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油菜薹中反式维生素K1含量 被引量:7
1
作者 徐月清 汪丹丹 +6 位作者 杨瑞楠 戚欣 马飞 王秀嫔 张奇 张良晓 李培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2-849,共8页
为准确测定反式维生素K1的含量,建立了基于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菜薹反式维生素K1高灵敏检测技术。样品经正己烷提取、中性氧化铝柱净化后,用C30反相色谱柱,以甲醇(含0.025%甲酸+2.5 mmol/L甲... 为准确测定反式维生素K1的含量,建立了基于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菜薹反式维生素K1高灵敏检测技术。样品经正己烷提取、中性氧化铝柱净化后,用C30反相色谱柱,以甲醇(含0.025%甲酸+2.5 mmol/L甲酸铵)为流动相,采用选择反应监测(selected reaction monitoring, SRM)模式进行定量分析,20 min内可实现顺反异构体色谱分离。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反式维生素K1在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5。该方法检出限为0.29μg/kg,定量限为0.95μg/kg。回收率为87.5%~117.6%,精密度(RSD)在0.72%~9.59%之间。利用该方法对油菜薹和反式维生素K1含量高的3种蔬菜进行分析,发现油菜薹中反式维生素K1含量为340.08μg/100g,高于小白菜(B. rapa spp. chinensis,260.93μg/100g)、西兰花(B. oleracea var. Italic Planch,167.65μg/100g)和结球甘蓝(B. oleracea var. capitata,151.11μg/100g)。本文建立的蔬菜中反式维生素K1准确定量分析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同时比较发现油菜薹是一种富含维生素K1的蔬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1 油菜薹 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希望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郑红 韩凤 +3 位作者 杨信才 刘涓 井坤娟 徐月清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20期2907-2911,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保定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105例脑卒中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Herth希望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患者SPB总体得分为(...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保定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105例脑卒中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Herth希望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患者SPB总体得分为(24.5±9.65)分,处于轻中度水平。67.6%的患者存在自我感受负担;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各维度从重到轻的排序依次为经济负担、情感负担、身体负担;脑卒中患者希望总分为(34.98±3.82)分,处于中高等水平,其中42.9%的患者希望得分处于高等水平;脑卒中患者SPB总分与希望水平呈负相关(r=-0.256,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希望水平密切相关,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自我感受负担 希望水平 相关性
下载PDF
应对方式对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郑红 徐月清 +1 位作者 井坤娟 张娟娟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22期3437-3440,共4页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并探讨应对方式对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保定市某三甲医院的105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并探讨应对方式对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保定市某三甲医院的105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24. 5±9. 65)分,处于轻中度水平;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及各个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不相关;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及各个维度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 238~0. 363,P <0. 05);分层回归分析显示,消极应对方式是自我感受负担的重要影响因素(P <0. 01)。结论医务人员可通过减轻患者消极的应对方式,以降低其自我感受负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自我感受负担 应对方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forces of changes in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poverty belt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kou city, Hebei Province 被引量:6
4
作者 SUN Pi-ling xu yue-qing +2 位作者 LIU Qing-guo LIU Chao WANG Hong-li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5期980-997,共18页
The rural settlement is one of important aspects to understand regional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Zhangjiakou city, located in the poverty belt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was used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 The rural settlement is one of important aspects to understand regional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Zhangjiakou city, located in the poverty belt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was used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during 1985–2010 through the use of statistical and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ollowing:(1) the area of rural settlements expanded from 665.76 to 928.14 km2 during 1985–2010. Rural settlements in prefecture city of Zhangjiakou were significantly agglomerated in terms of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which presented an approximately normal distribution over the entire period. Rural settlements were usually distributed within regions where the terrain niche had an elevation of between 900 and 1500 m, and a slope from 5? to 20?;(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density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Zhangjiakou. The density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2010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1985, while there was a clustered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2010.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high value cluster in the size distribution, and a local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ze and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Zhangjiakou;(3)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There wer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 Zhangjiakou. This study provides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achiev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a new form of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settlement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Driving factors 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 Zhangjiakou city
下载PDF
模糊减法聚类下大型机组设备故障自动化诊断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岳清 陈旗 《制造业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79,156,共5页
传统方法大多利用短时诊断法完成对机组设备故障的诊断,导致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和效率偏低,且其对设备正常运行信号频率存在负向影响。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在模糊减法聚类的基础上,针对大型机组设备故障,设计了一种新的自动化诊断方法。该... 传统方法大多利用短时诊断法完成对机组设备故障的诊断,导致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和效率偏低,且其对设备正常运行信号频率存在负向影响。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在模糊减法聚类的基础上,针对大型机组设备故障,设计了一种新的自动化诊断方法。该方法利用多维模糊贴近度及聚类过程实现对设备故障特征量的高效提取,然后利用D-S证据理论对设备故障进行准确诊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对设备故障的高效诊断,有利于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机组设备 设备故障自动诊断 多维模糊贴近度 模糊减法聚类 D-S证据理论
下载PDF
社区居民安宁疗护接受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娟娟 陈媛媛 +4 位作者 徐月清 任鹏娜 王慧颖 张烨 刘畅 《社区医学杂志》 2018年第18期1435-1438,共4页
目的安宁疗护能够很大程度改善临终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态,以安静祥和的状态迎接死亡,使患者自身及其家属能够以正确的理念接受死亡。本研究探讨社区居民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度接受度现况及安宁疗护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居... 目的安宁疗护能够很大程度改善临终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态,以安静祥和的状态迎接死亡,使患者自身及其家属能够以正确的理念接受死亡。本研究探讨社区居民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度接受度现况及安宁疗护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居民安宁疗护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安宁疗护的参与度提供依据。方法 2017-03-01-2017-10-31于保定市联盟社区、红星社区、秀兰社区、六一社区、乐凯社区和河大社区进行安宁疗护的健康教育宣传,并采用自行编制的《安宁疗护调查表》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755份,收回问卷749份,问卷有效率99.2%。11.3%的社区居民认为自己了解安宁疗护,35.2%表示能够接受安宁疗护。以居民是否接受安宁疗护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进入主效应模型的因素有年龄、职业和学历,其中影响意义最大的是年龄≥70的居民(OR=0.207,95%CI为0.086~0.901,P=0.033)、职业为公务员(OR=4.461,95%CI为2.007~9.916,P<0.001)和学历为硕士及以上(OR=0.264,95%CI为0.126~0.552,P<0.001)。结论社区居民对安宁疗护的认识及接受度较低,应加大安宁疗护在社区居民中的宣传教育力度,帮助更多患者及家属积极面对痛苦和死亡,提高患者临终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居民 安宁疗护 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
原文传递
生态退耕前后张家口市耕地变化及影响因素识别 被引量:31
7
作者 刘超 霍永伟 +3 位作者 许月卿 黄安 孙丕苓 卢龙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06-1820,共15页
耕地变化与相关土地政策密切相关,为揭示生态退耕政策实施前后,耕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该研究以北方农牧交错区——张家口市为例,分析了生态退耕前后(1989—2000年和2000—2015年)耕地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多项Logisti... 耕地变化与相关土地政策密切相关,为揭示生态退耕政策实施前后,耕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该研究以北方农牧交错区——张家口市为例,分析了生态退耕前后(1989—2000年和2000—2015年)耕地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面积由1989年的1 090 031.02 hm^2减少到2015年的924 647.32 hm^2,持续减少了15.17%,特别是生态退耕后,耕地减少速度加快;但耕地仍然集中分布在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2)生态退耕前后,耕地转出与转入并存。与生态退耕前相比,生态退耕后耕地转换变化总面积增加121 695.72 hm^2,其中转出面积增加占88.72%;耕地主要转换去向由草地(17 063.59 hm^2)、建设用地(9 007.00 hm^2)、林地(8 932.72 hm^2)和园地(5 981.19 hm^2),变为林地(51 902.41 hm^2)、园地(40 311.23 hm^2)、草地(32 292.66 hm^2)和建设用地(23 152.11 hm^2)。3)生态退耕前后,耕地转换变化的影响因素不同。退耕前,海拔和坡度分别是耕地转为园地、林地和转为草地、建设用地的主导因素;退耕后,耕地转化的影响因素多样化,海拔仍是耕地向园地转换的主导影响因素,人均GDP变化和到最近道路距离分别成为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和转为建设用地的首要因素。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对耕地转为园地、林地和草地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能为张家口市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耕 耕地变化 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 张家口市
原文传递
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转型”及其空间格局 被引量:18
8
作者 卢龙辉 陈福军 +2 位作者 许月卿 黄安 黄玲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2-545,共14页
以1980年、2000年、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NPP和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分析京津冀食物生产与固碳释氧两种服务的变化及其空间格局,揭示"生态系统服务转型"的原因。结果表明:(1)35年来,京津冀土地... 以1980年、2000年、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NPP和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分析京津冀食物生产与固碳释氧两种服务的变化及其空间格局,揭示"生态系统服务转型"的原因。结果表明:(1)35年来,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以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减少为主。1980年和2000年,NPP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山区,2015年NPP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平原。(2)1980-2000年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以食物生产服务增加与固碳释氧服务降低为主,2000-2015年京津冀以食物生产服务与固碳释氧服务同时增加为主。"生态系统服务转型"模式为"食物生产+固碳释氧-"→"食物生产+固碳释氧+"。(3)农业生产力提升、林地面积与质量和耕地质量、草地质量提升是"生态系统服务转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转型 食物生产 固碳释氧 空间格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