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在线观测的重庆冬季棕碳吸光特性、来源及辐射效应研究:二次转化影响
1
作者 邓竞成 彭超 +5 位作者 卢培利 李振亮 陈阳 翟崇治 杨复沫 田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53-3562,共10页
2023年1月20~2月21日在重庆典型城区开展棕碳气溶胶(BrC)多波段吸光系数的在线观测,分析污染天和清洁天BrC的吸光特性及其环境效应.结果显示,污染天和清洁天PM_(2.5)的AAE值分别为1.58和1.55,表明城区PM_(2.5)中明显存在BrC.观测期间,黑... 2023年1月20~2月21日在重庆典型城区开展棕碳气溶胶(BrC)多波段吸光系数的在线观测,分析污染天和清洁天BrC的吸光特性及其环境效应.结果显示,污染天和清洁天PM_(2.5)的AAE值分别为1.58和1.55,表明城区PM_(2.5)中明显存在BrC.观测期间,黑碳(BC)和BrC在370~660nm对PM_(2.5)的吸光贡献分别为58%~90%和10%~42%,表明PM_(2.5)吸光系数主要受BC影响,但BrC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污染天BrC在370nm的吸光系数σ_BrC(370)[(35.30±8.21)Mm-1]为清洁天[(14.28±7.10)Mm-1]的2.47倍,且其对PM_(2.5)的吸光贡献(10%~42%)也高于清洁天(8%~41%).值得注意的是,污染天AAEBrC值范围为3.2~4.7,整体低于清洁天(3.6~4.9),这可能与不同时段BrC的组分差异有关.基于最小相关系数法(MRS)获取一次棕碳(BrC_(pri))和二次棕碳(BrC_(sec))的吸光系数.污染天和清洁天BrC_(pri)对BrC吸光系数的贡献(74%~80%和57%~74%)均高于BrC_(sec)(20%~26%和26%~43%),但BrC_(pri)的AAE值(3.42和3.08)明显低于相应的AAE(BrC_(sec))(4.22和5.15),这与BrC_(sec)吸光具有较强的波长依赖性有关.此外,σ_BrC_(sec)(370)日变化表明BrC_(sec)生成可能主要受夜间高湿条件下液相反应的影响.BrC相对BC的辐射吸收贡献在短波段较为显著,随着波长范围增加明显减少.污染天BrC_(pri)和BrC_(sec)在370~950nm的辐射吸收贡献分别为24.8%和10.2%,清洁天分别为18.4%和9.8%.潜在源分析(PSCF)结果表明,污染天BrC主要来源于重庆本地排放,清洁天BrC受来自湖南省和贵州省的区域传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棕碳 污染天 吸光特性 辐射吸收 重庆
下载PDF
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氮湿沉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六一 刘妍霁 +7 位作者 符坤 杨复沫 陈阳 付川 田密 李廷真 黄怡民 张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999-5008,共10页
本研究收集了澎溪河流域及万州城区共6个站点2016年1~12月大气湿沉降样品,分析了澎溪河流域大气湿沉降氮的时空变化特征、来源及其对流域水体的输入贡献.澎溪河流域氮湿沉降空间上差异较小,呈现区域性特征;季节上差异较大,呈现春夏大于... 本研究收集了澎溪河流域及万州城区共6个站点2016年1~12月大气湿沉降样品,分析了澎溪河流域大气湿沉降氮的时空变化特征、来源及其对流域水体的输入贡献.澎溪河流域氮湿沉降空间上差异较小,呈现区域性特征;季节上差异较大,呈现春夏大于秋冬的特点.总氮沉降(TDN)浓度和通量分别为1.1mgN/L和11.8kg N/(hm2·a).来源主要包括二次源、地壳源、交通源和养殖源,其贡献占比分别为47.4%、23.5%、14.3%和10.9%,而工业源和化石燃料燃烧源仅分别贡献2.8%和1.1%.通过湿沉降直接输入流域水体的氮素为76.9t/a,约占总氮输入的1.8%;沉降通量超过了水体富营养化临界负荷.流域湿沉降铵态氮(NH4+-N)、硝酸盐氮(NO3--N)和有机氮(DON)沉降通量分别占总沉降的63.3%、25.9%和10.7%,减少NH4+-N排放能有效控制流域氮沉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通量 来源 富营养化 澎溪河
下载PDF
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在大气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陈东阳 周力 +2 位作者 杨复沫 王炜罡 葛茂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688-2695,共8页
大气污染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针对大气环境污染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对大气环境研究至关重要。光谱分析方法因其具有特异性选择、高精度、高时间分辨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物检测领域。腔增强吸收光谱(CEAS)技术由腔衰荡光谱(CRDS)技... 大气污染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针对大气环境污染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对大气环境研究至关重要。光谱分析方法因其具有特异性选择、高精度、高时间分辨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物检测领域。腔增强吸收光谱(CEAS)技术由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发展而来,是通过测量透过高精细度谐振腔的光强获得分子吸收信息的高灵敏度探测技术。该技术自提出至今二十余年来,因为成本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应性强等优势,成为大气环境研究中痕量气体检测的重要手段。介绍了基于相干和非相干光源的两种CEAS技术原理和基本装置构成,其中,采用LED作为光源的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IBBCEAS),因其成本更低且能够检测几十纳米带宽的光谱范围,在大气研究领域中应用更加广泛。综述了国内外应用CEAS技术针对大气环境中氮氧化物(NO_(2),NO_(3),N_(2)O_(5),HONO)、挥发性有机物(甲醛,乙二醛,甲基乙二醛,甲烷,乙烯)、卤素单质(I_(2),Br_(2))、含卤素化物(OIO,IO,BrO)、臭氧(O_(3))及气溶胶等污染物的检测工作。同时,从光源、检测器、光腔结构改进、仪器检测灵敏度优化等多个方面对已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重点阐述了其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检测能力,以及实际大气环境下应用的表现。最后从CEAS技术的系统优化和未来应用趋势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增强吸收光谱 光谱分析 大气化学 痕量气体检测
下载PDF
西南某化工园区周边区域环境空气中苯系物和卤代烃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若楠 李廷真 +6 位作者 黄承桃 于云江 胡国成 谢丹平 周莉 杨复沫 张六一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1年第5期80-86,共7页
于2020年8月和11月,在中国西南某化工园区周边6个采样点采集环境空气样品,对5种典型苯系物(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对二甲苯)和7种典型卤代烃(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化碳、四氯乙烯、三溴甲烷、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 于2020年8月和11月,在中国西南某化工园区周边6个采样点采集环境空气样品,对5种典型苯系物(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对二甲苯)和7种典型卤代烃(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化碳、四氯乙烯、三溴甲烷、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进行研究,明确了区域典型苯系物和卤代烃(BSHs)的污染特征,并评估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化工园区周边环境空气中苯系物检出率均>60%,卤代烃中除三溴甲烷、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外,检出率均>50%。苯系物和卤代烃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14~11.19μg/m^(3)和0.30~10.86μg/m^(3)。BSHs的浓度夏季低于冬季,这可能与人为的季节性燃烧源有关。苯、四氯化碳和四氯乙烯超过国际WELL建筑标准v2,全年超标率分别为3.33%,8.33%和11.67%。BSHs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均为成人>儿童,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总风险分别为1.87×10^(-2)和1.26×10^(-2),处于可接受水平;成人和儿童的致癌风险分别为1.76×10^(-3)和1.19×10^(-3),处于不可接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园区 苯系物 卤代烃 污染特征 健康风险 环境空气
下载PDF
三峡库区腹地秋末冬初大气干湿沉降化学组成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玉荧 张六一 +3 位作者 杨复沫 高敏 黄怡民 龙娟 《环境科学导刊》 2018年第4期34-39,共6页
为了解三峡库区腹地秋末冬初大气干湿沉降化学组成特点,采集了万州(城区)和高阳(郊区)两个监测点2015年10—12月的降水和降尘样品,测定了样品的pH、电导率和主要水溶性离子组分(K^+、Na^+、Ca^(2+)、Mg^(2+)、F^-、Cl^-、NO_3^-、SO_4^(... 为了解三峡库区腹地秋末冬初大气干湿沉降化学组成特点,采集了万州(城区)和高阳(郊区)两个监测点2015年10—12月的降水和降尘样品,测定了样品的pH、电导率和主要水溶性离子组分(K^+、Na^+、Ca^(2+)、Mg^(2+)、F^-、Cl^-、NO_3^-、SO_4^(2-))。结果表明:万州和高阳湿沉降pH的加权均值为5.79和5.73,平均电导率为45.67μS/cm和25.11μS/cm,湿沉降酸化程度较弱。湿沉降中SO_4^(2-)为主要阴离子,Ca^(2+)和NH_4^+为主要的阳离子,万州和高阳的平均浓度为229.01μeq/L和104.49μeq/L。万州和高阳的[SO_4^(2-)]/[NO_3^-]值分别为6.28和2.61,说明万州和高阳主要为硫酸型污染。由于各个月份降雨量不同,离子组分在时空上存在着不同,总体表现为12月>11月>10月,总体的污染程度是万州城区>高阳郊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干湿沉降 组成特征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PM2.5与PM10高分辨率时空分布及关联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汤宇磊 杨复沫 詹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950-4958,共9页
为深入了解四川盆地PM2.5与PM10污染情况,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卫星遥感气溶胶产品(MAIAC)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数据以及气象、地理、社会经济变量等,构建2个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模型(R2均为0.86),反演四川盆地2013~2017年间1km网... 为深入了解四川盆地PM2.5与PM10污染情况,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卫星遥感气溶胶产品(MAIAC)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数据以及气象、地理、社会经济变量等,构建2个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模型(R2均为0.86),反演四川盆地2013~2017年间1km网格逐日PM2.5与PM10浓度时空分布,并分析两者的时空关联性.结果表明:2013~2017年四川盆地地面PM2.5与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47.8,75.2μg/m3.PM2.5与PM10浓度空间上均整体呈现"倒月牙"状分布,西部与南部区域浓度值较高.5a间,区域颗粒物浓度逐年递减,总降幅均达到27%,季节上则均具有"冬高夏低"的特点;PM2.5与PM10浓度空间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0.96),呈现"内强外弱"的格局,春夏季相关系数(0.91、0.90)低于秋冬季(0.96、0.96).盆地西南部PM2.5与PM10比值较高,比值高低的季节性排序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气溶胶光学厚度 机器学习 卫星遥感 四川盆地 时空分布
下载PDF
Diurnal variation of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ultrafine particles in the urban atmosphere of Beijing in winter 被引量:16
7
作者 SHI Zong-bo HE Ke-bin +6 位作者 YU Xue-chun YAO Zhi-liang yang fu-mo MA Yong-liang MA Rui JIA Ying-tao ZHANG Ji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8期933-938,共6页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irborne particles in the size range 5.6 to 560 nm diameter were measured in Beijing for a 15-d period in winter 2005. Dally average number concentrations of nucleation mode (...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irborne particles in the size range 5.6 to 560 nm diameter were measured in Beijing for a 15-d period in winter 2005. Dally average number concentrations of nucleation mode (5.6-20 um), Aitken mode (20-100 um), and accumulation mode (100-560 um) particles, and total particles were 17500, 32000, 4000, and 53500 cm^-3, respectively. Averag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as monomodal with a mode diameter of about 40 um at night and bimodal with mode diameters of about 10 and about 40 um during the daytime. New particle formation events, which were connected to diurnal variation of nucleation mode particles, were observed in more than half of the observation days. The events often started around 10:00-11:00 Chinese Standard Time (CST) and ended up after 3-4 h. Concentrations of Aitken and accumulation mode particles increased from midnight and reached their maxima at about 10:00 CST, and then decreased and became the lowest in the afternoon. Analysis of diurnal cycles in traffic volume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revealed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particles in Aitken and accumulation modes in the morning was influenced by formation of an inversion and increase in vehicle emission, and dispersion of such particles in the afternoon was associated with more effective vertical mixing and higher wind sp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 particles nucleation mode Aitken mode new particle formation
下载PDF
重庆典型城区冬季碳质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彭超 李振亮 +7 位作者 向英 王晓宸 汪凌韬 张晟 翟崇治 陈阳 杨复沫 翟天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60,共13页
于2021年1~2月在重庆典型城区万州区(WZ)、渝北区(YB)和双桥区(SQ)同步采集PM_(2.5)样品,分析冬季碳质气溶胶的污染特征、来源及潜在源区.结果表明,观测期间SQ的ρ(PM_(2.5))、ρ(OC)和ρ(EC)均值分别为(72.6±33.3)、(18.2±8... 于2021年1~2月在重庆典型城区万州区(WZ)、渝北区(YB)和双桥区(SQ)同步采集PM_(2.5)样品,分析冬季碳质气溶胶的污染特征、来源及潜在源区.结果表明,观测期间SQ的ρ(PM_(2.5))、ρ(OC)和ρ(EC)均值分别为(72.6±33.3)、(18.2±8.2)和(4.4±1.7)μg·m^(-3),高于WZ[(67.2±30.3)、(17.2±7.4)和(5.1±2.4)μg·m^(-3)]和YB[(63.4±25.7)、(15.4±6.3)和(4.2±1.9)μg·m^(-3)].与清洁日相比,WZ污染日EC浓度及其对总碳的贡献率均涨幅最大(103.0%和8.1%),但OC/EC值下降最明显(-10.5%),表明WZ污染日碳质气溶胶的一次排放明显增强.观测期间SQ和YB的ρ(SOC)均值分别为(7.7±4.8)μg·m^(-3)和(6.9±2.8)μg·m^(-3),明显高于WZ[(4.5±1.9)μg·m^(-3)],表明二次转化对SQ和YB碳质气溶胶的影响相对较大.此外,与WZ不同,SQ和YB的SOC/OC值整体随PM_(2.5)浓度上升而增大,且SOC浓度与气溶胶液态水含量(AWC)、NO_(2)浓度和NOR值等均显著线性相关(P<0.01),表明通过液相反应生成含—NO_(2)官能团的SOC可能是SQ和YB碳质气溶胶浓度持续上升的主要因素.正定矩阵因子(PMF)解析结果表明,WZ的生物质/煤炭燃烧混合源贡献率(47.4%)明显高于YB(34.2%)和SQ(38.1%),而YB受汽油车排放和二次转化的影响较为突出.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结果表明,各城区污染日碳质气溶胶主要受本地及其东北方向相邻城区(如长寿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质气溶胶 污染过程 二次有机碳 来源解析 重庆
原文传递
新型仿竹六边形梯度层级多胞管耐撞性对比分析
9
作者 邓小林 杨馥模 覃善甘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5,共13页
设计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仿竹六边形梯度层级多胞管。首先,采用超折叠单元方法推导了六边形单梯度层级多胞管的平均冲击力的理论解,开展了方管的实验研究,利用理论解及实验结果对有限元数值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验证。其次,利用验证后的数... 设计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仿竹六边形梯度层级多胞管。首先,采用超折叠单元方法推导了六边形单梯度层级多胞管的平均冲击力的理论解,开展了方管的实验研究,利用理论解及实验结果对有限元数值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验证。其次,利用验证后的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壁厚的仿竹六边形梯度层级多胞管的耐撞性能。最后,系统地研究了仿竹六边形梯度层级多胞管相比常规方管、六边形管、六边形单梯度层级多胞管在相同质量、相同初始峰值力和相同能量吸收条件下的耐撞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仿竹六边形梯度层级多胞管能有效降低结构的初始峰值力和提高结构的冲击力效率,在相同质量、相同初始峰值力和相同能量吸收条件下,仿竹六边形梯度层级多胞管的综合耐撞性能都要优于常规方管、六边形管和六边形单梯度层级多胞管。研究结果能为新型梯度层级多胞管的结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耐撞性 仿竹结构 梯度层级多胞管 能量吸收
原文传递
西南典型区域夏季大气含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来源解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木兰 王赛男 +12 位作者 陈天舒 朱波 彭超 周佳维 车汉雄 黄汝辉 杨复沫 刘合凡 谭钦文 韩丽 陈军辉 陆克定 陈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648-2658,共11页
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是大气光化学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是臭氧的重要来源之一.利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在成都平原对OVOCs进行观测,探讨其日变化特征、光化学反应活性、臭氧生成潜势和来源.结果表明,10个VOCs[... 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是大气光化学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是臭氧的重要来源之一.利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在成都平原对OVOCs进行观测,探讨其日变化特征、光化学反应活性、臭氧生成潜势和来源.结果表明,10个VOCs[乙醛、丙酮、异戊二烯、甲基乙基酮(methyl ethyl ketone,MEK)、甲基乙烯基甲酮(methyl vinyl ketone,MVK)、甲基丙烯醛(methacrolein,MACR)、苯、甲苯、苯乙烯、C8芳香烃和C9芳香烃]总浓度(体积分数)为(10.97±4.69)×10^(-9),OVOCs为(8.54±3.44)×10^(-9),芳香烃为(1.53±0.93)×10^(-9),生物源VOCs为(0.90±0.32)×10^(-9);光化学活性和臭氧生成潜势均排名前三的物种为:异戊二烯、乙醛和C8芳香烃;3个OVOCs物种(乙醛、丙酮和MEK)主要来源于本地生物源和人为二次源,且丙酮有较强的区域背景值,说明该地区的污染受到较为显著的区域传输的影响.本研究可加深对西南地区臭氧的区域形成机制的认识,为科学管控臭氧污染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 臭氧生成潜势 光化学年龄参数法 来源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