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藻源性有机质对高原深水湖泊沉积物矿化作用的激发效应 被引量:2
1
作者 沈悦 杜先 +4 位作者 张璐 张一泉 荀凡 柯凡 冯慕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7,I0005,I0006,共17页
湖泊营养水平提升,浮游植物快速增殖,大量藻类碎屑沉降到沉积物表面。藻屑作为新生不稳定有机质,对湖泊沉积物有机质(SOM)产生激发效应,影响湖泊沉积物碳循环过程。本文以深水湖泊抚仙湖南湖心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优势种水华束丝藻(Ap... 湖泊营养水平提升,浮游植物快速增殖,大量藻类碎屑沉降到沉积物表面。藻屑作为新生不稳定有机质,对湖泊沉积物有机质(SOM)产生激发效应,影响湖泊沉积物碳循环过程。本文以深水湖泊抚仙湖南湖心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优势种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进行不同浓度藻屑添加(×1倍组、×5倍组和×10倍组)的培养实验。应用碳同位素在线监测仪,探究藻屑添加对于SOM矿化作用的激发效应并预测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添加的藻屑对上覆水和间隙水发光性溶解性有机质(CDOM)组成和性质产生影响,前期CDOM中类蛋白组分含量显著增加,但后期CDOM腐殖化程度升高。同时,藻屑的添加使二氧化碳(CO_(2))释放量增大,蛋白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增强;(2)3个不同浓度的藻屑添加组均检测到不同程度激发效应,其中×1倍组和×5倍组对SOM矿化过程前期体现为正激发效应,最大值分别达到(12.18±0.65)和(26.60±9.14)μg/(mL ws),后期两个组别都转为负激发效应;×10倍组则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表现为负激发效应;(3)藻屑的添加使得间隙水易于富集亚铁离子(Fe^(2+))和硫离子(S^(2-));且沉积物反硝化作用受到抑制,易于富集硝酸根(NO_(3)^(-));同时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促进活性磷释放,藻屑的添加增大了抚仙湖沉积物产生黑色物质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因此系统研究新生有机质输入对抚仙湖SOM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将为保护抚仙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源性有机质 CDOM 激发效应 环境效应 抚仙湖
下载PDF
蓝藻碎屑堆积对湖泊沉积物矿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杜先 荀凡 +4 位作者 王亚蕊 陈新芳 沈悦 李勇 冯慕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71-1682,共12页
蓝藻水华暴发形成的大量有机碎屑,沉降到沉积物表面,影响沉积物有机质矿化,进而影响碳氮磷循环.本实验选择于桥水库湖心区作为沉积物采样点,通过设置不同密度藻屑添加组(×1倍组和×20倍组)及空白对照组,研究藻屑堆积对沉积物... 蓝藻水华暴发形成的大量有机碎屑,沉降到沉积物表面,影响沉积物有机质矿化,进而影响碳氮磷循环.本实验选择于桥水库湖心区作为沉积物采样点,通过设置不同密度藻屑添加组(×1倍组和×20倍组)及空白对照组,研究藻屑堆积对沉积物矿化特征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为蓝藻水华影响下的饮用水环境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藻屑添加降低了上覆水pH值,改变了沉积物生物酶活性.藻屑添加密度越大,上覆水pH值越低、波动越大,反映了培养过程异养微生物活性的变化.×1倍组的转化酶活性较高;×20倍组蛋白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2)藻屑添加对沉积物的矿化途径和沉积物产物的释放速率产生了显著影响.藻屑添加密度越大,有机质矿化速率越大.其中,×1倍组主要增强好氧矿化,释放CO2;×20倍组主要增强厌氧产甲烷矿化,释放CH4.(3)不同密度的藻屑添加组,其氮磷扩散、释放通量存在明显差别.×1倍组以沉积物吸附为主,其上覆水NH4^+和PO4^3-平均释放速率与对照组差异较小;×20倍组的NH4^+在第0~10天以沉积物吸附为主,之后和PO4^3-均以向上覆水中释放为主,其NH4^+和PO4^3-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0.223)和0.075 mg/(L·d))明显大于其他实验组.因此,大量蓝藻堆积明显促进沉积物的碳氮磷矿化,释放大量CO2、CH4和氮磷营养盐至上覆水中,对湖泊水环境造成污染,为蓝藻的生长繁殖作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矿化 生物酶活性 释放通量 扩散通量 于桥水库
下载PDF
秋季连续打捞蓝藻对水 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荀凡 杜先 +3 位作者 陈新芳 刘高飞 齐天赐 冯慕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07-1722,共16页
在巢湖西北半湖近岸带设置大型围隔研究秋季连续打捞蓝藻对湖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应用YL-1000型大型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设备进行原位打捞蓝藻,通过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静态箱法对大型围隔内水气界面CH 4、CO 2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巢湖西北半湖近岸带设置大型围隔研究秋季连续打捞蓝藻对湖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应用YL-1000型大型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设备进行原位打捞蓝藻,通过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静态箱法对大型围隔内水气界面CH 4、CO 2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对比未打捞区,蓝藻连续打捞下打捞区水体中叶绿素a(Chl.a)、悬浮物(SS)浓度不断下降,两者削减率分别为72%、85%,Chl.a、SS浓度分别下降到29.6±2.5μg/L、12.5±1.2 mg/L,打捞对围隔内颗粒态物质去除效果十分明显;打捞过程中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OM)中微生物代谢类腐殖质(C1)、类蛋白(C3)显著下降趋势,打捞区C1、C3组分(0.18±0.02、0.06±0.01 RU)强度明显低于未打捞区(0.26±0.05、0.12±0.03 RU),打捞能有效控制藻源性溶解性有机质释放.同时,打捞区水气界面CH 4通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未打捞区CH 4通量平均值(17.473±1.514 nmol/(m 2·s))为打捞区(7.004±4.163 nmol/(m 2·s))近2倍,CH 4通量与Chl.a、C1、C3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水体中藻源性溶解态有机质对CH 4通量具有促进作用;打捞区CO 2释放通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打捞区CO 2吸收通量(-0.200±0.069μmol/(m 2·s))明显低于未打捞区(-0.344±0.017μmol/(m 2·s)),CO 2通量与Chl.a、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秋季打捞对CH 4、CO 2综合日平均通量减排量值为0.275±0.076 mol/(m 2·d)(以CO 2当量计).研究结果揭示了巢湖秋季连续打捞蓝藻过程对水气界面温室气体具有显著减排作用,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蓝藻水华与湖泊富营养化、气候变暖之间的恶性循环,为湖泊碳循环和蓝藻水华灾害防控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温室气体通量 蓝藻水华 打捞 藻源有机物
下载PDF
持续性高藻输入河道温室气体时空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璐 荀凡 +4 位作者 沈悦 柯凡 杜先 陈新芳 冯慕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2-765,共14页
淡水水生生态系统是大气中温室气体气体重要的“源”,对于城市的动脉——城市河流(尤其是持续性高藻输入河道)温室气体的研究比较匮乏.太湖梅梁湖的高藻水排入地梁溪河是典型的高藻输入河道,月均藻密度为3.6×10^(7) cells/L,夏季... 淡水水生生态系统是大气中温室气体气体重要的“源”,对于城市的动脉——城市河流(尤其是持续性高藻输入河道)温室气体的研究比较匮乏.太湖梅梁湖的高藻水排入地梁溪河是典型的高藻输入河道,月均藻密度为3.6×10^(7) cells/L,夏季日均藻密度为1.2×10^(8) cells/L.本文以梁溪河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法测定了梁溪河河道CH_(4)、CO_(2)通量,分析其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空间尺度上,各断面CH_(4)气体通量平均值为4.63μmol/(m^(2)·s),CO_(2)气体通量平均值为98.87μmol/(m^(2)·s).CH_(4)在各断面均呈释放态,CO_(2)除在梅梁湖泵站处呈吸收态外,在其余各点位同样呈释放态;2)对鸿桥点位进行温室气体通量的日尺度观测发现,CH_(4)通量日变化峰值出现在傍晚,CO_(2)通量日变化峰值出现在正午前后,昼夜变化不明显;3)影响梁溪河CH_(4)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河道流速、水体溶解氧浓度和固体悬浮物浓度,影响梁溪河CO_(2)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河道流速、水体溶解氧浓度、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另外河道的水动力条件和蓝藻堆积密度成为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子.梁溪河作为典型的高藻输入河道,其温室气体排放量显著高于世界河流平均气体排放量(CO_(2)释放平均值为7.65μmol/(m^(2)·s),CH_(4)释放平均值为0.1μmol/(m^(2)·s)).因此,持续性高藻输入河道温室气体排放机制的研究对准确评估全球河流碳排放具有重要理论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藻河道 温室气体 水动力 时空排放特征 太湖 梅梁湖
下载PDF
抚仙湖表层沉积物AVS与SEM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彪 荀凡 +3 位作者 陈向超 马书占 王亚蕊 冯慕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80,共9页
以高原深水抚仙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全湖16个样点表层沉积物(0~5 cm)的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步提取重金属(SEM)的分布特征,并利用∑SEM和AVS的物质的量浓度比对全湖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AVS在南北湖区分布存在... 以高原深水抚仙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全湖16个样点表层沉积物(0~5 cm)的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步提取重金属(SEM)的分布特征,并利用∑SEM和AVS的物质的量浓度比对全湖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AVS在南北湖区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南部湖区分布均匀,平均含量仅为0.074±0.043μmol/g,而北部湖区则由湖岸带向北湖心(N9)呈现出递增趋势,平均含量高达0.317±0.485μmol/g. SEM在南北湖区分布较为集中,南部湖区主要集中在路居河口(S2),北部湖区主要分布在老凹地(N5)和东大河口(N4).除牛摩河口(S5)、梁王河口(N3)和北湖心(N9)外,其余所有点位[∑SEM]/[AVS]>1,且南部湖区平均[∑SEM]/[AVS]值(3.51±1.91)显著高于北湖湖区(2.19±2.10).因此抚仙湖全湖尤其是南部湖区重金属生态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沉积物 酸可挥发性硫化物 同步提取重金属 风险评估
下载PDF
水库浮游细菌生产和呼吸过程代谢内外源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韩一萱 李彪 +4 位作者 荀凡 高培鑫 毛振镀 陶晔 邢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173,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种类和浓度.浮游细菌生产和呼吸过程对碳源变化的响应,可能影响水体乃至区域的碳循环特征.本研究选取了南京市11座中小型水库,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和双端元混合模...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种类和浓度.浮游细菌生产和呼吸过程对碳源变化的响应,可能影响水体乃至区域的碳循环特征.本研究选取了南京市11座中小型水库,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和双端元混合模型定量分析浮游细菌在生产和呼吸代谢过程中对内外碳源的利用.依据DOC中内外碳源的比例,将11座水库划分为内源型水库(内源碳占比>50%)和外源型水库(外源碳占比>50%).内源型水库DOC浓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营养指数均显著高于外源型水库.分析发现,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显著促进了浮游细菌对内源DOC的代谢速率,内源型水库中浮游细菌生产利用内源碳速率提高,而外源型水库中浮游细菌呼吸分解内源碳速率提高.不仅如此,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促进外源型水库浮游细菌对DOC的总代谢速率.水体溶解性无机氮和磷与浮游细菌的呼吸作用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内源型水库中随着营养盐浓度升高细菌呼吸作用减弱,而外源型水库中细菌呼吸作用增强.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以外源输入为主的水体,随着营养水平提高浮游细菌呼吸过程显著增加,可能引起温室气体释放通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营养状态 溶解性有机碳 生产速率 异养呼吸速率 稳定同位素示踪
下载PDF
Nature inspired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in nano-cellular epoxy/graphene-Fe3O4 nanocomposites with ultra-efficient EMI and robust mechanical strength 被引量:2
7
作者 xun fan Fengchao Wang +7 位作者 Qiang Gao Yu Zhang Fei Huang Ronglin Xiao Jianbin Qin Han Zhang Xuetao Shi Guangcheng Zha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177-185,共9页
Hierarchical layered structures,whether in a compact form like nacre or a porous manner like bone,are well known for their combined features of high stiffness,strength,and lightweight,inspiring many man-made materials... Hierarchical layered structures,whether in a compact form like nacre or a porous manner like bone,are well known for their combined features of high stiffness,strength,and lightweight,inspiring many man-mad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for high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The use of nacre/bone like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in polymer nanocomposites can achieve excellent mechan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with high filler volume fractions after carefully aligning functional nanofillers,although the fabrication and processing remain a great challenge.In this work,a bio-inspired lightweight nano-cellular epoxy/graphene-Fe_(3)O_(4) nanocomposite with high nanofiller loading of 75 wt.%was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by combining features from both nacre and bone structures,via a simple compression molding process together with an eco-friendly supercritical CO_(2) foaming process to achieve robust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excellent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shielding effectiveness(SE)simultaneously.Highly aligned graphene-Fe_(3)O_(4) nanoplatelets with well controlled nanoscale porous structures(52.6 nm)enabled both low density(1.26 g/cm^(3))and high specific EMI SE>5200 dB/cm^(2)/g,as well as preserved tensile strength of 67 MPa.This study provides a sustainable route to fabricate nature mimicked structures with high performance and high flexibility for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from portable electronics to healthcare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oxy foam Layered nano-cellular structures Graphene-Fe_(3)O_(4)nanocomposites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