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涌现性功能的合成菌群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1
作者 高春辉 杨宁 +6 位作者 王创 侯时季 严建兵 郑金水 李锦 吴尘聊 蔡鹏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具有丰富多样的复杂生态学功能,这些功能的产生具有涌现性。所谓涌现性,指的是复杂系统中随着系统复杂性增加产生的新特性。有趣的是,虽然涌现性功能源于多物种的共同作用,但是所需物种数量通常较少。这不但为...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具有丰富多样的复杂生态学功能,这些功能的产生具有涌现性。所谓涌现性,指的是复杂系统中随着系统复杂性增加产生的新特性。有趣的是,虽然涌现性功能源于多物种的共同作用,但是所需物种数量通常较少。这不但为利用合成菌群探究涌现性功能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且还为应用合成菌群改造植物菌群提供了抓手。种子菌群作为植物最早的微生物群落,其所包含的微生物具有多样性相对较低的特点。但是,其在植物共生菌群的演化过程中却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受限于种子干燥、贫营养的微生境条件,生物膜是微生物在种子表面和内部存在的主要形式。因此,本文提出以有涌现性功能的合成微生物群落为种子包衣,或可成为在植物微生物组调控中最关键时间节点、最易于开展阶段的有效干预途径。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宿主和菌群角度介绍了调控种子菌群涌现性功能的潜在因素。在智慧农业的场景下,通过与种子芯片技术、无人智能化平台的结合,或可在农田中实现合成菌群的大规模施用和功能动态实时监测,为发掘具有特定功能的合成微生物群落、开展基于种子合成菌群生物膜包衣的应用提供可行途径,进而有望为微生物-作物联合育种技术的发展带来重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互作 种子菌群 生物膜 合成微生物群落 涌现性
下载PDF
关于路面基层中高平3^(#)煤矸石的试验研究
2
作者 高世川 闫建兵 王秀龙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11期203-205,共3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公路建设行业不断涌出了各种新兴技术、材料和工艺。在以绿色环保、变废为宝为主题的背景下,探讨了将煤矸石用于路面基层的可行性,并对高平3^(#)煤矸石水稳层材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验证煤矸石的无侧限抗...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公路建设行业不断涌出了各种新兴技术、材料和工艺。在以绿色环保、变废为宝为主题的背景下,探讨了将煤矸石用于路面基层的可行性,并对高平3^(#)煤矸石水稳层材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验证煤矸石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证明了3^(#)煤矸石可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建设 路面基层 高平3^(#)煤矸石 水稳层材料
下载PDF
山西普明河河道堤防工程设计探析
3
作者 闫建兵 《水利技术监督》 2024年第11期232-235,共4页
河道治理是促进河道沿线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山西普明河河道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对河道堤防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设计的洪水位堤顶高程及堤防,以及治理段内防弯道水面超高设计,提出普明河治导线规划,确定堤防型式3种:重... 河道治理是促进河道沿线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山西普明河河道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对河道堤防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设计的洪水位堤顶高程及堤防,以及治理段内防弯道水面超高设计,提出普明河治导线规划,确定堤防型式3种:重力式M10浆砌石挡墙、格宾石笼护坡、土堤。研究结果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防工程 弯道 堤防防冲 山西普明河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设计研究
4
作者 闫建兵 《水利技术监督》 2024年第12期97-99,183,共4页
农业水利灌溉工程的实施是解决农业水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手段。以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灌区水利工程概况及灌区灌溉工程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针对工程现状对灌区水利管道的水头损失进行计算分析,并对管道的选择进行了对... 农业水利灌溉工程的实施是解决农业水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手段。以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灌区水利工程概况及灌区灌溉工程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针对工程现状对灌区水利管道的水头损失进行计算分析,并对管道的选择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对灌溉系统的泵站、前池、灌溉方式进行设计;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对灌区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并对管道布置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该研究可以为灌区后续的灌溉工程设计规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利 灌溉工程 应用 灌区
下载PDF
人造肉研究开发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辉 徐小霞 +1 位作者 严建兵 王平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0,共12页
发展人造肉契合我国农业绿色低碳的重大战略需求,能保障日益增长的蛋白食品有效安全供给,有助于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管控。国外人造肉研究和产业发展起步早、发展快,而我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细胞培养肉的研究和开... 发展人造肉契合我国农业绿色低碳的重大战略需求,能保障日益增长的蛋白食品有效安全供给,有助于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管控。国外人造肉研究和产业发展起步早、发展快,而我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细胞培养肉的研究和开发还任重道远。人造肉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基础研究薄弱、产业化成本过高、技术管理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公众接受程度低等。为推进我国人造肉发展,必须创新高效绿色低碳的蛋白质资源获取途径,加强人造肉相关“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研究,强化绿色低碳的全产业链融合创新,完善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肉 植物蛋白肉 动物细胞培养肉 研究开发 发展对策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作用下煤岩组合体力学特性损伤及裂隙演化规律
6
作者 张小强 王文伟 +4 位作者 姜玉龙 王开 闫建兵 岳少飞 蔚默然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049-4064,共16页
将CO_(2)注入到深部不可采煤层是实现CO_(2)地质封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CO_(2)在高压、高温作用下会处于超临界状态,为了探究超临界CO_(2)作用对煤系储层结构的影响,基于自主研发的超临界CO_(2)浸泡实验系统,结合声发射测试系统及RFPA3D... 将CO_(2)注入到深部不可采煤层是实现CO_(2)地质封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CO_(2)在高压、高温作用下会处于超临界状态,为了探究超临界CO_(2)作用对煤系储层结构的影响,基于自主研发的超临界CO_(2)浸泡实验系统,结合声发射测试系统及RFPA3D数值模拟,研究了3种煤层厚度和3种顶底板岩性的“岩-煤-岩”(RCR)组合试件在超临界CO_(2)作用下的力学损伤特性及其裂隙扩展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超临界CO_(2)作用后,随煤厚增加RCR组合体抗压强度劣化幅度逐渐增大,弹性模量劣化幅度逐渐降低,而当岩煤强度比不同时,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劣化幅度基本一致,未呈现较大差异;(2)超临界CO_(2)作用会促进煤体塑性破坏,加剧RCR组合体由拉伸劈裂破坏向剪切塑性破坏转变的趋势,RCR组合体塑性破坏程度与煤厚和岩煤强度比均成正相关关系;(3)超临界CO_(2)浸泡作用促使RCR组合体更早进入弹性变形阶段,且经历更为短暂的弹性变形后发生失稳破坏,煤厚越大影响越大,而岩煤强度比影响较小;(4) RCR组合体失稳态势与煤厚成正比、与岩煤强度比成反比,破坏时动力显现强度与煤厚成反比,与岩煤强度比成正比;(5) RCR组合体总能量、耗散能、弹性能、盈余能随煤体厚度增加而逐渐降低,随岩煤强度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超临界CO_(2)作用会使RCR组合体试件弹性能占比降低,耗散能占比升高,盈余能占比降低。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知,煤层越厚的地层越容易发生失稳,顶底板岩层强度越高的地层越不容易发生失稳,地层失稳破坏时动力显现强度与煤厚成反比、与岩煤强度比成正比。故在满足CO_(2)注入封存量前提的一定区域地层内,应选择顶底板岩层强度较高、煤层厚度较薄的区域地层封存CO_(2)安全性更高。该研究成果可为CO_(2)注入到深部不可采煤层进行地质封存的安全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煤岩组合体 力学损伤 能量演化 失稳破坏 裂隙扩展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作用后无烟煤力学损伤演化特性及机理 被引量:10
7
作者 肖畅 王开 +5 位作者 张小强 姜玉龙 闫建兵 岳少飞 王文伟 詹傲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40-2351,共12页
超临界CO_(2)作用后会导致煤体微观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煤体结构损伤,从而改变煤体的力学性能。为定量表征在超临界CO_(2)作用后煤体力学性质的损伤演化规律,以无烟煤为对象,开展干/饱两种含水率下煤体的超临界CO_(2)浸泡试验,确定在... 超临界CO_(2)作用后会导致煤体微观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煤体结构损伤,从而改变煤体的力学性能。为定量表征在超临界CO_(2)作用后煤体力学性质的损伤演化规律,以无烟煤为对象,开展干/饱两种含水率下煤体的超临界CO_(2)浸泡试验,确定在超临界CO_(2)作用下无烟煤各力学参数的演化规律,结合声发射试验及电镜扫描试验,明确了无烟煤在超临界CO_(2)作用下的损伤模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超临界CO_(2)对煤体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及泊松比具有明显的损伤劣化效应,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泊松比表现出升高趋势。水分也是影响煤体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较干燥组煤样而言,饱水组煤样在超临界CO_(2)作用下的劣化效果更为明显。不同试验条件下煤样的总劣化程度和阶段劣化度均表现出一定的时间效应和非均匀性,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煤体损伤程度逐渐减弱,最后趋向于某个定值。②煤体的声发射累计数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声发射累计曲线的4个阶段与应力-应变曲线中的4个阶段有良好的一致性。③构建了基于超临界CO_(2)浸泡不同时间下煤体的损伤模型,由模型可知,弹性模量的变化趋势与泊松比的变化趋势成负相关关系,与试样结果相符合。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超临界CO_(2)对煤样的损伤不断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④水+超临界CO_(2)会与煤样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改变煤样内部的微观结构,使得煤样的微裂隙增多,从而导致煤体力学性能的劣化。超临界CO_(2)对煤体的损伤演化效应是从微观到宏观的累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特性 无烟煤 超临界CO_(2) CO_(2)地质封存 损伤变量 声发射
下载PDF
复采工作面横跨煤柱上覆岩层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闫建兵 张东峰 +1 位作者 张小强 张佳飞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41,46,共6页
针对复采工作面横跨煤柱时极易出现煤壁片帮、顶板压力过大等问题,以白沟煤业首个复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相似模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复采工作面横跨煤柱"前—中—后"整个动态过程中顶板变形破坏情况及运动演化... 针对复采工作面横跨煤柱时极易出现煤壁片帮、顶板压力过大等问题,以白沟煤业首个复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相似模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复采工作面横跨煤柱"前—中—后"整个动态过程中顶板变形破坏情况及运动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煤柱左右侧最大垮落高度不断增加,煤柱稳定性由弱变强,煤柱上方由最初的"倒梯形"结构最后变为"倒三角形"结构;顶板支撑结构演变形式为"煤柱"型→"液压支架—残留煤柱"型→"液压支架—旧采区煤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采工作面 横跨煤柱 上覆岩层 运动演化 相似模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不同加载速率无烟煤蠕变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
9
作者 岳少飞 王开 +4 位作者 张小强 康天合 闫建兵 姜玉龙 郭泽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60-3075,共16页
动压影响下蠕变煤体的力学特性对复采区遗留煤柱的稳定性及其控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通过开展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无烟煤的分级加载蠕变和加卸载试验,对无烟煤蠕变过程的应变特征、弹性模量及蠕变速率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基于无烟煤的... 动压影响下蠕变煤体的力学特性对复采区遗留煤柱的稳定性及其控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通过开展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无烟煤的分级加载蠕变和加卸载试验,对无烟煤蠕变过程的应变特征、弹性模量及蠕变速率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基于无烟煤的线型储能规律表征了蠕变过程的能量耗散规律,进一步阐释了无烟煤蠕变“硬化-损伤”机制。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小于0.04 mm/s时,无烟煤试件的轴向应变表现出明显的瞬时特性,但径向应变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蠕变性;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试样在加载阶段的轴向硬化及径向扩容现象显著增强,蠕变速率衰减特征越显著。试样的实际屈服应力与加载速率满足线性下降关系,其储能系数、蠕变极限弹性能随加载速率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各应力水平的能量耗散率演化呈现“降低—稳定—增加”的趋势,分别对应试件的压密、弹性和屈服破坏阶段。从能量耗散角度分析无烟煤试样的“硬化-损伤”机制:硬化及损伤效应作用于蠕变全过程,试样在弹性阶段硬化及损伤作用效果相当导致试样的能量耗散率稳定,试样进入屈服破坏阶段后损伤效应占主导地位导致能量耗散率快速增加;试样硬化及损伤效应均随加载速率的增大逐渐显著,加载速率小于0.04 mm/s时,试样硬化效应强于损伤效应导致试样极限弹性能快速增加;加载速率增大导致的屈服应力降低会加速试样的损伤演化,当加载速率大于0.04 mm/s后,试样的损伤效应显著增强,硬化及损伤相互制约导致试样极限弹性能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加载蠕变 加载速率 蠕变特性 硬化-损伤 能量耗散
下载PDF
不同遗传背景自交系玉米根系微生物组差异比较
10
作者 崔亚俊 翟志文 +5 位作者 王超 刘永鑫 陈园园 袁怀波 严建兵 白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7-693,共7页
陆生植物与多种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密切互作关系,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物微生物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由生物群落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文章选取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自交系材料昌7-2和B73,在山东和海南种植,对其根系微生物组... 陆生植物与多种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密切互作关系,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物微生物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由生物群落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文章选取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自交系材料昌7-2和B73,在山东和海南种植,对其根系微生物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随机森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根系微生物组对栽培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大于基因型,而不同基因型玉米根系微生物组对栽培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也不同,同时利用随机森林分析发现若干丰度显著受宿主基因型影响的细菌类群。该工作进一步深化了栽培环境和宿主基因型对玉米根系微生物组影响的认识,为研究玉米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微生物组 高通量测序 基因型 随机森林 玉米
下载PDF
Detec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nd heterotic loci for plant height using an immortalized F_2 population in maize 被引量:6
11
作者 TANG JiHua MA XiQing +4 位作者 TENG WenTao yan jianbing WU WeiRen DAI JingRui LI JianS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4期477-483,共7页
A set of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 derived from Yuyu22, an elite hybrid widespread in China, was used to construct an immortalized F2 (IF2) population comprising 441 different crosses. Genetic linkage maps were c... A set of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 derived from Yuyu22, an elite hybrid widespread in China, was used to construct an immortalized F2 (IF2) population comprising 441 different crosses. Genetic linkage maps were constructed containing 10 linkages groups with 263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olecular markers. Twelve and te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were detected for plant height in the IF2 and RIL populations respectively, using th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method, and six same QTL were identified in the two populations. In addition, ten unique heterotic loci (HL) located on seven different chromosomes were revealed for plant height using the mid-parent heterosis as the input data. These HL explained 1.26%―8.41% of the genotypic variance in plant height heterosis and most expressed overdominant effects. Only three QTL and HL were located in the same chromosomal region, it implied that plant height and its heterosis might be controlled by two types of genetic mech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纯系 植株高度 QTL分析 数量性状 杂种优势位点 F2代群体 分子标记
原文传递
A genome scan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ffecting grai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of maize both in single-and two-locus levels 被引量:2
12
作者 yan jianbing TANG Hua +3 位作者 HUANG Yiqin ZHENG Yonglian SUBHASH Chander LI Jians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12期1452-1461,共10页
By adding thirty-one markers in the pre- vious linkage map, a new genetic linkage map con- taining 205 markers was constructed, spanning a total of 2305.4 cM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11.2 cM. The genotypic errors i... By adding thirty-one markers in the pre- vious linkage map, a new genetic linkage map con- taining 205 markers was constructed, spanning a total of 2305.4 cM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11.2 cM. The genotypic errors in the whole genome were de- tected by the statistical method and removed manu- ally. The precision of the linkage map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Main and epistatic QTL were detected by R/qtl, and main QTL were confirmed and refined by multiple interval mapping (MIM). Finally, MIM de- tected seven QTL for rows number, and five QTL for each grain yield, kernels per row and 100-kernel weight. The contribution to genetic variations of QTL varied from 35.3% for grain yield to 61.5% for rows number. Only kernels per row exhibited significant epista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QTL. Twenty-four epistatic QTL were detected which distributed on almost all the ten chromosomes. About two-third epistatic QTL were observed between main QTL and another locus, which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rather clearly that there are a number of QTL affecting trait expressions, not directly but indirectly through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loci. Thus, epistatic QTL effects may play a crucial role, if not more important than main QTL effects, in the genetic variation for the measured traits in present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扫描 分子标记 上位QTL 谷物 玉米
原文传递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CTA transposable elements capturing gene fragments in maize 被引量:1
13
作者 LI Qing LI Lin +2 位作者 DAI JingRui LI JianSheng yan jianb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4期642-651,共10页
Transposable elements (TEs)-mediated gene sequence movement is thought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enome expansion and origin of genes with novel functions. In this study, a gene, HGGT, involved in vitamin E synthes... Transposable elements (TEs)-mediated gene sequence movement is thought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enome expansion and origin of genes with novel functions. In this study, a gene, HGGT, involved in vitamin E synthesis was used in a case study to discover and characterize transposons carrying gene fragments in maize. A total of 69 transposons that are distributed across the 10 chromosomes and have an average length of 3689 bp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maize sequence database by using the BLAST search algorithm. Three of these carry gene fragments from the progenitor HGGT gene, while the rest (66) contain gene fragments from other cellular genes. Nine of the 69 transposons contain fragments derived from two locations in the genome. By querying the maize Expressed Sequence Tag (EST) database, we found that at least thirteen out of the 69 TEs had corresponding transcripts. More interestingly, two transposons that carry gene fragments from two different chromosomal loci could be expressed as chimeric transcrip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碎片 换位原理 基因染色组分配 玉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