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震活动图像的机器学习地震预测方法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
1
作者 尹晓菲 李文军 +2 位作者 许英才 张晓东 蔡晋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72,共16页
本文开展了基于地震活动图像预测华北地区地震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根据华北地区M≥5.0中强震、强震及大震的地震平均时间间隔,采用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M≥5.0中强震、强震及大震震前大量不同时窗长的M_(L)≥3.0地震活动图像作为输入数据... 本文开展了基于地震活动图像预测华北地区地震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根据华北地区M≥5.0中强震、强震及大震的地震平均时间间隔,采用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M≥5.0中强震、强震及大震震前大量不同时窗长的M_(L)≥3.0地震活动图像作为输入数据集,提出了基于地震活动图像预测地震的机器学习方法,并进行了震例回溯。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选取“未拓展图像数据集”和“含拓展图像数据集”对华北地区发生中强地震进行预测对比,结果显示,数据集样本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地震预测模型的精度,其中“含拓展图像数据集”预测地震的准确率可达77%;对于华北地区无震区、少震区的M≥5.0地震,可采用非1年窗长的较大时间间隔(3年、7年以上)的M_(L)≥3.0地震活动图像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震活动图像 机器学习 地震预测
下载PDF
2022年门源地震序列揭示的断层几何形状及滑动特性 被引量:8
2
作者 万永革 黄少华 +2 位作者 王福昌 许英才 余海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96-2810,共15页
2022年门源地震序列的发生为周围断裂特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为研究门源地震序列所在的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形状,本研究首先搜集了2022年门源地震序列的地震观测资料,对地震事件进行双差精定位,获得了765个精定位地震事件,然后采用... 2022年门源地震序列的发生为周围断裂特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为研究门源地震序列所在的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形状,本研究首先搜集了2022年门源地震序列的地震观测资料,对地震事件进行双差精定位,获得了765个精定位地震事件,然后采用本研究改进的基于模糊聚类的断层面形状确定方法得到了冷龙岭断裂、托莱山断裂及北冷龙岭断裂的走向和倾角.为进一步研究这些断层的滑动性质,本研究搜集了发生在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及其邻区的中强地震震源机制,求解了该地区的走滑兼逆冲的构造应力场,区域应力场结果可以理解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东北向扩展所致.将求解得到的构造应力场投影到冷龙岭和托莱山断裂上,发现这两条断裂均表现为走滑兼逆冲的地质活动.另外2022年门源地震序列有少量事件发生在北冷龙岭断裂,为检验这些事件是否为2022年门源地震破裂所触发,求解了2022年门源地震在北冷龙岭断裂上的库伦破裂应力变化,发现2022年门源地震促进了北冷龙岭上地震的产生.这些研究对认识该地区的断裂活动特性和地震动力学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重定位 模糊聚类 断层面估计 断层滑动特性 地震应力触发
下载PDF
基于集中度与集中期的弥苴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研究
3
作者 徐映才 《人民珠江》 2024年第S01期207-211,225,共6页
为研究弥苴河流域径流年内变化特征,依据弥苴河炼城站1954—2022年的径流资料,采用集中度、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占比、不均匀系数、变差系数等方法分析径流年内分配规律,并分析径流在全年的集中期,结果表明:①弥苴河年径流总体呈显著减少... 为研究弥苴河流域径流年内变化特征,依据弥苴河炼城站1954—2022年的径流资料,采用集中度、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占比、不均匀系数、变差系数等方法分析径流年内分配规律,并分析径流在全年的集中期,结果表明:①弥苴河年径流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②弥苴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呈单峰型;③弥苴河径流集中度总体呈波动先降后升趋势,近年来弥苴河年径流偏少且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较为突出;④弥苴河1990年后径流集中期有提前趋势且集中期更短,从过去8个旬跨度压缩至5个旬内;⑤弥苴河径流集中度与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占比、不均匀系数、变差系数相关关系较好,相关系数均在0.94以上;⑥从年代看,2000s径流年内分配的不均匀程度最小,属于相对均匀期,2010s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在增加,基本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年内分配 集中度 集中期 弥苴河
下载PDF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_(S)6.1地震的震源参数及其构造启示 被引量:4
4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02-3217,共16页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发生M_(S)6.1地震.基于四川区域台网的地震资料,采用HypoDD(双差重定位)方法对芦山M_(S)6.1地震序列ML≥1.0的地震事件(2022年6月1日至7日)进行了重定位,利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序...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发生M_(S)6.1地震.基于四川区域台网的地震资料,采用HypoDD(双差重定位)方法对芦山M_(S)6.1地震序列ML≥1.0的地震事件(2022年6月1日至7日)进行了重定位,利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序列中M_(S)≥3.0地震的震源机制和矩心深度,同时用Bootstrap方法评估了主震震源机制结果的稳定性以及计算了不同机构得到的多个震源机制中心解的最小旋转角,计算了现今区域应力场体系在2022年芦山M_(S)6.1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震源机制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并根据芦山M_(S)6.1地震序列重定位后的震源位置拟合了发震断层面,分析了该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芦山M_(S)6.1地震序列主要沿着双石—大川断裂呈现NE-SW向的优势展布,初始破裂深度主要集中在10~18 km,平均深度14.5 km,整体呈现西北浅、东南深的空间分布特征.芦山M_(S)6.1主震和M_(S)4.5余震均位于余震区东南端,序列中其余的地震大都位于主震的西北侧,呈现为单侧破裂的特征,发震断层面倾向为SE向.(2)Bootstrap方法估算的误差以及多个震源机制中心解的最小空间旋转角均显示gCAP反演得到的主震震源机制误差较小,结果较为稳定可靠,芦山M_(S)6.1主震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28°、倾角46°、滑动角106°;节面Ⅱ:走向26°、倾角46°、滑动角74°,矩心深度12 km,矩震级MW5.8,M_(S)≥3.0余震的震源机制为逆冲型,震源矩心深度介于11~13 km.P轴方位主要为NW-SE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基本一致.(3)震源机制与应力场关系模拟结果表明2022年芦山M_(S)6.1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发震断层面的形状均处于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的抑制节面,且不利于应力的充分释放.结合已有地质构造和以上分析结果,认为2022年芦山M_(S)6.1地震震源机制的节面Ⅱ为该地震断层面,发震构造极有可能为走向NE且倾向SE的隐伏逆冲断层,可能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走向NE、倾向NW发震构造上的次级反冲断层有关,这与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发震构造倾向NW的断层方向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_(S)6.1地震 双差重定位 震源机制 滑动特性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21-09-29宁夏中宁M_(L)3.6地震震源参数测定 被引量:1
5
作者 许英才 曾宪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5-220,共6页
基于宁夏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采用初至P震相定位法测定2021-09-29中宁M_(L)3.6地震震源深度,同时利用gCAP反演方法测定该地震震源机制解及矩张量解,然后根据震源机制与应力场模拟方法计算现今应力场体系在中宁M_(L)3.6地震震源机制两个节... 基于宁夏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采用初至P震相定位法测定2021-09-29中宁M_(L)3.6地震震源深度,同时利用gCAP反演方法测定该地震震源机制解及矩张量解,然后根据震源机制与应力场模拟方法计算现今应力场体系在中宁M_(L)3.6地震震源机制两个节面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结果表明,初至P震相定位法和gCAP方法测定的中宁M_(L)3.6地震震源深度均为11 km,震源机制节面Ⅰ走向242°、倾角63°、滑动角8°,节面Ⅱ走向148°、倾角83°、滑动角153°,矩张量解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双力偶成分占全矩张量解的97.07%,表明该地震为天然地震。结合震中附近2009年以来M_(L)1.0以上地震重定位后的空间分布、区域地质构造和相对剪应力等分析推测,中宁M_(L)3.6地震发震断层可能与天景山断裂东南段附近NNW向断裂薄弱带有关,该地震是在青藏高原东北缘NE向挤压作用下,沿着NNW向断裂剪切滑动引起的一次右旋走滑型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宁M_(L)3.6地震 初至P震相定位法 gCAP方法 震源参数
下载PDF
吴忠—灵武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特征及预报效能分析
6
作者 许英才 曾宪伟 罗国富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1-542,共12页
通过计算2003—2021年吴忠—灵武地区M_(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震源机制解结果和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计算了吴忠—灵武地区的应力张量方差,得到应力张量方差的空间和时序分布特征,分析吴忠—灵武地区4次M_(S)≥4.0地震和该地区震... 通过计算2003—2021年吴忠—灵武地区M_(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震源机制解结果和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计算了吴忠—灵武地区的应力张量方差,得到应力张量方差的空间和时序分布特征,分析吴忠—灵武地区4次M_(S)≥4.0地震和该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关系,提取了该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预测指标,并讨论了其预报效能。结果表明,2003—2021年吴忠—灵武地区的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值范围主要介于0.13~0.22之间,以38.1°N为分界线,呈现南低北高的分区特征,4次M_(S)≥4.0地震均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高低值的过渡区域附近,应力张量方差的时序图存在两处显著的“异常”变化,其变化特征为应力张量时序方差持续低于0.1且维持1年左右,并呈现显著的“V”型变化,该两处“V”型变化之后各自对应了2012年永宁M_(S)4.6和2021年灵武M_(S)4.0地震,即震前其应力张量时序方差均经历了“下降—转折—回升—发震”的变化,回升到发震的时间间隔约为1年左右。该地区的预报效能分析结果认为,可以将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作为吴忠—灵武地区M_(S)≥4.0地震的中长期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忠—灵武地区 震源机制一致性 应力张量方差 预报效能
下载PDF
基于震源机制和剪切波分裂分析鄂尔多斯地块内部一次显著性地震:2022-07-12盐池M_(L)4.0地震
7
作者 许英才 曾宪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24-930,共7页
结合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和预警台网资料,通过Hash方法计算2022-07-12盐池M_(L)4.0地震震源机制,采用gCAP方法得到该地震震源机制、矩张量解及矩心深度,确定震源机制中心解,计算中心解两个节面上的相对剪应力与正应力,最后对符合剪切波分... 结合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和预警台网资料,通过Hash方法计算2022-07-12盐池M_(L)4.0地震震源机制,采用gCAP方法得到该地震震源机制、矩张量解及矩心深度,确定震源机制中心解,计算中心解两个节面上的相对剪应力与正应力,最后对符合剪切波分裂窗口的台站进行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时间延迟分析。结果表明,盐池地震是一起天然走滑型地震事件,不同方法确定的震源机制中心解为节面Ⅰ走向99°、倾角71°、滑动角8°,节面Ⅱ走向6°、倾角83°、滑动角161°,P轴方位54°;应力张量在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及节面Ⅱ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分别为0.982和0.942。近台剪切波分裂显示,快波偏振方向为55°,慢波时间延迟为1.7 ms/km。分析发现,盐池M_(L)4.0地震震源机制P轴方位及其快波偏振方向均受到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且震源机制两个节面的滑动角均与剪应力的滑动角基本一致。结合已有研究认为,本次地震发震断层可能与鄂尔多斯地块内部EW向基底断裂附近的平行伴生构造有关,并在主压应力轴为NE-SW向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经过长时间应力积累,在剪应力的最优释放节面发生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池地震 震源机制 剪切波分裂 应力
下载PDF
基于远震接收函数计算三河—平谷地震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
8
作者 邓淼 谭萍 +1 位作者 许英才 宁冬梅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3期1-9,共9页
利用防灾科技学院地震遥测台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远震波形记录,通过H-κ叠加方法反演估算得到三河-平谷地震区下方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平均泊松比。结果表明:三河-平谷地震区莫霍面深度在31.7-41.1 km之间,起伏较大,整体向东下倾;研究... 利用防灾科技学院地震遥测台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远震波形记录,通过H-κ叠加方法反演估算得到三河-平谷地震区下方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平均泊松比。结果表明:三河-平谷地震区莫霍面深度在31.7-41.1 km之间,起伏较大,整体向东下倾;研究区域泊松比变化存在横向不均匀性,泊松比介于0.240-0.303,平均值0.276 4,略高于全球大陆和中国内地地壳泊松比平均值。根据反演结果推测,三河-平谷地震区在华北地区地壳伸展背景下,受区域内断裂带影响,可能发生过岩浆底侵,幔源物质进入地壳,在造成莫霍面抬升的同时升高了泊松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κ叠加 莫霍面深度 泊松比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冯丽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和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矩心深度,计算了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地震震源机制两个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结果表明:门源MS6.9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7.8 km,震源矩心深度为4 km,地震序列的优势初始破裂深度主要介于7—8 km之间,而MS≥3.4余震的震源矩心深度为3—7 km;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震后24个小时内的地震序列长度约为25 km,与地表破裂带的长度大体一致,整体地震序列长度约为30 km,其中1月8日MS6.9主震和MS5.1余震位于余震区西段,1月12日MS5.2余震位于余震区东段。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走向290°、倾角81°、滑动角16°,节面Ⅱ为走向197°、倾角74°、滑动角171°,根据余震展布的总体趋势估计断层面走向为290°,表明此次地震为近乎直立断层面上的一次左旋走滑型事件;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显示这些地震主要为走滑型地震,P轴走向从余震区西段到东段之间大体呈现NE向到EW向的变化。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638,而在节面Ⅱ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522,表明这两个节面均非构造应力场的最大释放节面,这与2016年门源MS6.4地震逆冲型震源机制为构造应力场的最优释放节面有着明显差异。结合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和余震展布,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冷龙岭断裂西段,其地震断层错动方式为左旋走滑。根据重定位结果、震级-破裂关系以及剪应力结果,本文认为门源地区存在一定的应力积累且应力未得到充分释放,该地区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滑动特性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地壳介质各向异性:从银川地堑到海原断裂带 被引量:12
10
作者 许英才 高原 +2 位作者 石玉涛 王琼 陈安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239-4258,共20页
通过收集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固定地震台网2010年6月至2017年8月的近场地震资料,选择符合剪切波分裂分析的14个台站记录的共137个有效事件波形,得到了剪切波分裂参数,即快剪切波(简称快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简称慢波)时间延迟.结果表明,... 通过收集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固定地震台网2010年6月至2017年8月的近场地震资料,选择符合剪切波分裂分析的14个台站记录的共137个有效事件波形,得到了剪切波分裂参数,即快剪切波(简称快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简称慢波)时间延迟.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时间延迟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快波偏振方向主要与构造应力场方向或者断层走向大体一致.鄂尔多斯西缘紧邻块体边界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自北向南呈现NS、NNE、NE向的变化,与青藏高原东北缘主压应力方向变化基本一致.银川地堑东西两侧的快波偏振方向有差异,东侧区域主要受青藏高原NNE向挤压和黄河—灵武断裂共同影响,而西侧区域可能受到阿拉善块体与鄂尔多斯块体之间的NW方向的主张应力和阿拉善块体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鄂尔多斯块体、阿拉善块体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快波优势偏振方向为NE向,与青藏高原东北缘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海原断裂带及以南区域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WNW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较好的说明了海原断裂带为活跃的活动断裂.构造与断裂分布都是控制快波偏振方向的主要因素,走滑断裂上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表明这些台站主要受到断裂的强烈影响;走滑断裂附近的个别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呈现与构造应力场一致的方向,表明几乎没有受到断裂的影响.鄂尔多斯、阿拉善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平均时间延迟高于其他地区,反映了青藏高原在NE向运动过程中,受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阻挡作用,导致了交汇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程度增加.以海原断裂带到六盘山断裂带为界,其两侧区域的各向异性差异性明显,揭示了应力与介质特性的差异,暗示其邻近区域,特别在海原断裂带东端到六盘山断裂带与鄂尔多斯块体西缘交汇区域,可能有较高的强震危险背景.本研究还对该区域的地壳和上地幔的耦合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西缘 剪切波分裂 地壳各向异性 主压应力 银川地堑 海原断裂带
下载PDF
基于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许英才 曾宪伟 +3 位作者 许文俊 马禾青 金涛 任家琪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4-497,共14页
通过收集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喜马拉雅地震科学台阵112个台站的远震P波资料,并用时域迭代反褶积提取接收函数,用H-k扫描方法得到了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波速比,且计算了其泊松比。结果表明,在天景山断裂带附近... 通过收集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喜马拉雅地震科学台阵112个台站的远震P波资料,并用时域迭代反褶积提取接收函数,用H-k扫描方法得到了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波速比,且计算了其泊松比。结果表明,在天景山断裂带附近,地壳厚度存在急剧变化的陡变带,该陡变区域最大落差可达14km;研究区内泊松比值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一性,但是整体上都沿着GPS观测到的速度场方向递减。据此推测,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可能存在一条以海原-六盘山断裂带为主的小规模的局部物质东流带,由于遇到稳定块体的阻挡,海原-六盘山构造区呈现为典型的挤压构造及持续的地壳缩短,这使得该构造区的地壳相对于研究区其他地区较厚,其青藏高原部分物质东移可能在天景山断裂带附近明显停滞。另外,研究区内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区的地壳泊松比陡变区域与5级以上的中强震对应关系较好。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变化特点与该区域的GPS速度场、应变场以及构造变形的变化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 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陡变带GPS 速度场
下载PDF
三种方法分析2017年宁夏固原M_(S)4.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曾宪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6-1150,共15页
利用宁夏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数据,基于三种不同速度模型分别使用相对稳定的Hash方法、Snoke方法及gCAP方法计算2017年9月2日宁夏固原M_(S)4.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根据这些结果给出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结果表明,该地震的震源机制... 利用宁夏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数据,基于三种不同速度模型分别使用相对稳定的Hash方法、Snoke方法及gCAP方法计算2017年9月2日宁夏固原M_(S)4.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根据这些结果给出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结果表明,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为节面Ⅰ:走向:41°,倾角:79°,滑动角:-175°;节面Ⅱ:走向:310°,倾角:85°,滑动角:-11°。基于速度模型3的Hash方法结果和中心解结果之间的最小空间旋转角数值相对最小,震源机制解参数最接近中心解的结果。速度模型分层越精细,结果的精度相对越高,其中Hash方法及Snoke方法的反演结果受速度模型的影响较为明显,与Snoke方法相比,Hash方法对台站分布的要求较低,但对波形质量要求较高,要确保整个波形段和剪切波段具有一定范围的高信噪比。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台站方位角覆盖不是很好的区域地震台网来说,或者地震震中位于台站分布相对稀少的地区且可利用台站数目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在精细速度模型和波形信噪比的阈值等参数设置较为准确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Hash方法来丰富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宁夏固原M_(S)4.6地震 震源机制解 三种方法 速度模型 台站分布 中心解
下载PDF
2020年6月9日中卫M_(L)3.4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中心解的测定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英才 曾宪伟 +1 位作者 王银 崔瑾 《地震科学进展》 2021年第6期258-265,共8页
2020年6月9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发生M_(L)3.4地震,该地震发生在1709年中卫南7½级地震的极震区内,且震中位于以往弱震相对偏少的地区。本文利用宁夏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2020年6月9日中卫ML3.4地震的震源机... 2020年6月9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发生M_(L)3.4地震,该地震发生在1709年中卫南7½级地震的极震区内,且震中位于以往弱震相对偏少的地区。本文利用宁夏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2020年6月9日中卫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震源矩心深度,并用Hash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且得出了两种方法的震源机制中心解。结果表明,gCAP方法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255°,倾角79°,滑动角−20°;节面II走向348°,倾角70°,滑动角−168°,震源矩心深度为12 km。而Hash方法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344°,倾角89°,滑动角176°;节面II走向74°,倾角86°,滑动角1°。两种方法的震源机制中心解为:节面I走向255°,倾角87°,滑动角−11°;节面II走向346°,倾角80°,滑动角−176°,主压应力轴走向主要为NE向,其中gCAP方法结果与震源机制中心解的最小空间旋转角相对最小,为12.09°。结合过去地质构造资料,推测2020年6月9日中卫M_(L)3.4地震的主要错动方式为左旋走滑,且断层面为NEE向节面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6月9日中卫M_(L)3.4地震 gCAP方法 Hash方法 震源机制 震源机制中心解
下载PDF
2021年吴忠—灵武M_(L)3.6震群重新定位及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许英才 曾宪伟 罗国富 《地震科学进展》 2022年第6期251-262,共12页
2021年7月18日—8月7日,宁夏吴忠—灵武地区发生M_(L)3.6显著震群活动。本文利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该震群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根据gCAP方法反演了2021年7月20日灵武M_(L)3.6地震的震源机制及震源矩心深度,采用Snoke方法计算了震群中3次ML3.... 2021年7月18日—8月7日,宁夏吴忠—灵武地区发生M_(L)3.6显著震群活动。本文利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该震群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根据gCAP方法反演了2021年7月20日灵武M_(L)3.6地震的震源机制及震源矩心深度,采用Snoke方法计算了震群中3次ML3.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测定了同一地震多个震源机制的中心解。结果表明,该震群中最大的地震即7月20日02时40分M_(L)3.6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节面Ⅰ走向289°,倾角72°,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26°,倾角69°,滑动角-161°,震源矩心深度为12 km,初始破裂深度为12.5 km;7月20日03时15分ML3.2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节面Ⅰ走向290°,倾角82°,滑动角-2°,节面Ⅱ走向20°,倾角88°,滑动角-172°,初始破裂深度为11.9 km;7月21日04时55分ML3.1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节面Ⅰ走向285°,倾角53°,滑动角2°,节面Ⅱ走向194°,倾角88°,滑动角143°,初始破裂深度为11.6 km,这些地震震源机制的主压应力轴主要为NE向。该震群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相对集中在7—15 km之间,其中ML3.0以上地震的震源深度主要介于11—13 km,震源深度剖面显示震群相对集中的区域由深到浅大体呈现近似于陡立的展布。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域应力场在灵武M_(L)3.6地震震源机制NNE向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393,而在NWW向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945。结合地质构造和已有断层资料初步分析认为,若NNE向的崇兴隐伏断裂为灵武M_(L)3.6地震的发震断层,则表明崇兴断裂可能是一条断裂薄弱带,地震破裂方式主要为右旋走滑;若NWW向的未知隐伏断裂为发震断层,则表明NWW向断裂可能为该地震在区域应力场下的剪应力相对最大释放节面,其破裂方式为左旋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吴忠—灵武M_(L)3.6震群 多阶段定位 震源机制 相对剪应力
下载PDF
吴忠-灵武地区地震活动性与强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许英才 曾宪伟 《地震科学进展》 2020年第10期1-12,共12页
通过吴忠—灵武地区现有的地震活动性资料,并结合该区域过去的几次中强震震例和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梳理与总结了中强震前该区域地震活动乃至中国大陆大震活动的时空特征,而且基于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了1970-2019年该区域中小地震的地震... 通过吴忠—灵武地区现有的地震活动性资料,并结合该区域过去的几次中强震震例和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梳理与总结了中强震前该区域地震活动乃至中国大陆大震活动的时空特征,而且基于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了1970-2019年该区域中小地震的地震活动性特点。综合认为,吴忠—灵武地区中强震的广义前震和中小地震的活动性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中强震发生前1-2年内该区域及邻区形成ML2.0以上地震集中区或其西北方向的阿左旗腰坝区域大都出现ML3.0以上信号震,而且一年前其主震的广义前震的确比较发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地震增强;地震序列统计分析表明,该区域的多重共轭构造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其多震型、双震型和震群型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另外,从大形势角度来看,过去大部分5级以上中强震发生的主导因素很可能由华北地块主导的强震活跃幕引起,该区域的强震危险性不仅仅和局部特殊构造特征、区域前震活动变化有关,更重要的是,华北-东北亚地块大震活动对其也起到了较大的影响作用,相比而言,青藏高原、龙门山断裂带及祁连山构造带等区域的大震活动对吴忠-灵武地区中强地震触发影响不显著,而且吴忠—灵武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和华北—东北亚地块的大震活动可能存在一定的构造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忠—灵武地区 地震活动性 地震序列 广义前震 强震危险性
下载PDF
2021年11月18日宁夏灵武MS4.0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许英才 曾宪伟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2年第2期214-227,共14页
2021年11月18日20时42分54秒,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发生M;4.0地震,灵武市及周边区域震感明显,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Hypo2000定位方法、初至P震相定位方法和gCAP方法研究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计算了现今区域应力场体系... 2021年11月18日20时42分54秒,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发生M;4.0地震,灵武市及周边区域震感明显,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Hypo2000定位方法、初至P震相定位方法和gCAP方法研究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计算了现今区域应力场体系在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结果表明,灵武M;4.0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20 km,震源矩心深度为19 km,震源较深. gCAP计算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80°、倾角61°、滑动角30°,节面Ⅱ走向174°、倾角64°、滑动角147°,矩震级为M;4.1.全矩张量解显示灵武M;4.0地震双力偶成分占全矩张量解的85.18%,属于天然地震事件,结合震源区所在的莫霍面、地壳深部热结构以及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初步分析认为灵武M;4.0地震发震机理可能与银川地堑上地幔物质上涌活动有关,并且热物质对断层有着一定的弱化作用,震源区不易形成较大的应力积累,使得本次灵武地震以中等程度的地震方式释放.现今应力场体系在灵武M;4.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689,而在节面Ⅱ的剪应力为0.817.通过比较两个节面、主压应力轴以及节面上剪应力等,认为灵武M;4.0地震震源机制节面Ⅱ上的剪应力相对较大是由于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和节面Ⅱ之间的夹角要大于和节面Ⅰ之间的夹角所致,两个节面理论上都有可能是发震破裂面,但结合相对剪应力和已有地质断层右旋走滑的性质来看,本文认为该地震在节面Ⅱ上剪切滑动的可能性要大于节面Ⅰ,为此节面Ⅱ为发震破裂面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区域构造应力的主压应力不等同于震源机制P轴,P轴的走向和震源机制两个节面一样均属于震源机制节面的固有属性,主要和节面的走向有关;区域构造主压应力方向和地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是影响破裂面上剪应力大小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夹角并不能影响其P轴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11月18日宁夏灵武M 4.0地震 初至P震相定位法 gCAP方法 震源参数 应力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莫霍面起伏及泊松比分布 被引量:6
17
作者 许英才 王琼 +3 位作者 曾宪伟 马禾青 许文俊 金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3-581,共19页
收集了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的21个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台站和183个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台站记录到的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远震P波资料,通过对其进行反褶积提取接收函数,并利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了研究区内的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结... 收集了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的21个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台站和183个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台站记录到的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远震P波资料,通过对其进行反褶积提取接收函数,并利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了研究区内的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结果表明:研究区的莫霍面深度在36—58 km范围内变化,大体呈南厚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且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即以香山—天景山断裂为界,莫霍面在南北向呈现明显的起伏变化,该断裂以南的地壳增厚方式可能与青藏高原的水平挤压力所导致的上地壳重叠有关;贺兰山东麓断裂两侧的莫霍面深度落差明显,这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东北缘NE向的挤压力以及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NW-SE向的拉张力共同作用所致。研究区的泊松比整体较高,其中鄂尔多斯地块的平均泊松比要高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平均泊松比,银川地堑内的高泊松比现象可能与黄河—灵武断裂为超壳断裂有关;研究区内的莫霍面深度与地表高程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说明其地壳均衡效应较好,而整个研究区内泊松比与莫霍面深度的线性关系并不明显。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揭示了研究区内莫霍面深度与泊松比反相关最明显的两个区域,这种明显的反相关关系也表明,构造上的挤压力或拉张力更容易集中在长英质的弱岩层而使地壳增厚或减薄。综上进一步认为,从海原断裂至香山—天景山断裂这一区域及贺兰山东麓断裂两侧区域下方的地壳成分以长英质岩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 接收函数 H-Kappa叠加 莫霍面深度 泊松比 构造应力
下载PDF
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序列的断层形状及滑动特性研究
18
作者 万永革 余海琳 +2 位作者 王福昌 许英才 黄少华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21-24,共4页
1研究背景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该地震孕育于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的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的交接部位。前人对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的倾向和倾角的考察存在争议。而震后地表破裂调查没有给出深部断层倾向的... 1研究背景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该地震孕育于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的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的交接部位。前人对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的倾向和倾角的考察存在争议。而震后地表破裂调查没有给出深部断层倾向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重定位 模糊聚类 断层面估计 断层滑动特性
下载PDF
吴忠-灵武地区MS≥5.0地震前波速比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文君 曾宪伟 +4 位作者 任雪梅 许英才 朱鹏涛 李自芮 马小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2期1-9,共9页
利用1980年1月—2008年12月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事件直达波到时数据,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对吴忠—灵武地区该时段内M_(S)≥5.0地震发生前波速比变化进行回溯性分析,并对该区未来短期内震情趋势进行研判,所得结果表明:①吴忠—灵... 利用1980年1月—2008年12月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事件直达波到时数据,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对吴忠—灵武地区该时段内M_(S)≥5.0地震发生前波速比变化进行回溯性分析,并对该区未来短期内震情趋势进行研判,所得结果表明:①吴忠—灵武地区M_(S)≥5.0地震前波速比存在正常→降低→上升(恢复)→发震的异常变化过程;②研究区台站出现波速比异常,其空间分布对发震位置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即发震位置可能位于波速比下降台站或存在异常台站所连线的多边形边缘或内部;③据近期扫描结果,海原地震台波速比异常较显著,需密切关注宁夏南部及邻区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忠—灵武地区 中强震 波速比
下载PDF
Palaeogeomorphology and its control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epositional systems of the Early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被引量:14
20
作者 Liu Jingyan Lin Changsong +8 位作者 Cai Zhenzhong Zhu Yongfeng Yang Yongheng Peng Li Si Baoling Huang Zhen Li Huanpu xu yingcai Su Zhenzhe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11-322,共12页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was deposited on the basement deformed by the Caledonian tectonic movements at the end of the Late Ordovicia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sequences of the Early Sil...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was deposited on the basement deformed by the Caledonian tectonic movements at the end of the Late Ordovicia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sequences of the Early Silurian have been clearly controlled by the palaeogeomorphology of the Late Ordovician. Based on unconform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erosion, several zones can be differentiated including a high uplifted erosion zone, a transitional slope zone and a depression zone. The central and west Tabei Uplift zones show high angular unconformity and intense erosion. The Tarim Basin in the late Ordovician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in the west, lower in the east while higher in the south, lower in the north. The Early Silurian mainly developed 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systems tracts on the whole, while the lowstand systems tract only developed partly below the slope break. The palaeogeomorphology controlled the elastic source supply and deposit distribution. Braided delta system and tidal flat-estuary system were deposited. The duration of uplifting of the Tazhong paleo- uplift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Tabei paleo-uplift, and deposition was later. This led to the lower and middle members of the Kepingtage Formation missing in that area. As a large-scale transgression occurred during the deposition period of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Kepingtage Formation, sediment from the west of the basin was transported and deposited by tides and waves, forming tidal-marine debris systems above the uplift. Proximal alluvial fan and fan delta coarse elastic deposits developed in proximal uplift zone in the east and southeast of the basin, and braided delta put forward to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edge of uplift and the sea. Large-scale tidal channel, sub-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mouth bar of the delta front can form favorable reservoirs, and they are primary target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is research on sequence-deposi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controlled by palaeogeomorphology is significant in guiding the prediction of reservoir sandst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osional palaeogeomorphology depositional palaeogeomorphology evolution of paleo- uplift sequence-depositional system favorable reservoir facies zon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