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尔沁沙地燕麦间作箭筈豌豆与施肥对饲草养分累积、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杨金虎 李立军 +3 位作者 张艳丽 渠佳慧 韩冬雨 赵鑫瑶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为研究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水分和养分高效利用的饲用作物栽培模式,于2020-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奈曼沙漠化研究站开展大田试验。在燕麦灌浆期刈割后进行饲草复播,复播设置种植模式及施肥处理双因素试验,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单作燕麦(‘蒙... 为研究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水分和养分高效利用的饲用作物栽培模式,于2020-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奈曼沙漠化研究站开展大田试验。在燕麦灌浆期刈割后进行饲草复播,复播设置种植模式及施肥处理双因素试验,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单作燕麦(‘蒙燕1号’,SO),单作箭筈豌豆(SV),2行燕麦与4行箭筈豌豆间作(IOV);4种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N),施化肥(磷酸二铵,C,150kg/hm^(2)),施生物有机肥(润泽生物有机肥,O,900kg/hm^(2)),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生物有机肥+磷酸二铵,G,全量配施),探讨间作与施肥对复种燕麦、箭筈豌豆饲草养分累积、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与施肥可显著增加饲草产量,2020年和2021年G处理较N处理鲜草产量显著提高74.0%和63.5%,干草产量显著提高55.4%和57.0%;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该间作模式提高土地生产力,具有土地利用优势。间作与施肥显著增加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整体表现为SO>IOV>SV。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系统的养分优势主要体现在饲草氮累积量的增加,而磷钾累积量则低于单作燕麦,高于单作箭筈豌豆;2020年和2021年G处理下的燕麦间作箭筈豌豆的饲草氮累积量分别比N、C、O处理增加152.2%、21.7%、47.1%和119.8%、17.6%、41.2%。综合分析得出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是最适宜的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施肥 产量 水分利用率 养分累积量
下载PDF
氧化钙-碳酸钠复合激发矿渣砂浆的自收缩机制
2
作者 杨锦湖 林添琦 +2 位作者 张检梅 陈徐东 季韬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4,共9页
为探究氧化钙和碳酸钠复合激发矿渣对碱激发水泥自收缩的影响机制,采用氧化钙和碳酸钠(摩尔比1∶1)为复合激发剂制备碱矿渣砂浆(AM),研究复合激发剂Na_(2)O质量分数(CaO和Na_(2)CO_(3)反应生成的Na_(2)O质量与矿渣质量比,为2.5%、4.5%、... 为探究氧化钙和碳酸钠复合激发矿渣对碱激发水泥自收缩的影响机制,采用氧化钙和碳酸钠(摩尔比1∶1)为复合激发剂制备碱矿渣砂浆(AM),研究复合激发剂Na_(2)O质量分数(CaO和Na_(2)CO_(3)反应生成的Na_(2)O质量与矿渣质量比,为2.5%、4.5%、6.5%和8.5%)对AM自收缩的影响;通过XRD、TG-DTG、MIP和NMR分析其水化产物与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Na_(2)O质量分数的增加,激发剂反应耗水量增加,孔结构细化,孔隙压力增大;Al^(3+)对C-(A)-S-H中Si^(4+)的取代量增多导致Na^(+)的吸附量增多,C-(A)-S-H滑移增大;水化程度提高,水化产物数量增多,AM的自收缩增大。Na_(2)O质量分数为6.5%的AM为最优组,其力学性能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砂浆(OM),但由于较低的晶体含量和致密的孔结构,其自收缩大于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矿渣砂浆 氧化钙 碳酸钠 自收缩
下载PDF
氮肥对宽幅增密燕麦氮平衡指数、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韩雪 王英 +6 位作者 赵鑫瑶 李晓婷 张艳丽 杨金虎 周洋 李嘉琪 李立军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1期64-78,共15页
【目的】明确内蒙古阴山南麓地区宽幅增密燕麦高产的最佳施氮模式。【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5个施氮水平(N1:35 kg/hm^(2)、N2:70 kg/hm^(2)、N3:105 kg/hm^(2)、N4:140 kg/hm^(2)、N5:175 kg/hm^(2))和2个追氮时期(T1:分蘖期、T2... 【目的】明确内蒙古阴山南麓地区宽幅增密燕麦高产的最佳施氮模式。【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5个施氮水平(N1:35 kg/hm^(2)、N2:70 kg/hm^(2)、N3:105 kg/hm^(2)、N4:140 kg/hm^(2)、N5:175 kg/hm^(2))和2个追氮时期(T1:分蘖期、T2:孕穗期),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和追氮时期对各生育期燕麦氮平衡指数(NBI)、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生育中后期,燕麦净光合速率和NBI值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灌浆期,以T2处理N4施氮水平光合能力最好,但与N3施氮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同等施氮量下,T2处理燕麦生育中后期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和NBI值较T1处理分别提高1.40%~11.97%和9.82%~23.26%,均以N3施氮水平增幅最大。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燕麦产量构成因素协同提高,籽粒产量提高了3.99%~9.10%,其中N4施氮水平籽粒产量最高为3901.13 kg/hm^(2),但与N3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抽穗期和灌浆期,燕麦叶绿素指数(Chl)和NBI值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灌浆期相关系数更高。【结论】内蒙古阴山南麓地区宽幅增密种植模式下燕麦生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05~140 kg/hm^(2),最佳追氮时期为孕穗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燕麦 氮平衡指数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降雨影响条件下滑坡滑移面深度力学机理研究
4
作者 赵智辉 杨金虎 +1 位作者 康跃明 肖勇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3期264-269,共6页
滑坡规律一直是地质灾害滑坡领域研究的热点,针对滑坡滑移面分布不明晰的问题,以滑坡理论中的滑移面深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斜坡上饱和土层理论滑移面深度计算模型。根据平衡力学法,在滑动面控制函数的基础上,采用叠加原理推导并验证了... 滑坡规律一直是地质灾害滑坡领域研究的热点,针对滑坡滑移面分布不明晰的问题,以滑坡理论中的滑移面深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斜坡上饱和土层理论滑移面深度计算模型。根据平衡力学法,在滑动面控制函数的基础上,采用叠加原理推导并验证了满足模型边界条件滑动层的深度解析解,并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通过数值分析研究含水率和剪切强度的关系。在以上研究基础上,以六盘水市多个滑坡体监测工程为背景,提出滑坡体现场监测试验的可行性研究方案。通过现场试验,对滑坡体滑坡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滑坡体在不同降雨量环境下滑坡变化规律,发现降雨量累计值达到临界值会造成滑坡体发生滑坡,同时发现连续降雨造成滑坡体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变大,以及含水率与土体的抗剪切力的相关性作用。研究了滑动层深度与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关系,表明引起滑动的饱和土层在坡脚处较深,到坡面上部逐渐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工况 现场实验 边坡稳定性 自动化监测 含水率
下载PDF
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
5
作者 张强 杨金虎 +14 位作者 马鹏里 岳平 于海鹏 杨泽粟 王朋岭 段欣妤 刘晓云 朱飙 张红丽 卢国阳 王有恒 刘卫平 林婧婧 刘丽伟 闫昕旸 《干旱气象》 2023年第3期351-358,共8页
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水汽来源匮乏,干旱是其主要气候特征。近年来随着区域降水的不断增加,中国西北暖湿化问题引起国际及国内相关领域科学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揭示中国西北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与形成机制及其重要环... 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水汽来源匮乏,干旱是其主要气候特征。近年来随着区域降水的不断增加,中国西北暖湿化问题引起国际及国内相关领域科学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揭示中国西北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与形成机制及其重要环境效应,科学回应社会关切,研究团队利用多源融合数据,从多尺度、多维度对中国西北暖湿化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研究,发现了西北湿化趋势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增强特征,且湿化正在向东扩展,本世纪内西北仍维持暖湿趋势,明确了西北陆面蒸散对气候变暖具有特殊的负反馈机制,揭示了西北湿化趋势受多因子综合驱动机制;评估了西北暖湿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及其互馈效应;提出了应对西北暖湿化的技术对策,形成了“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系列研究成果。基于研究的重大决策咨询报告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发挥了重要决策支撑,成果也受到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并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湿化 增强东扩 形成机制 环境影响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双分裂导线尾流驰振的数值模拟
6
作者 陈元坤 杨金虎 +3 位作者 吴雄 陈晓强 熊政超 陈元鼎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3年第1期14-19,26,共7页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双分裂导线在均匀来流作用下的气动力与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得到各子导线的气动力系数,以及背风侧子导线气动力系数随其与迎风侧子导线相对位置的变化曲线。同时采用两节点索单元模拟导线,梁单...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双分裂导线在均匀来流作用下的气动力与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得到各子导线的气动力系数,以及背风侧子导线气动力系数随其与迎风侧子导线相对位置的变化曲线。同时采用两节点索单元模拟导线,梁单元模拟间隔棒,建立双分裂导线的尾流驰振数值模拟的有限元模型,并基于CFD方法数值模拟得到的各子导线气动力参数建立双分裂导线的气动力模型;利用Ruange-Kutta显示积分法对其动力方程进行非线性数值求解,得到其尾流驰振的动力响应。最后以某实际工程中双分裂导线为例,研究间隔棒布置、分裂导线倾角以及风速对分裂导线尾流驰振的影响。上述结论可为双分裂导线的防振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分裂导线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气动力系数 尾流驰振
下载PDF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干湿波动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朱飙 张强 +4 位作者 李春华 黄鹏程 杨金虎 胡婕 刘晨汐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54,共13页
气候干湿状况是表征区域气候特征的重要指标,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水循环与陆面蒸散发作用的综合结果。本文从湿润度指数入手,结合降水与潜在蒸散的时空变化,分析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特点与干湿变化特征及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分析... 气候干湿状况是表征区域气候特征的重要指标,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水循环与陆面蒸散发作用的综合结果。本文从湿润度指数入手,结合降水与潜在蒸散的时空变化,分析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特点与干湿变化特征及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分析发现:近50年来,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区均呈变湿趋势。干旱区与半干旱区潜在蒸散与降水月差值在年内出现时间上存在不一致,且干旱区明显大于半干旱区;3~9月为干旱气候区潜在蒸散与降水差值大值期,3~6月半干旱区潜在蒸散明显大于降水,7月起差值明显减小。作用分析表明,在干旱区,降水对湿润度指数的影响更大,而对于半干旱区,降水与潜在蒸散作用相当。长期以来,我国整个干旱与半干旱区大部分土壤湿度在逐渐变干,尤其是农业耕作层的浅层土壤,几乎全区域一致呈现变干趋势,说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业生产存在较大的潜在干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 气候特征 气候干湿 土壤湿度
下载PDF
黄河上游暖湿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对生态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杨金虎 张强 +5 位作者 杨博成 蒋友严 段欣妤 刘晓云 卢国阳 王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8-1030,共13页
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交汇区,气候变化敏感,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主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生态区位对于黄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安全非常重要。21世纪初以来黄河上游呈现出了显著的暖湿化特征,但暖湿化的多时间... 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交汇区,气候变化敏感,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主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生态区位对于黄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安全非常重要。21世纪初以来黄河上游呈现出了显著的暖湿化特征,但暖湿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成因及对生态植被的影响并不清楚。为此,本文基于观测、再分析、卫星遥感以及未来情景预估等多源数据,利用EOF、EEMD等多种统计方法,对半个多世纪以来黄河上游的增暖与干湿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就当前暖湿化的成因及对生态植被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961年以来黄河上游平均温度以0.37℃·(10a)^(-1)的速率增加,较全球、全国乃至西北地区同期的增温更为显著;降水表现出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其中1997年以来以32 mm·(10a)^(-1)速率显著增加,因此,1997年以来黄河上游呈显著的暖湿化趋势。从空间异常分布特征来看,平均温度与降水主要以区域一致的模态变化为主。从多时间尺度变化来看,平均温度主要以长期趋势变化为主,年际变化次之,而降水主要以年际变化为主,多年代际变化次之,1961年以来黄河上游之所以持续增暖,主要是平均温度趋势项分量增加的结果,而1997年以来的显著湿化主要是由降水30 a以上多年代际尺度分量增加所致。从空间动态变化来看,黄河上游1961-2010年期间每个气候态时段区域整体呈暖干化,但干化趋势逐气候态时段减缓,而1991-2020年区域呈一致的暖湿化。黄河上游降水变化主要受西风、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环流系统的共同影响,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影响的环流因子差异较大,年际尺度上主要受南亚夏季风单一环流因子影响,年代际尺度上主要受西风和南亚夏季风共同影响,多年代际尺度上主要受西风和东亚夏季风环流共同影响,1997年以来的湿化趋势主要是西风和东亚夏季风环流协同增强的结果。预计未来80年黄河上游继续呈暖湿化趋势,增暖趋势同当前基本相当,而湿化趋势明显弱于当前。黄河上游水热条件不足,生态植被对近3个月以来的平均温度与降水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相比较对同期降水的依赖性更强,此外平均温度对生态植被的滞后效应较降水更长。从温度和降水的协同作用看,暖湿匹配的气候类型最有利于植被生长,冷干匹配的气候类型则相反。近20年来的气候暖湿化使得黄河上游生态植被整体呈向好态势,未来80年的暖湿化可能使得生态植被继续向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气候暖湿化 多时间尺度 生态植被 协同影响
下载PDF
施氮对燕麦间作箭筈豌豆饲草产量和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韩冬雨 李立军 +5 位作者 赵鑫瑶 渠佳慧 杨金虎 王千军 罗素菊 韩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51,共12页
【目的】探究施氮对饲用燕麦间作箭筈豌豆饲草产量和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为阴山南麓地区燕麦间作箭筈豌豆饲草水肥高效利用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蒙饲燕1号饲用燕麦和普通箭筈豌豆为材料,于2020-2021年在阴山南麓地区... 【目的】探究施氮对饲用燕麦间作箭筈豌豆饲草产量和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为阴山南麓地区燕麦间作箭筈豌豆饲草水肥高效利用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蒙饲燕1号饲用燕麦和普通箭筈豌豆为材料,于2020-2021年在阴山南麓地区开展间作田间试验,设置3种种植方式(燕麦间作箭筈豌豆、燕麦单作和箭筈豌豆单作,分别记为OV、MO、MV),研究3种施氮水平(0,75,150 kg/hm^(2),分别记为N0、N75、N150)对饲草产量和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对饲草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影响均极显著(P<0.01)。不同种植方式下,随施氮量增加燕麦和箭筈豌豆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增加,其中以单作燕麦N150处理的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2020和2021年鲜草产量较N0分别提高了45.97%和50.00%,干草产量较N0分别提高了41.72%和43.74%。(2)不同种植方式下,随施氮量增加燕麦和箭筈豌豆的粗蛋白、粗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呈增加趋势,而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降低趋势,总体看以N150处理效果最好,但与N75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3)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种植方式下,随施氮量增加燕麦和箭筈豌豆的生育期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增加,其中以单作燕麦N150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020和2021年水分利用效率较N0分别提高了33.54%和28.27%。(4)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对饲草植株氮含量和氮吸收量影响均极显著(P<0.01)。不同种植方式下,随施氮量增加燕麦和箭筈豌豆的植株氮含量和氮吸收量均增加,但在N150处理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降低,其中以间作燕麦N75处理下氮肥利用效率最高,2020和2021年氮肥吸收利用率较N150处理分别提高了28.21%和21.43%,2020和2021年氮肥偏生产力较N150处理分别提高了71.73%和54.30%。【结论】燕麦间作箭筈豌豆模式能提高该地区饲草产量并改善禾本科饲草品质,且在N75处理水氮利用效率优于N150处理,更适于阴山南麓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间作方式 饲用燕麦 箭筈豌豆 饲草产量 饲草品质 水氮利用效率
下载PDF
燕麦箭筈豌豆间作及施肥对科尔沁沙地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杨金虎 李立军 +5 位作者 张艳丽 韩冬雨 韩丽 赵鑫瑶 罗素菊 张宏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9-189,共11页
于2020-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以饲用燕麦和箭筈豌豆为研究对象,在燕麦灌浆期刈割后进行饲草复播,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种植模式,即燕麦单作(SO)、箭筈豌豆单作(SV)和燕麦箭筈豌豆间作(IOV);4种施肥模式,... 于2020-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以饲用燕麦和箭筈豌豆为研究对象,在燕麦灌浆期刈割后进行饲草复播,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种植模式,即燕麦单作(SO)、箭筈豌豆单作(SV)和燕麦箭筈豌豆间作(IOV);4种施肥模式,即不施肥(N)、单施化肥(C)、单施生物有机肥(M)和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G),通过测定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分析种间竞争相关指标,以明确间作与施肥对复种燕麦、箭筈豌豆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和施肥提高了燕麦和箭筈豌豆的地上部生物量,在G处理下,间作燕麦(IO)和间作箭筈豌豆(IV)的干草产量较相应单作处理分别提高了4.34%、1.79%和27.63%、34.12%。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燕麦箭筈豌豆间作具有土地利用优势;通过种间竞争指标分析发现,箭筈豌豆产量的提高对于发挥间作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IO-G处理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同水平下单作处理分别提高了24.81%、36.60%和20.21%、6.15%,IV-G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IV-N处理提高18.55%和34.36%;IO-G处理下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同水平下单作燕麦平均降低6.47%和12.10%,间作燕麦和间作箭筈豌豆的相对饲用价值在G处理下较N处理分别提高39.18%、58.81%和25.68%、55.46%。间作种植模式还提高了饲草潜在干物质采食量、消化性干物质及代谢能含量,使饲草营养品质从能量积累到适口性都有所提升。综上可知,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可以改善内蒙古东部沙质土壤地区饲草的营养品质,提高饲草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施肥 燕麦 箭筈豌豆 产量 品质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云南欠发达地区聚落乡村振兴规划建设“重塑”与“再生”研究
11
作者 杨金虎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6-90,共5页
云南欠发达地区聚落乡村一般都存在区位偏僻、少数民族聚居生产、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及公共基础设施滞后等客观现状。但聚落乡村规划建设却不应该是“欠发达”的,同样要科学把握欠发达地区聚落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找到“重塑... 云南欠发达地区聚落乡村一般都存在区位偏僻、少数民族聚居生产、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及公共基础设施滞后等客观现状。但聚落乡村规划建设却不应该是“欠发达”的,同样要科学把握欠发达地区聚落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找到“重塑”与“再生”的平衡关系。“重塑”要达成在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引导多种路径举步并行;“再生”需保持聚落乡村的人文、空间形态与环境肌理的真实性风貌。做好聚落乡村规划的落地性与地宜性顶层设计,在保持聚落乡村形态的前提下提升聚落乡村价值,欠发达地区聚落乡村全域空间才能得到保护,历史文脉才能得到延续,乡村记忆才能得到维系,和美聚落乡村生境才能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乡村 乡村振兴 重塑 再生 规划
下载PDF
新泰3号高炉小粒级烧结生产实践
12
作者 陈富山 祁志平 +1 位作者 杨锦虎 赵芝钢 《山西冶金》 CAS 2023年第2期103-105,共3页
通过对高炉使用小粒级烧结矿生产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结合实际生产进行操作参数控制,达到了使用小粒级烧结矿提高烧结配比的目的,使高炉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关键词 小粒级烧结 孔隙度 煤气流控制 焦丁混装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2
13
作者 姚玉璧 杨金虎 +4 位作者 肖国举 赵鸿 雷俊 牛海洋 张秀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8-546,共9页
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髙和区域降水波动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暖给农业和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已引起了各国政要、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过程等对全... 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髙和区域降水波动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暖给农业和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已引起了各国政要、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过程等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及其机理研究,对认识气候变化对作物的影响及其过程特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是应对全球变化,制定适应对策的重要科学基础。马铃薯是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菜兼用型作物,文章总结回顾了国内外马铃薯生长发育、植物形态结构及块茎形成、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形成、品质变化、主要疫病发生发展等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及其机理,评述大气增温影响过程中马铃薯的适应性及其临界阈值,讨论了当前气候变暖对马铃薯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研究的前沿需要和有可能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一是采用模拟试验研究手段更深入地了解地区增温和CO_2浓度增加的交互作用对马铃薯的影响;二是大气增温与CO_2浓度升高交互协同作用的强度、时段、持续性与马铃薯碳交换、水分生理生态、品质变化过程特征的关系,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响应机制;三是进一步开展高温胁迫、水分胁迫以及CO_2浓度倍增等多种气候生态环境因子协同作用下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可逆性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进展 气候变暖 生长发育 产量形成
下载PDF
中国西北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对策 被引量:24
14
作者 张秀云 姚玉璧 +3 位作者 杨金虎 李文举 雷俊 牛海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14-1520,共7页
以全球气候变暖和区域降水变率增加为主的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和人类食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认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提出科学的技术对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基于西北5省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西北地区近52年(1961—2012年)气候时域... 以全球气候变暖和区域降水变率增加为主的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和人类食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认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提出科学的技术对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基于西北5省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西北地区近52年(1961—2012年)气候时域趋势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对比讨论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农业的主要影响,提出了西北旱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对策。结果表明,近52年来,西北区域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312℃/10 a,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气温持续上升,气候变暖的突变点在1991年。西北区域降水量趋势变化空间差异明显,以黄河沿线为界,黄河以西区域降水量呈增多趋势,黄河以东区域呈减少趋势,并且降水量减少的幅度明显高于增加的幅度。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生育、植物形态结构、产量形成及品质等生理生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对作物种植结构、栽培方式、种植制度,农田耕作层土壤生态环境等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要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作物种植制度、改进作物栽培方式、改良作物品种、加强水肥系统协调管理等技术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减缓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影响 对策 中国西北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阈下矿业治理共同体探索——以陕西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敬 杨金虎 +2 位作者 段少帅 黄喜峰 武永江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3-178,共6页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的矿业发展模式需要矿业治理共同体的有力保障,其共同和共享的理念能够深入渗透到政府行政管理文化之中,并且强有力地影响着政府与矿主的决策方向。矿业治理共同体力图做到:以绿色发展为共享价...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的矿业发展模式需要矿业治理共同体的有力保障,其共同和共享的理念能够深入渗透到政府行政管理文化之中,并且强有力地影响着政府与矿主的决策方向。矿业治理共同体力图做到:以绿色发展为共享价值取向、用行政权利搭建共同合作平台、建构追赶超越的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治理共同体,需要构建整体性思维,统一规划部署;培育自治共治意识,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形成监管合力;增强多方责任意识,创新管理制度;贯彻生命共同体意识,探索绿色矿业发展模式。治理共同体将追求绿色发展、非零和思维的理念和行动扩展到矿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形成生态文明的矿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命共同体 矿业 治理共同体
下载PDF
中国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异常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金虎 张强 +4 位作者 刘晓云 岳平 尚军林 令瀚 李文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120-4128,共9页
基于1961—2016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气象台站逐日降水以及NCAR/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我国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的异常时空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EOF展开第一模态呈全区一致性特征,而且... 基于1961—2016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气象台站逐日降水以及NCAR/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我国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的异常时空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EOF展开第一模态呈全区一致性特征,而且该模态时间系数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第二模态呈西北和东南反位相变化特征.相关分析表明夏季中纬度西风带是影响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最主要因子,高原夏季风为次要因子,东亚夏季风的影响较弱,而且东亚夏季风主要通过其子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摆动来影响.此外在夏季中纬度西风偏弱年,高空急流位置偏南,急流轴在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向东南方向发生了“倾斜”,对应500hPa呈异常的西北气流控制,同时由于高空急流在过渡区减弱,使得高层发生异常的气流辐合,低层辐散,通过高低层环流之间的质量和动量调整,垂直场表现为异常下沉运动,低层的辐散也减弱了西南暖湿气流的北上,水汽来源少,最终使得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偏少,反之亦然.这是夏季中纬度西风带影响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的可能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 典型影响区 降水 成因
下载PDF
预燃级内级旋流对燃烧室点/熄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浩玮 陈浩 +4 位作者 刘存喜 杨金虎 穆勇 程明 徐纲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0-566,共7页
常温常压条件下,在单头部矩形光学可视燃烧室试验件上,开展了预燃级内级旋流对点/熄火性能的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PIV和燃油PLIF光学诊断技术研究了火焰筒相对压降、预燃级燃油流量对流场结构及燃油空间分布的影响,结合流场和燃油... 常温常压条件下,在单头部矩形光学可视燃烧室试验件上,开展了预燃级内级旋流对点/熄火性能的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PIV和燃油PLIF光学诊断技术研究了火焰筒相对压降、预燃级燃油流量对流场结构及燃油空间分布的影响,结合流场和燃油分布试验结果,分析了预燃级内级旋流对点/熄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燃级内级有旋方案的点/熄火性能优于无旋方案,预燃级内级无旋将导致旋流器中心区域轴向产生高速正向射流,这不仅会破坏回流区结构,而且会影响燃油核心区的分布,这不利于点火器附近核心火团的生成和回流区火焰的稳定,最终导致点/熄火性能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室 点火 贫油熄火 流场 燃油分布 预燃级内级旋流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光学可视模型试验件及其流场测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于蓝 范雄杰 +5 位作者 高伟 刘存喜 杨金虎 刘富强 穆勇 徐纲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33,共16页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内的燃烧组织是高温高压受限空间内多级旋流复杂流场结构的气动、燃油雾化、蒸发、油气混合和燃烧化学反应多场耦合过程,而其流场特性影响雾化和燃烧过程,从而对燃烧室的燃烧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对燃烧室内复杂强旋流...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内的燃烧组织是高温高压受限空间内多级旋流复杂流场结构的气动、燃油雾化、蒸发、油气混合和燃烧化学反应多场耦合过程,而其流场特性影响雾化和燃烧过程,从而对燃烧室的燃烧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对燃烧室内复杂强旋流流场组织机理的认识和高精度测试一直是发动机燃烧室研制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本文针对光学可视模型燃烧室试验件设计方法及典型发动机燃烧室的流场组织机理和特性进行总结,希望给发动机燃烧室研制过程中光学模型燃烧室试验件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深刻认识目前两类典型的传统旋流杯模型燃烧室和基于分区分级耦合燃烧技术的新型燃烧室的流场特性,促进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旋流流场 流场结构 光学可视模型燃烧室试验件 光学诊断
下载PDF
环境及生态因子对黄土高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鲍恩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雪塬 张强 +2 位作者 岳平 杨金虎 王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4-321,共18页
鲍恩比能够综合反映陆面气候状态的物理特性,是有效刻画生态系统水热分配的关键参数之一。本研究利用安装在定西和庆阳的涡动相关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和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能量分配特征观测试验,研究了生态环境因子对鲍恩比的影响... 鲍恩比能够综合反映陆面气候状态的物理特性,是有效刻画生态系统水热分配的关键参数之一。本研究利用安装在定西和庆阳的涡动相关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和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能量分配特征观测试验,研究了生态环境因子对鲍恩比的影响机理,揭示了干、湿条件下生理生态因子对水热交换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处于半干旱区的定西年内感热通量是可利用能量的主要消耗项,即使在降水较为集中的季风期,其鲍恩比依旧在1附近波动。对于半湿润地区的庆阳而言,夏季潜热通量在能量分配中占主导地位(鲍恩比平均为0.71),其余三季感热在能量分配中起支配作用(鲍恩比为1.15—5.85)。从影响陆面水热交换的气象因子来看,鲍恩比随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大而增大,随降水量和土壤湿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干旱条件下,鲍恩比与半湿润区饱和水汽压差的相关更高(R2=0.44);湿润条件下,则与半干旱区的饱和水汽压差相关更好(R2=0.38),且生长季半干旱区的鲍恩比为半湿润区的1.5倍。半湿润区干、湿条件下降水量与鲍恩比均显著相关,干旱条件下R2达到0.79;但半干旱区仅在干旱条件下降水量与鲍恩比存在显著的相关(R2=0.40)。土壤含水量在半湿润区与鲍恩比的相关更显著,且干旱条件下鲍恩比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增大的幅度更大。从影响生长季鲍恩比的生态因子来看,Priestley-Taylor系数与鲍恩比满足幂函数规律,在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相关,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R2分别为0.62和0.72。另外,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鲍恩比随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大而减小,半湿润区二者关系更显著(R2=0.40),但半干旱区鲍恩比对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的响应更迅速。冠层气孔导度与鲍恩比呈负指数关系,半干旱区鲍恩比随冠层气孔导度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比半湿润区更明显。该研究对揭示黄土高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陆面特征及改进陆面过程参数化关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农田生态系统 生理生态因子 鲍恩比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 and Its Response to Regional Warming in Northwest China in Past 45 Years 被引量:17
20
作者 yang jinhu REN Chuanyou JIANG Zhih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1期70-76,共7页
Using the daily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dataset from 128 stations from 1960 to 2004 in Northwest China,daily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EHT)and extreme low temperature(ELT)thresholds were deter-mined by centesim... Using the daily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dataset from 128 stations from 1960 to 2004 in Northwest China,daily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EHT)and extreme low temperature(ELT)thresholds were deter-mined by centesimal method for different stations at first,then yearly EHT and ELT events were counted up in differ-ent stations,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were diagnosed at last.The study drew follow-ing conclusions:1)The consistent anomal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was the most important mode of the EHT and ELT events in Northwest China.2)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HT and ELT ev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ub-regions,namely,the north of Qinghai and west of Gansu,the north of Xinjiang,the south of Xinjiang,the east of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south of Qinghai.3)The EHT events showed remarkable increasing trend in all of five sub-regions,but only in the north of Qinghai and west of Gansu area,sudden change phenomenon occurred;the ELT events showed decreasing trend in all of five sub-regions,and sudden change phenomenon occurred in Northwest China except for south of Qinghai.4)In all of five sub-regions the EHT events showed remarkable 12-14yr period os-cillation,and the ELT event showed significant 13-15yr and 7-8yr period oscillation.5)The EHT and ELT events displayed remarkable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sponses to regional warming of Northwest China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北地区 极值温度 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