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多校共上一堂课——“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教研活动初探及成效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平平 邵伟 +37 位作者 姚奇志 郑媛 李婉 李玲玲 张万群 查正根 关明 白希 李厚金 胡昱 原弘 李恺 胡文远 王爱玲 赵军龙 翟翠萍 秦川丽 范乃英 胡瑞祥 沈永雯 郝俊生 张越 赵发琼 张海波 龚成斌 夏茹 郝海刚 张兴文 孙兴文 高珍 范勇 郭栋才 曹田 罗时玮 李红春 胡万群 兰泉 吴红 《大学化学》 CAS 2023年第10期37-48,共12页
介绍“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在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以及开展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及取得的初步实效。重点阐明了“多校共上一堂课,共享教学云资源”的示范教学直播课活动的教研形式以及教学... 介绍“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在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以及开展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及取得的初步实效。重点阐明了“多校共上一堂课,共享教学云资源”的示范教学直播课活动的教研形式以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教研室 示范教学 虚实结合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诺贝尔奖成果
下载PDF
工科院校材料化学理科专业贯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宇 陈刚 +2 位作者 王艳芳 张兴文 徐平 《大学化学》 CAS 2021年第11期25-29,共5页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高等院校人才培育任务的重中之重,而工科院校理科专业更应尽快完善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论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理科省一流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在本研贯通式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改革、强...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高等院校人才培育任务的重中之重,而工科院校理科专业更应尽快完善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论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理科省一流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在本研贯通式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分类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凝练出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融合之路,形成具有理工结合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工结合 创新人才 教学改革 分类培养 贯通式
下载PDF
急性多发性缺血性脑小血管病10例临床分析
3
作者 张兴文 侯磊 +1 位作者 冉晔 田成林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总结非栓塞性卒中影像模式的急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探讨引起脑小血管病变快速进展的可能因素。方法连续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经影像证实的、非栓塞特征的、... 目的总结非栓塞性卒中影像模式的急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探讨引起脑小血管病变快速进展的可能因素。方法连续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经影像证实的、非栓塞特征的、急性的、不同主干血管终末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10例)资料。研究资料包括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高脂血症、脑血管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和脑小血管病评价指标(脑白质Fazekas量表评分、腔隙性梗死病灶、血管周围间隙、微出血)。采用Fisher检验与既往报道我国脑梗死人群的脑小血管病评价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与既往报道的总体脑小血管病数据比较,腔隙性梗死的发生比例显著增高(80.0%vs 4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虽然基线资料和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数据显示本病例组患者存在更高的危险因素负荷(多重危险因素叠加,危险因素管控不佳),更高的脑小血管病负荷(白质高信号和腔隙性梗死增多)。结论多重危险因素管理不佳可能是脑小血管病同时发生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重要因素。更严格的危险因素管理,对于多发脑小血管病患者可能获益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腔隙性脑梗死 多发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Adaptive Kalman filter and dynamic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based control design of macro-micro manipulator 被引量:1
4
作者 Lijun zhang Lixin YANG +1 位作者 Lining SUN xingwen zhang 《控制理论与应用(英文版)》 EI 2012年第4期504-510,共7页
In this paper, a composite control scheme for macro-micro dual-drive positioning stage with high accel- eration and high precision is proposed. The objective of control is to improve the precision by reducing the infl... In this paper, a composite control scheme for macro-micro dual-drive positioning stage with high accel- eration and high precision is proposed. The objective of control is to improve the precision by reducing the influence of system vibration and external noise. The positioning stage is composed of voice coil motor (VCM) as macro driver an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PEA) as micro driver. The precision of the macro drive positioning stage is improved by the com- bined PID control with adaptive Kalman filter (AKF). AKF is used to compensate VCM vibration (as the virtual noise) and the external noise. The control scheme of the micro drive positioning stage is presented as the integrated one with PID and intelligent adaptive inverse control approach to compensate the positioning error caused by macro drive positioning stage. A dynamic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DRNN) based inverse control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offset the hysteresis nonlinearity of PEA. Simulations show the positioning precision of macro-micro dual-drive stage is clearly improved via the proposed control sche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ro-micro dual-drive positioning stage Piezoelectric actuator Adaptive Kalman filter Dynamic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