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翻译的实践规范体系构建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立学 焦琳 《民族翻译》 2024年第2期14-21,共8页
国家翻译的实践规范建立在对制度化翻译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之上,以保障翻译的内涵传真与可接受性。目前针对这一规范的设计主要在经验总结层面,还未揭示出规范背后的原理和机制,亟需融入国家翻译研究的理论成果。基于此,本文以中外翻译规... 国家翻译的实践规范建立在对制度化翻译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之上,以保障翻译的内涵传真与可接受性。目前针对这一规范的设计主要在经验总结层面,还未揭示出规范背后的原理和机制,亟需融入国家翻译研究的理论成果。基于此,本文以中外翻译规范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以国家翻译实践研究为总体支撑,尝试提出国家翻译的“一体三维”实践规范体系框架:组织规范、译者规范和语言规范。组织规范来自国家机构,负责制定翻译政策和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制约译者规范;译者规范彰显爱国伦理,体现“译者+公职人员”双重身份,决定语言规范;语言规范显现文化主体,促进中外话语融通,反作用于组织规范。三个维度互为条件,为国家翻译的实践规范开启较为系统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翻译 实践规范体系 组织规范 译者规范 语言规范
下载PDF
植被控制对人工更新紫椴幼树根系性状的影响
2
作者 杨立学 刘士林 +3 位作者 付瀚萱 周思雨 刘会锋 申方圆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7-278,共12页
全光条件下紫椴(Tilia amurensis)更新困难,植被控制通过改变光照条件和土壤质量能够促进目的树种生长,研究植被控制强度对紫椴幼树根系性状和土壤因子的影响,为紫椴人工林培育提供支撑。以株行距为1.5 m×1.5 m的紫椴人工林(5年生... 全光条件下紫椴(Tilia amurensis)更新困难,植被控制通过改变光照条件和土壤质量能够促进目的树种生长,研究植被控制强度对紫椴幼树根系性状和土壤因子的影响,为紫椴人工林培育提供支撑。以株行距为1.5 m×1.5 m的紫椴人工林(5年生)为对象,设置不同植被控制强度:幼树半径75 cm内所有灌草去除(T_(75))、半径50 cm范围灌草去除(T_(50))、半径30 cm范围灌草去除(T_(30))和不去除灌草(CK),测定不同植被控制强度下紫椴幼树吸收根和运输根的形态学性状、全量养分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等指标及土壤理化性质,揭示植被控制对根系性状和土壤因子的影响。植被控制显著改变了紫椴幼树所处环境中光照强度,其中,T_(75)处理下光照强度最大,光照强度随着植被控制强度减弱而显著降低(P<0.05)。植被控制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全碳、全氮、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随着植被控制强度的减弱,细根的直径、碳磷比、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减小,比表面积、比根长、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增加。土壤因子对紫椴幼树吸收根和运输根根系性状的变异的解释度分别为43.2%和37.9%。植被控制强度越大,紫椴幼树获得的光照强度越大,紫椴幼树根系形态、化学计量和生理特征随植被控制强度的变化均发生适应性改变,通过提高紫椴根系比表面积、比根长、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增强幼树对低光条件的适应。植被控制强度变化下光照条件和土壤因子的改变可能是解释紫椴幼树根系性状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椴 幼树 根系 植被控制 形态特征 生理特征
下载PDF
植被控制对人工更新紫椴幼树叶片性状和生长量的影响
3
作者 杨立学 崔伟康 +2 位作者 付瀚萱 刘会锋 申方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32,共11页
【目的】紫椴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全光条件下紫椴更新困难,植被控制通过改变光照条件和土壤质量能够促进目的树种生长,研究植被控制强度对紫椴叶片性状和幼树生长量的影响,探讨最适宜于其更新的植被控制... 【目的】紫椴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全光条件下紫椴更新困难,植被控制通过改变光照条件和土壤质量能够促进目的树种生长,研究植被控制强度对紫椴叶片性状和幼树生长量的影响,探讨最适宜于其更新的植被控制强度。【方法】以株行距为1.5 m×1.5 m的紫椴人工林(5年生)为对象,设置不同植被控制强度T30、T50、T75(清除幼树周围半径30、50、75 cm的所有植被)的处理组和对照组(CK),测定叶片的形态、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和养分含量及幼树生长量等指标,通过方差分析揭示植被控制强度对叶片形态、光合和生理性质及幼树生长量的影响。【结果】光照强度与植被控制强度呈线性正相关(P<0.05),光照强度在T75组最大(84.43±7.30×10^(3)lx)。紫椴叶片形态指标(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均在CK组最大,随着植被控制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在T75组达到最小。叶片净光合速率在T30组最大(12.12±1.28μmol·m^(-2)·s^(-1)),胞间CO_(2)浓度在CK组最大(263.14±8.77μmol·mol-1),均随植被控制强度增大而减小。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则随植被控制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分别在T75组达到最大(0.17±0.02 mol·m^(-2)·s^(-1)和7.02±1.21 mmol·m^(-2)·s^(-1))。植被控制对紫椴幼树叶片的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叶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没有显著影响。植被控制提高了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降低了叶片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促进了地径生长量,抑制了树高生长量。【结论】随着植被控制强度的变化,紫椴叶片形态、化学计量和生理特征均发生适应性变化,低光条件下,紫椴幼树增加叶片面积、比叶面积、光合色素及营养元素的吸收来提高对光能的捕获能力,增强其光合作用,促进幼树生长。紫椴幼树在T30处理下,净光合速率和地径生长量最大,生存竞争力最强,因此,以幼树为中心对半径30 cm范围的植被控制,是促进紫椴幼树人工恢复的最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椴 幼树 叶片 植被控制 形态特征 生理特征
下载PDF
线粒体自噬调控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钰浚 何翃闳 +3 位作者 杨丽雪 杨小耿 李键 张慧珠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5-912,共8页
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一个进化保守的过程,它可以选择性地识别、隔离和降解特定靶标。当细胞处于不利的环境下,线粒体自噬通过降解异常或过量的线粒体来维持细胞稳态,减轻细胞运行的压力。线粒体自噬在哺乳动物生殖调控过程中发挥着... 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一个进化保守的过程,它可以选择性地识别、隔离和降解特定靶标。当细胞处于不利的环境下,线粒体自噬通过降解异常或过量的线粒体来维持细胞稳态,减轻细胞运行的压力。线粒体自噬在哺乳动物生殖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涉及卵母细胞的成熟、衰老和早期胚胎的发育等多种生理过程。本文主要综述了线粒体自噬的生物学功能、线粒体自噬的相关因子调控以及线粒体自噬在哺乳动物生殖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线粒体自噬在哺乳动物生殖发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自噬 哺乳动物 卵母细胞 胚胎
下载PDF
不同发酵时间对燕麦-饲用豌豆发酵全混合日粮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组分及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张珈敏 李海萍 +7 位作者 贾志锋 马祥 陈有军 陈仕勇 黄艳玲 杨丽雪 周青平 关皓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58-6071,共14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发酵时间对高寒地区燕麦-饲用豌豆发酵全混合日粮(TMR)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组分及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解析发酵TMR的营养成分和瘤胃降解特性在不同发酵时间下的变化规律。将6∶...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发酵时间对高寒地区燕麦-饲用豌豆发酵全混合日粮(TMR)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组分及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解析发酵TMR的营养成分和瘤胃降解特性在不同发酵时间下的变化规律。将6∶4混播的燕麦和饲用豌豆刈割后,添加青稞秸秆、油菜秸秆、油菜粕和预混料,再均匀喷洒乳酸菌剂,将其制成裹包发酵TMR,室外温度(-10~15℃)下存放,分别在发酵30、120、200 d取样进行营养成分、发酵品质、CNCPS组分和瘤胃降解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发酵200 d的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发酵30和120 d(P<0.05)。2)发酵30 d的氨态氮和乙酸含量显著低于发酵120和200 d(P<0.05)。3)CNCPS分析发现,发酵120 d的慢速降解真蛋白质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发酵30 d(P<0.05);发酵120 d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发酵30和200 d(P<0.05),发酵200 d的不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发酵30和120 d(P<0.05)。4)NRC模型分析发现,发酵30 d的真可消化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发酵120和200 d(P<0.05),发酵200 d的维持水平总可消化养分含量及生产水平消化能、生产水平代谢能、生产水平泌乳净能、维持净能、增重净能显著低于发酵30和120 d(P<0.05)。5)发酵200 d的72 h实际产气量、理论最大产气量和产气速率显著低于发酵30和120 d(P<0.05)。发酵200 d的粗蛋白质降解率显著低于发酵30和120 d(P<0.05)。发酵120 d的瘤胃pH显著低于发酵30和120 d(P<0.05)。发酵30 d的瘤胃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发酵120和200 d(P<0.05)。综上所述,在高寒地区极端气候条件下,燕麦-饲用豌豆发酵TMR品质会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发酵30和120 d能有效保存营养物质,利用此配方调制发酵TMR,能延长饲料存储时间,提高非常规饲料的利用率,维持反刍动物的营养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TMR 发酵时间 品质 CNCPS NRC模型
下载PDF
川渝火锅用牛油关键风味物质的鉴定
6
作者 尤悦 王俏君 +5 位作者 秦雅丽 杨礼学 张逸人 张晖 吴港城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138,共6页
旨在为不同风味需求火锅底料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消费者偏好分析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含量与种类从6种牛油(3种市售牛油、未精炼牛油、脱胶牛油、精炼牛油)中筛选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牛油,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旨在为不同风味需求火锅底料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消费者偏好分析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含量与种类从6种牛油(3种市售牛油、未精炼牛油、脱胶牛油、精炼牛油)中筛选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牛油,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香味提取物稀释分析法、气味活度值法、风味重组和风味缺失实验对其风味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精炼牛油的消费者偏好平均得分最高且挥发性物质组成最丰富,其含有23种风味物质,包括醛类10种、酸类5种、杂环类4种、醇类3种和酮类1种;根据牛油风味物质的气味活度值,确定牛油的7种关键风味物质为(E,E)-2,4-壬二烯醛、(E)-2-辛烯醛、乙酸、2-戊基吡啶、辛醛、1-辛烯-3-醇和2-戊基呋喃,通过风味重组和风味缺失实验得出(E,E)-2,4-壬二烯醛、(E)-2-辛烯醛、乙酸和辛醛对牛油风味的贡献最大,2-戊基吡啶、1-辛烯-3-醇和2-戊基呋喃对牛油风味的贡献次之。综上,确认了牛油中7种关键风味物质,可为牛油产品风味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火锅 牛油风味 分子感官科学 关键风味物质
下载PDF
洮河流域一种野生侧耳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7
作者 陈炳 秦永梅 +1 位作者 杨礼学 范龙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9-224,235,共7页
【目的】探究侧耳属木腐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最佳栽培条件。【方法】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种野生侧耳属木腐真菌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野生侧耳,获得菌丝体纯培养物,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 【目的】探究侧耳属木腐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最佳栽培条件。【方法】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种野生侧耳属木腐真菌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野生侧耳,获得菌丝体纯培养物,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经鉴定,该野生侧耳为冷杉侧耳(Pleurotus abieticoa)。菌丝体在15、20、25、30℃下均能正常生长,其中25℃生长最佳;在pH为5.0、6.0、7.0、8.0、9.0中均能生长,最适pH为7.0;在供试碳源中,菌丝体在玉米淀粉中生长最快,乳糖中生长最慢;在供试氮源中,蛋白胨中生长最适,尿素中停止生长。【结论】该菌种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适pH为7.0,最佳碳源为玉米淀粉,最佳氮源为蛋白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耳属 组织分离 形态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独活寄生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马宏忠 杨利学 +1 位作者 刘策 周昌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30-135,共6页
颈椎病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临床实践中一大顽疾。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占有最多比例,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中医学将神经根型颈椎病辨病为“痹证”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肝肾、荣卫亏虚,外受邪气、过劳、外伤,内外相攻所致。... 颈椎病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临床实践中一大顽疾。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占有最多比例,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中医学将神经根型颈椎病辨病为“痹证”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肝肾、荣卫亏虚,外受邪气、过劳、外伤,内外相攻所致。独活寄生汤作为药王孙思邈的经典名方,已普遍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之中,但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未见广泛临床应用。因此,根据近年独活寄生汤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此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4个方面相关:降低炎症物质水平,改善血供,延缓颈椎退变,改善神经功能。文章对独活寄生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单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现阶段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西医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活寄生汤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手术后疗效欠佳:与骨水泥、骨密度、邻近骨折的关系 被引量:31
9
作者 刘畅 李大同 +5 位作者 刘元 孔令擘 郭瑞 杨利学 郝定均 贺宝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3510-3516,共7页
背景:近年来应用椎体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随着病例数的不断增加,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在接受椎体强化术治疗后仍诉有明显的疼痛。目的:分析影响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行椎体强化术后疗效欠佳的多重... 背景:近年来应用椎体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随着病例数的不断增加,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在接受椎体强化术治疗后仍诉有明显的疼痛。目的:分析影响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行椎体强化术后疗效欠佳的多重因素,并进行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纳入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850例,均为初次接受椎体强化治疗,依据术后1个月内腰背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判定疗效情况,其中≥4分为疗效欠佳,共61例患者疗效欠佳(疗效欠佳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789例疗效满意的患者中选择61例作为疗效满意组。调查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骨密度T值、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手术路径、骨折压缩程度、注入骨水泥的量、术后骨水泥是否渗漏、骨水泥渗漏类型、术后邻近节段骨折、软组织损伤、术后骨水泥分布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疗效欠佳的危险因素。研究获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2005005)。结果与结论:①两组间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路径、骨折压缩程度、手术节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邻近节段骨折、软组织损伤、骨水泥分布、骨密度T值、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体强化后疗效欠佳与骨水泥渗漏、邻近节段骨折、软组织损伤、骨水泥分布、骨密度T值有显著相关性(P<0.05);③ROC分析显示,骨密度T值预测患者行椎体强化术后疗效欠佳的AUC为0.809(β=0.040,95%CI=0.729-0.888,P=0.000),最佳截断值为-3.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1和0.836;④结果说明,骨水泥分布、骨水泥渗漏、邻近节段骨折、软组织损伤、骨密度T值是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椎体强化后疗效欠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骨水泥 椎体强化 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 术后疼痛 危险因素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基于稀疏非负矩阵分解的低空声目标识别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博 杨立学 +1 位作者 王志峰 周印龙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3-97,共5页
借鉴人耳听觉原理和特征学习的优势,提出了梅尔(Mel)频率谱提取和稀疏非负矩阵分解相结合的方法用于低空飞行目标声信号识别。首先,以不同目标的Mel频率谱为特征矩阵,利用稀疏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学习得到各自的模板矩阵;然后,利用按列合... 借鉴人耳听觉原理和特征学习的优势,提出了梅尔(Mel)频率谱提取和稀疏非负矩阵分解相结合的方法用于低空飞行目标声信号识别。首先,以不同目标的Mel频率谱为特征矩阵,利用稀疏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学习得到各自的模板矩阵;然后,利用按列合并后的模板矩阵对训练/测试样本进行特征分解获得编码系数,该系数可作为分类特征;最后,结合不同目标的特点,采用分频段特征提取和顺序二类分类的方法进行多目标分类,并与Mel频率倒谱系数进行性能比较。结果显示,无论在单类目标辨识还是在多类目标分类中,稀疏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均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声目标识别 梅尔频率倒谱系数 非负矩阵分解
下载PDF
基于搭建青藏高原示范基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丽雪 钟金城 +3 位作者 益西康珠 泽丹卓玛 张大伟 陈智华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7-90,共4页
随着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于一身,以扎实理论基础为支撑,具有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的农学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无疑对现有的农学类研究生及本科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研究方向。... 随着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于一身,以扎实理论基础为支撑,具有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的农学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无疑对现有的农学类研究生及本科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研究方向。文章就基于搭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平台,开展以"示范基地+科研项目"、"示范基地+导师团队"、"示范基地+协同创新中心"、"请进来+走出去"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其旨在对农学类学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层次的创新探索,力求为推进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范基地 创新 培养模式 探索
下载PDF
华北某市PM2.5成分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莹 陈凤格 +4 位作者 何燕 杨立学 张体强 范尉尉 白萍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77-283,共7页
目的了解2015年华北某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成分的季节变化和化学组成特征。方法采集该市主城区PM2.5样品研究其中4种水溶性离子、15种多环芳烃和9种金属/类金属成分。分别采用离子色谱法、气象质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获得... 目的了解2015年华北某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成分的季节变化和化学组成特征。方法采集该市主城区PM2.5样品研究其中4种水溶性离子、15种多环芳烃和9种金属/类金属成分。分别采用离子色谱法、气象质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获得不同成分的浓度,并采用中位数和非参数比较、富集因子等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阐明成分的季节变化和化学组成特征。结果 2015年该市主城区PM2.5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即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在冬季PM2.5浓度相比其它季节波动幅度大。冬季4种离子的总离子浓度最高,可能的主要来源有采暖季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以及城市周边农业或畜牧业发展。15种多环芳烃的总浓度变化特征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15种多环芳烃总浓度与季节温度成负相关。成分中金属/类金属成分As、Sb、Se、Tl、Hg和Cr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是冬季>秋季>春季>夏季,Cd和Ni的季节变化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Be的季节变化是:秋季>冬季>夏季>春季。除Cr、Ni、Be和As外,其它5种成分均来自人类活动污染。结论 2015年该市PM2.5成分季节变化特征是冬季污染程度最强、春季其次、夏季最弱。因此在冬春两季对该环境下的人群健康影响较大,需采取防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水溶性离子 多环芳烃 重金属 季节变化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意识的转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丽雪 《传媒论坛》 2020年第9期75-75,77,共2页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生了许许多多的新行业,其中新媒体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随着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本强势的舆论主导地位,报纸的传播媒介已经不再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新媒体的出现压缩了报纸等传统媒体...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生了许许多多的新行业,其中新媒体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随着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本强势的舆论主导地位,报纸的传播媒介已经不再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新媒体的出现压缩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这也促使传统媒体中的编辑人员思维发生着改变。充分认识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体编辑角色,对传统媒体编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传统媒体稳定生存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次研究就是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媒体编辑思想转变问题展开的分析,通过本次研究希望能够为报纸编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报纸编辑意识 转变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O-MS技术分析牛油和羊油中香气成分的差异 被引量:8
14
作者 鲍薪羽 王丽金 +3 位作者 宋焕禄 杨礼学 官莉莉 王俏君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7-281,共15页
市场中存在牛油中掺入羊油冒充纯正牛油的违规现象,目前尚无区分牛油和羊油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尝试通过香气差异区分牛油和羊油,以9种牛分割油、6种牛腰肚油和5种羊油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GC-O-MS)分析... 市场中存在牛油中掺入羊油冒充纯正牛油的违规现象,目前尚无区分牛油和羊油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尝试通过香气差异区分牛油和羊油,以9种牛分割油、6种牛腰肚油和5种羊油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GC-O-MS)分析其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电子鼻结合线性判别分析(LDA)可以区分牛分割油、牛腰肚油和羊油。通过GC-O-MS共检出39种香气物质,包括醛类、醇类、酯类、酸类、酮类、杂环类和其它类化合物,它们的含量各不相同。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以从香气上区分牛分割油、牛腰肚油、羊油。本研究可为牛油风味品质控制和市场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油 羊油 香气成分 电子鼻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GC-O-MS)
下载PDF
目标树经营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胞外酶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江波 及利 +6 位作者 刘月 王玉娇 张岩 杨立学 张庆江 陈龙 赵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52,共9页
【目的】分析目标树经营6年后土壤养分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目标树经营在提高人工林土壤肥力中的作用,为加速形成优质高产的人工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松岭林业局绿水林场30年生... 【目的】分析目标树经营6年后土壤养分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目标树经营在提高人工林土壤肥力中的作用,为加速形成优质高产的人工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松岭林业局绿水林场30年生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目标树经营与未经营林分各设置3块30 m×30 m的样方,在每个样方按0~10、10~20、20~40 cm 3个土层分别取样,并测定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1)在同一土层下,与对照相比,经营组中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在0~10 cm土层中显著增加了18.5%,碳氮比在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中分别显著增加了40.5%和21.8%,有效磷含量在0~10 cm土层中显著增加了30.1%,微生物量碳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中分别显著增加了64.2%和37.8%,微生物量氮含量在0~10 cm土层中显著增加了32.3%。而经营组中的全氮含量在0~10 cm土层中显著减少了19.8%。2)经营组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在0~10 cm土层中显著提高了16.8%,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中分别显著降低了45.8%和45.1%,木糖苷酶活性在0~10、10~20和20~40 cm 3个土层中分别显著降低了146.8%、220.4%和246.1%。3)冗余分析表明,目标树经营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原因。【结论】目标树经营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和胞外酶活性均有显著的影响,且目标树经营引起土壤养分的变化是影响胞外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目标树经营 土壤养分 胞外酶活性
下载PDF
犏牛和牦牛ESCO2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其在睾丸中的表达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闵星宇 杨丽雪 +5 位作者 杨满珍 胡宇磊 于海玲 杨璐瑜 李键 熊显荣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126-3136,共11页
旨在克隆犏牛和牦牛姐妹染色单体内聚建立蛋白2(establishment of sister chromatid cohesion N-acetyltransferase 2,ESCO2)基因,并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与定位,为进一步解析ESCO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旨在克隆犏牛和牦牛姐妹染色单体内聚建立蛋白2(establishment of sister chromatid cohesion N-acetyltransferase 2,ESCO2)基因,并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与定位,为进一步解析ESCO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健康雄性犏牛及牦牛为试验动物,根据年龄分为胎牛组(5~6月龄)、幼年组(1~2岁)和成年组(3~4岁),每组各3头。通过RT-PCR技术克隆犏牛和牦牛ESCO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ESCO2基因在犏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比较分析ESCO2在犏牛和牦牛不同时期睾丸中的表达规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检测ESCO2蛋白的细胞定位和表达差异。结果显示,犏牛ESCO2基因(GenBank登录号:MW198470)CDS区为1833 bp,编码610个氨基酸,与牦牛相比,犏牛ESCO2序列第301~319位多19个氨基酸,另有3个氨基酸突变;犏牛ESCO2蛋白序列与黄牛的同源性高于其他哺乳动物;ESCO2可能与SMC3、SMC1A、PDS5A、PDS5B、STAG2等蛋白相互作用,互作蛋白功能与姐妹染色单体凝聚、减数分裂细胞周期、DNA修复、细胞分裂和染色体重构等生物学过程相关。ESCO2在犏牛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睾丸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5);在犏牛睾丸中的表达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幼年和成年时期犏牛睾丸中ESCO2的表达显著低于同时期牦牛(P<0.05);IHC染色结果发现,雄性犏牛减数分裂阻滞于初级精母细胞,ESCO2蛋白在犏牛初级精母细胞中无表达并与牦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犏牛与牦牛的ESCO2基因、蛋白序列差异较大,且在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引起雄性犏牛减数分裂阻滞及不育的原因之一,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犏牛 ESCO2 睾丸 减数分裂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丽雪 蔡文伯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5-21,共7页
基于2007-2018年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运用GeoDa软件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我国省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空间差异与时空关联模式,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影响因素的探测与分析发现:我... 基于2007-2018年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运用GeoDa软件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我国省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空间差异与时空关联模式,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影响因素的探测与分析发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有所减小,但空间聚集效应明显,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特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效应分解来看,对外开放程度、硬件设备和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有效提升本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而对邻近地区作用不明显,城镇化水平抑制了本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但有利于邻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本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但不利于邻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水平 空间效应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犏牛PPP1R11基因的克隆及在睾丸中的表达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闵星宇 杨丽雪 +5 位作者 于海玲 胡宇磊 杨满珍 杨璐瑜 李键 熊显荣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1-492,共12页
旨在克隆犏牛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11(protein phosphatase 1 regulatory subunit 11,PPP1R11)基因,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与定位,为解析其在雄性生殖中的功能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成年犏牛睾丸、附睾、心、肝、脾、... 旨在克隆犏牛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11(protein phosphatase 1 regulatory subunit 11,PPP1R11)基因,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与定位,为解析其在雄性生殖中的功能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成年犏牛睾丸、附睾、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胃、肌肉和脂肪组织(n=3),犏牛和牦牛在胎牛时期(5~6月龄)、幼年时期(1~2岁)和成年时期(3~4岁)睾丸(n=3)作为试验材料。通过RT-PCR技术克隆犏牛PPP1R11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构建PPP1R11基因在犏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比较分析PPP1R11在犏牛和牦牛不同时期睾丸中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检测PPP1R11蛋白的细胞定位和表达。结果显示,犏牛PPP1R11基因CDS区为324 bp,编码107个氨基酸,犏牛PPP1R11蛋白与其他哺乳动物同源性较高;PPP1R11可与PPP1R2、PPP1R7、PPP1CB和UTP20等蛋白相互作用,互作蛋白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磷酸化相关,参与调控睾丸发育、精子发生和性成熟等生物学过程。PPP1R11在犏牛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1);该基因在犏牛睾丸中的表达量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幼年和成年时期犏牛睾丸中PPP1R11的表达与同时期牦牛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IHC染色结果发现,PPP1R11蛋白在犏牛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中低表达并与牦牛存在显著差异,雄性犏牛初级精母细胞数量减少并且减数分裂阻滞于此。本研究表明,犏牛与牦牛PPP1R11在睾丸中存在时空表达差异,提示该基因可能与犏牛雄性不育相关,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犏牛 PPP1R11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减数分裂 睾丸发育
下载PDF
抗疏强骨合剂对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朱伟 李智斌 +4 位作者 杨利学 谭龙旺 袁普卫 董博 欧国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25期2752-2756,共5页
目的观察抗疏强骨合剂对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探讨抗疏强骨合剂治疗骨质疏松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抗疏强骨合剂组、阿仑膦酸钠组,每组3... 目的观察抗疏强骨合剂对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探讨抗疏强骨合剂治疗骨质疏松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抗疏强骨合剂组、阿仑膦酸钠组,每组3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后抗疏强骨合剂组给予抗疏强骨合剂灌胃3个月,阿仑膦酸钠组给予阿仑膦酸钠水溶液灌胃3个月。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骨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骨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p62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精神状况较差,毛发颜色晦暗没有光泽,体质量下降显著,偶有毛发脱落;阿仑膦酸钠组、抗疏强骨合剂组大鼠精神状况尚可,毛发颜色较空白组稍差,体质量轻微下降,但抗疏强骨合剂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更接近于空白组。HE染色示模型组大鼠骨髓腔内大量脂肪细胞增生,部分脂肪细胞核消失、碎裂,空骨陷窝数明显增多,骨小梁稀疏、结构紊乱;抗疏强骨合剂组大鼠骨髓腔脂肪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偶有部分细胞增生,软骨下及骨髓腔骨小梁粗大、结构完整,空泡陷窝较少见,接近空白组;阿仑膦酸钠组大鼠的变化与抗疏强骨合剂组相似,但空泡陷窝较抗疏强骨合剂组多。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组织中LC3-Ⅱ、Beclin1的相对灰度值升高(P均<0.05),p62相对灰度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阿仑膦酸钠组和抗疏强骨合剂组大鼠骨组织中LC3-Ⅱ、Beclin1的相对灰度值降低(P均<0.05),p62相对灰度值升高(P均<0.05);抗疏强骨合剂组、阿仑膦酸钠组、空白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抗疏强骨合剂可能通过降低骨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的含量,抑制自噬起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抗疏强骨合剂 去势大鼠 自噬 LC3-Ⅱ BECLIN1 P62
下载PDF
整颈“三步九法”联合卧位多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孙钰 杨利学 +2 位作者 孙潇 朱伟 谭龙旺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第8期1385-1387,1406,共4页
目的观察整颈“三步九法”联合卧位多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CSR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7例。研究组整颈“三步九法”联合卧位多角度牵引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热敷联合中立位牵引。7 ... 目的观察整颈“三步九法”联合卧位多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CSR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7例。研究组整颈“三步九法”联合卧位多角度牵引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热敷联合中立位牵引。7 d为1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曲度指数D值、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30%,高于对照组的85.19%(P<0.01)。两组患者经2周治疗后VAS评分、颈椎曲度指数、NDI评分较前均明显降低(P<0.01),CASCS评分较前均明显升高(P<0.01),研究组的改善情况更优(P<0.01)。两组患者在诊疗期间均未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整颈“三步九法”联合卧位多角度牵引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VAS评分、颈椎曲度指数D值、NDI评分、提高CASCS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三步九法 多角度牵引 推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