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镍铁双金属微纳米纤维的构筑及其氧催化性能
1
作者 徐若杰 王哲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1-29,共9页
开发高效的非贵金属氧还原/氧析出(oxygen reduction/evolution reaction,ORR/OER)双功能电催化剂对发展锌空气电池(zinc air batteries,ZABs)至关重要。文章以载有镍(Ni)、铁(Fe)金属的有机框架化合物为母体,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多... 开发高效的非贵金属氧还原/氧析出(oxygen reduction/evolution reaction,ORR/OER)双功能电催化剂对发展锌空气电池(zinc air batteries,ZABs)至关重要。文章以载有镍(Ni)、铁(Fe)金属的有机框架化合物为母体,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多级结构微纳米纤维,后经高温碳化,获得载有Ni、Fe双金属的微纳米碳纤维催化剂。探究了金属类型及负载方式对催化剂的ORR和OER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和Fe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增强Ni基催化剂的OER催化活性,但Ni的引入会抑制Fe基催化剂的ORR催化活性。通过分步负载法使得Ni和Fe金属原子分离锚定时制备得到的纤维催化剂(Ni@PCF-Fe),具有较好的ORR/OER双功能催化性能:ORR半波电位为0.793 V(vs.RHE),OER在10 mA/cm^(2)电流密度时的电位为1.590 V。以Ni@PCF-Fe与氧化钌(RuO2)为正极催化剂组装的ZABs具有较好的电化学储能性能:开路电压为1.43 V,功率密度为108.48 mW/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功能氧催化剂 过渡金属催化剂 微纳米纤维 氧还原/氧析出 锌空气电池
下载PDF
“灰色地带”与成本强加战略——美国在南海的对华遏制战略探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若杰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7,共27页
南海是美国在印太地区进行大国竞争的战略前沿。为了实现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特朗普政府对其南海政策进行了显著调整。调整的理论基础是“灰色地带”战略理念;调整后的政策特征是行为的“灰色地带化”,即以多种类型的“灰色地带”行动... 南海是美国在印太地区进行大国竞争的战略前沿。为了实现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特朗普政府对其南海政策进行了显著调整。调整的理论基础是“灰色地带”战略理念;调整后的政策特征是行为的“灰色地带化”,即以多种类型的“灰色地带”行动持续强化介入南海的力度;战略实质是对华实施成本强加战略,即利用美国在南海的若干“非对称性”竞争优势,在和平状态下将四类竞争成本(军事成本、外交成本、声誉成本和发展成本)强加给中国;作用机理是通过强行将中国拉入美国所精心预设的南海竞争状态,给中国造成一定程度的战略资源消耗,同时打乱中国原有战略部署,以此主导中美南海竞争,最终形成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南海地缘格局。在“灰色地带”战略理念中,在南海遏制中国是最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成本强加是美国南海竞争战略选择,也是其战略实质;“灰色地带化”的南海政策则是实施成本强加的主要工具。理解美国南海政策调整的理论逻辑和战略实质,对中国准确把握中美南海竞争大势、有效应对南海安全压力、维护周边安全稳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问题 “灰色地带” 中美竞争 成本强加战略
下载PDF
中国海权研究20年——一项基于知识图谱方法的学术史议程 被引量:1
3
作者 徐若杰 卫居正 《战略决策研究》 2022年第1期26-49,102,103,共26页
本文以2000-2020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主题为中国海权的621篇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系统梳理了发文量变化趋势、研究热点变化、核心作者和机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寻求对学术史的宏... 本文以2000-2020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主题为中国海权的621篇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系统梳理了发文量变化趋势、研究热点变化、核心作者和机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寻求对学术史的宏观把控,进而发现研究不足和高潜力的知识增长点。在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对提升经略海洋的能力与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中国海权研究更需要结合发展现状与新的情况提供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支持,弥合理论供给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张力。根据文献计量统计结果,结合对重要文献内容的定性考察,当前中国海外利益保护中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全球性海洋政策的合法性问题,以及既有研究存在的“主动性”不足问题,是中国海权研究领域存在的短板,也将是未来具备高潜力的知识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权 海洋强国 聚类分析 知识图谱
下载PDF
Fabricating a smart clothing system based on strain-sensing yarn and novel stitching technology for health monitoring
4
作者 TANG Jian WU YuTing +4 位作者 MA ShiDong ZHANG YuMin xu ruojie YAN Tao PAN ZhiJu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87-596,共10页
Various yarn-shaped flexible strain sensors have recently been developed.However,research is lacking o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smart clothing for integrating yarn sensors with commercial garments.Herein,a strain-s... Various yarn-shaped flexible strain sensors have recently been developed.However,research is lacking o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smart clothing for integrating yarn sensors with commercial garments.Herein,a strain-sensing yarn is sewn into a piece of fabric through a novel stitching technique,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titching method and needle pitch on the sensing performance is investigated us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The sensing performance could be improved when the sensing yarn is self-locked in the fabric at the needle eyes,and the needle pitch was reduced to 0.5 cm,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enhanced stress and strain concentration.Meanwhile,the composite sensing fabric feature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including a low detection limit(0.1%),rapid response(280 ms),excellent durability(10000 cycles),and high stability(negligible drift and frequency independence).In addition,the remarkable wear resistance,washability,and anti-interference to ambient humidity and perspiration were obtained.Therein,the optimal stitch trace lengths of sensing yarn for detecting elbow motion,breathing,and heartbeats are discussed.Finally,a smart clothing system composed of smart clothing,data acquisition unit,and mobile APP was developed to simultaneously detect human movement and physiological signals.This work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produce intelligent garments based on yarn sensors for health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in-sensing yarn composite sensing fabric smart clothing system stitching technology health monitoring
原文传递
竞争性战略对大国军事安全竞争的引导与塑造——基于冷战后期的实证考察
5
作者 徐若杰 王思羽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24年第5期68-91,163,164,共26页
竞争性战略是里根政府为了有效应对美苏竞争,在国防部主导下开创的一种国际安全战略类型,其聚焦点是大国无战争状态下的长期性军事安全竞争。文章从历史缘起、特征与运作逻辑、经典案例和当代意义四个维度,对竞争性战略进行系统性学理... 竞争性战略是里根政府为了有效应对美苏竞争,在国防部主导下开创的一种国际安全战略类型,其聚焦点是大国无战争状态下的长期性军事安全竞争。文章从历史缘起、特征与运作逻辑、经典案例和当代意义四个维度,对竞争性战略进行系统性学理研究。作为一种典型的战略陷阱,竞争性战略凭借对竞争双方军事力量优劣势的科学评估,着眼于和平性、长期性、系统性和混合性竞争环境,通过发掘和利用“非对称竞争点”,牵引对手进入对其不利的竞争状态。竞争目标是基于“成本—收益”计算改变对手行为,核心要素是差异化竞争成本,运作过程包括强加竞争、战略牵引、“以压促变”和缔造优势四个环节。对竞争性战略的深入研究不但可以增进对核时代大国竞争互动的理解,同时有助于为进一步思考崛起国如何防范陷入战略竞争陷阱,有效应对和管控大国战略竞争风险提供相应的知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性战略 军事安全竞争 “非对称性”竞争 美苏关系 中美关系
原文传递
北约战略转型:动力、趋势及政策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徐若杰 《欧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82,I0003,I0004,共26页
新版战略概念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北约未来十年大战略方向的确定。一是应对大国地缘政治竞争成为北约最为优先的战略目标,以“泛安全化”方式整合安全政策成为北约未来应对安全风险的新方式;二是重申北约在欧洲安全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暂时... 新版战略概念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北约未来十年大战略方向的确定。一是应对大国地缘政治竞争成为北约最为优先的战略目标,以“泛安全化”方式整合安全政策成为北约未来应对安全风险的新方式;二是重申北约在欧洲安全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暂时理清了北约-欧盟在欧洲防务供给体系中的关系;三是战略扩张突破跨大西洋地理界限,将亚太地区作为战略扩张重点方向。新一轮北约战略转型的启动,将重塑欧洲和亚洲地区安全秩序,推动大国战略竞争向着“泛安全化”和混合性方向发展。北约战略转型受到四方面限制因素的影响,包括联盟对俄强硬政策共识的持久性、美国东西两个方向的战略平衡、美欧矛盾与分歧再次爆发的隐患和美欧亚太利益的差异。在对华政策方面,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系统性挑战”,已被纳入北约未来战略规划,北约亦保留了对华建设性政策接触空间。北约战略转型启动,给中国周边安全和国家利益维护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未来中国与北约关系将会呈现出“有限竞争、非敌非友”的非结构性状态,多种因素将限制双方关系向着对抗方向发展。中国应精准把握和利用对自身有利的战略空间,妥善管控北约新一轮战略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约 战略转型 战略概念 “印太转向” 对华政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