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矮秆基因d15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
作者 赵长云 白光庭 +5 位作者 何少勇 余学杰 李仁飞 夏伟 许秀兰 柯永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1-1150,共10页
发掘矮秆基因并解析其调控机制,为玉米矮化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利用形态观察和石蜡切片方法,研究了玉米矮秆突变体K15d与野生型K15的矮化特征差异;通过等位性鉴定并利用PCR扩增克隆了矮秆基因d15,分析了3个时期茎节间中d15的... 发掘矮秆基因并解析其调控机制,为玉米矮化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利用形态观察和石蜡切片方法,研究了玉米矮秆突变体K15d与野生型K15的矮化特征差异;通过等位性鉴定并利用PCR扩增克隆了矮秆基因d15,分析了3个时期茎节间中d15的表达模式。与野生型K15比较,突变体K15d的株高、穗位高和穗下节间数分别降低39.22%、69.75%和38.83%,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茎秆横切面细胞大小差异不明显,纵切面细胞变短,排列不规则。矮秆基因d15与br2等位,第5外显子5485~5685 bp区间缺失200 bp,编码区全长3983 bp。d15编码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为10个,比D15编码蛋白的跨膜结构域减少2个,负责底物结合和转运功能的第2个保守功能域缺失。d15启动子较br2仅有2个SNPs差异。在拔节前、拔节期和拔节后3个时期,突变体中d15基因的表达量与野生型间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矮秆基因d15的矮化特征及表达模式均与br2相似,是1个新的br2等位基因,丰富了玉米矮秆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秆 br2基因 等位突变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甘草种子携带真菌检测与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徐秀兰 尚兴朴 +5 位作者 马丽娟 芦钰 王玉玺 邱艳红 张海军 吴萍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12期2043-2048,共6页
目的:明确甘草种子携带真菌及其致病性,对产自不同地区的4个批次甘草种子进行种子外部、内部携带真菌的检测与致病性分析。方法:通过将不同形态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显微形态学观察、以及16 S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比对等方法确定分离... 目的:明确甘草种子携带真菌及其致病性,对产自不同地区的4个批次甘草种子进行种子外部、内部携带真菌的检测与致病性分析。方法:通过将不同形态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显微形态学观察、以及16 S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比对等方法确定分离真菌的种属,并将分离菌株回接到甘草幼苗确定其是否为致病菌。结果:甘草种子外部携带的真菌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芽枝状枝孢霉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毛霉属Mucor spp.、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等;内部携带的真菌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不同批次甘草种子外部携带的真菌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甘草种子外部带菌量和内部带菌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以通过甘草种子外部带菌量推测甘草种子内部带菌率。通过致病性测试确定具有致病性的真菌有立枯丝核菌R.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结论:结果可为甘草种子药剂处理预防种传病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种子 真菌 检测 立枯丝核菌 尖孢镰刀菌
下载PDF
松赤枯病病原的快速分子检测
3
作者 袁川 吴南 +3 位作者 刘应高 许秀兰 赵景阳 李万艳 《四川林业科技》 2019年第3期77-81,共5页
为实现对松针中可导致松赤枯病的枯斑拟盘多毛孢的早期检测,依据枯斑拟盘多毛孢ITS区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AF(R/F),建立了松赤枯病PCR检测体系。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于枯斑拟盘多毛孢基因组DNA与松针基因组DNA中扩增出大小为480 bp的单... 为实现对松针中可导致松赤枯病的枯斑拟盘多毛孢的早期检测,依据枯斑拟盘多毛孢ITS区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AF(R/F),建立了松赤枯病PCR检测体系。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于枯斑拟盘多毛孢基因组DNA与松针基因组DNA中扩增出大小为480 bp的单一条带,可从无明显症状的组织中检测到枯斑拟盘多毛孢。建立的PCR检测体系适用于枯斑拟盘多毛孢的分子鉴定及松赤枯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斑拟盘多毛孢 松针基因组DNA 快速 分子检测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droplet digital PCR in detection of seed-transmitted pathogen Acidovorax citrulli 被引量:2
4
作者 LU Yu ZHANG Hai-jun +6 位作者 ZHAO Zi-jing WEN Chang-long WU Ping SONG Shun-hua YU Shuan-cang Luo Lai-xin xu xiu-l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561-569,共9页
Bacterial fruit blotch caused by Acidovorax citrulli is a serious threat to cucurbit industry worldwide.The pathogen is seedtransmitted,so seed detection to prevent distribution of contaminated seed is crucial in dise... Bacterial fruit blotch caused by Acidovorax citrulli is a serious threat to cucurbit industry worldwide.The pathogen is seedtransmitted,so seed detection to prevent distribution of contaminated seed is crucial in disease management.In this study,we adapted a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assay to droplet digital PCR(ddPCR)format for A.citrulli detection by optimizing reaction conditions.The performance of ddPCR in detecting A.citrulli pure culture,DNA,infested watermelon/melon seed and commercial seed samples were compared with multiplex PCR,qPCR,and dilution plating method.The lowest concentrations detected(LCD)by ddPCR reached up to 2 fg DNA,and 102 CFU mL–1 bacterial cells,which were ten times more sensitive than those of the qPCR.When testing artificially infested watermelon and melon seed,0.1%infestation level was detectable using ddPCR and dilution plating method.The 26 positive samples were identified in 201 commercial seed samples through ddPCR,which was the highest positive number among all the methods.High detection sensitivity achieved by ddPCR demonstrated 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improving seed-transmitted pathogen detection threshold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l fruit blotch Acidovorax citrulli droplet digital PCR seed detectio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下载PDF
经阴道超声监测宫颈长度预测双胎早产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曾昭珊 曾瑞华 +3 位作者 梁白云 黄平 许秀兰 梁进锦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11期107-109,共3页
目的观察经阴道超声监测宫颈长度预测双胎早产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月我院272例收治的双胎先兆早产孕妇,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阴道超声组(n=136)和经腹部超声组(n=136)两组,经阴道超声组孕妇接受经阴道超声监测,经... 目的观察经阴道超声监测宫颈长度预测双胎早产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月我院272例收治的双胎先兆早产孕妇,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阴道超声组(n=136)和经腹部超声组(n=136)两组,经阴道超声组孕妇接受经阴道超声监测,经腹部超声组孕妇接受经腹部超声监测,然后统计分析两组孕妇不同宫颈长度早产率、对双胎早产预测的价值。结果经阴道超声组宫颈长度<2.6 cm孕妇早产率高于经腹部超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长度≥2.6 cm孕妇的早产率低于经腹部超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组对双胎早产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经腹部超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监测宫颈长度预测双胎早产的效果较经腹部超声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阴道超声 经腹部超声 宫颈长度 双胎早产
下载PDF
第二产程分阶段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6
作者 许秀兰 何杏 +3 位作者 余慧红 庞娇彩 林玉婷 林嘉惠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5期137-138,共2页
目的探究第二产程分阶段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分娩的8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第二产程取常规仰卧位或半卧截石位,观察组第二产程选择分阶段自由体位。... 目的探究第二产程分阶段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分娩的8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第二产程取常规仰卧位或半卧截石位,观察组第二产程选择分阶段自由体位。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时间、自主用力时间、产后出血量、生殖道损伤及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和自主用力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会阴侧切、宫颈裂伤、会阴裂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第二产程实施分阶段自由体位分娩可提高产妇的阴道分娩率,缩短产程时间,降低生殖道损伤的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产程 分阶段自由体位 生殖道损伤
下载PDF
玉米苗期抗旱性杂种优势表现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余学杰 文景茹 +3 位作者 柯永培 蔡林 许秀兰 石海春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5-40,共6页
以43个玉米杂交组合及其相应亲本为材料,利用20%PEG-6000溶液在苗期模拟干旱胁迫,研究玉米苗期抗旱性的杂种优势表现,并探讨与亲本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2个组合存在正向超亲优势,18个组合具有正向中亲优势;以中单808作为对照,13个组... 以43个玉米杂交组合及其相应亲本为材料,利用20%PEG-6000溶液在苗期模拟干旱胁迫,研究玉米苗期抗旱性的杂种优势表现,并探讨与亲本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2个组合存在正向超亲优势,18个组合具有正向中亲优势;以中单808作为对照,13个组合表现为正向对照优势。玉米杂交组合苗期抗旱性和对照优势与母本、父本、高值亲本、低值亲本及亲本均值间的相关性一致,均未到达显著水平,表明玉米杂交组合苗期抗旱性和对照优势与亲本间无明显的相关性,在育种实践中,不能根据亲本抗旱性来预测杂交种的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苗期 抗旱性 杂种优势 相关性
原文传递
玉米C型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启明 石海春 +4 位作者 余学杰 杨殊 赵长云 许秀兰 柯永培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8,共11页
以不育系K932S和K169S、保持系K169和恢复系K932R为供试材料,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挖掘玉米CMS-C败育相关基因(ORFs)。结果表明,不育胞质K932S、K169S和K932R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739676、739723、739765 ... 以不育系K932S和K169S、保持系K169和恢复系K932R为供试材料,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挖掘玉米CMS-C败育相关基因(ORFs)。结果表明,不育胞质K932S、K169S和K932R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739676、739723、739765 bp,正常胞质K169为569617 bp。注释到蛋白编码基因33个,tRNA基因15~16个和rRNA基因3~4个。大于100 bp重复序列在不育胞质和正常胞质基因组中分别为19、10个,小于100 bp重复序列差异不大。同源片段在3个不育胞质基因组中排列顺序一致,共线性达99%以上。正常胞质中3个片段反转,排列顺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相似度为95%。4个基因组中发现ORFs基因145~151个,其中,K169S与K169间差异基因(ORFs)高达13个,与K932S或K932R间差异仅1个,K169S特有ORFs基因8个。筛选出orf429(atp6-c)、orf104-s、orf410、orf349和orf246共5个ORFs,可能与CMS-C败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线粒体基因组 差异基因(ORF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