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表土层破裂形态数值模拟
1
作者 徐龙军 彭龙强 谢礼立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9,共9页
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面破裂位错是造成跨断层土木工程结构破坏的主因。近年来对断层破裂引起的地表破坏形态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关注,然而大部分研究重点放在了倾滑断层上,对走滑断层、拉伸型断层以及挤压型断层的研究却少有报道。基于此... 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面破裂位错是造成跨断层土木工程结构破坏的主因。近年来对断层破裂引起的地表破坏形态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关注,然而大部分研究重点放在了倾滑断层上,对走滑断层、拉伸型断层以及挤压型断层的研究却少有报道。基于此,通过有限元方法对三种断层破裂错动后的土层地表形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重点探讨断层倾角以及土层厚度两个因素的影响,提取地表纵向变形、地表变形影响区宽度与位置、地表位错量、地表隆起区宽度以及地表隆起高度等关键工程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断层倾角的减小,地表土层变形影响区的位置会向被动盘靠近,隆起区宽度和隆起高度也相应增大。受建模边界条件的影响,地表位错量呈边缘大中间小的分布情况。此外,还总结了土层厚度对相关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型 地表形态 走滑破裂 拉伸型破裂 挤压型破裂
下载PDF
跨走滑断层简支梁桥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谢礼立 陈睿致 +1 位作者 徐龙军 刘秒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为了探究简支梁桥在地震(活动断层)作用下反复出现的落梁震害的发生原因及其破坏模式,根据试验功能和模型参数需求,设计制作了一套能够模拟断层两盘间产生相对三维运动的试验装置.以跨越走滑断层的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试验研究... 为了探究简支梁桥在地震(活动断层)作用下反复出现的落梁震害的发生原因及其破坏模式,根据试验功能和模型参数需求,设计制作了一套能够模拟断层两盘间产生相对三维运动的试验装置.以跨越走滑断层的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其在断层作用下的损毁过程,分析了落梁破坏特征和结构失效模式.结果表明:支座布置显著影响落梁行为,主梁移动、倾斜等过程会加剧桥墩损伤,并可能诱发桥梁的进一步垮塌;断层错动引起土体挤压效应,导致近断层区土压力普遍上升,边跨区土压力变化较小,桩基不同深度土压力变化呈现特定顺序.试验所得数据和结论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试验参考,有助于指导未来抗震设计和结构的断层适应性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桥梁 活断层 试验装置 桥梁支座 倒塌分析
下载PDF
Ni-MOF/Zn_(0.5)Cd_(0.5)S合成及其光催化废水制氢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蒋灶 徐龙君 刘成伦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4,共8页
为了提升Zn_(0.5)Cd_(0.5)S的光催化产氢性能,采用水热法制备了Ni-MOF改性Zn_(0.5)Cd_(0.5)S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SEM、TEM、XPS等分析方法对制备样品的结构及光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光催化垃圾渗滤液混合页岩气返排废水... 为了提升Zn_(0.5)Cd_(0.5)S的光催化产氢性能,采用水热法制备了Ni-MOF改性Zn_(0.5)Cd_(0.5)S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SEM、TEM、XPS等分析方法对制备样品的结构及光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光催化垃圾渗滤液混合页岩气返排废水制氢的可行性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Zn_(0.5)Cd_(0.5)S主要呈现为纳米颗粒状结构,Ni-MOF主要由长约为10 μm、宽约为9 μm的超薄方形片构成,当Ni-MOF与Zn_(0.5)Cd_(0.5)S复合时,Zn_(0.5)Cd_(0.5)S纳米颗粒沉积在Ni-MOF方形片的表面,粒径显著降低,减少了Zn_(0.5)Cd_(0.5)S纳米颗粒的团聚,光吸收范围出现了蓝移,但仍然具有优异的可见光响应能力。质量分数为15%的Ni-MOF/Zn_(0.5)Cd_(0.5)S在垃圾渗滤液混合页岩气返排废水中展现出最优的光催化产氢性能,模拟太阳光照射3 h产氢量达1887 μmol,产氢过程遵从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产氢速率为685.9 μmol/h,约为Zn_(0.5)Cd_(0.5)S的5.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_(0.5)Cd_(0.5)S Ni-MOF 垃圾渗滤液 页岩气返排废水 光催化产氢
下载PDF
地表土层破裂形态试验与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彭龙强 张恒 +1 位作者 徐龙军 谢礼立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8-477,共10页
近年来地震频发,研究断层区土体破裂形态是了解和认识地震断层破坏机制的关键。为研究不同断层类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模型试验得到拉伸型断层、挤压型断层以及剪切型走滑断层的地表土层形态,同时对走滑断层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与... 近年来地震频发,研究断层区土体破裂形态是了解和认识地震断层破坏机制的关键。为研究不同断层类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模型试验得到拉伸型断层、挤压型断层以及剪切型走滑断层的地表土层形态,同时对走滑断层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由试验结果可知,在拉伸型断层中,地表纵向拉伸变形随土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挤压型断层中,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大,地表纵向压缩变形减小,且减小趋势逐渐变缓,地表隆起区宽度和隆起高度随之增加。在走滑断层中,地表位错量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且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大,地表变形影响区范围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走滑断层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型断层 挤压型断层 走滑断层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1999年中国台湾集集M_(W)7.6地震跨断层场地相对运动
5
作者 徐龙军 吕淼 +2 位作者 张恒 于越 谢礼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5-441,共17页
为了获得近断层地震动准确的残余位移信息,提出了一种变步长网格搜索地震动基线校正方法。首先基于1999年我国台湾M_(W)7.6集集地震强震动数据,探讨了近断层地震动的位移特征,然后通过地震动时程初始时刻的校正获得了集集地震多组上、... 为了获得近断层地震动准确的残余位移信息,提出了一种变步长网格搜索地震动基线校正方法。首先基于1999年我国台湾M_(W)7.6集集地震强震动数据,探讨了近断层地震动的位移特征,然后通过地震动时程初始时刻的校正获得了集集地震多组上、下盘台站之间的相对运动时程数据,分析了分别靠近断层上、下盘场地之间相对运动的位移时程特征。结果显示:近断层地震动的滑冲效应显著,断层的平均滑冲速度可高达1.4 m/s;断层两盘间的相对运动类似于近断层地震动的运动特征,且幅值更大;近断层的残余位移约是断层两盘间最大相对位移的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9年集集M_(W)7.6地震 近断层地震动 跨断层场地 相对运动 断层作用
下载PDF
S型异质结NiTiO_(3)/CdS光催化页岩气返排废水产氢性能研究
6
作者 刘雪妍 谭文雯 +3 位作者 王婧茹 张茹 徐龙君 刘成伦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3-420,共8页
本研究通过简单水热法制备出具有S型异质结构的NiTiO_(3)/CdS光催化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分析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手段对光催化剂进... 本研究通过简单水热法制备出具有S型异质结构的NiTiO_(3)/CdS光催化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分析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手段对光催化剂进行表征,并通过光催化页岩气返排废水产氢实验测试其产氢性能。结果表明,NiTiO_(3)和CdS两者成功复合,15%NiTiO_(3)/CdS表现出最强的产氢性能(1568.9μmol/(g·h))和优异的循环利用潜力。本研究对开发高效稳定的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废水的多效利用及缓解能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镍/硫化镉 异质结 光催化产氢 页岩气返排废水
下载PDF
跨断层铁路隧道精细化建模与力学分析
7
作者 张恒 徐龙军 +1 位作者 彭龙强 谢礼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跨活动断层隧道安全是当前困扰铁路工程建设的重点难题之一。有关跨断层隧道的研究工作主要以数值模拟为主,但现阶段用于分析跨断层隧道的有限元结构模型的构建精细化程度往往不高,因此,也较难准确地反映实际结构在断层错动作用下的受... 跨活动断层隧道安全是当前困扰铁路工程建设的重点难题之一。有关跨断层隧道的研究工作主要以数值模拟为主,但现阶段用于分析跨断层隧道的有限元结构模型的构建精细化程度往往不高,因此,也较难准确地反映实际结构在断层错动作用下的受力与变形特征。文中分别考虑隧道仰拱填充、铁路轨道基础和轨道等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3种精细化程度不同的隧道结构模型,与常用简单圆环结构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较详细地分析了跨断层隧道结构以及附属轨道系统在活动逆断层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特点。结果表明:模型的精细化程度对隧道结构的应力水平及变形计算结果影响明显,考虑底部填充层和内部附属结构时,隧道结构的纵向刚度和整体性得到加强,总体上使结构抵抗断层作用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鉴于2022年青海门源发生的6.9级地震中,隧道轨道及其附属设施遭受了严重破坏的实际情况,为了深入探究轨道在断层错动位移影响下的力学响应与变形机制,依托隧道精细模型,对轨道在走滑断层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性进行了专项研究。研究结果可为跨断层隧道结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参考,亦为隧道结构韧性评估提供计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隧道 数值模拟 精细化建模 轨道基础
下载PDF
跨断层工程结构研究中地震断层作用研究综述
8
作者 徐龙军 张建宇 +1 位作者 靳超越 谢礼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51,共13页
强震断层地震动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断层破裂引起的方向性效应和断层盘间错动引起的滑冲效应。其中断层盘间的滑冲错动会使跨断层结构面临严峻的错断风险,是跨断层结构抗错断设计、分析和进行防灾减灾决策必须考虑的内容和前提。但目... 强震断层地震动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断层破裂引起的方向性效应和断层盘间错动引起的滑冲效应。其中断层盘间的滑冲错动会使跨断层结构面临严峻的错断风险,是跨断层结构抗错断设计、分析和进行防灾减灾决策必须考虑的内容和前提。但目前有关跨断层工程结构设计地震动的确定尚缺乏统一的方法和规定。通过对近年来跨断层结构破坏机理研究中的输入地震动,尤其是模型试验中地震动的选取和加载方式的归纳与总结,分析了断层作用地震动选取和加载方法的特点与局限性。针对现阶段强震断层地震动选用和试验加载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断层作用下设计地震动的选取思路和方法,以期为跨断层工程研究输入地震动的选用提供借鉴,也为强震断层地震动模拟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跨断层土木工程 模型试验 断层错动 输入地震动 加载方式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承鑫 徐龙军 张天伟 《高等建筑教育》 2019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针对当下传统实验中心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及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为例,讨论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实验中心与传统工程实验中心的差异,提出了建设大型多学科综合实验中心的意见。在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方... 针对当下传统实验中心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及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为例,讨论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实验中心与传统工程实验中心的差异,提出了建设大型多学科综合实验中心的意见。在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提出了设置创新型实验课程、实验课程单独设置、提升实验教师教学素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提升学生对实验环节的重视程度,培养出更多"新工科"人才,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实验教学 土木工程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动态时间规整算法在时程反应分析选取地震动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浩 朱敬洲 +2 位作者 徐龙军 赵国臣 陈亚彬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3-233,共11页
地震动记录是进行结构时程反应分析的重要输入数据。由选取不同地震动记录所计算的时程反应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本文依据我国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在时程反应分析中选取地震动的原则,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算法提出了一... 地震动记录是进行结构时程反应分析的重要输入数据。由选取不同地震动记录所计算的时程反应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本文依据我国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在时程反应分析中选取地震动的原则,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算法提出了一种在全周期范围内匹配目标设计谱的地震动选取方法。该方法以DTW距作为控制加速度反应谱与目标设计谱匹配程度的标准参数。为便于在实际中应用,对于每一种不同形式的目标设计谱,本文均给出了10条与该目标设计谱最为匹配的地震动记录。为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最后以3个不同自振周期的框架结构为例,对本文方法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选取 动态时间规整算法 时程反应分析 设计谱
下载PDF
电极间距对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金凤 徐龙君 徐艳昭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687-2694,共8页
以体积分数为60%的老龄垃圾渗滤液为单室无膜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底物,考察电极间距分别为1、2、3、4、5 cm时电池产电性能及底物中物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间距为2 cm时输出电压和最大功率密度最大,间距为4 cm时输出电压和最... 以体积分数为60%的老龄垃圾渗滤液为单室无膜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底物,考察电极间距分别为1、2、3、4、5 cm时电池产电性能及底物中物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间距为2 cm时输出电压和最大功率密度最大,间距为4 cm时输出电压和最大功率密度最小;电极间距为1~3 cm时电池内阻随电极间距的增大而增大,而电极间距大于3 cm时电池内阻随电极间距的增大而减小。电极间距为2 cm时,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对老龄垃圾渗滤液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去除率最高;5个电池的库伦效率分别为35.6%、27.6%、35.4%、14.9%和14.9%,单室无膜空气阴极MFC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龄垃圾渗滤液的可生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 电极间距 老龄垃圾渗滤液 产电性能 污染物去除
下载PDF
地震断层形态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龙军 彭龙强 谢礼立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7,共10页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一大批土木工程基础设施正不断向地下深部、深海和中西部地区延伸转移,如地铁工程、跨海跨湾工程铁路和铁路工程(如川藏铁路)等都具有里程长、规模大的显著特点,在我国特殊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下,会不可...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一大批土木工程基础设施正不断向地下深部、深海和中西部地区延伸转移,如地铁工程、跨海跨湾工程铁路和铁路工程(如川藏铁路)等都具有里程长、规模大的显著特点,在我国特殊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下,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地表或地下深部地震断层的作用。断层的作用方式与断层破裂的形态关系密切,研究不同场地的地表断层形态对工程结构抗断层错断设计有重要意义。本文归纳了不同场地条件下地震地表断层的形态和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总结了地震断层形态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地震断层形态的因素,探讨了当前研究工作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能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层 空间展布 断层形态 场地条件
下载PDF
电极材料对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淼 徐龙君 胡金凤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9-325,共7页
以碳毡和碳布为电极材料,老龄垃圾渗滤液为阳极底物构建生物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考察碳毡和碳布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材料时对MFC明在阳极材料相同时,碳毡阴极MFC料相同时,碳布阳极MFC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最大(分别为294 mV、95.31 ... 以碳毡和碳布为电极材料,老龄垃圾渗滤液为阳极底物构建生物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考察碳毡和碳布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材料时对MFC明在阳极材料相同时,碳毡阴极MFC料相同时,碳布阳极MFC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最大(分别为294 mV、95.31 mW/m^3)、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去除率最大(分别为58.78%、74.38%);阳极、阴极均为碳布的MFC内阻最小(308Ω),阳极、阴极均为碳毡的MFC内阻最大(347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生物阴极 老龄垃圾渗滤液 电极材料 产电特征 废水处理
下载PDF
Zn_(x)Cd_(1-x)S的共沉淀法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灶 吴廷增 +1 位作者 徐龙君 刘成伦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5-112,共8页
利用共沉淀一步法在常温下合成具有高光催化活性的Zn_(x)Cd_(1-x)S固溶体光催化剂,用XRD、SEM、XPS、BET、UV-VIS DRS和PL对制备出的Zn_(x)Cd_(1-x)S样品进行结构和光学性能的表征,并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对罗丹明B(RhB)溶液进行降解,评... 利用共沉淀一步法在常温下合成具有高光催化活性的Zn_(x)Cd_(1-x)S固溶体光催化剂,用XRD、SEM、XPS、BET、UV-VIS DRS和PL对制备出的Zn_(x)Cd_(1-x)S样品进行结构和光学性能的表征,并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对罗丹明B(RhB)溶液进行降解,评价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Zn_(x)Cd_(1-x)S对可见光的吸收阀值随Zn含量增加而减少,禁带宽度随之增大;颗粒状Zn_(x)Cd_(1-x)S固溶体对罗丹明B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其中Zn0.8Cd0.2S的光催化性能最优,在90 min内对RhB的降解率达到98.5%,远高于CdS和ZnS光催化剂;经过4次重复使用后,Zn0.8Cd0.2S对RhB的降解率维持在75%以上。Zn0.8Cd0.2S的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相对于CdS分别增至154.6 m^(2)/g和0.40 cm^(3)/g,其光催化活性显著增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较高的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及较低的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 罗丹明B 降解 Zn_(x)Cd_(1-x)S 光催化活性
下载PDF
电极面积对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艳昭 徐龙君 胡金凤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9-65,共7页
构建以老龄垃圾渗滤液为底物的空气阴极型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研究阳极与阴极面积变化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和对老龄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3组电池阳极/阴极面积分别为7.065/7.065 cm^2、12.56/7.065 cm^2和12... 构建以老龄垃圾渗滤液为底物的空气阴极型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研究阳极与阴极面积变化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和对老龄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3组电池阳极/阴极面积分别为7.065/7.065 cm^2、12.56/7.065 cm^2和12.56/3.14 cm^2时,输出电压分别为105、160和50 mV,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33.7、96.4和5.7 mW/m^3,内阻分别为577.6、433Ω和914Ω;COD去除率分别为21.4%、18.5%和47.6%,氨氮去除率分别为58.3%、73.9%和34.2%,溶液pH值呈上升趋势、电导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污染物 产电特性 单室型 COD
下载PDF
适用于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位移设计谱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国臣 徐龙军 +1 位作者 朱兴吉 谢礼立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6-274,共9页
由于位移参数更能科学、直观地描述建筑结构的抗震水平,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法已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位移设计谱是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中确定地震作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后简称规范)中尚未有关位移设计... 由于位移参数更能科学、直观地描述建筑结构的抗震水平,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法已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位移设计谱是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中确定地震作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后简称规范)中尚未有关位移设计谱的相关规定。为便于实际应用,该研究基于实际地震动位移反应谱的特征,提出一种能够适用于规范的位移设计谱法;该方法未对规范参数作任何调整,仅增加了控制点周期T_(D)和峰值地面位移(peak ground displacement,PGD)两个参数,且所增参数与规范相关参数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鉴于基于力的抗震设计在工程实践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该研究给出的位移设计谱可与加速度设计谱互相转化。为避免与规范矛盾,当周期小于5T_(g)(场地特征周期)时,加速度设计谱与规范加速度设计谱一致;在长周期段,位移设计谱能反映地震动平均位移反应谱的主要特征,且加速度设计谱与平均加速度反应谱吻合。试验表明,该研究工作能服务于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工程应用,为规范中设计谱相关内容的修订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设计谱 加速度设计谱 设计规范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地震动选取
下载PDF
Calcified roasting-acid leaching process of vanadium from low-grade vanadium-containing stone coal 被引量:16
17
作者 WANG Taiying xu longjun +1 位作者 LIU Chenlun ZHANG Zhaodi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63-167,共5页
The low-grade vanadium-containing stone coal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was collected from Wuxi Country, Chongqing City, China. The experiment focused on the vanadium recovery from roasted residue through optimizing the ... The low-grade vanadium-containing stone coal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was collected from Wuxi Country, Chongqing City, China. The experiment focused on the vanadium recovery from roasted residue through optimizing the process conditions of an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technology, named calcified roasting-sulfuric acid leaching technology. By single-factor experiments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s, the effects of roasting temperature, roasting time, sulfuric acid concentration and leaching time on the leaching ratio of vanadium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aching ratio of vanadium reached 85.5% under the proper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of roasting temperature=950℃, roasting time=4 h, 40% concentration of sulfuric acid and leaching time=6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钒石煤 钙化焙烧 酸浸工艺 低品位 硫酸浓度 正交实验 焙烧时间 浸出时间
下载PDF
Response spectra for nuclear structures on rock sites considering the near-fault directivity effect 被引量:9
18
作者 xu longjun Yang Shengchao Xie Lili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0年第3期357-365,共9页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potentially with large amplitude and typical velocity pulses, may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performance of a wide range of structures. The current study is aimed at evaluating the safety impl...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potentially with large amplitude and typical velocity pulses, may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performance of a wide range of structures. The current study is aimed at evaluating the safety implications of the near-fault effect on nuclear power plant facilitie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code. To this end, a set of near- fault ground motions at rock sites with typical forward-directivity effect is examined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several key parameters and response spectra. Spectral comparison of the selected records with the Chinese and other code design spectra was conducted. The bi-normalized response spectra in terms of different comer periods are utilized to derive nuclear design spectra. It is concluded that nuclear design spectra on rock sites derived from typical rupture directivity records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oth by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the rupture distance. The nuclear design spectra specified in the code needs to be adjusted to reflect the near-fault directivity effect of large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fault ground motion DIRECTIVITY response spectrum rock site nuclear design
下载PDF
Leaching process and kinetics of manganese in low-grade manganese ore 被引量:5
19
作者 XIE Chao xu longjun +2 位作者 PENG Tiefeng CHEN Kun ZHAO Ji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22-226,共5页
Manganese was extracted from leaching low-grade manganese ore in sulfuric acid medium. The effects of granule diameter, leaching time, liquid/solid ratio (V/W)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ulfuric acid were investigated ... Manganese was extracted from leaching low-grade manganese ore in sulfuric acid medium. The effects of granule diameter, leaching time, liquid/solid ratio (V/W)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ulfuric acid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orthogonal and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leaching conditions are, size of 0.054mm, 120 minutes of reaction time, 3(V/W) of liquid/solid ratio and 30%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sulfuric acid (g/g). Under those conditions, the leaching efficiency is 96.73%. The kinetics of the leaching proces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al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品位锰矿 浸出过程 动力学 单因素实验 硫酸介质 硫酸浓度 反应时间 浸出时间
下载PDF
Fractal-like adsorption kinetics of Pb^(2+) in rocks 被引量:7
20
作者 xu longjun ZHOU Zhengguo +1 位作者 LIU Chenglun XIAN xuefu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8年第2期126-129,共4页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of Pb2+ in rocks has been studied using ion selective electrodes an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is a fractal-like reaction. The adsorpti...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of Pb2+ in rocks has been studied using ion selective electrodes an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is a fractal-like reaction. The adsorption rate was relatively high before 30 minutes, and then dropped. The saturated adsorption capacity (a) of Pb2+ and kinetic parameters (b, α , D and k)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Pb2+. These parameters (except a) decreased while Na+ was present in the solution. Furthermore, the smaller the rocks were in grain size, the bigger these kinetic parameters would be, though the parameter a was almost const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吸附作用 角砾岩 砂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