,然后将改性后的膜材料用于膜制备。表面改性是指对商业滤膜表面接枝极性单体或亲水单体。金属筛网常用的改性方法有化学刻蚀、表面涂覆、电化学沉积等。通过改变膜表面的化学组成和粗糙度调控滤膜的超润湿性能,从而提高膜的亲水性、分离效率和抗污性能。为了响应处理工业溢油及保护环境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发具有高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新型分离材料和技术,以应对日趋复杂的油水分离环境。本文以分离油水混合物及油水乳液的滤膜材料作为研究体系,首先介绍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的理论基础及其构筑机理,然后从不同基材的角度介绍了油水分离功能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改性方法。本文全面综述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金属网膜、聚合物膜材料和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功能分离膜的研究进展,从润湿性、过滤通量、分离效率、抗污性能等方面综合评估了油水分离功能膜的性能,最后总结和展望了油水功能分离膜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滤膜 超亲水 水下超疏油 油/水分离 亲水改性
下载PDF
冲绳海槽中部8.2ka以来GDGTs组成及温度重建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磊 许兰芳 +5 位作者 管红香 孙治雷 王利波 茅晟懿 刘丽华 吴能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92,共16页
异戊二烯类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类化合物(isoprenoid 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isoGDGTs)在海洋奇古菌(Thaumarchaeota)中广泛存在,其结构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使其成为广受欢迎的古气候与古温度重建材料。在北冰洋和西太... 异戊二烯类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类化合物(isoprenoid 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isoGDGTs)在海洋奇古菌(Thaumarchaeota)中广泛存在,其结构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使其成为广受欢迎的古气候与古温度重建材料。在北冰洋和西太平洋气候以及黑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冲绳海槽中部成为研究全新世以来古海洋和古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本文通过研究C14柱状沉积物的GDGTs组成、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延伸的86个碳原子的四醚指标(tetraether index of tetraethers consisting of 86 carbons,TEX86H),分析冲绳海槽中部的GDGTs来源,并定量计算C14柱状沉积物记录的海洋表面温度(seasurfacetemperature,SST),从而探讨8.2k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古温度变化的驱动机制。通过甲烷指数和支链/异戊二烯类指标等,我们确认isoGDGTs主要来自于氨氧化古菌,适用于古温度重建。距今8.2ka以来,TEX86H SST的变化范围是21.6~27.2℃。冲绳海槽中部SST主要受到西热带太平洋、低纬度冬季日晒量的影响;TEX86H指标记录的温度上升趋势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减弱不一致。7.4—6.6ka冷事件广泛存在于冲绳海槽的SST记录中,但只在TEX86H数据中显示较大幅度的降低(~5℃),我们推测可能受到Kikai-Akahoya火山灰(~7.3ka)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二烯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 TEX86H指标 海洋表面温度 冲绳海槽中部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柱状沉积物酸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先庆 陈升 +1 位作者 许兰芳 彭登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7期17-24,共8页
南海西南次海盆是南海海盆中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了解其沉积物的地球化学信息对于认识南海沉积环境至关重要。采用色谱质谱(GC-MS)方法对南海西南次海盆B3C和C7两个站位沉积柱中的酸类化合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西南次海盆B3C和C... 南海西南次海盆是南海海盆中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了解其沉积物的地球化学信息对于认识南海沉积环境至关重要。采用色谱质谱(GC-MS)方法对南海西南次海盆B3C和C7两个站位沉积柱中的酸类化合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西南次海盆B3C和C7站位柱状沉积物中的正构脂肪酸呈偶奇优势分布,普遍以n-C16和n-C18为主;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藻类、细菌等,并有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2)B3C和B7沉积柱中酸类化合物来源主要以海源为主,总正构脂肪酸含量以及陆源优势正构脂肪酸(n-C24、n-C26、n-C28)、海源优势正构脂肪酸(n-C12、n-C14、n-C16)含量在垂向上分布较为稳定,变化波动小,表明该地区的大部分时期沉积环境较为稳定。(3)总脂肪酸(TFA)和TFA/TOC均表明该区域有机物积累普遍较低,且该处沉积区域处于非透光区和非热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南次海盆 柱状沉积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脂肪酸
下载PDF
南海北部31 ka以来GDGTs组成及其对古温度和季风变化的响应
4
作者 刘磊 管红香 +3 位作者 冯俊熙 许兰芳 茅晟懿 刘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4-159,共16页
南海因受到高纬度气候、低纬度大洋以及东亚季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成为研究古温度和季风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研究QH-CL11柱状沉积物的GDGTs组成、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延伸的86个碳原子的四醚指标(TEX86H),分析南海北部GDGTs来源,并... 南海因受到高纬度气候、低纬度大洋以及东亚季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成为研究古温度和季风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研究QH-CL11柱状沉积物的GDGTs组成、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延伸的86个碳原子的四醚指标(TEX86H),分析南海北部GDGTs来源,并定量计算QH-CL11柱状沉积物记录的海洋表面温度(SST),从而探讨31 ka以来南海北部古温度变化的驱动机制。通过甲烷指数和支链/异戊二烯类指标等,确定isoGDGTs主要来自于奇古菌,适用于古温度重建。TEX86H温度显示出明显的冰期一间冰期旋回,与南海北部有孔虫和UK’37 SSTs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出现在TEX86H SST中的海因里希冷事件(H1-3)和Bφlling-Allerod暖期之前的温度大幅度上升事件(14.6 ka)反映了高纬度气候对南海的影响。南海SSTs和北太平洋MD01-2421 UK’37SST的差异(△SST5)可以用来反映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SSTs显示东亚冬季风强度在Bφlling-Allerφd暖期前增加,在新仙女木时期达到最大值,在全新世早期再次下降,然后在全新世中晚期缓慢增加,这与前人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认识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方法对重建长周期东亚冬季风强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二烯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 TEXH86 海洋表面温度 东亚冬季风强度 南海北部
下载PDF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卓冰洁 许兰芳 辛卫鹏 《心电与循环》 2018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ACS)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9月舟山医院收治的256例NST-ACS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VA分为MVA组(71例)及非MVA组(185例)。比较两组一...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ACS)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9月舟山医院收治的256例NST-ACS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VA分为MVA组(71例)及非MVA组(185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NST-ACS患者发生MVA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MVA组与非MVA组在贫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开通犯罪血管(IRA)、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甘油三酯、血糖、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D-二聚体、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亦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白细胞计数、CRP、cTnI、NT-proBNP、D-二聚体是NST-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VA的高危因素。结论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较多、机体高水平白细胞计数、CRP、cTnI、NT-proBNP及D-二聚体均是MVA发生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预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和全因死亡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许兰芳 邬小花 丁秋燕 《心电与循环》 2018年第5期320-324,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预测再入院和全因死亡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住院的老年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分为夹角≤90°组和夹角>90°组,分析比较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预测再入院和全因死亡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住院的老年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分为夹角≤90°组和夹角>90°组,分析比较临床资料,并在出院后随访12个月。结果共纳入224例,夹角≤90°组168例,夹角>90°组56例。与夹角≤90°组比较,夹角>90°组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B型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尿酸(UA)水平较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力衰竭再入院和全因死亡比例夹角>90°组显著高于≤90°组(64.3%vs 25.0%,χ2=28.561,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QRS-T夹角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s=0.256,P<0.01)。Cox模型显示QRS-T夹角>90°是老年CHF患者再入院和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74,95%CI:1.420~3.064,P<0.05);ROC曲线显示QRS-T夹角预测心力衰竭再入院和全因死亡的ROC曲线AUC为0.785,最佳诊断截点(cut-off)为112°,灵敏度80.7%,特异度61.9%。结论老年CHF患者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增大者心功能较差,心力衰竭再入院和全因死亡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RS-T夹角 心电图 心力衰竭 再住院 全因死亡
下载PDF
Lipid Biomarkers and Their Stable Carbon Isotopes in Ancient Seep Carbonates from SW Taiwan, China
7
作者 GUAN Hongxiang xu lanfang +3 位作者 WANG Qinxian CHEN Duofu WU Nengyou MAO Shengy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67-174,共8页
Four massive brecciated, chimney-like, and slender pipe network carbonate samples(JA-4, JA-5, JX-8 and BG-12) were collected from southwestern Taiwan, which were suggested to have formed as a result of anaerobic oxidi... Four massive brecciated, chimney-like, and slender pipe network carbonate samples(JA-4, JA-5, JX-8 and BG-12) were collected from southwestern Taiwan, which were suggested to have formed as a result of anaerobic oxidization of methane(AOM). Considering that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carbonates precipitation and the sources of carbon and organic matter need to be further declared, molecular fossils and compound-specific carbon isotopic investigations of the carbonates wer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lipid biomarkers of 2,6,10,15,19-pentamethyleicosane(PMI) and squalane diagnostic to methanotrophic archaea, as well as the extremely low δ^(13)C values(as low as -1^(13).4‰) detected in samples JA-4, JA-5 and JX-8, these carbonates were revealed to be a result of AOM. Based on the varied δ^(13)C values of characteristic archaea biomarkers in specific samples, biogenic methane was propos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samples JA-4 and JA-5, whereas a mixed carbon source of ^(13)C-depleted methane and ^(13)C-enriched residual CO_2 from methanogenesis was suggested for the carbonate of JX-8 due to the co-occurrence of a highly positive δ^(13) C_(carb) value(+8‰) and a moderate ^(13)C depletion of PMI. The low content of AOM-related biomarkers and the absence of indicators for ANME-2 suggested that these carbonates were formed in weak seep settings. By comparison, no typical lipid biomarkers for methanotrophic archaea was detected in carbonate BG-12. The short-chain and long-chain n-alkanes accounted for 30% and 45% of all hydrocarbons, respectively, with a CPI value of 1.2, suggesting that the n-alkanes were derived from both marine organisms and terrestrial inputs. A low thermal maturity could be revealed by the incomplete equilibrium value of the C^(31)αβ 22S/(22S+22R) ratio(0.5), and the carbonate BG-12 was probably deposited in a suboxic condition indicated by a value of Pr/Ph ratio(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ANE SEEPS lipid biomarkers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weak SEEP SETTINGS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马冷泉区表层沉积物的AOM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吴一帆 管红香 +4 位作者 许兰芳 茅晟懿 刘磊 苏正 刘丽华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005-3015,共11页
选取采自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海马冷泉,管状蠕虫区(ROV06站位)和贻贝区(HM101站位)的2个表层沉积物柱状样品,提取其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其种类和稳定碳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用以探讨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来源、微生物种群分布及... 选取采自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海马冷泉,管状蠕虫区(ROV06站位)和贻贝区(HM101站位)的2个表层沉积物柱状样品,提取其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其种类和稳定碳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用以探讨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来源、微生物种群分布及其对冷泉渗漏活动的响应特征.两个站位的沉积物中均发现了大量与甲烷厌氧氧化古菌(ANME)有关的生物标志物,如2,6,11,15‐四甲基十六烷(crocetane)、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烷(PMI)等类异戊二烯烃,古醇(archaeol)、sn2‐羟基古醇(sn2‐OH‐Ar)等,以及来源于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异构/反异构脂肪酸iso‐C_(15)和ai‐C_(15)等.这些生物标志物均具有极低的碳同位素特征(古菌生标δ^(13)C值低至−126‰,硫酸盐还原菌生标δ^(13)C值低至‐89‰),表明沉积物中发生了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ROV06和HM101站位沉积物中均检测到了crocetane,大多数sn2‐羟基古醇/古醇大于1,同时ai‐C_(15)/iso⁃C_(15)脂肪酸比值小于2,这说明两个站位沉积物中的甲烷厌氧氧化古菌主要以ANME‐2/DSS为主,指示甲烷渗漏强度较强.ROV06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含有crocetane,但sn2‐羟基古醇/古醇小于1,且ai‐C_(15)/iso⁃C_(15)脂肪酸比值大于2.1,指示了ANME‐1/DSS和ANME‐2/DSS混合存在的种群特征,说明ROV06站位顶部甲烷渗漏强度有减小的趋势.根据古菌种群ANME‐2化合物对甲烷的碳同位素分馏(Δ:−50‰)及古菌生物标志物(PMI、古醇、sn2‐羟基古醇)的平均δ^(13)C值,计算得到甲烷δ^(13)C值(−58‰~−53‰),显示甲烷为热成因和生物成因混合气.虽然ROV06和HM101站位的甲烷具有相近的δ^(13)C值,但ROV06站位的SRB生物标志物比HM101站位要更加亏损^(13)C(Δδ^(13)C:18‰),这可能与管状蠕虫的共生菌(硫氧化菌)吸收硫化物并释放出硫酸盐有关,因为其不断释放出的硫酸盐很可能极大地增强了甲烷厌氧氧化作用,使沉积物中含有更多^(13)C亏损的无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管状蠕虫 贻贝 甲烷厌氧氧化古菌 硫酸盐还原菌 生物标志化合物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