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井抽出-处理-回渗循环技术修复效果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肖瀚 杨昱 +4 位作者 徐祥健 邓圣 韩旭 夏甫 姜永海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1-538,共8页
采用单井抽出-处理-回渗循环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单井循环技术)原位修复石化场地三氯乙烯(TCE)污染地下水。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关键影响因素的不同情景设置,模拟修复过程中污染羽的时空变化情况,明确关键因素对污... 采用单井抽出-处理-回渗循环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单井循环技术)原位修复石化场地三氯乙烯(TCE)污染地下水。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关键影响因素的不同情景设置,模拟修复过程中污染羽的时空变化情况,明确关键因素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修复1,2,3,4,5,6,13,20 d后,TCE去除率分别为27.29%、34.94%、43.65%、54.12%、66.47%、75.88%、91.76%和92.35%;含水层渗透系数(K)和抽出回渗量(Q)是TCE去除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Q的影响较为明显;污染物去除率(r)与修复时间(t)、Q和K之间存在定量关系(r=22.5lnt+6.3ln(KQ)+2.30),推导出的定量关系表达式有助于指导实际污染场地应用时抽出回渗量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出-处理-回渗循环 地下水修复 关键影响因素 物理模型 数值模型
下载PDF
单井抽出-回渗同步循环地下水水力控制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新港 杨昱 +5 位作者 徐祥健 韩旭 夏甫 邓圣 肖瀚 姜永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0-187,共8页
为研究单井抽出-回渗同步循环地下水水力控制技术中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参数对该技术的影响,搭建实验室尺度孔隙含水层物理砂柱模型并基于该物理模型构建MODFLOW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研究了通过单井抽出-回渗同步循环过程来实现人工控... 为研究单井抽出-回渗同步循环地下水水力控制技术中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参数对该技术的影响,搭建实验室尺度孔隙含水层物理砂柱模型并基于该物理模型构建MODFLOW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研究了通过单井抽出-回渗同步循环过程来实现人工控制地下水流场和水力梯度的可行性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1)物理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抽出-回渗达到平衡.(2)基于物理装置不同位置实测水位校准后的数值模型精度较为理想(纳什效率系数为0.88),可以较好地刻画实现水力控制时物理模型中的实际地下水流场.(3)抽出-回渗量的变化对水位降落漏斗的范围(28.0~28.5 cm)几乎无影响,而对其降深影响较大,当抽出-回渗量分别为1、2.5、5、10 cm3/s时,最大降深分别达到1.76、4.55、9.75、18.65 cm,分别为含水层厚度的2.5%、6.5%、13.9%、26.6%.(4)基于裘布依公式,实现水力控制时含水层不同位置处水位高低与抽出-回渗量大小(水动力条件)和含水层渗透性强弱(水文地质条件)有关,根据16种抽出-回渗和含水层渗透性的不同情景的数值模拟结果拟合,发现Q/K与(h2-hw2)/(lgr-lgrw)(h为含水层某处水位,m;hw为抽水井处水位,m;r为含水层某处与抽水井井轴距离,m;rw为抽水井半径,m)之间呈线性关系,拟合系数R2=0.99.研究显示,结合物理和数值模型,采用裘布依公式获取水力控制必要参数和对应关系,为实际场地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出-回渗同步循环 水力控制 砂柱物理模型 数值模型
下载PDF
基于MODPATH模型的单井抽出-回渗循环地下水水力控制程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王新港 杨昱 +6 位作者 王磊 徐祥健 韩旭 夏甫 邓圣 肖瀚 姜永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91-1801,共11页
为研究单井抽出-回渗循环地下水水力控制程度(抽水井对回渗水的捕获率)和关键因素对水力控制程度的影响机制,构建了基于GMS模拟软件的MODPATH地下水流线示踪模型,根据实验室尺度砂柱物理模型的实测水位数据校准,结合渗透系数为0.009、0... 为研究单井抽出-回渗循环地下水水力控制程度(抽水井对回渗水的捕获率)和关键因素对水力控制程度的影响机制,构建了基于GMS模拟软件的MODPATH地下水流线示踪模型,根据实验室尺度砂柱物理模型的实测水位数据校准,结合渗透系数为0.009、0.02、0.04、0.09 cm/s四种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和抽出回渗量为1、2.5、5、10 cm^(3)/s四种水动力条件以及25、30、32、35 cm四种回渗半径的情景设置,模拟了地下水质点的迁移轨迹,刻画了抽水井的捕获范围,量化了抽水井对地下水流场的水力控制程度,并构建了水力控制程度与关键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①砂柱物理模型在1、2.5、5、10 cm^(3)/s四种流量下达到抽出-回渗平衡时,捕获率分别为95.63%、97.69%、97.93%和98.17%;②物理模型内抽水井捕获范围均小于回渗范围且捕获率随流量增加而变大;③回渗范围和含水层渗透系数一定时,随着抽出-回渗量的增大,捕获范围和捕获率均增大;④当回渗范围和抽出-回渗量一定时,随着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增大,捕获范围和捕获率均减小;⑤当含水层渗透系数和抽出-回渗量一定时,随着回渗范围的增大,捕获范围和捕获率均减小;⑥根据64种情景的拟合结果,水力控制程度与含水层渗透性强弱、抽出-回渗量大小和回渗半径之间存在定量关系——η=100%×[0.9ln(Q/K)−0.4R+10^(4)]〔η为水力控制程度(%),Q为抽出-回渗量,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R为回渗半径〕.研究显示,单井抽出-回渗循环地下水水力控制程度与抽出-回渗量、含水层渗透系数和回渗范围间存在对应关系,可以有效指导实际场地工程应用中实现水力控制的关键参数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井抽出-回渗循环 水力控制程度 砂柱物理模型 数值模型 定量关系
下载PDF
球磨钒钛磁铁矿尾矿活化过硫酸盐去除2,4-二氯苯酚的研究
4
作者 夏甫 徐祥健 +6 位作者 路红丽 郜普闯 韩旭 肖瀚 王新港 杨昱 姜永海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9-1149,共11页
为探究球磨钒钛磁铁矿尾矿(B-VTMT)活化过硫酸盐(PS)去除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2,4-二氯苯酚(2,4-DCP)可行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对B-VTMT的形貌和组成进行测试分析,探讨B-VTMT投加量、PS初始浓... 为探究球磨钒钛磁铁矿尾矿(B-VTMT)活化过硫酸盐(PS)去除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2,4-二氯苯酚(2,4-DCP)可行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对B-VTMT的形貌和组成进行测试分析,探讨B-VTMT投加量、PS初始浓度、初始pH、2,4-DCP初始浓度及地下水常见阴离子(Cl^(-)、NO_(3)^(-)、SO_(4)^(2-))对2,4-DCP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VTMT投加量为0.5 g/L,PS浓度为5 mmol/L,2,4-DCP初始浓度为20 mg/L,初始pH为7.1,室温条件下39 h内2,4-DCP的去除率为45.4%。自由基淬灭和捕获试验证实,硫酸根自由基(SO_(4)^(-)·)和羟基自由基(·OH)是体系去除2,4-DCP的主要活性自由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HPLC-MS)识别了8种中间产物,推测了2,4-DCP可能的降解路径。地下水中Cl-提高了2,4-DCP的去除率,而NO_(3)^(-)和SO_(4)^(2-)降低了2,4-DCP的去除率。研究显示,B-VTMT作为PS的活化剂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尾矿资源化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磁铁矿尾矿 过硫酸盐 活化机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廉新颖 杨昱 +4 位作者 席北斗 贾永锋 夏甫 马志飞 姜永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43-1750,共8页
随着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大量高效的修复技术以提高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效果.然而,现有的专家评估体系难以客观、科学地反映技术的真实性能,也很难促进其推广应用,因此亟需加快ETV(environmental technol... 随着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大量高效的修复技术以提高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效果.然而,现有的专家评估体系难以客观、科学地反映技术的真实性能,也很难促进其推广应用,因此亟需加快ETV(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verification,环境技术验证评价)研究,创建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体系.基于此,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由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副产物情况、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噪音、自动化水平、故障情况、适用场地类型、基建费用、药剂投加量、能源消耗和资源回收利用共13个指标组成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和专家咨询意见,制定了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基于聚类分析方法,以25个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进行评价结果分级.按照由优到差的级别,分类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综合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5个等级,由此构成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方法.为了验证该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利用该方法对某项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显示,所构建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方法可客观有效地评价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并能够提供改进技术性能的进一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验证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双层包覆型缓释材料中过硫酸盐释放性能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杨昱 徐祥健 +5 位作者 韩旭 夏甫 廉新颖 贾永锋 郇环 姜永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2-658,共7页
为了使修复材料在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中更持久、稳定的发挥作用,制备双层包覆型缓释材料并研究其释放性能.采用水泥、砂和水作为包覆材料制备不同规格的材料,通过周期性浸出试验方法研究外包覆层组分配比及厚度对其释放性能的影响,建立... 为了使修复材料在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中更持久、稳定的发挥作用,制备双层包覆型缓释材料并研究其释放性能.采用水泥、砂和水作为包覆材料制备不同规格的材料,通过周期性浸出试验方法研究外包覆层组分配比及厚度对其释放性能的影响,建立各影响因素与其释放性能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双层包覆型缓释材料释放规律符合零级动力学特征,与单一包覆型缓释材料相比,稳定释放速率由初期释放速率的10%~15%升至60%~80%.②外包覆层厚度相同时,稳定释放速率随包覆材料渗透性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最小值为10 mg/d,最大值约为380 mg/d.③外包覆层组分配比相同时,材料稳定释放速率随其厚度的增加呈幂函数降低,使用寿命随外包覆层厚度的增加呈指数上升,采用自然临近点插值法预测材料最短使用寿命约为100 d,最长的可达10~15 a.外包覆层厚度导致渗透性能的改变是造成其释放特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④相同外包覆层厚度下,双层包覆型缓释材料稳定释放速率随包覆层渗透性的增加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并且外包覆层厚度越大,其稳定释放速率随渗透性能变幅越小.研究显示,双层包覆型缓释材料能够在长时间保持稳定的释放速率,构建的外包覆层组分配比与其释放特性之间的定量关系可指导实际地下水修复工程中修复材料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盐 双层缓释材料 释放性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7
作者 任加国 郜普闯 +6 位作者 徐祥健 夏甫 韩旭 尚长健 生贺 杨昱 姜永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41-1653,共13页
氯代烃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已使其成为地下水中最常检测出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之一,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安全.为更清楚地了解地下水中氯代烃污染特点与修复技术发展现状,首先对地下水中氯代烃迁移转... 氯代烃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已使其成为地下水中最常检测出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之一,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安全.为更清楚地了解地下水中氯代烃污染特点与修复技术发展现状,首先对地下水中氯代烃迁移转化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并总结氯代烃多相态、多介质赋存状态以及影响其迁移转化的因素;其次,归纳阐述不同赋存状态下氯代烃适用的修复技术,包括试验研究与实际场地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对氯代烃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调查研究表明,PRB技术墙体新介质、缓释氧化剂及污染物靶向修复材料的开发、高抗性且生存能力强的工程菌培育以及修复技术之间的联用将是地下水氯代烃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同时,在修复技术的选择与联用上,必须遵循技术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相适应的修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烃 地下水污染 赋存状态 迁移转化 修复技术
下载PDF
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中指标权重计算方法优化比选 被引量:15
8
作者 韩旭 生贺 +4 位作者 夏甫 徐祥健 尚长健 杨昱 姜永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78-1386,共9页
为了探究适用于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选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层次分析-熵权法进行计算,并通过我国37家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与地下水中苯浓度的拟合验证对权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比选.... 为了探究适用于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选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层次分析-熵权法进行计算,并通过我国37家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与地下水中苯浓度的拟合验证对权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比选.结果表明:①3组权重计算结果中,含水层渗透系数和包气带渗透系数均为最重要的指标,危险废物填埋场所处地层介质类型是影响地下水污染风险最显著的因素.在建设危险废物填埋场时,选址需优先关注含水层及包气带介质类型,必要时应采取更高性能的防渗技术手段;②3组场地风险指数(R)和污染指数(C)线性拟合R^(2)值排序为层次分析-熵权法(R^(2)=0.84)>层次分析法(R^(2)=0.75)>熵权法(R^(2)=0.51),因此采用层次分析-熵权法得出的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与实际污染状况匹配度更高,构建的风险评价方法更能准确预测地下水污染风险;③当各指标权重由大到小依次加和至总权重为0.96时,层次分析-熵权法可包含12项指标,且权重分配更为均衡,不易受到单个指标缺失的影响,由此建立的综合指数计算方法更加可靠.研究显示,层次分析-熵权法是更适用于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构建的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结果准确、易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评价及运行管理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风险综合指数 风险评价 危险废物填埋场 地下水
下载PDF
滨海工业带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防控管理体系建设 被引量:11
9
作者 马雄飞 廉新颖 +4 位作者 贾永锋 韩旭 夏甫 姜永海 郇环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28,共7页
为解决滨海工业带在水污染应急处置能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实现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有效防范和高效处置,保障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对当前滨海工业带突发水污染事故的特点、原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在滨海工业带构建应急防控... 为解决滨海工业带在水污染应急处置能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实现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有效防范和高效处置,保障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对当前滨海工业带突发水污染事故的特点、原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在滨海工业带构建应急防控管理体系,提升水污染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在对滨海新区当前风险防控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应急管理、应急预警决策、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和应急能力保障等5个方面构建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防控管理体系的设想。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防控管理体系的建成,将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防控,最大限度地保障滨海新区水生态的环境安全,并能为国内其他工业园区突发水污染事故防控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防控管理 水污染事故 突发事故 防控管理体系建设 滨海工业带
下载PDF
地下水中阴离子对球磨零价铁除砷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秋龙 杨昱 +6 位作者 夏甫 贾永锋 廉新颖 徐祥健 冯帆 张妍 姜永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28-2033,共6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下几种阴离子(NO_3^-、SO_4^(2-)、H_2PO_4^-、SiO_3^(2-))对球磨零价铁(BZVI)除砷规律的影响,探讨了上述阴离子对BZVI氧化As(Ⅲ)能力的影响,三价砷及五价砷的转化机制,及BZVI腐蚀产物.研究证实,不同浓度的NO_3^-和SO_4^(... 研究了不同浓度下几种阴离子(NO_3^-、SO_4^(2-)、H_2PO_4^-、SiO_3^(2-))对球磨零价铁(BZVI)除砷规律的影响,探讨了上述阴离子对BZVI氧化As(Ⅲ)能力的影响,三价砷及五价砷的转化机制,及BZVI腐蚀产物.研究证实,不同浓度的NO_3^-和SO_4^(2-)对砷去除效率影响不显著,但是随着H_2PO_4^-和SiO_3^(2-)浓度升高,溶液中As(Ⅴ)分别由25.1%上升到83.6%和下降到3.8%;通过SEM和拉曼光谱分析发现,H_2PO_4^-促进BZVI的腐蚀,导致As(Ⅲ)氧化能力增强;而铁表面形成二氧化硅聚合物或非晶固相则是SiO_3^(2-)降低BZVI对砷氧化和吸附能力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砷污染 球磨零价铁(BZVI) 阴离子
下载PDF
锰氧化物对水体中铊的去除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良静 尚长健 +5 位作者 韩旭 徐祥健 夏甫 邓圣 杨昱 姜永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87-1396,共10页
铊(Tl)是国际公认的优先控制的13种金属污染物之一,近些年频繁发生的水体Tl污染事件推动了Tl去除研究工作的进展,作为去除Tl的高效吸附剂、催化剂和氧化剂,锰氧化物是研究热点之一.该研究综述了Tl在合成锰氧化物、矿物锰氧化物、改性锰... 铊(Tl)是国际公认的优先控制的13种金属污染物之一,近些年频繁发生的水体Tl污染事件推动了Tl去除研究工作的进展,作为去除Tl的高效吸附剂、催化剂和氧化剂,锰氧化物是研究热点之一.该研究综述了Tl在合成锰氧化物、矿物锰氧化物、改性锰氧化物及锰氧化物复合材料上的吸附特征,总结了pH、共存离子和有机质对锰氧化物去除Tl的影响,深入探讨了Tl在锰氧化物上的吸附机制.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经过科学改性的锰氧化物及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吸附选择性、可重复利用及易分离方面表现出更好的Tl去除效果.pH主要通过静电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影响锰氧化物对Tl的去除机制,是影响锰氧化物去除Tl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共存离子和有机质分别通过竞争吸附位点和络合作用的方式抑制锰氧化物对Tl的吸附;锰氧化物去除Tl的主要机制为络合作用、氧化沉淀和静电引力,矿物锰氧化物还可以依靠离子交换和同位素分馏作用去除Tl.锰氧化物对Tl去除机制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以及不同晶型结构锰氧化物及锰氧化物与微生物的结合对地下水中Tl的去除技术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氧化物 去除机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预处理方式对氧化-还原联合技术修复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夏甫 杨昱 +4 位作者 万朔阳 郜普闯 韩旭 姜永海 徐祥健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01-2010,共10页
为了探究氧化与还原预处理对氧化-还原联合技术修复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影响,选取2,4-DNT(2,4-二硝基甲苯)为研究对象,构建过硫酸盐/铁炭修复技术体系,分别设置2个试验槽,一个试验槽以过硫酸盐作为氧化预处理联合以铁炭作为还原后处理,... 为了探究氧化与还原预处理对氧化-还原联合技术修复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影响,选取2,4-DNT(2,4-二硝基甲苯)为研究对象,构建过硫酸盐/铁炭修复技术体系,分别设置2个试验槽,一个试验槽以过硫酸盐作为氧化预处理联合以铁炭作为还原后处理,另一个试验槽以铁炭作为还原预处理联合以过硫酸盐作为氧化后处理,对比研究构建的氧化-还原联合系统中不同氧化与还原预处理方式对2,4-DNT去除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过硫酸盐氧化材料填充位置显著影响试验槽pH和ORP(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在运行周期5 PV(PV为孔隙体积,1 PV时间约为4 h)内,pH可显著增至11左右,ORP值达到最高.②在运行周期5 PV内,氧化填充层S 2O 82-浓度和还原填充层Fe 2+浓度均显著降低.③在运行周期5 PV内,随运行周期的增加,以过硫酸盐作为氧化预处理联合以铁炭作为还原后处理的协同技术体系对2,4-DNT的去除效果显著降低,以铁炭作为还原预处理联合以过硫酸盐作为氧化后处理的协同技术体系对2,4-DNT的去除率维持在100%.④通过液相-质谱联用技术,识别构建的氧化-还原联合技术体系内2,4-DNT降解的主要中间产物,同时结合铁炭微电解还原机制和过硫酸盐氧化机制提出了2,4-DNT协同处理机制及其可能的降解路径.研究显示,还原预处理更有利于氧化-还原联合技术对地下水中2,4-DNT的去除,可为有效处理硝基苯化合物污染地下水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预处理 还原预处理 2 4-二硝基甲苯 中间产物 降解机制
下载PDF
草酸改性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地下水中2,4-DNT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叔璇 韩旭 +4 位作者 夏甫 杨昱 徐祥健 邓圣 姜永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2,4-二硝基甲苯(2,4-DNT)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储存和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已然成为地下水中常见有毒有害污染物之一,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以草酸与商品零价铁为原料,通过球磨法制备草酸化零价铁(OA-ZVI^(bm))... 2,4-二硝基甲苯(2,4-DNT)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储存和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已然成为地下水中常见有毒有害污染物之一,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以草酸与商品零价铁为原料,通过球磨法制备草酸化零价铁(OA-ZVI^(bm)),并研究其活化过硫酸盐(PS)降解2,4-DNT的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活化剂进行表征,并考察活化剂和PS投加量、溶液初始pH及无机阴离子对2,4-DNT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通过球磨改性,零价铁表面氧化层被草酸亚铁壳层代替,加速铁核腐蚀生成Fe^(2+)催化PS.②在pH=7、0.2 g/L OA-ZVI^(bm)和5 mmol/L PS的条件下,4.0 h内对50 mg/L 2,4-DNT降解率达到87.6%,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③2,4-DNT降解率随OA-ZVI^(bm)和PS投加量增加以及溶液初始pH的降低增加,但高浓度PS会抑制2,4-DNT的降解;NO^(−)_(3)、CO^(2−)_(3)、Cl^(−)和SO^(2−)_(4)通过淬灭自由基或者与亚铁离子发生共沉淀,对降解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④自由基淬灭试验表明,体系中同时产生SO^(·−)_(4)、·OH和1O2,但SO^(·−)_(4)在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⑤降解中间产物鉴定表明,通过脱硝和氧化反应,2,4-DNT被降解成包括间苯二酚、丙二酸在内的毒性较小分子,可生化性显著提高.研究显示,OA-ZVI^(bm)能够高效活化PS,实现对地下水2,4-DNT的显著降解,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草酸 过硫酸盐(PS) 2 4-二硝基甲苯(2 4-DNT) 硫酸根自由基(SO_(4)^(·−))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吸附去除水中有机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邓圣 胡宇晗 +7 位作者 杨昱 韩旭 夏甫 肖翰 鞠天宇 吴叔璇 徐祥健 姜永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35-2446,共12页
有机砷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家禽养殖中被广泛使用,并伴随着家禽粪便大量进入环境中.进入环境后有机砷容易被生物降解或(光)化学氧化转化为剧毒的无机砷,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高效处理有机砷污染受到广泛关注.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 有机砷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家禽养殖中被广泛使用,并伴随着家禽粪便大量进入环境中.进入环境后有机砷容易被生物降解或(光)化学氧化转化为剧毒的无机砷,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高效处理有机砷污染受到广泛关注.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因其具有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大、孔道尺寸可调、易功能化改性和材料性能可定制等特点,在水体污染物的去除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目前MOFs材料作为吸附剂去除水环境中有机砷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吸附有机砷MOFs材料的种类、制备方法和吸附性能,总结了MOFs材料吸附有机砷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归纳了不同类型MOFs材料吸附的再生方法和稳定性.最后,指出了当前MOFs存在的技术缺陷及限制工程应用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及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砷 金属有机框架 吸附机理 再生性能
下载PDF
氟化有机硅防覆冰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5
作者 姚盼 夏富 +1 位作者 贾波 郑楠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CAS 2024年第3期30-33,36,共5页
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和电力传输等领域,设施表面结冰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以及经济损失,成为目前工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合成氟化聚硅氧烷,再引入聚脲结构,固化后制得氟化有机硅防覆冰涂层(FPUI)。通过对涂覆于碳钢上的FPUI进行污染物... 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和电力传输等领域,设施表面结冰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以及经济损失,成为目前工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合成氟化聚硅氧烷,再引入聚脲结构,固化后制得氟化有机硅防覆冰涂层(FPUI)。通过对涂覆于碳钢上的FPUI进行污染物液滴静态接触角测试以及液滴的冻结时间、冰的粘附强度测试等,对FPUI的防污性能、防覆冰性能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FPUI对水的静态接触角、滑动角分别为141.71°和19.04°,对酸、碱、盐等污染物的静态接触角分别为120.37°、130.12°和136.84°。冰柱在FPUI上的粘附强度为60.50kPa,冻结时间为82s。该FPUI涂层表现出优越的防污染物附着及防覆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有机硅 涂层 防覆冰 防污
原文传递
Estimating global prevalence,incidence,and outcome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from 2000 to 2021: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被引量:6
16
作者 Jiaye Liu Ye Tian +5 位作者 xia fu Chunyang Mu Menglin Yao Yinyun Ni Yong Liu Zhihui L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4期1682-1691,共10页
Background:The increasing burde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worldwide imposes an emerging public health issue.We perform the current study to estimate the global prevalence,incidence,disease progressio... Background:The increasing burde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worldwide imposes an emerging public health issue.We perform the current study to estimate the global prevalence,incidence,disease progression,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NAFLD.Methods:A systematic search was conducted in 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and Cochrane CENTRAL that screened articles in English language published from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21.NAFLD prevalence,incidence,rate of disease progression,and outcomes were calculated with the DerSimonian-Laird random effects model with arcsine transformation.Results:Our search identified 59,156 records,of which 578 studies fulfilled our inclusion criteria.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NAFLD was 29.38%(95%confidence interval[CI]28.09-30.69)regardless of the diagnostic techniques.Looking at the group in which the diagnosis was made by ultrasound exclusively,the pooled prevalence was 30.49%(95%CI 29.55-31.43).NAFLD has become more prevalent during the year 2011-2021(31.63%,95%CI 30.23-33.04)compared with year 2000-2010(27.94%,95%CI 26.23-29.69).The pooled estimation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prevalence was 8.26%(95%CI 1.13-21.01),46.49%(95%CI 35.93-57.20),and 46.72%(95%CI 37.57-55.98)in general population,NAFLD patients,and severe/morbidly obese patients,respectively.Based on a total of 110,142 newly developed NAFLD patients,the pooled incident rate was estimated as 46.24 cases per 1000 person-years(95%CI 43.21-49.30).In patients with NAFLD,the incident rat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as 1.46(95%CI 0.90-2.03)cases per 1000 person-years.The overall pooled estimate of NAFLD related mortality was 23.91(95%CI 13.55-37.18)death per 1000 person-years.Conclusions:The prevalence of NAFLD is increasing globally.It is contributing to poor clinical outcomes includ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death.Rising awareness and urgent actions are warranted to control the NAFLD pandemic across the globe.Registration:PROSPERO,No.CRD42020171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IDENC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OUTCOME PREVALE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