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粮添加酵母产品对断奶仔猪肠道功能、血清和回肠黏膜氨基酸含量的改善作用
1
作者 xiong x Yang H S +7 位作者 Li B Liu G Huang R L Li F N Liao P Zhang Y Z Nyachoti C M Deng D 《饲料博览》 2015年第2期40-40,共1页
断奶与仔猪肠道和免疫功能障碍有关,日粮中添加酵母产品能改善肠道黏膜结构和刺激断奶仔猪免疫系统。研究旨在验证日粮补充酵母产品可以通过改善断奶仔猪肠道功能和营养水平以达到调节免疫球蛋白产生的目的。选取21日龄断奶仔猪18头,随... 断奶与仔猪肠道和免疫功能障碍有关,日粮中添加酵母产品能改善肠道黏膜结构和刺激断奶仔猪免疫系统。研究旨在验证日粮补充酵母产品可以通过改善断奶仔猪肠道功能和营养水平以达到调节免疫球蛋白产生的目的。选取21日龄断奶仔猪18头,随机分配到3个处理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另外两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酵母产品1.2 g·kg-1或添加硫酸粘杆菌素(抗生素)20 mg·kg-1,试验期为14 d。日粮补充酵母产品或抗生素均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和回肠黏膜中分泌型Ig A(SIg A)以及血清总蛋白、Ig G和Ig M的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酵母产品日粮的仔猪血清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并且回肠黏膜中精氨酸、组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和脯氨酸的含量也显著增加(P<0.05),随着氨基酸(AA)含量的增加,仔猪回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和AA转运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结果表明,酵母产品通过改善肠道功能和营养物质水平可增强断奶仔猪免疫球蛋白的产生,说明酵母菌产品可能成为断奶仔猪日粮中抗生素的一种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产品 仔猪 断奶 肠道 氨基酸
下载PDF
俯冲带微量元素分配行为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9
2
作者 熊小林 刘星成 +8 位作者 李立 王锦团 陈伟 阮梦飞 许婷 孙众星 黄芳芳 李建平 张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85-1798,共14页
微量元素分配对于理解俯冲带地球化学过程及物质循环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总结并重点剖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俯冲带微量元素分配问题.(1)俯冲板片脱水产生的流体性质和元素迁移:讨论了俯冲带流体和超临界流体的形成以及它们对元素(特... 微量元素分配对于理解俯冲带地球化学过程及物质循环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总结并重点剖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俯冲带微量元素分配问题.(1)俯冲板片脱水产生的流体性质和元素迁移:讨论了俯冲带流体和超临界流体的形成以及它们对元素(特别是高场强元素)的迁移能力和关键控制因素,指出加强超临界流体研究,可能为俯冲带元素迁移过程、机制以及弧岩浆成因等提供新的视角和认识.(2)地幔楔熔融过程中过渡族元素行为:第一排过渡族元素在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中从相容到不相容,价态不变的元素如Sc、Ti、Co、Ni、Zn分配主要取决于残留矿物组合和温度,价态变化的元素如V、Fe分配除了受控于矿物组合和温度外,也是氧逸度的函数.因此,过渡族元素的分配行为对示踪地幔楔岩性不均匀性和氧逸度有重要应用.(3)元素分配特异性与弧岩浆演化过程示踪:石榴子石和角闪石对Dy/Yb分配具有特异性,金红石和角闪石对Nb/Ta分配具有特异性;弧岩浆Dy/Yb和Nb/Ta总体随SiO2增加而减小,显示角闪石结晶分异可能最为重要.(4)硫和亲硫元素行为与斑岩成矿:俯冲带Cu、Au等亲硫元素的行为由硫化物和流体控制,由此富水中酸性岩浆体系硫化物稳定性、流体出溶相对硫化物结晶的时机、流体/硫化物质量比率和Cu、Au流体/熔体分配等对理解Cu、Au在岩浆-热液过程中的富集和亏损行为尤为重要.中酸性岩浆主要起源于下地壳弧岩浆分异演化,下地壳中酸性岩浆发生流体出溶以及Cu、Au流体/熔体和流体/硫wj化物分配可能是定量理解Cu、Au如何从深部迁移到浅部成矿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超临界流体 过渡族元素 元素分配 亲硫和成矿元素
原文传递
岩浆熔/流体中金的溶解度: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星成 许婷 +2 位作者 熊小林 李立 李建威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77-1488,共12页
岩浆熔/流体中金的溶解度制约着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矿过程中金的富集和迁移.大型金矿床需要巨量的金从上地幔-下地壳源区向浅部地壳迁移,岩浆与热液中高的金溶解度有助于源区形成富金的岩浆并有效运移.本文系统梳理了金在岩浆和热液流... 岩浆熔/流体中金的溶解度制约着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矿过程中金的富集和迁移.大型金矿床需要巨量的金从上地幔-下地壳源区向浅部地壳迁移,岩浆与热液中高的金溶解度有助于源区形成富金的岩浆并有效运移.本文系统梳理了金在岩浆和热液流体中的络合形式以及金在岩浆熔体与流体间的分配行为及影响因素,结合最新高温高压实验研究,阐述了温度、压力、氧逸度、硫逸度、熔体组成与挥发分(水、二氧化碳、氯、硫)对岩浆中金溶解度的影响.本文强调岩浆中金的溶解度主要受控于岩浆中的挥发分:岩浆中还原性硫(S^(2-)和HS^(-))的含量越高,金溶解度越高.在高温、高压、富水及中等氧逸度条件下,岩浆可以溶解更多还原性的硫,因而提高了岩浆运移金的能力.如果华北金矿床成矿元素来源于幔源熔/流体,那么从巨量金运移的角度,可以限定深部富金岩浆产生于中等氧逸度(S^(2-)与S^(6+)共存)的富水条件.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滞留板片脱水交代上覆大地幔楔,不仅造成了华北克拉通减薄,也创造了有利于巨量金迁移的物理化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金溶解度 硫溶解度 挥发分 高温高压实验
原文传递
俯冲带氧逸度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锦团 熊小林 +1 位作者 陈伊翔 黄芳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99-1817,共19页
氧逸度是描述体系氧化还原状态的强度变量.通过控制变价元素的价态,氧逸度影响含铁矿物的稳定性,主导变价挥发性元素(碳和硫等)在岩浆和流体中的种型,控制变价元素(如铁、钒、铈、铕)的矿物/熔体和矿物/流体分配行为.因此,氧逸度在理解... 氧逸度是描述体系氧化还原状态的强度变量.通过控制变价元素的价态,氧逸度影响含铁矿物的稳定性,主导变价挥发性元素(碳和硫等)在岩浆和流体中的种型,控制变价元素(如铁、钒、铈、铕)的矿物/熔体和矿物/流体分配行为.因此,氧逸度在理解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岩浆-热液矿床成矿机制,以及挥发分组成和性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俯冲带是岩浆作用和流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氧逸度研究是俯冲带过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文章首先介绍了氧逸度的概念、表达方法和天然样品中氧逸度的估算方法;然后系统地梳理了地幔楔氧逸度研究历史和现状,概述了俯冲脱水流体的氧化还原性质,总结了俯冲带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氧逸度变化规律的研究现状.主要认识包括:(1)地幔楔氧逸度高度变化,但整体比大洋地幔更加氧化;(2)俯冲带流体的氧化还原性质仍存在争论,俯冲物质加入与地幔楔氧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3)地幔楔部分熔融和弧岩浆结晶分异过程可否导致岩浆氧逸度明显变化存在重要争议.文章认为,厘清地幔楔氧化还原机制的关键在于研究铁、碳和硫等变价元素在俯冲带流体(特别是富溶质流体或超临界流体)中的迁移能力;理解弧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氧逸度变化规律的根本在于系统测定Fe3+和Fe2+在铁镁质矿物与熔体间的分配系数及其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氧逸度 地幔楔 俯冲脱水 弧岩浆演化
原文传递
平板俯冲及其地质效应的研究进展:观测与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颜智勇 陈林 +3 位作者 熊熊 王恺 谢仁先 许厚泽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44-1068,共25页
平板俯冲是指大洋板块以低角度(<10°)或近水平方式下插到上覆板块之下的俯冲样式,仅占现今全球俯冲带的10%.相对于高角度俯冲,平板俯冲对上覆板块内部造成的影响更加显著,引发的地震强度更大,因此平板俯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平板俯冲是指大洋板块以低角度(<10°)或近水平方式下插到上覆板块之下的俯冲样式,仅占现今全球俯冲带的10%.相对于高角度俯冲,平板俯冲对上覆板块内部造成的影响更加显著,引发的地震强度更大,因此平板俯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典型平板俯冲所引起的变形会从海沟向上覆大陆内部逐渐传递,并形成一个宽阔的岩浆带.平板俯冲的形成机制仍存在争议,主要包括大洋高原的浮力效应、上覆板块逆冲、板块吸力和海沟后撤等.文章系统分析和总结了以往有关平板俯冲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平板俯冲所产生的地质效应(包括陆内造山和岩浆作用),并着重从数值模拟角度综述了平板俯冲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比得出,在控制平板俯冲形成的各种因素中,上覆板块逆冲和大洋高原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板块吸力虽有助于俯冲角度的减小,但不足以成为形成平板俯冲的独立条件,而海沟后撤则是形成平板俯冲的必要条件.今后基于数值模拟探索平板俯冲形成机制的工作,需要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并将洋壳榴辉岩化(负浮力)与大洋岩石圈地幔蛇纹石化(正浮力)的影响加入到模型中,开展三维高分辨率热-力学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俯冲 岩浆作用 陆内造山 形成机制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联合多种资料确定华北岩石圈三维热-流变结构:对裂陷形成的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恺 熊熊 +1 位作者 周宇明 冯雅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46-961,共16页
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了显著破坏和变形,变形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广泛存在的拉张构造和华北东部的岩石圈减薄,而岩石圈的热-流变结构是控制这些动力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基于地球物理学-岩石物理学方法,综合利用多种资料构... 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了显著破坏和变形,变形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广泛存在的拉张构造和华北东部的岩石圈减薄,而岩石圈的热-流变结构是控制这些动力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基于地球物理学-岩石物理学方法,综合利用多种资料构建华北地区现今岩石圈三维热-流变结构模型,进而探讨其与拉张构造和裂陷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西部岩石圈较厚、莫霍面温度低(TMoho<600℃),岩石圈强度和幔-壳强度比(Sm/Sc>1)均较高.西部窄裂陷的变形方式符合这种地幔强度为主导的局部集中变形.华北东部岩石圈表现为大范围减薄(岩石圈厚度80~110km),但其强度并未整体降低,在局部地区(如渤海湾盆地和河淮盆地)表现出较高的强度(10×10^12Pam).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岩石圈表现为较高TMoho(600~750℃)和低Sm/Sc(<1),这与东部现今岩石圈大范围的分布式拉张构造不符.结合古地热及岩石学等研究结果,构建华北克拉通演化历史上的岩石圈热-流变结构,推断东部裂陷形成初期曾具有显著薄弱的岩石圈,其变形方式为以地壳强度为主导的区域性弥散拉张变形,并进而演化形成广泛的宽裂陷.但后期岩石圈冷却增生使强度明显增加,导致现今岩石圈的热-流变状态与经历的拉张构造演化过程的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热结构 流变结构 岩石圈变形 裂陷
原文传递
基于GPS资料约束的2021年玛多地震发震断层的滑动速率 被引量:14
7
作者 朱亚戈 刁法启 +2 位作者 付誉超 刘成利 熊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88-1795,共8页
地震学和大地测量学观测结果显示,玛多M_(w)7.4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主边界内侧的一条次级断裂上,而不是发生在昆仑主断裂上,其孕震机理引发广泛关注.断层的滑动速率是描述其运动学特征的关键参数,也能为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定量的依据... 地震学和大地测量学观测结果显示,玛多M_(w)7.4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主边界内侧的一条次级断裂上,而不是发生在昆仑主断裂上,其孕震机理引发广泛关注.断层的滑动速率是描述其运动学特征的关键参数,也能为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定量的依据.但是由于缺少观测资料,此次玛多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还缺乏定量研究.文章以横跨发震区的震间GPS观测为约束,考虑发震断裂和昆仑主断裂的共同作用,估算了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结果显示,玛多地震发震断层的现今滑动速率为(1.2±0.8)mm a^(-1),昆仑断裂托索湖段的滑动速率为(5.4±0.3)mm a^(-1).结合现有震源破裂模型给出的平均滑动量,我们推算发震断层上的地震复发周期为1800_(-700)^(+3700)年(1100~5500年).基于前人研究和本文结果,推测昆仑断裂的滑动速率可能从托索湖段至尾端逐渐减小,发震断裂及其附近平行的次级断层和昆仑主断裂共同分担了两侧块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断层滑动速率 大地测量观测 昆仑断裂 地震危险性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通过β抑制蛋白1调节内皮功能 被引量:6
8
作者 刘青 叶鹏 +7 位作者 Ma Z Yu YR Badea CT Kovacs JJ xiong x Comhair S Piantadosi CA Rajagopal S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63,共1页
受体信号转导对于维持血管内皮功能至关重要,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等血管疾病中出现失调。内皮功能相关受体信号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受体(VEG... 受体信号转导对于维持血管内皮功能至关重要,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等血管疾病中出现失调。内皮功能相关受体信号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受体(VEGFR)和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激活特异的细胞内信号通路和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功能 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 VEGFR 血管疾病 β抑制蛋白
原文传递
控制龙门山地区地形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5
9
作者 谢媛 李永东 熊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89,共11页
龙门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也是高原最陡的边缘之一.跨龙门山断裂,在不到100km的空间尺度内,地形差异高达~4km,而对控制、维持这一地形差异的机制尚存在很大争议.文章基于地震波速度结构、地壳厚度、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等资料,... 龙门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也是高原最陡的边缘之一.跨龙门山断裂,在不到100km的空间尺度内,地形差异高达~4km,而对控制、维持这一地形差异的机制尚存在很大争议.文章基于地震波速度结构、地壳厚度、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等资料,结合岩石圈均衡和岩石圈挠曲分析,定量研究了地壳、岩石圈地幔对地形的贡献.结果表明,控制龙门山地区地形的主要机制包括岩石圈均衡和岩石圈挠曲的静态支撑,以及下地壳流及地幔对流的动力作用,不同机制在松潘-甘孜块体和四川盆地对地形贡献的权重不一.静态地形和动力地形对龙门山断裂两侧~4km的地形差异贡献相当,其中静态地形差异~2km,主要来自岩石圈均衡贡献;动力地形差异~2km,源自松潘-甘孜块体下下地壳流的物质堆积上隆作用和四川盆地下上地幔对流的向下应力拉拽的综合效应.因此,下地壳流与地幔对流是研究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动力学问题必需考虑的动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龙门山断裂带 岩石圈均衡 岩石圈挠曲 动力地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