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体链”与现代作家传统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
作者 颜同林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239,共8页
传承三代以上的时间性质与变体链这一特殊内涵是文学传统概念的双核。文学传统的延传与变迁较多荷载在特定时空中的代表性作家身上,新文学传统是众多现代作家通过各自的创造性活动,衍生在各种变体之间并构成一条共同链锁联结而存在。鲁... 传承三代以上的时间性质与变体链这一特殊内涵是文学传统概念的双核。文学传统的延传与变迁较多荷载在特定时空中的代表性作家身上,新文学传统是众多现代作家通过各自的创造性活动,衍生在各种变体之间并构成一条共同链锁联结而存在。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主流现代作家传统与周作人和张爱玲等非主流的作家传统,因为具有三代以上传承的时间长度和变体链而得到延传,同时也形成了新文学传统的张力结构。现代作家的不断创造是新文学传统得以流动的真正推力,变体链的存在则是现代作家传统得以识别的隐性标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统 现代作家 变体链 创造 传统形态
下载PDF
《华商报》副刊与1940年代港粤文艺运动 被引量:1
2
作者 颜同林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4-112,共9页
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的文艺政策,随着《华商报》在港粤地区创办而得以复制和移植。《华商报》副刊的创办与编读活动,参与领导了港粤地区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吕剑和华嘉等副刊编辑人员,则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文艺活动,为华南... 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的文艺政策,随着《华商报》在港粤地区创办而得以复制和移植。《华商报》副刊的创办与编读活动,参与领导了港粤地区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吕剑和华嘉等副刊编辑人员,则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文艺活动,为华南地区文艺方言化、大众化的文艺思潮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集中编发方言化文学作品是《华商报》副刊中一个有特色的环节,构成了港粤文艺运动中的重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商报》 副刊编辑 港粤文艺运动 方言化写作
下载PDF
走出去与沉下来:黔籍作家的轨迹和沉浮——以蹇先艾、寿生和石果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颜同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5-90,共6页
乡土贵州的文学书写是通过诸多黔籍代表作家的创作与传承而达到的,从蹇先艾、寿生到石果,构成了半个多世纪之中贵州乡土小说的链条与衔接。从贵州黔北到文化中心之地北京的进出,以及在全国重要平台发表小说作品,铺设出地方作家在全国拥... 乡土贵州的文学书写是通过诸多黔籍代表作家的创作与传承而达到的,从蹇先艾、寿生到石果,构成了半个多世纪之中贵州乡土小说的链条与衔接。从贵州黔北到文化中心之地北京的进出,以及在全国重要平台发表小说作品,铺设出地方作家在全国拥有声誉的地方路径。以作品为根基之外,鲁迅之于蹇先艾、胡适之于寿生,《人民文学》之于石果,都有重要而特殊的历史意义。从记录旧中国底层黑暗、经济困窘、生活极端贫困的黔北民众生活,到呼应新中国文艺服务政治、书写崭新生活的主潮,重点反映出黔籍作家创作的题材取向与思想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籍作家 乡土贵州 创作轨迹 地方路径
下载PDF
无言的坚守与有声的乡土——论50年代周立波的文学语言观念与实践
4
作者 颜同林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0-179,255,256,共12页
1950年代普通话写作的兴起与壮大成为新的人民文艺的潮流,对乡土小说创作则以语言纯洁为名,讲究语言的规范与有序,与曾经的群众语言作为最佳书写工具之观念有了显著的差异,其中对方言母语的压制较为明显。湘籍作家周立波坚持毛泽东在延... 1950年代普通话写作的兴起与壮大成为新的人民文艺的潮流,对乡土小说创作则以语言纯洁为名,讲究语言的规范与有序,与曾经的群众语言作为最佳书写工具之观念有了显著的差异,其中对方言母语的压制较为明显。湘籍作家周立波坚持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讲话"精神,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都是选择从农村题材入手,一以贯之地强调向工农兵群众学习,在语言上认同群众语言,追求口语化、方言化,与普通话写作潮流并不一致。面对这一错位的文学语言观念与实践,评论界与工农兵读者发出了肯定与否定杂糅并呈的意见,不相上下。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认识195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在语言上的"一体化"进程富有启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立波 乡土题材 群众语言 方言化写作 普通话写作
下载PDF
“Literary Light Cavalry”in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On Ouyang Qiansen's Reportage“Poverty Alleviation Trilogy”
5
作者 yan tongli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2年第4期571-588,共18页
The great social change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facilitated the re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reportage.Life in the New Era has provided infinitely rich and valuable themes and materials for the cre... The great social change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facilitated the re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reportage.Life in the New Era has provided infinitely rich and valuable themes and materials for the creation of reportage.Among them,the theme of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reportage writing in recent years.The“Poverty Alleviation Trlogy”:In Leaf and Bloom,Listening to the Voices of the Blooming Flowers(Huafan Yemao,Qingting Huakai de Shengyin),The Sunshine of the Blissful Spring(Baode Sanchunhui),and A New Lease of Life:The Story of Wanshan(Kan Wanshan Hongbian),written by famous writer Ouyang Qiansen,is not only a self-evident breakthrough of Guizhou-themed reportage and its status within national literary circles,but is also strong evidence of the reflection on major themes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through reportage,which,in this sense,is of irreplaceable signific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PORTAGE Ouyang Qiansen “Poverty Alleviation Trilogy” In Leaf and Bloom Listening to the Voices of the Blooming Flowers The Sunshine of the Blissful Spring A New Lease of Life:The Story of Wansha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