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改性生物炭捕集水体磷机制及农田资源化回用进展
1
作者 张峻霄 夏桂敏 +2 位作者 刘啸威 吴奇 迟道才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06-112,共7页
利用铁改性生物炭从富营养化水体中捕集磷,将其回用于农田,是高效利用生物质、促进磷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铁改性生物炭对磷的吸附效率受制备方式和水环境的影响极大。为促进富营养化水体磷的捕集效率和再利用,本文总结了... 利用铁改性生物炭从富营养化水体中捕集磷,将其回用于农田,是高效利用生物质、促进磷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铁改性生物炭对磷的吸附效率受制备方式和水环境的影响极大。为促进富营养化水体磷的捕集效率和再利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铁改性生物炭(Fe-B)的制备方法及其对水体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阐述了Fe-B对磷的吸附机制,分析了pH值、共存离子、生物炭用量和温度对Fe-B吸附磷酸盐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农田资源化再利用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富营养化水体磷捕集与资源化再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改性生物炭 富营养化水体 吸附 农田
下载PDF
覆膜条件下铁改性磷负载生物炭对花生磷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夏桂敏 刘宇庭 +3 位作者 罗秀兰 逄彧广 郑俊林 迟道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76-187,共12页
为探究覆膜条件下铁改性磷负载生物炭对花生植株磷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该研究于2021和2022年设置盆栽裂区试验,研究不同覆膜方式(覆膜处理(M1)和无膜处理(M0))下,铁改性磷负载生物炭处理(常规施磷量+无生物炭处理(P1C0)、3/4常规施磷量+... 为探究覆膜条件下铁改性磷负载生物炭对花生植株磷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该研究于2021和2022年设置盆栽裂区试验,研究不同覆膜方式(覆膜处理(M1)和无膜处理(M0))下,铁改性磷负载生物炭处理(常规施磷量+无生物炭处理(P1C0)、3/4常规施磷量+7.5 t/hm^(2)铁改性磷负载生物炭处理(P2C1)、3/4常规施磷量+15 t/hm^(2)铁改性磷负载生物炭处理(P2C2)、2/3常规施磷量+7.5 t/hm^(2)铁改性磷负载生物炭(P3C1)、2/3常规施磷量+15 t/hm^(2)铁改性磷负载生物炭(P3C2))对花生植株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磷素利用、土壤有效磷含量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M0处理相比,M1处理下花生苗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7.6%和29.1%、12.4%和25.9%、14.9%和16.0%、6.5%和14.8%,饱果期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分别提高了17.7%和18.8%(2 a平均)。同一覆膜方式下,从苗期至饱果期,花生净光合速率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花针期达到最大值。与P1C0处理相比,P2C1处理饱果期土壤有效磷含量、花生植株磷素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为13.5%、14.3%、6.5%和10.2%(2 a平均)。不同覆膜方式和铁改性磷负载生物炭处理中,M1P2C1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植株磷素积累量、饱果期干物质量及产量均为最优,花生产量较M0P1C0处理(常规处理)提高了40.4%(2 a平均)。因此,覆膜处理结合3/4常规施磷量和7.5 t/hm^(2)铁改性磷负载生物炭可通过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促进植株对磷素的吸收利用,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量,最终实现花生增产。研究结果可为花生田减磷增效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 产量 铁改性磷负载生物炭 磷素利用 土壤有效磷 花生
下载PDF
生物炭基肥和水分胁迫对花生产量、耗水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淑君 夏桂敏 +3 位作者 李永发 王玮志 迟道才 陈涛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85-290,301,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生物炭基肥施用量下水分胁迫对花生栽培的应用潜力,运用自动遮雨棚花生盆栽试验,对不同生物炭基肥施用量(0,750,1 500kg/hm2)和不同水分胁迫程度(常规控水,70%~75%田间持水量;中度水分胁迫,60%~65%田间持水量;重度水分胁迫,... 为了探究不同生物炭基肥施用量下水分胁迫对花生栽培的应用潜力,运用自动遮雨棚花生盆栽试验,对不同生物炭基肥施用量(0,750,1 500kg/hm2)和不同水分胁迫程度(常规控水,70%~75%田间持水量;中度水分胁迫,60%~65%田间持水量;重度水分胁迫,50%~55%田间持水量)对花生产量、耗水和其养分吸收特征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入750,1 500kg/hm2生物炭基肥可提高0—15cm土层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植株地上部分氮钾养分吸收和水分生产率;除重度水分胁迫外,其他两种控水水平均能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促进植株营养吸收,进而提高产量;中度水分胁迫下,施入750,1 500kg/hm2生物炭基肥,较无生物炭基肥可显著提高植株地上部分氮钾吸收,增产40.48%和37.71%,提高水分生产率53.8%和9.9%。研究结果可为生物炭基肥在干旱地区花生生产的应用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生物炭基肥 水分胁迫 水分生产率 养分吸收
下载PDF
‘寒富’苹果树茎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6
4
作者 夏桂敏 孙媛媛 +2 位作者 王玮志 吴奇 迟道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1-714,共14页
【目的】果树蒸腾规律集中体现在其茎流特征上,研究东北地区‘寒富’苹果Malus pumila Mill(‘Hanfu’)树蒸腾耗水规律,为制定适宜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热扩散式茎流计(TDP)于2017年5—10月连续监测‘寒富’苹果树幼果... 【目的】果树蒸腾规律集中体现在其茎流特征上,研究东北地区‘寒富’苹果Malus pumila Mill(‘Hanfu’)树蒸腾耗水规律,为制定适宜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热扩散式茎流计(TDP)于2017年5—10月连续监测‘寒富’苹果树幼果期至落叶期的茎流速率,用果园内自动气象站获取气象数据;分析‘寒富’苹果树茎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建立树干茎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结果】‘寒富’苹果树单日茎流速率呈现昼高夜低的单峰"几"字型变化,夜间茎流速率变化稳定,零点到日出的时间段内茎流速率变化平缓且接近于0,日落后到次日零点的时间段内仍然保持较高的茎流速率水平。果树生长周期中,茎流启动时间和下降时间较集中,到达峰值的时间较分散。夜间茎流量占比为10月>9月>5月>6月>8月>7月,10月夜间茎流量占比达到33.69%,7月夜间茎流量占比仅为4.57%。瞬时尺度下环境因子与‘寒富’果树茎流相关性程度大小为:太阳辐射>大气温度>风速>水汽压差>相对湿度>30 cm土层温度;‘寒富’苹果树茎流速率和各环境因子的多元回归方程为:V=6.441+0.012Rn+1.874T-0.577Ts,5cm+1.915Ws-9.766VPD-0.362RH,方程的相关系数R^2为0.842。茎流与10 cm土层含水率在日尺度下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521,与其他土层含水率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东北冷凉地区‘寒富’苹果树在6—9月蒸腾量较大,蒸腾受太阳辐射、风速等环境因子影响程度高,应注意在果实膨大期,尤其7、8月及时补充灌水,灌水时间宜避开太阳辐射最强的时间段,选在日出前或在日落后,以减少蒸发造成的水分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富苹果树 茎流速率 夜间茎流 热扩散探针法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灌溉方式与生物炭对花生根系、磷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夏桂敏 王宇佳 +2 位作者 王淑君 杨情峰 迟道才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6-326,共11页
为确定花生最佳灌溉方式和生物炭用量,于2018—2019年连续2年在辽西北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实验站开展大田试验。以小白沙1016花生为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沟灌(F)、滴灌(D)和膜下滴灌(M)3种灌溉方式,副区设置0 t/hm^(2)(B0)、10 ... 为确定花生最佳灌溉方式和生物炭用量,于2018—2019年连续2年在辽西北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实验站开展大田试验。以小白沙1016花生为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沟灌(F)、滴灌(D)和膜下滴灌(M)3种灌溉方式,副区设置0 t/hm^(2)(B0)、10 t/hm^(2)(B10)、20 t/hm^(2)(B20)、40 t/hm^(2)(B40)4个生物炭用量水平,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和生物炭用量互作对土壤有效磷含量、花生根系形态及磷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生物炭用量存在显著互作效应。10 t/hm^(2)生物炭处理在膜下滴灌下获得最高产量,2年平均增产14.2%。生物炭能够有效促进花生根系形态的优化,且在膜下滴灌下施用10 t/hm^(2)生物炭可明显增加花生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与不施生物炭相比,10 t/hm^(2)生物炭处理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植株磷素积累量,其中以膜下滴灌与10 t/hm^(2)生物炭耦合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因此,MB10处理为本试验最佳耦合模式,此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互作效应,通过创造良好花生根系形态,增强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进而促进植株对磷素的吸收积累,最终实现花生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膜下滴灌 生物炭 根系形态 产量 磷素
下载PDF
生育期连续调亏灌溉对花生光合特性和根冠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夏桂敏 汪千庆 +3 位作者 张峻霄 吴奇 迟道才 张更元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18-328,共11页
为研究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花生生育期复水对叶片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进而分析其补偿效应,于2018—2019年在辽西北阿尔乡灌溉试验站进行了膜下滴灌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花生的花针期(H,主区)、结荚期(J,副区)设置重度... 为研究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花生生育期复水对叶片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进而分析其补偿效应,于2018—2019年在辽西北阿尔乡灌溉试验站进行了膜下滴灌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花生的花针期(H,主区)、结荚期(J,副区)设置重度(H1、J1)、适度(H2、J2)和无亏(H3、J3)3个水平的水分胁迫处理,分别对应的土壤计划湿润层含水率下限为55%、65%、70%田间持水率(FC),对比分析了花生叶片光合特性、根冠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单生育期重度水分胁迫处理(H1、J1)复水后叶片光合特性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抑制了花生根冠干物质的积累;适度水分胁迫处理(H2、J2)复水后产生的光合超补偿效应,使花生在生育末期根冠干物质积累高于无亏处理;而连续适度水分胁迫处理(H2J2)复水后叶片能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根冠干物质,形成有利的根冠比。在2018—2019年的所有处理中,与H3J3处理相比,H2J2处理两年分别增产12.44%、11.98%(p<0.05),分别节水9.32%(p>0.05)和14.23%(p<0.0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2.32%、27.78%(p<0.05)。在辽西北地区,于花生花针期、结荚期施加适度水分胁迫是兼顾节水、增产的适宜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调亏灌溉 光合特性 补偿效应 后效性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耦合施氮量对花生光合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夏桂敏 罗秀兰 +2 位作者 聂修平 郑俊林 迟道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67-75,共9页
为探究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施氮量对花生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于2020和2021年设置测坑裂区试验,研究充分灌溉(IF,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70%~75%)和调亏灌溉(IRD,花针期和饱果期控水下限均为田间持水量的55%~60%下,施氮量(0(N0)... 为探究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施氮量对花生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于2020和2021年设置测坑裂区试验,研究充分灌溉(IF,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70%~75%)和调亏灌溉(IRD,花针期和饱果期控水下限均为田间持水量的55%~60%下,施氮量(0(N0)、50(N50)、100(N100))kg/hm^(2)对花生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充分灌溉相比,花针期调亏灌溉降低了花生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结荚期复水后,由于补偿效应,调亏灌溉处理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高于充分灌溉。调亏灌溉耦合100kg/hm^(2)氮肥处理(IRDN100)显著提高了花针期和结荚期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P<0.05),且花生产量最高,较传统水氮处理(IFN100)2 a平均提高了13.4%(P<0.05)。与传统水氮处理相比,IRDN100处理生产的花生具有相对较高的蛋白质、油脂、油酸、亚油酸含量及油亚比,即出油量和储存品质均较好。因此,IRDN100处理不仅能节水增产,还能改善花生品质,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实现花生节水提质增效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蒸腾 花生 水分亏缺 补偿效应 水氮耦合 光合特性 品质
下载PDF
调亏灌溉下施氮量对农田CO_(2)固定排放和花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夏桂敏 王瑞敏 +3 位作者 黄旭 聂修平 郑俊林 迟道才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49-358,共10页
为探究调亏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辽宁地区花生农田CO_(2)固定排放的影响,于2018、2019年设置测坑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全生育期充分灌溉(F)和花针期、饱果期调亏灌溉(D))下施氮量(0 kg/hm^(2)(N0)、50 kg/hm^(2)(N50)、100 kg/hm^... 为探究调亏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辽宁地区花生农田CO_(2)固定排放的影响,于2018、2019年设置测坑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全生育期充分灌溉(F)和花针期、饱果期调亏灌溉(D))下施氮量(0 kg/hm^(2)(N0)、50 kg/hm^(2)(N50)、100 kg/hm^(2)(N100)、150 kg/hm^(2)(N150))对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固碳量及产量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F处理相比,D处理下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固碳量及产量分别提高了7.59%、15.08%和7.16%(2年平均)。两种灌溉模式下,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固碳量及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100 kg/hm^(2)施氮水平下达到最大值。从苗期至饱果期,花生农田土壤CO_(2)排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花针期达到最大值。与F处理相比,D处理显著降低了花针期、结荚期及饱果期土壤CO_(2)平均排放量及全生育期CO_(2)累积排放量。两种灌溉模式下,土壤CO_(2)排放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相同施氮水平下,调亏灌溉较充分灌溉处理显著降低了全生育期CO_(2)累积排放量,DN100处理较FN100处理CO_(2)累积排放量降低了7.51%(2年平均)。不同水氮处理下,DN100处理花生植株固碳量和产量最大,且CO_(2)排放量较低,是花生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农田 调亏灌溉 施氮量 固碳量 产量
下载PDF
花生补灌条件下施氮对土壤氮素吸收与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胡家齐 夏桂敏 +2 位作者 张 张柏纶 迟道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6-105,共10页
为提高辽西地区花生产量和水氮利用率,本文以‘白沙1016’为对象,采取裂区试验,主区为雨养(W0)和测墒补灌(W1)两种灌溉模式,子区为0 kg·hm^(-2)(N0)、40 kg·hm^(-2)(N1)、60 kg·hm^(-2)(N2)和80 kg·hm^(-2)(N3)4个... 为提高辽西地区花生产量和水氮利用率,本文以‘白沙1016’为对象,采取裂区试验,主区为雨养(W0)和测墒补灌(W1)两种灌溉模式,子区为0 kg·hm^(-2)(N0)、40 kg·hm^(-2)(N1)、60 kg·hm^(-2)(N2)和80 kg·hm^(-2)(N3)4个施氮水平,研究施氮对测墒补灌条件下花生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及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雨养和测墒补灌条件下,花生成熟期的单株干物质量分别为64.66~74.92 g和71.65~92.81 g,以W1N3处理最高,W0N0最低,且随施氮量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花生植株氮积累量随施氮量变化趋势与干物质量一致,W1N2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氮素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测墒补灌优化了花生植株中氮素的分配,延长了叶片氮素积累时长,同时提高了叶片氮素向荚果的转移量,继而相对雨养处理显著增加了花生荚果氮积累量所占植株氮积累总量的比重(氮收获系数)2.13%、氮肥农学利用率78.57%、氮肥表观回收率25.90%。花生收获后,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内,占0~60 cm土层的77.75%,且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高而增加,但补灌会使土壤硝态氮下移造成硝态氮淋失。因此,综合考虑水氮利用效率,在辽西半干旱地区推荐W1N2为适宜花生生产水氮管理,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6 485.03 kg·hm^(-2)、2.02 kg·m^(-3)和10.21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雨养 测墒补灌 施氮量 氮素吸收与转化 硝态氮 水氮利用率
下载PDF
斜发沸石对干湿交替稻田土壤速效钾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夏桂敏 刘光辉 +3 位作者 沙炎 赵清 张丰 陈涛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01-109,共9页
为了进一步探究斜发沸石在干湿交替稻田中的应用潜力,设置不同灌溉模式(淹灌和干湿交替灌溉)和不同斜发沸石用量(0、5、10t/hm^2)的大田裂区试验,对2017-2018年稻田土壤速效钾动态变化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增施斜发沸石显著... 为了进一步探究斜发沸石在干湿交替稻田中的应用潜力,设置不同灌溉模式(淹灌和干湿交替灌溉)和不同斜发沸石用量(0、5、10t/hm^2)的大田裂区试验,对2017-2018年稻田土壤速效钾动态变化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增施斜发沸石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在10t/hm^2水平下产量最高,增产率达8.7%~22.3%。斜发沸石对稻田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植株地上部钾素积累的提高有显著正效应,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期植株地上部钾素积累量,提高幅度分别为11.81%~21.42%(2017年)、9.69%~23.79%(2018年)。通径分析表明,斜发沸石增产是因为其显著增加了分蘖肥期和穂肥期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了抽穗开花期和黄熟期地上部钾素积累。研究可为揭示干湿交替灌溉下提高钾肥利用效率的应用潜力,并一定程度上缓解稻田缺钾的局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灌溉 水稻 干湿交替 产量
下载PDF
氮负载生物炭对干湿交替稻田水土生态环境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依 焦艳婷 +5 位作者 王延智 夏桂敏 陈涛涛 吴奇 迟道才 史鸿儒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6-234,243,共10页
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减少稻田氮素流失、改善稻田局部水体养分负载过重的问题,采用盆栽试验,通过生物炭吸附富营养水中的养分后再利用于盆栽水稻,设置主区为持续淹水灌溉(I F)与干湿交替灌溉(I A),... 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减少稻田氮素流失、改善稻田局部水体养分负载过重的问题,采用盆栽试验,通过生物炭吸附富营养水中的养分后再利用于盆栽水稻,设置主区为持续淹水灌溉(I F)与干湿交替灌溉(I A),副区为1个对照(常规施氮,N1C0)与4种不同用量的氮肥与氮负载生物炭处理(N3/4C1、N3/4C2、N1/2C1、N1/2C2),其中N3/4、N1/2表示氮肥施入量为当地传统施氮量(N1)的3/4,1/2倍;C1、C2分别为10 t/hm^2和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结果表明:(1)减少氮肥施入配施氮负载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常规施氮处理田面水的pH;(2)常规施氮肥处理下,干湿交替灌溉(I A)田面水NH 4^+-N平均浓度较持续淹水灌溉(I F)高8.0%,但是添加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后,干湿交替灌溉田面水NH 4^+-N平均浓度低于持续淹水灌溉处理;(3)水稻生育后期,氮负载生物炭对NH 4^+-N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而在干湿交替灌溉中,减施氮肥配合添加氮负载生物炭处理较N1C0处理降低了田面水NO 3^--N浓度;(4)减施氮肥配合添加氮负载生物炭可提高水稻分蘖率,而添加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在氮肥施用量较少时,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有效分蘖率。综上,氮负载生物炭不仅可以降低富营养水中30.8%含氮量,还能显著降低施肥初期水稻田面水中NH 4^+-N浓度,降低流失风险,延长NH 4^+-N的释放时间而减少1/4的施氮量和保证水稻生育末期的氮素需求,从而有利于水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稻田 减氮 氮负载生物炭
下载PDF
沈阳市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及水质变化趋势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悦 夏桂敏 +1 位作者 王铁良 陈涛涛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4-151,共8页
针对仅用水质达标率并不能全面评价区域水资源保护现状的问题,根据沈阳市18个水功能区2012—2015年的监测历史资料,利用达标率法和基于改进的变权物元可拓模型对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阐明水质达标率和综合水质变化趋势... 针对仅用水质达标率并不能全面评价区域水资源保护现状的问题,根据沈阳市18个水功能区2012—2015年的监测历史资料,利用达标率法和基于改进的变权物元可拓模型对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阐明水质达标率和综合水质变化趋势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和贡献率法分析了沈阳市水功能区水质产生变化的主要贡献因子。结果表明:沈阳市水功能区水质有快速好转的趋势,但现阶段达标率仍普遍偏低,其中BOD_5、NH_4^+-N达标率较低,18个水功能区平均值仅为66.7%和66.9%;水质好转的潜在影响因子的大小排序是:COD>COD_(Mn)>BOD_5>NH_4^+-N,但前3者对水功能区综合水质改善的贡献不大。NH_4^+-N是最主要的贡献因子,平均贡献率达161.8%,因为NH_4^+-N的生产弹性虽不大,但其单项水质增幅明显。研究成果可为评价沈阳市水功能区水质现状和明晓今后工作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功能区 水质 贡献率 灰色关联度 物元可拓模型 水环境保护 水生态文明建设 城乡水质监控体系
下载PDF
Impacts of nitrogen and zeolite managements on yield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ice grain 被引量:12
13
作者 Wu Qi xia guimin +3 位作者 Chen Taotao Chi Daocai Jin Ye Sun Dehu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6年第5期93-100,共8页
Zeolite(Z)can hold soil water and nutrient to obtain a higher yield on introduction into moist soil.However,the effects of Z and nitrogen(N)managements on rice grain quality is unclear.Therefore,the effects of differe... Zeolite(Z)can hold soil water and nutrient to obtain a higher yield on introduction into moist soil.However,the effects of Z and nitrogen(N)managements on rice grain quality is unclear.Therefore,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Z(Z0:0 t/hm^(2);Z0.9 and Z0.22:10 t/hm^(2)in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of 0.45-0.9 mm and 0.17-0.22 mm in diameter)and N(N0,N52.5,N105,N157.5:0 kg/hm^(2),52.5 kg/hm^(2),105 kg/hm^(2),157.5 kg/hm^(2)),and Z(Z0,Z10:0 t/hm^(2),10 t/hm^(2))and application frequencies of N on rice yield and grain quality were investigated in 2014 and 2015 in Northeast coastal region of China where Z10 was extended to use in large areas.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N and Z application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yields of rough rice(RRY),brown rice,milled rice and head rice.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Z0.9 and Z0.22.The chalkiness area,length-width ratio and head rice rate were not influenced by Z and N applications.However,Z applicat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chalk rate and slightly increased amylose content(AC)but mattered little to taste value(TV)of rice and rice cooking quality.N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rice protein content(PC)but lessen the TV and breakdown value;the order of influence degree on rice yield increasing was as follows:CRF2(third-split fertilization with Z10),CRF1(basal fertilization one time with Z10),U2(urea:third-split fertilization without Z)and U1(basal fertilization one time without Z).Both CRF1 and CRF2 greatly enhanced the RRY.However,CRF1 was recommended for clear decrease in labor and fuel for growers.Compared with treatments of U1 and CRF1,CRF2 and U2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AC.PC exhibited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 to TV and greatly determined the rice eating quality and cooking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grain quality rice yield NITROGEN ZEOLIT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原文传递
抗肿瘤小分子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14
作者 黄平 王冠春 +8 位作者 周永丰 朱新远 黄卫 颜德岳 马洁 袁伟 解亦斌 夏桂民 刘明亮 《中国基础科学》 2019年第5期13-19,F0003,共8页
传统小分子化疗药物存在诸多缺点,如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大、血液清除快、选择性差、缺乏靶向性和易产生多药耐药性等。虽然采用纳米载体能有效解决小分子化疗药物递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但纳米载体本身并... 传统小分子化疗药物存在诸多缺点,如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大、血液清除快、选择性差、缺乏靶向性和易产生多药耐药性等。虽然采用纳米载体能有效解决小分子化疗药物递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但纳米载体本身并没有治疗活性,而且在降解、代谢和排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肾脏或其他器官产生炎症或毒副作用,难以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认证,严重阻碍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此,构建无需载体的抗肿瘤小分子纳米药物自递送系统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而且临床应用价值巨大。本文综述了基于两亲性药-药缀合物(Amphiphilic drugdrug conjugate,ADDC)策略,构建不同小分子纳米药物自递送系统及其在恶性肿瘤化疗、联合治疗及诊疗中的应用,并对基于ADDC小分子纳米药的临床转化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纳米药 两亲性药-药缀合物 化疗 联合治疗 诊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