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膨式介入肺动脉瓣经胸植入术早期疗效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颖 周子秦 +8 位作者 张勇 李晓华 谢年谨 费洪文 刘辉 赵俊飞 庄建 陈寄梅 温树生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2-877,共6页
目的评估使用国产自膨式瓣膜(Salus^(TM))行经胸肺动脉瓣植入术治疗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的早期结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9月2日—2022年11月25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经胸肺动脉瓣植入术患者,对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瓣膜及心脏功能... 目的评估使用国产自膨式瓣膜(Salus^(TM))行经胸肺动脉瓣植入术治疗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的早期结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9月2日—2022年11月25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经胸肺动脉瓣植入术患者,对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瓣膜及心脏功能改善情况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24.5±1.5)岁,平均体重(57.0±3.0)kg。经CT血管成像测得25例患者术前近主肺动脉分叉处、主动脉中段较狭窄处、近右心室流出道瓣膜处收缩期平均直径分别为(31.8±7.4)mm、(30.6±5.9)mm、(38.4±8.0)mm。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瓣膜,术后早期未出现死亡、冠状动脉压迫、支架断裂、瓣膜移位、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心房和右心房上下径指数、右心室流出道前后径指数均明显降低;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反流程度均明显减轻,反流面积指数明显降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国产自膨式肺动脉瓣(SalusTM)行经胸肺动脉植入术,治疗严重肺动脉瓣反流的早期效果良好,长期效果还需大样本长期随访结果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植入 自膨式肺动脉瓣 肺动脉瓣反流 右心室流出道
原文传递
国产Kokaclip^(TM)经导管缘对缘二尖瓣修复系统治疗重度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早期临床疗效的单臂、前瞻性、单组目标值临床试验
2
作者 谭桐 付冰奇 +9 位作者 魏培坚 谢年谨 刘浩忠 李晓艺 王圣文 郭海江 刘健 陈寄梅 庄建 郭惠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5,共7页
目的分析Kokaclip^(TM)经导管缘对缘二尖瓣修复系统治疗重度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是单臂、前瞻性、单组目标值临床试验。纳入2022年6月—2023年1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科接受Kokaclip... 目的分析Kokaclip^(TM)经导管缘对缘二尖瓣修复系统治疗重度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是单臂、前瞻性、单组目标值临床试验。纳入2022年6月—2023年1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科接受Kokaclip^(TM)经导管缘对缘二尖瓣修复系统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对比围术期及随访期间二尖瓣反流的差异,探索研究期间全因死亡、中转开胸、再次手术、严重的反流复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全组共纳入28例,女14例、男14例,平均年龄(70.9±5.4)岁。术前28例(100.0%)患者均被诊断为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Ⅱ型,脱垂宽度为12.5(11.0,16.1)mm,反流程度均达4+,导致肺静脉逆流,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均≥Ⅲ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即刻分别有2例(7.1%),21例(75.0%),5例(17.9%)患者二尖瓣反流改善至0,1+,2+;二尖瓣压差为2.5(2.0,3.0)mm Hg;无死亡、中转开胸,无单边夹持、夹合器脱落、瓣叶损伤等并发症。28例(100.0%)患者均完成术后至少3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9(3.6,6.8)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二尖瓣反流中位数为1.0(1.0,2.0)+,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无3+及以上反流复发、肺静脉逆流和再次手术,无新发二尖瓣狭窄,无不良心血管事件;22例(78.6%)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级或Ⅱ级。结论国产Kokaclip^(TM)经导管缘对缘二尖瓣修复系统在经选择的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临床应用早期结果良好,安全性高,可显著改善二尖瓣反流。期待未来更多的大样本量、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和长期随访以验证该系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 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超声引导 临床疗效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国产自膨式介入肺动脉瓣支架经胸植入术治疗肺动脉瓣反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3
作者 周子秦 黄陶然 +8 位作者 乃吉木丁·阿布都热西提 张勇 袁海云 谢年谨 费洪文 刘辉 庄建 陈寄梅 温树生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5-1312,共8页
目的探索自膨式介入肺动脉瓣支架(SalusTM)经胸植入术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功能不全合并重度肺动脉瓣反流患者术后1年结果。方法按严格的入组、随访标准,前瞻性纳入2021年9月2日—2023年7月18日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经胸肺动脉瓣支架植入术患者... 目的探索自膨式介入肺动脉瓣支架(SalusTM)经胸植入术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功能不全合并重度肺动脉瓣反流患者术后1年结果。方法按严格的入组、随访标准,前瞻性纳入2021年9月2日—2023年7月18日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经胸肺动脉瓣支架植入术患者,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38例肺动脉瓣重度反流患者,其中男23例(60.5%)、女15例(39.5%),平均年龄(24.08±8.12)岁,平均体重(57.66±13.54)kg。患者术前平均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RVEDVI)和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igh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index,RVESVI)分别为(151.83±42.84)mL/m^(2)和(83.34±33.05)mL/m^(2)。所有患者均成功行经胸自膨式肺动脉瓣支架植入术,其中3例(7.9%)患者术中出现瓣膜支架移位。围术期并发症包括术后下壁心肌梗死1例(2.6%),术后伤口愈合不良1例(2.6%)。中位随访时间12.00(6.00,17.50)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或再干预患者,无复发肺动脉瓣重度反流患者,3例(7.9%)患者出现胸闷、胸痛,1例(2.6%)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右心房上下径、右心室上下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均显著减小,肺动脉瓣反流程度改善(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RVEDVI和RVESVI分别降至(109.51±17.13)mL/m^(2)和(55.88±15.66)mL/m^(2)(P<0.01)。结论自膨式肺动脉瓣支架经胸植入术治疗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安全、有效,患者术后1年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膨式肺动脉瓣支架 肺动脉瓣反流 右心室流出道 右心功能
原文传递
国产Renatus^(■)球囊扩张式介入瓣膜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早期临床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4
作者 谭桐 吴宏祥 +11 位作者 付冰奇 谢年谨 郭海江 臧鑫 李晓艺 刘浩忠 王若冰 刘健 黄焕雷 陈寄梅 庄建 郭惠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4-220,共7页
目的总结Renatus^(■)球囊扩张(球扩)式介入瓣膜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11月—2022年4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Renatus^(■)球扩式介入瓣膜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共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龄(73.... 目的总结Renatus^(■)球囊扩张(球扩)式介入瓣膜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11月—2022年4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Renatus^(■)球扩式介入瓣膜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共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龄(73.7±5.3)岁。对比术前、术后即刻与随访期间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峰值流速的差异,以及研究期间全因死亡率、瓣周漏、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永久起搏器植入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无围术期死亡。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由41.5(27.8,58.8)mm Hg下降至6.0(3.0,8.0)mm Hg,峰值流速由(4.1±0.9)m/s下降至(1.7±0.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例(5.3%)患者术后接受了永久起搏器植入。中位随访时间27.5(23.0,87.5)d,随访率100.0%。随访期间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为8.0(7.0,10.8)mm Hg,峰值流速为(2.0±0.3)m/s,较术前仍显著改善(P<0.001),无中度及以上瓣周漏。研究期间无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再次手术。结论使用新型球扩式瓣膜Renatus^(■)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经选择的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球囊扩张式瓣膜 主动脉瓣狭窄 临床疗效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后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经心尖经导管瓣中瓣治疗 被引量:3
5
作者 魏培坚 刘健 +9 位作者 谢年谨 谭桐 马介旭 陈钊 刘彦俊 吴宏祥 黄焕雷 陈寄梅 庄建 郭惠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01-907,共7页
目的明确心尖入路经导管瓣中瓣技术治疗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后二尖瓣衰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我院9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后因二尖瓣生物瓣衰败接受心尖入路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技术治疗患者... 目的明确心尖入路经导管瓣中瓣技术治疗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后二尖瓣衰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我院9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后因二尖瓣生物瓣衰败接受心尖入路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技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72.44±7.57)岁。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正中开胸。手术时间(101.33±48.49)min,机械通气时间(23.11±26.54)h,ICU观察时间(1.89±1.05)d,术后住院时间(6.11±2.01)d。术后仅1例患者存在轻度二尖瓣反流,1例患者术后需要输血,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术后90 d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后二尖瓣衰败的患者,心尖入路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植入不会增加术后左室流出道梗阻的风险,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心尖经导管治疗 瓣中瓣 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术 生物瓣衰败
原文传递
单纯性肾囊肿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后不良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屹 罗淞元 +5 位作者 刘媛 黄文晖 何鹏程 谢年谨 薛凌 罗建方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74-779,共6页
目的探讨合并单纯性肾囊肿(SRC)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施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近中期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入选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TBAD并接受TEVAR的... 目的探讨合并单纯性肾囊肿(SRC)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施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近中期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入选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TBAD并接受TEVAR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SRC,分为SRC组和无SRC组。以性别、年龄±2岁作为匹配因素,按1∶1匹配SRC组和无SRC组。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并通过门诊、电话随访及住院复查,记录患者随访期间不良事件。校正影响预后的混杂因素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主动脉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SRC组及无SRC组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692例TBAD患者,其中SRC组235例,非SRC组457例。1∶1匹配后,SRC组和无SRC组各229例,SRC组年龄(62.3±10.4)岁,男性209例(91.3%),无SRC组年龄(62.0±10.2)岁,男性209例(91.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合并SRC(HR=1.991,95%CI:1.090~3.673,P=0.025),急性期介入(HR=13.635,95%CI:5.969~31.147,P=0.001),全麻(HR=2.012,95%CI:1.066~3.799,P=0.031)为TBAD患者施行TEVAR后主动脉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SRC组主动脉相关死亡和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无SRC组高(log-rank P=0.031、0.005)。结论合并SRC是TBAD患者接受TEVAR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肿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原文传递
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极度横位心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一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魏培坚 刘健 +8 位作者 庄伟涛 马介旭 陈钊 刘彦俊 谭桐 吴宏祥 谢年谨 陈寄梅 郭惠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2-666,共5页
患者,男,81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半年”入广东省人民医院。入院后检查提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三叶瓣,主动脉成角99°,为极度横位心。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评分7%,结合患者及家属的强烈要求,经多学科评估后决定行经心尖经导管... 患者,男,81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半年”入广东省人民医院。入院后检查提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三叶瓣,主动脉成角99°,为极度横位心。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评分7%,结合患者及家属的强烈要求,经多学科评估后决定行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术中采用留置Prolene线牵拉及低位释放的方法,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个月,主动脉支架瓣膜功能正常,无反流。本病例为极度横位心患者的介入治疗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心尖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横位心
原文传递
Procalcitonin could be a reliable marker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ost-implantation syndrome and infection after 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被引量:8
8
作者 Xue Ling Luo Songyuan +13 位作者 Luo Jianfang Liu Zhen Gu Mengnan Kang Huiyuan Yang Fan Nie Bingrong Liu Yuan Huang Wenhui xie nianjin He Pengcheng Dong Haojian Ni Zhonghan Fan Ruixin Chen Jiy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4期2578-2582,共5页
Background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 is an emerging treatment moaality, wnicn nas been rapidly embraced by clinicians treating thoracic aortic disease. However,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yste... Background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 is an emerging treatment moaality, wnicn nas been rapidly embraced by clinicians treating thoracic aortic disease. However,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after TEVAR as post-implantation syndrome (PIS) resemble the perioperative infec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change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procalcitonin (PCT) and other traditional inflammatory markers for infections after TEVAR. Methods 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that enrolled 162 consecutive aortic dissection cases. who underwent TEVAR in our institution between July 2011 and November 2012. The PCT, C-response protein (CRP),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and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were monitored before the operation and on days 1, 2, 3 and 5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diagnosis of infection was confirmed by the infection control committee with reference to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Diagnostic Criteria Assessment,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sults Post endovascular repair of thoracic aorta, PCT changes significantly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X^2= 13.225, P=0.021),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IS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0.24±0.04 vs.0.26±0.10, P=0.804). PCT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first day after TEVAR than the preoperative levels (0.18±0.03 vs. 0.11±0.02, P 〈0.001). Compared with PIS patients, the level of PCT, CRP, White blood cell (WBC) and neutrophil (NEU) in the infection patients elevated significantly (relatively X2=6.062, P=0.048; X2=6.081, P=0.048; X2=11.030, P=0.004; X2=14.632, P=0.001). According to the ROC analysis, the PCT levels in the first day after TEVAR (AUC=0.785, P=0.012) had better predictive values of infection than WBC, NEU CRP and ESR (AUC=0.720, P=0.040; AUC=0.715, P=0.045; AUC=0.663, P=0.274; AUC=0.502, P=0.991). The best predictive index was the changes of PCT betwee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PCT), which possess AUC as 0.803 (P=0.014). And PCT=0.055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infection diagnosis cutoff value with a sensitivity of 83.3% and specificity 6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rtic dissection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FECTION endovascular repair PROCALCITON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