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粮组成及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夏邹 冯江鑫 +10 位作者 蒋俊劼 陈代文 余冰 何军 虞洁 毛湘冰 罗玉衡 黄志清 罗钧秋 阎辉 郑萍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594-3604,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组成及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采用2×2双因子试验设计,选择体况相似、胎次接近的24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仔猪72头,根据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个处理,分别饲喂无...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组成及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采用2×2双因子试验设计,选择体况相似、胎次接近的24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仔猪72头,根据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个处理,分别饲喂无抗复杂饲粮、无抗简单饲粮、有抗复杂饲粮和有抗简单饲粮,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仔猪。抗生素添加75 mg/kg金霉素和50 mg/kg吉他霉素(按有效成分计)。试验期共21 d。结果表明:1)与简单饲粮相比,复杂饲粮显著降低了试验第1~7天、第1~21天的仔猪料重比(F/G)和腹泻率(P<0.05),显著提高了试验第1~7天仔猪的平均日增重(ADG)(P<0.05),显著提高了仔猪回肠的绒隐比、空肠的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上调了空肠闭合蛋白(OCLN)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提高了空肠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子因子-β1(TGF-β1)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回肠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P<0.05)。2)与无抗饲粮相比,有抗饲粮显著提高了试验第1~7天和第1~21天仔猪的ADG及试验第1~21天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第22天的末重(P<0.05),显著降低了试验第1~7天、试验第1~21天仔猪的F/G和腹泻率(P<0.05),显著提高了仔猪回肠的绒隐比(P<0.05),显著提高了空肠和回肠的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降低了仔猪空肠和回肠Toll样受体2(TLR2) 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复杂饲粮可以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降低腹泻率,增强肠道免疫屏障功能;抗生素能够有效抑制腹泻,但对仔猪肠道屏障功能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粮组成 抗生素 断奶仔猪 生长性能 肠道健康
下载PDF
能量和蛋白来源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质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夏邹 叶小刚 +1 位作者 陈代文 郑萍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1-39,共9页
试验旨在探讨饲粮能量和蛋白来源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胴体性状以及肉质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选取DLY育肥猪60头[平均体重(81±7.89) kg],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 试验旨在探讨饲粮能量和蛋白来源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胴体性状以及肉质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选取DLY育肥猪60头[平均体重(81±7.89) kg],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饲粮能量来源包括玉米和小麦,饲粮蛋白来源包括豆粕和菜粕。4个处理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玉米-菜粕型、小麦-豆粕型、小麦-菜粕型饲粮,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①4种饲粮对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但玉米豆粕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②能量和蛋白来源显著影响养分的消化率。与小麦饲粮相比,玉米饲粮极显著提高了粗脂肪、干物质、灰分、钙和磷的消化率以及能量的利用率(P<0.01);与豆粕饲粮相比,菜粕饲粮极显著提高了钙、磷的消化率和能量的利用率(P<0.01),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的消化率(P<0.05)。③与豆粕饲粮相比,菜粕饲粮极显著提高了猪血清尿素氮的含量(P<0.01);与小麦饲粮相比,玉米饲粮显著提高了猪血清总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④玉米豆粕组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玉米菜粕组(P<0.05);与玉米菜粕组相比,小麦菜粕组显著降低了肌肉的蒸煮损失(P<0.05),显著提高了肌内脂肪含量(P<0.05)。由此可见,4种饲粮对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猪养分的表观消化率,且对育肥猪胴体性状、肉质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 蛋白来源 生长育肥猪 生长性能 胴体性状 肉质
下载PDF
黄单胞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作者 胡芬 邹霞 +2 位作者 梅寒 唐清 何进 《计算生物学》 2012年第2期11-25,共15页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是原核生物感知与响应刺激的重要代谢调节机制,广泛参与细菌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本文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利用多序列对比、系统进化树分析、跨膜区分析、二级结构预测等,对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8株黄单胞菌中的双组...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是原核生物感知与响应刺激的重要代谢调节机制,广泛参与细菌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本文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利用多序列对比、系统进化树分析、跨膜区分析、二级结构预测等,对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8株黄单胞菌中的双组分进行系统分类、结构分析和功能预测,初步构建了部分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调控网络关系图,揭示了黄单胞菌致病性与双组份之间的联系,并初步阐明了黄单胞菌种间的进化关系,同时也为寻找新的药物靶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单胞菌 双组分系统 调控网络 致病性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广西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颜志雄 贺哲 +8 位作者 邹霞 韩佳豪 姜玲慧 蓝子清 蔡宇航 冯蓉蓉 苏学权 侯晓晖 李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608-3616,共9页
按人口比例抽取样本、构建少数民族群体心理发展队列是未来大规模队列建设的重要方向.作为个体毕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对学业成就、情绪调控和社会适应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构建广西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队列,揭... 按人口比例抽取样本、构建少数民族群体心理发展队列是未来大规模队列建设的重要方向.作为个体毕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对学业成就、情绪调控和社会适应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构建广西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队列,揭示12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基于《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评估量表》,以在线方式采集132792名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在探究与认知、社会性与情感、语言与交流、美感与表现和健康与体能等5个领域的发展数据.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在探究与认知(median=4.03)、美感与表现(median=4.02)两个领域的发展高于社会性与情感(median=3.89)、语言与交流(median=3.81)和健康与体能(median=3.58);女孩在语言与交流(W=7.58×10^(7),P<0.001,Cliff’s delta=0.14)和美感与表现(W=6.55×10^(7),P<0.001,Cliff’s delta=0.16)领域的发展比男孩的水平高.健康与体能表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小班幼儿健康与体能的发展优于中班和大班幼儿(H=4562.91,P<0.001,η^(2)=0.15);相比其他民族聚居区学龄前儿童,龙胜各族、大化瑶族和巴马瑶族的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初步揭示了广西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为构建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脑智发育队列积累了前期基础,为制定契合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脑智发育特点的民族教育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学龄前儿童 身心发展 脑智发育队列
原文传递
Does the homologous booster with the inactivated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vaccine work for the omicron variant?Real-world evidence from Jilin,China
5
作者 Jun Guo Lei Zha +9 位作者 Kai Zeng Mingyu Shao Dan Chen Bing Wang Yun Zhou Gang Yang Xue Zhang xia zou Yan Zhang Yan K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3期2892-2894,共3页
To the Editor:The latest variant of concern,Omicron,has become the dominant global variant immediately after it was first reported in November 2021.[1]It contains>30 mutations in the spike protein,with 17 mutations... To the Editor:The latest variant of concern,Omicron,has become the dominant global variant immediately after it was first reported in November 2021.[1]It contains>30 mutations in the spike protein,with 17 mutations in the receptor-binding domain,rendering it with increased transmissibility and capacity for immune evasion.[1,2]Moreover,the waning of protection has been observed over time since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vaccination.[3]Therefore,a booster is highly recommended.A large-scale study in the UK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ooster vaccination with either the BNT162b2 or mRNA-1273 indicated that the booster shot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protection against symptomatic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the confirmed Omicron variant infection.[3]However,although the laboratory study has illustrated that the homologous booster with the inactivated COVID-19 vaccine could also yield potent neutralizing activity against the Omicron variant,[4]clinical evidence regar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vaccination program is limi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CCINATION HOMOLOGOUS RENDER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