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 in 2022–2023
1
作者 WANG Chi CHEN Zhiqing xu jiyao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4-711,共8页
The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CMP)is a maj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ed in two steps.The first phase of the CMP has been operating for more than a solar cycle.From 2022 to 2023,utilizing... The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CMP)is a maj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ed in two steps.The first phase of the CMP has been operating for more than a solar cycle.From 2022 to 2023,utilizing the monitoring data collected by the CMP,scientists made major breakthroughs in fields of ionosphere,middle and upper atmosphere,and coupling between layer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CMP is nearly finished,and the project is expected to operate as a whole in 2025 after national acceptance of the second phase.The whole project was built in an architecture of so-called“One Chain,Three Networks and Four Focuses”.It is promising to make a three-dimensional observation of the whole solar-terrestrial space.The science community i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great contribution of the CMP to space weather and space physics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CMP)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Middle and upper atmosphere
下载PDF
Progress of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
2
作者 WANG Chi BLANC Michel +13 位作者 ZHANG Shunrong DENARDINI Clezio Marcos LIU William SHEN xuhui WU Jian xu jiyao LI Hui ZHANG Qinghe REN Liwen ZHU Yajun LI Guozhu DING Zonghua LIU Zhengkuan YANG Fang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1-745,共5页
In 2024,the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CMP)completed its construction,deploying 282 instruments across 31 stations.This achievement not only provides a robust foundation but also serves as a reference template for the I... In 2024,the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CMP)completed its construction,deploying 282 instruments across 31 stations.This achievement not only provides a robust foundation but also serves as a reference template for the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IMCP).The IMCP aims to integrate an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network of ground-based monitoring stations designed to track the propagation of space weather events from the Sun to Earth.Additionally,it monitors various disturbances generated within the Earth system that impact geospace.Over the past two years,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on the IMCP.In particular,the second phase of construction for the China-Brazil Joint Laboratory for Space Weather has been completed,and the North Pole and Southeast Asia networks are under active construction.The 2024 IMCP joint observation campaign was successfully conducted.To facilitate these developments,the scientific program committee of IMCP was established,following the success of 2023 IMCP workshop and the space weather school,which was co-hosted with the Asia-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APSCO)and sponsor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and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SCOSTEP).Preparations are now underway for the 2024 workshop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Space Research(INPE)in Braz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CMP)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IMCP) China-Brazil Joint Laboratory for Space Weather North Pole and Southeast Asia networks
下载PDF
FY3D/GNOS大气掩星探测温度与TIMED/SABER探测温度和NRLMSISE00模式温度的比较
3
作者 刘红珊 徐寄遥 +5 位作者 白伟华 何杰颖 孙龙昌 朱亚军 袁韦 高红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4-487,共14页
大气温度数据的精确探测对于研究中高层大气的结构特征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年的FY3D掩星观测数据,借助TIMED/SABER探测数据和NRLMSISE00大气模式数据,对12~100 km范围内的大气温度数据进行比较.统计... 大气温度数据的精确探测对于研究中高层大气的结构特征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年的FY3D掩星观测数据,借助TIMED/SABER探测数据和NRLMSISE00大气模式数据,对12~100 km范围内的大气温度数据进行比较.统计分析SABER-FY3D温度偏差(TSABER–TFY3D)和NRLMSISE00-FY3D温度偏差(TNRLMSISE00–TFY3D)及其随纬度、季节的分布和南北半球的差异.结果显示,三种温度数据随高度变化趋势是大体一致的,SABER-FY3D温度偏差在12~30 km高度范围内为正偏差(0~1.8K),随高度升高,温度偏差从30 km处的0 K增加到77 km处的-11.6 K.NRLMSISE00-FY3D温度偏差在平流层为正偏差(0~4.4 K),在中间层和低热层为负偏差(-2~0 K).两种温度偏差随纬度和季节都存在明显的变化特征.60 km以下,SABER-FY3D温度偏差在低纬地区较小(-3.8~1.8 K),高纬地区较大(-12~1.6 K),夏季较小(-0.5~2.2 K),冬季较大(-6.2~1 K);NRLMSISE00-FY3D温度偏差正好相反,在高纬地区较小(-1.6~2.4K),低纬地区较大(-3.9~6.1 K),冬季较小(-2~2.2 K),夏季较大(-1.3~7.1 K).两类月平均温度偏差的零偏差线所在高度在南北半球均存在春夏季节较高,秋冬季节较低的特征.冬季40~60 km高度区域内,北半球的SABER-FY3D平均温度负偏差比南半球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D大气掩星温度 温度偏差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下载PDF
基于双边演化博弈的海上风电补贴机制研究
4
作者 吴梦成 从雨亭 +1 位作者 徐继尧 王儒雅 《电力勘测设计》 2024年第9期17-22,74,共7页
文章通过构建海上风电企业和政府的双边演化博弈模型,探究其补贴机制及最终决策。运用Matlab数值仿真,分析不同参数情形下的稳定性策略。结论表明:企业和政府的最终决策为抢装研发和不进行补贴;政府是否进行补贴不会决定企业的最终决策... 文章通过构建海上风电企业和政府的双边演化博弈模型,探究其补贴机制及最终决策。运用Matlab数值仿真,分析不同参数情形下的稳定性策略。结论表明:企业和政府的最终决策为抢装研发和不进行补贴;政府是否进行补贴不会决定企业的最终决策,但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意愿;持续的补贴未能吸引企业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边际收益递减;期权价值、海上风电的利用率、资金审查概率皆对演化进程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电价 补贴机制 演化博弈 灵敏度分析
下载PDF
海口中层大气温度变化特性的Rayleigh激光雷达观测研究
5
作者 龚少华 杨洁 +14 位作者 杨国韬 徐寄遥 李发泉 丁宗华 王钰茹 陈伟鹏 彭鸿雁 符运良 曲佚 刘汉军 沈振江 孙书娟 吴伟 羊大立 程学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76-1887,共12页
中层大气温度变化的探测与研究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海南激光雷达2010—2020年间的长期观测,通过对中层大气Rayleigh散射信号的反演,探讨了海口(19.9°N,110.3°E)上空中层大气(32~64 km)温度变化特性... 中层大气温度变化的探测与研究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海南激光雷达2010—2020年间的长期观测,通过对中层大气Rayleigh散射信号的反演,探讨了海口(19.9°N,110.3°E)上空中层大气(32~64 km)温度变化特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层大气温度呈周期性变化趋势,年、半年、季节变化幅度最大值分别为6.0、3.8、1.7 K,平流层顶位于42~51 km高度,日平均温度最高为~262 K.平流层温度主要表现为年变化趋势,半年和季节变化不明显;平流层顶和低中间层温度变化趋势具有年和半年变化特征,季节变化不明显.在太阳活动性发生明显变化的周期里,平流层顶温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对辐射通量F10.7指数变化有较明显的响应;而在太阳活动平静的年份里,温度变化趋势与太阳辐射通量变化的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Rayleigh激光雷达 中层大气温度 太阳辐射通量F10.7
下载PDF
“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空间天气科研范式变革初步探索 被引量:3
6
作者 胡晓彦 徐寄遥 邹自明 《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 CSCD 2023年第2期24-36,共13页
【目的】总结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空间天气科研范式变革现状,并探讨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方法】本文分析了空间天气大数据场景下传统科研模式面临的挑战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相关战略规划和研究进展,并对典... 【目的】总结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空间天气科研范式变革现状,并探讨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方法】本文分析了空间天气大数据场景下传统科研模式面临的挑战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相关战略规划和研究进展,并对典型应用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了领域科研范式变革现状与特点。【结果】人工智能技术在空间天气领域的多种科学任务类型中均得到了有效尝试,提升了科研效率,解决了大数据场景困难,空间天气领域已呈现科研范式变革的萌芽。【局限】本文侧重于对重要文献和案例的归纳和未来发展整体趋势的分析,未来希望通过文献计量学等方法对现状进行进一步研究,并针对未来发展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论】空间天气领域科研范式正在发生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领域知识的融合有望形成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天气 大数据 人工智能 科研范式 领域知识 AI就绪度
下载PDF
中国上空夜间电离层等离子体泡群演化过程的多设备观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坤 徐寄遥 袁韦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6-455,共10页
利用子午工程富克站(19.5°N,109.1°E)全天空气辉成像仪、VHF雷达、三亚站(18.4°N,109.6°E)数字测高仪及C/NOFS卫星观测数据,对2014年3月30日中国上空的等离子体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天夜间观测到一个等离子体... 利用子午工程富克站(19.5°N,109.1°E)全天空气辉成像仪、VHF雷达、三亚站(18.4°N,109.6°E)数字测高仪及C/NOFS卫星观测数据,对2014年3月30日中国上空的等离子体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天夜间观测到一个等离子体泡群,约由9个等离子体泡组成,发生在日落后,一直持续到午夜后。其自西向东运动,南北向最大尺度超过1200 km,东西向绵延超过1400 km,在演化中部分结构融合在一起。等离子体泡被气辉成像仪观测到的同时,数字测高仪及VHF雷达观测到了相应扩展F及羽毛状不规则结构。同时,C/NOFS卫星检测到相应电子密度耗散。这表明,该等离子体泡同时被地基光学观测、无线电探测及C/NOFS卫星观测到。研究结果给出了多仪器同时观测到的等离子体泡群演化过程,丰富了多仪器融合研究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等离子体泡 全天空气辉成像仪 数字测高仪 VHF雷达 C/NOFS卫星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变电站联合巡检系统应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葛志超 谷艺林 +3 位作者 黄山 郑克 徐继要 王伊彬 《电力大数据》 2023年第11期89-96,共8页
联合巡检技术是人工智能在变电站中的一种重要应用,对于推动变电站的智慧化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国网温州供电公司引入基于人工智能的联合巡检等先进技术对某变电站进行智慧化改造。本文首先介绍了该变电站基于人工智能的联合巡检系统的... 联合巡检技术是人工智能在变电站中的一种重要应用,对于推动变电站的智慧化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国网温州供电公司引入基于人工智能的联合巡检等先进技术对某变电站进行智慧化改造。本文首先介绍了该变电站基于人工智能的联合巡检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关键技术。其次,总结了该系统的功能应用,包括视频监控技术、机器人巡检技术、智能联动技术、红外测温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三维实景建模、一键顺控技术和专家系统等典型应用成果。然后,对变电站的智慧运维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对该变电站的应用案例进行了运行效果分析。结果显示该系统初步实现了机器替代人工,有效提高了变电安全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联合巡检系统 智能联动 专家系统 三维实景建模
下载PDF
内辐射带高能质子对磁暴响应的统计研究
9
作者 何兆海 徐寄遥 +3 位作者 王赤 戴磊 陈涛 Ilan Roth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5-471,共17页
范艾伦卫星-A观测表明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在磁暴主相期间显著下降,在恢复相时与地磁SYM-H指数同步恢复.磁暴期间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变化对磁场变化的响应是绝热的吗?基于刘维尔定理和第一和第三绝热不变量守恒,定量地评估了高能质... 范艾伦卫星-A观测表明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在磁暴主相期间显著下降,在恢复相时与地磁SYM-H指数同步恢复.磁暴期间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变化对磁场变化的响应是绝热的吗?基于刘维尔定理和第一和第三绝热不变量守恒,定量地评估了高能质子在内辐射带中的完全绝热效应.两个事件研究表明,理论计算的绝热效应导致的高能质子通量变化与范艾伦卫星观测结果吻合良好.本文进而对2013-2016年期间发生的67次磁暴事件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发现磁暴主相和恢复相期间,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变化的90%贡献是完全绝热效应.相空间密度的调查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最后通过对比研究磁暴前后高能质子通量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磁暴(56/67)期间,绝热效应能解释内辐射带高能质子通量的变化;另外11次磁暴事件中非绝热效应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辐射带 高能质子 完全绝热效应
下载PDF
中高层大气风场对地磁活动的响应特征
10
作者 刘晋芳 姜国英 +1 位作者 徐寄遥 朱亚军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6-474,共9页
统计研究漠河、北京、武汉流星雷达观测到的2012-2018年80~100 km高度的风场数据,比较在地磁平静期(Kp≤2)和地磁扰动期(Kp≥4)的日平均风场数据,得到在地磁活动期风场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磁扰动时风场变化具有季节差异和纬... 统计研究漠河、北京、武汉流星雷达观测到的2012-2018年80~100 km高度的风场数据,比较在地磁平静期(Kp≤2)和地磁扰动期(Kp≥4)的日平均风场数据,得到在地磁活动期风场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磁扰动时风场变化具有季节差异和纬度差异。地磁扰动期间,纬向风在较高纬度地区倾向于中间层西风增强,低热层东风增强,纬度较低地区倾向于东风增强。春季,地磁活动对纬向风的影响没有纬度差异,在夏冬季随着纬度的降低中间层东风增强明显。地磁活动对经向风的影响具有季节差异,对春冬季节的影响强于夏秋季节。研究表明,地磁活动对纬向风的影响可达9 m·s^(-1)左右,对经向风的影响可达5 m·s^(-1)左右。地磁活动对中性大气风场的影响可达8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层大气风场 地磁活动 中纬度
下载PDF
基于中国东港台站的OH气辉成像观测数据对重力波波源的事件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翠梅 李钦增 +2 位作者 徐寄遥 孙龙昌 袁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98-2206,共9页
利用东港(40°N,124°E)台站于2013年9月15—16日的OH气辉成像观测数据报告了两个重力波事件(1和2).同时,结合北京十三陵(40.3°N,116.2°E)台站的多普勒流星雷达风场数据和位于39.4°N,130.6°E位置处的SABER/... 利用东港(40°N,124°E)台站于2013年9月15—16日的OH气辉成像观测数据报告了两个重力波事件(1和2).同时,结合北京十三陵(40.3°N,116.2°E)台站的多普勒流星雷达风场数据和位于39.4°N,130.6°E位置处的SABER/TIMED卫星的温度参数分析发现,观测的两个重力波事件于2013年9月15—16日02∶00—03∶00LT时间段,和70~110km高度是自由传播的.利用反射线追踪方法分析表明,重力波事件1和事件2分别产生于(39.3°N,117.2°E)和(47.1°N,121.3°E).且事件1的波源位置与对流活动和大气向上向下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不稳定性吻合较好.然而,通过ECMWF再分析资料和MTSAT卫星观测数据分析表明,事件2可能由对流活动或大气向上运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稳定性导致.利用MERRA自地面到约70km高度的风场数据分析表明,观测的重力波事件1和事件2的水平相速度分别是83.5m·s-1(事件1)和80.1m·s-1(事件2),均大于低层-中层大气风速-10~45m·s-1.因此,观测的两个重力波事件是可能从低层大气传播到中层-低热层大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层大气动力学 气辉成像 大气重力波
下载PDF
Nur77与GRP78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浩 王敬萍 +5 位作者 刘静祎 杨晋静 张明 徐继尧 柴晓红 王日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025-1031,共7页
目的研究GRP78与Nur77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造成糖尿病模型后,部分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分为I/R50组(18只,再灌注50 min)、I/R120组(19只,再灌注120 min... 目的研究GRP78与Nur77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造成糖尿病模型后,部分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分为I/R50组(18只,再灌注50 min)、I/R120组(19只,再灌注120 min)、糖尿病组(13只)、正常组(14只)。术前、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术后5 h处死大鼠采集心脏标本,用差速离心法进行亚细胞器分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核及细胞质中GRP-78、Nur-77蛋白表达。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超声结果显示:I/R50组及I/R120组术后LVEF、LVFS明显降低,LVEDd明显增加(P<0.05);与I/R50组比较,I/R120组LVEF、LVFS稍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与糖尿病组比较,I/R50组和I/R120组线粒体中GRP78、Nur77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细胞核中Nur77低表达(P<0.05),内质网中GRP78低表达(P<0.05)。结论在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时,GRP78、Nur77表现出的线粒体靶向转位,可能参与了心肌细胞凋亡并导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r77 GRP78 缺血/再灌注 糖尿病大鼠
下载PDF
APOD卫星大气密度数据处理与标校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勰 徐寄遥 +4 位作者 唐歌实 陈光明 满海钧 刘舒莳 李永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567-3576,共10页
APOD卫星是我国首颗以热层大气密度探测与精密定轨为科学目标的微纳卫星,搭载大气密度探测器、双频GNSS接收机等载荷,于2015年9月20日发射入轨,2015年10月27日进入轨道高度460km、轨道倾角97.4°、降交点地方时6∶20的工作轨道,各... APOD卫星是我国首颗以热层大气密度探测与精密定轨为科学目标的微纳卫星,搭载大气密度探测器、双频GNSS接收机等载荷,于2015年9月20日发射入轨,2015年10月27日进入轨道高度460km、轨道倾角97.4°、降交点地方时6∶20的工作轨道,各项载荷随即展开例行观测.本文给出了APOD卫星大气密度探测器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采用基于双行根数(TLE)反演获取的密度数据,对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的就位探测数据进行了标校,并与经验密度模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反演密度与APOD卫星就位探测数据的线性相关性达到0.943,采用线性拟合与二次函数拟合的残差水平基本相当.两种不同方法标校密度相对于NRLMSIS00模式日均值误差的均值和标准偏差为10.1%、18.2%和5.1%、17.1%,二次函数标校略优于线性标校;相对于JB2008模式日均值误差的均值和标准偏差为0.6%、14.9%和3.9%、16.9%,线性标校略优于二次函数标校.总体而言,APOD卫星大气密度就位探测数据与常用经验模式精度基本一致,可为开展大气密度变化规律及应用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D卫星 大气密度探测 处理 标校
下载PDF
两种联合抗病毒方案对耐药e抗原阳性乙肝患者血清学指标和ALT复常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继尧 龙波 +4 位作者 罗大勇 司果 陈丹 齐燕 刘翔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46-849,共4页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分别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对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学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耐药e抗原阳性乙肝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分别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对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学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耐药e抗原阳性乙肝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A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qd;B组口服恩替卡韦1 mg,qd。治疗时间均为72周。比较两组病毒学完全应答率、HBe Ag转阴率、HBe Ag血清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HBs Ag转阴率、ALT复常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治疗24,48,72周后病毒学完全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24,48,72周后HBe Ag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HBe 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及HBs Ag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48,72周后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耐药e抗原阳性乙肝,可有效提高HBe Ag血清转换率,改善总体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耐药 E抗原阳性 肝炎 乙型
下载PDF
盐酸氢吗啡酮泵注治疗晚期乳腺癌癌痛对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徐继尧 徐苏颖 《中国药业》 CAS 2018年第10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盐酸氢吗啡酮静脉镇痛泵给药治疗晚期乳腺癌癌痛对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按信封法将晚期乳腺癌癌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常规抗癌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用盐酸氢吗啡酮静脉镇痛泵镇... 目的探讨盐酸氢吗啡酮静脉镇痛泵给药治疗晚期乳腺癌癌痛对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按信封法将晚期乳腺癌癌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常规抗癌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用盐酸氢吗啡酮静脉镇痛泵镇痛治疗,对照组采用帕米膦酸二钠静脉滴注镇痛治疗。结果研究组癌痛治疗总有效率和卡氏生活质量(KPS)评分改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2,4个月后的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2,4个月后的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水平均降低(P<0.05);研究组癌痛治疗有效及KPS评分改善有效患者治疗1,2,4个月后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水平均低于治疗无效患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晚期乳腺癌癌痛患者血清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皮质醇(Cor)、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水平与其癌痛治疗总有效率和KPS评分改善总有效率均呈负相关(r=-0.824,-0.855,-0.738,-0.766,-0.825,-0.879,-0.788,-0.844,-0.865,-0.792,-0.815,-0.873,P<0.05)。结论盐酸氢吗啡酮静脉镇痛泵给药治疗晚期乳腺癌癌痛镇痛效果良好,且疗效与其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可以此作为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氢吗啡酮 静脉镇痛泵 晚期 乳腺癌 癌痛 疼痛介质 应激反应
下载PDF
雷暴激发的环状重力波在中高层大气中的传播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温颖 张其林 +2 位作者 徐寄遥 李钦增 郜海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8-1229,共12页
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子午工程朔州观测站的全天空气辉成像数据,以及FY-2气象卫星云顶亮温数据(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气象再分析数据和地闪数据,研究了2013年8月10日(LT)发生在内蒙古地区的雷暴活动激发的中... 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子午工程朔州观测站的全天空气辉成像数据,以及FY-2气象卫星云顶亮温数据(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气象再分析数据和地闪数据,研究了2013年8月10日(LT)发生在内蒙古地区的雷暴活动激发的中高层环状重力波(Concentric Gravity Waves,CGWs)事件.根据最小二乘法的拟合结果和色散关系理论曲线,确定了激发中高层环状重力波的强对流系统,该对流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108.9°E,40.47°N),重力波激发于雷暴初期,此时TBB低于220K的深对流面积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次雷暴活动越来越强,深对流面积在23∶00达到最大,在23∶30—24∶00LT时闪电频数最高,达到120.7fl/min,随后深对流逐渐消散.在中高层87km处OH(羟基)气辉层观测到的一次CGWs事件的两组波纹,分别沿水平方向传播了149.64km和174.25km,相应位置处的水平波长分别为12.67km和16.75km,周期分别为8.56 min和10.72min,激发时间分别为19∶34LT和19∶40LT;随着水平传播距离的增加,CGWs水平波长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系统 重力波 地闪 射线追踪
下载PDF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PhaseⅡ 被引量:8
17
作者 WANG Chi Chen Zhiqing xu jiyao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8-722,共5页
The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 is a ground-based spac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network,which is constructed in two steps.The first step(Phase I)of the project consists of 15 observation stations located roughly along 120... The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 is a ground-based spac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network,which is constructed in two steps.The first step(Phase I)of the project consists of 15 observation stations located roughly along 120°E longitude and 30°N latitude.The second step(Phase II)of the project will additionally deploy 16 stations to better cover China’s territory,and build a stereo monitoring capability to monitor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space weather chain in the solar terrestrial system.Based on the existing two monitoring chains in Phase I,two more chains will be established along 100°E longitude and 40°N latitude,respectively,forming a double-cross network configuration.After the two-step construction,the whole project will run nearly 300 instruments deployed at 31 stations.Aside from standard instruments,quite a few innovative and powerful instruments will be developed,such as radioheliographs with a very wide frequency band,a 3-station incoherent scattering radar to make a 3D measurement of the ionosphere,and a helium lidar to measure atmosphere density up to an altitude of 100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idian Project Ground-based observation Space weather
下载PDF
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the Middle and Upper Atmosphere in 2008-2010 被引量:2
18
作者 Chen Zeyu Chen Hongbin +6 位作者 Lue Daren xu jiyao Chen Wen Tian Wenshou Ren Rongcai Hu Yongyun Huang Kaiming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6-463,共8页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es on the middle and upper atmosphere obtained by Chinese scientists in 2008-2010.The focuses are specifically placed on the researches being associated with ground-ba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es on the middle and upper atmosphere obtained by Chinese scientists in 2008-2010.The focuses are specifically placed on the researches being associated with ground-based observation capability development,dynamical processes,the property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e chemistry-climate coupling of the middle atmospheric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层大气 中国科学家 观测能力 动力过程 大气化学 大气环流 气候
下载PDF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 被引量:2
19
作者 LIU William WANG Chi +18 位作者 SHEN xuhui WU Jian BLANC Michel YAN Yihua FU Suiyan YUE Xinan LEI Jiuhou GONG Wei ZHANG Shaodong ZHANG Qinghe WANG Xin YANG Jing ZHANG Xiaoxin GAO Jing xu jiyao YANG Guotao LI Hui REN Liwen YANG Fang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3-725,共3页
The Earth is buffered from the ferocious onslaught of the solar wind by a thin layer of matter known as the atmosphere and geospace.This layer absorbs energy from irradiance and outburst from the Sun,as well as from d... The Earth is buffered from the ferocious onslaught of the solar wind by a thin layer of matter known as the atmosphere and geospace.This layer absorbs energy from irradiance and outburst from the Sun,as well as from disasters,transient phenomena and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riginated from Earth.Through complicated physics,the absorbed energy changes the atmospheric and geospace state and sometimes gets re-released to power extreme events such as space weather.Taking place globally,these complicated processes cannot be understood unless they are studied globally.The Chinese scientists have proposed the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IMCP)to meet this demand.By operating nearly 1000 instruments encompassing all latitudes along with the 120°E–60°W longitudes,IMCP aims,for the first time,to construct comprehensive 3D data representation of the atmosphere and geospace on a global scale and empowe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o tackle key questions related to Earth’s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 Ground-based observation Space weather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
下载PDF
基于Fabry-Perot干涉仪气辉观测数据反演中性风速方法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润 徐寄遥 +1 位作者 朱亚军 袁韦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3,共8页
利用半径法、完整傅里叶级数描述法和非线性回归法分别对安装在河北省境内国家天文台兴隆园区(40.2°N, 117.4°E)的Fabry-Perot干涉仪(FPI)获得的地基中高层大气气辉观测数据进行风速反演.反演结果表明,半径法、完整傅里叶级... 利用半径法、完整傅里叶级数描述法和非线性回归法分别对安装在河北省境内国家天文台兴隆园区(40.2°N, 117.4°E)的Fabry-Perot干涉仪(FPI)获得的地基中高层大气气辉观测数据进行风速反演.反演结果表明,半径法、完整傅里叶级数描述法和非线性回归法均能很好地反演风速,在误差范围内反演结果存在很好的一致性.相对于半径法和完整傅里叶级数描述法,非线性回归方法更完整地利用了观测数据信息,反演结果可信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ry-Perot干涉仪 风速 反演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