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及Bcl-2、c-Jun基因在人肝细胞脂肪变性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包成 毕玉晶 +1 位作者 杨瑞馥 智发朝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7期12-14,共3页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及Bcl-2、c-Jun基因在人肝细胞L02脂肪变性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以油酸和软脂酸(2∶1)混合液处理L02细胞0、5、10、20 h,建立人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用油红O染色检测L02细胞内脂质含量;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及Bcl-2、c-Jun基因在人肝细胞L02脂肪变性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以油酸和软脂酸(2∶1)混合液处理L02细胞0、5、10、20 h,建立人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用油红O染色检测L02细胞内脂质含量;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L02细胞脂肪变性过程中CDK2、CDK4、Cyclin D1、Bcl-2、c-Jun mRNA表达。结果随造模时间延长,L02细胞内橘红色脂滴聚集越来越多,至造模20 h,肝细胞染成橘红色。L02细胞内CDK2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造模5 h达最高(P均<0.05),随后逐渐下降;CDK4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造模10 h达最高(P均>0.05),随后逐渐下降,造模20 h最低(P均>0.05);不同时间点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cl-2 mRNA相对表达量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升高,造模10 h达最高(P<0.05),随后降低;造模5、10、20 h的c-Jun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造模0 h高(P均<0.05),但无变化规律。结论人肝细胞L02脂肪变性过程中癌症相关基因CDK2、CDK4、Bcl-2、c-Jun表达先升高后降低,Cyclin D1表达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脂肪变性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蛋白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 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基因2 C-JUN基因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关系及其研究技术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常宇骁 杨瑞馥 毕玉晶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1年第2期211-216,共6页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在中国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三。肠道菌群对肿瘤增殖、存活、转移与肿瘤发生都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物可以刺激炎症细胞诱导慢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会影响机体和调节结直肠甚至整个消化系统的...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在中国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三。肠道菌群对肿瘤增殖、存活、转移与肿瘤发生都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物可以刺激炎症细胞诱导慢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会影响机体和调节结直肠甚至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这与结直肠癌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测序技术和细菌-宿主机制相互作用是研究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测序技术可以快速大量的对粪便样本进行菌群的种类、基因和功能上的分析,细菌-宿主相互作用技术可以从实验角度研究细菌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更精准地确定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的关系。但DNA提取差异、引物偏差、测序深度,以及细菌菌株差异、未知细菌的影响等都制约着研究的进展。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培养组学以及肠道类器官技术为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关系研究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测序技术和实验技术的不足。本文就针对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技术展开综述,讨论了其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结直肠癌 宏基因组 培养组学 类器官
下载PDF
胸腺五肽辅助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杨锐富 袁殷茹 张敏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629-636,共8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胸腺五肽辅助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PTB-DM)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胸腺五肽辅助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PTB-DM)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胸腺五肽辅助治疗PTB-DM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5月1日。由2名研究员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独立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共1 726例患者。结果显示,胸腺五肽辅助治疗PTB-DM,其痰菌转阴率[RR=1.34,95%CI(1.25,1.44),P=0.000]、病灶吸收率[RR=1.30,95%CI(1.17,1.43),P=0.000]以及空洞闭合率[RR=1.31,95%CI(1.12,1.54),P=0.001]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可使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水平[WMD=7.12,95%CI(4.42,9.82),P=0.000]及CD4+/CD8+水平[WMD=0.47,95%CI(0.17,0.77),P=0.002]均显著升高,但对患者CD8+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基于目前临床证据,胸腺五肽辅助治疗PTB-DM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且其安全性较高,但由于纳入文献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故本研究结论有待设计严格的临床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五肽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 疗效 安全性 META分析
下载PDF
用于电池供电装置的非隔离型宽增益DC/DC变换器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瑞福 王萍 毕华坤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6-142,共7页
为研究更适用于不同电池供电装置的升压直流变换器,提出一种非隔离型宽增益升压直流变换器。首先,对变换器进行拓扑介绍和稳态分析;然后,对变换器进行详细的特性分析并和其他拓扑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变换器的器件进行参数设计;最后,... 为研究更适用于不同电池供电装置的升压直流变换器,提出一种非隔离型宽增益升压直流变换器。首先,对变换器进行拓扑介绍和稳态分析;然后,对变换器进行详细的特性分析并和其他拓扑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变换器的器件进行参数设计;最后,通过搭建样机(200 V/400 W)验证了该变换器结构简单,可以实现更宽的电压增益,也验证了两个功率开关同时导通同时关断的方式易于控制,输入输出采用共地结构有良好的运行稳定性,该变换器较适用于不同电池供电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变换器 非隔离 宽电压增益 输入输出共地
下载PDF
鼠疫耶尔森菌F1抗体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的研制
5
作者 张园园 孙竹林 +4 位作者 赵爱华 周亚洲 杨瑞馥 张平平 魏东 《微生物与感染》 CAS 2023年第3期137-142,共6页
为研制鼠疫耶尔森菌F1抗体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本研究制备了6份F1抗体阳性参考品、8份F1抗体阴性参考品、1份最低检出限参考品和1份重复性参考品,组成了鼠疫耶尔森菌F1抗体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对参考品进行均匀性检查及稳定性评估,并组... 为研制鼠疫耶尔森菌F1抗体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本研究制备了6份F1抗体阳性参考品、8份F1抗体阴性参考品、1份最低检出限参考品和1份重复性参考品,组成了鼠疫耶尔森菌F1抗体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对参考品进行均匀性检查及稳定性评估,并组织4家实验室进行协作标定。结果显示,参考品均匀性及稳定性良好。协作标定结果显示,6份阳性参考品阳性率均为100%;8份阴性参考品阴性率均为100%;最低检出限参考品的检出水平介于1~100倍稀释度;重复性参考品检测结果一致(其中酶联免疫法及上转发光法试剂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鼠疫耶尔森菌F1抗体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基本符合体外诊断试剂参考品的要求,可用于相关试剂的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菌 F1抗体 检测试剂 国家参考品
下载PDF
鼠疫耶尔森菌核酸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的研制
6
作者 张园园 闫子恒 +3 位作者 赵爱华 杨瑞馥 赵勇 魏东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185-1189,1199,共6页
目的研制鼠疫耶尔森菌(以下简称鼠疫菌)核酸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以期用于鼠疫菌核酸检测试剂的评价和质量控制。方法选择5株鼠疫菌[EV株、0614F株、otten株、Tjiusidej(R)株、田鼠型201株]和10株阴性菌(3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牛种布鲁... 目的研制鼠疫耶尔森菌(以下简称鼠疫菌)核酸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以期用于鼠疫菌核酸检测试剂的评价和质量控制。方法选择5株鼠疫菌[EV株、0614F株、otten株、Tjiusidej(R)株、田鼠型201株]和10株阴性菌(3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牛种布鲁菌104M株、炭疽芽孢杆菌、伤寒沙门菌、土拉热弗朗西丝菌LVS株、假结核耶尔森菌、霍乱弧菌和志贺菌),经培养、收获、灭活,获得参考品原液,进行普通PCR扩增法验证后,制备成1套由5支阳性参考品、10支阴性参考品、1支最低检出限参考品(EV株阳性参考品经冻干制备而成)和1支重复性参考品(制备方法同最低检出限参考品)组成的国家参考品。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国家参考品的阴阳性符合率、均匀性和稳定性,并组织4家单位进行协作验证。结果阳性参考品原液经普通PCR扩增,均可见相应目的基因条带;阴性参考品原液未扩增出相应基因条带。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国家参考品阴阳性符合率均为100%。重复3次检测10支最低检出限参考品的3a基因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67,P=0.193)。与未经冻融的参考品比较,反复冻融3次的最低检出限参考品及阳性参考品3a基因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416和0.079,P均>0.05)。与未经高温保存的参考品比较,37℃放置5 d的最低检出限参考品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09,P=0.002),4和25℃条件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341和0.751,P均>0.05);4、25、37℃放置5 d的阳性参考品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442、0.373和-0.043,P均>0.05)。4家单位检测阳性和阴性参考品的符合率均为100%;2家单位检测最低检出限参考品的最低检出限为1×10^(2)个/mL,另2家为1×10^(3)个/mL;4家单位对重复性参考品检测结果的CV值<10.0%。结论本研究研制的鼠疫菌核酸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冻融稳定性,于4和25℃下放置具有良好的加速稳定性,可用于鼠疫菌核酸检测试剂的评价和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菌 核酸检测试剂 国家参考品
原文传递
新型脆弱拟杆菌ZY-312多糖TP2安全性评价
7
作者 邓慧敏 杨斯琪 +5 位作者 毕玉晶 刘洋洋 王晔 白杨 杨瑞馥 智发朝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4年第10期1173-1179,共7页
目的通过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评价一株新型脆弱拟杆菌ZY-312菌株表面多糖TP2的安全性。方法通过MTT法及实时细胞分析仪器检测不同剂量浓度的TP2对LoVo、SW480、HT-29细胞系的存活、黏附、增殖影响以检测TP2细胞毒性;给予SPF级6~8周龄BAL... 目的通过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评价一株新型脆弱拟杆菌ZY-312菌株表面多糖TP2的安全性。方法通过MTT法及实时细胞分析仪器检测不同剂量浓度的TP2对LoVo、SW480、HT-29细胞系的存活、黏附、增殖影响以检测TP2细胞毒性;给予SPF级6~8周龄BALB/c小鼠灌服50μg TP240次(隔日1次,共80日),监测一般情况、评估脏器病理、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变化评估TP2对活体动物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10~1000μg/mL)对结肠细胞系的存活、黏附、增殖无显著影响;长期服用TP2不导致小鼠腹泻、体重下降,不引起脏器病理变化,不引起血清炎症因子升高,并能显著增加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Bacteroidete、Muribaculaceae、Prevotellaceae等肠道菌群的丰度,展示了其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结论脆弱拟杆菌ZY-312表面多糖TP2具有细胞及动物安全性,有望成为一种应用于临床的新型生物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拟杆菌 多糖A 安全性评价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利用培养组学技术分离培养肺部微生物群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月姣 李俭杰 +12 位作者 孙一凡 黄自然 李军峰 安彤同 卓明磊 迟雨佳 李生 杨晓丹 颊博 潘志远 杨瑞馥 王子平 毕玉晶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0-1118,共9页
【目的】使用培养组学技术分离培养肺部微生物群,初步了解人体肺部可培养细菌的组成特点,建立呼吸道微生物菌库,为以后进行重点菌株的功能研究提供菌株条件。【方法】针对6个临床肺泡灌洗液样本,使用补充不同添加剂的血培养瓶对样本进... 【目的】使用培养组学技术分离培养肺部微生物群,初步了解人体肺部可培养细菌的组成特点,建立呼吸道微生物菌库,为以后进行重点菌株的功能研究提供菌株条件。【方法】针对6个临床肺泡灌洗液样本,使用补充不同添加剂的血培养瓶对样本进行预增菌,在预增菌不同的时间点对血培养瓶内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和保藏,使用MALDI-TOF质谱和16SrRNA基因测序鉴定分离菌株。【结果】共获得101种已鉴定细菌,6株潜在新菌,2株真菌。其中细菌包括5个门、14个纲、24个目、35个科和45个属。预增菌前期的时间点分离菌种数较多,厌氧环境分离菌种多于需氧条件,在预增菌时添加羊血和瘤胃液起到良好的分离效果,本实验分离的肺部微生物群与人体其他部位(尤其是肠道)有很大的交叉。【结论】利用培养组学技术可以实现对肺部微生物群的分离培养,继续探索对肺部微生物群培养的优化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组学 肺部微生物群 肺泡灌洗液 方法优化
原文传递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振峰 杨瑞甫 +3 位作者 江小萌 付立策 张凯 周明武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应用MSAP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9~57岁,平均41岁;其中前臂6例,足部7例,足部创面均位于前...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应用MSAP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9~57岁,平均41岁;其中前臂6例,足部7例,足部创面均位于前中足.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4.0 cm^7.0 cm×15.0 cm.修复足部创面时均选用同侧小腿,小腿供区创面均进行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及微信方式,对皮瓣外形、感觉及供区恢复情况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13例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及坏死,3例术后存在感染,给予换药及抗炎治疗后创面逐渐愈合.术后随访11例(2例外省患者失访),随访时间4~18个月,平均12个月,未发现供区明显功能障碍,受区皮瓣外形良好;7例感觉恢复至S2~S3,TPD 6~9 mm.结论 游离MSAP不损伤主干血管,血管蒂长,穿支恒定,皮下脂肪相对较薄,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足部创面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前臂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以单一高位穿支为蒂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智玉 幸超峰 +6 位作者 熊颖杰 宋力 宋科 张勇 杨瑞甫 李士民 周明武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4-547,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以单一高位穿支为蒂股前外侧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7年7月,采用以单一高位穿支为蒂逆行转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24~48岁。小腿软... 目的探讨采用以单一高位穿支为蒂股前外侧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7年7月,采用以单一高位穿支为蒂逆行转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24~48岁。小腿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0.0cm×7.0cm^35.0cm×15.0cm,其中包括植皮和皮肤牵张修复的面积。将高位穿支穿出点设计在皮瓣近端,以此穿支作为皮瓣的单一营养血管,并将皮瓣旋转点向大腿近端上移,既增加皮瓣血供又可使皮瓣修复范围向小腿远端下移。皮瓣切取面积15.0cm×10.0cm^22.0cm×12.0cm。术后定期进行随访。结果术中皮瓣切取顺利,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均顺利成活。患者均获得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饱满稍显臃肿,色泽与受区相似,质地柔软,供区无活动障碍。结论采用单一高位穿支为蒂逆行转移股前外侧皮瓣,可将皮瓣旋转点向近端上移,通过增加其血管蒂与膝上外侧动脉吻合支的数量及口径改善皮瓣的供血和回流,皮瓣的成活率不受影响。相比传统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该皮瓣有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高位穿支 小腿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食品用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泛基因组多态性及菌株间功能基因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楠 郭亚琼 +11 位作者 律娜 李凤琴 陈历俊 向雪松 王欣 刘烈刚 王红伟 智发朝 何方 陈卫 杨瑞馥 朱宝利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1-724,共14页
益生菌是一类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益生菌的鉴定一直是学界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传统的分类学方法只能做种属水平的鉴定,而基于基因组学分析可鉴定到种或株水平.本研究对公共数据库中记载的我国《可用于食品的菌... 益生菌是一类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益生菌的鉴定一直是学界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传统的分类学方法只能做种属水平的鉴定,而基于基因组学分析可鉴定到种或株水平.本研究对公共数据库中记载的我国《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中的16种乳酸杆菌和5种双歧杆菌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全基因组比对分析,并应用核心基因平均核苷酸相似性(core genes 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cANI)进行了物种的重新分类和鉴定方法探索.结果显示,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cANI值具有种属特异性,其中乳酸杆菌的cANI值在93.6%~99.6%之间,双歧杆菌的c ANI值在94.9%~98.1%之间,同时发现25株乳酸杆菌和1株两歧双歧杆菌有分类学错误.对247株乳酸杆菌和113株双歧杆菌基因组完成图的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菌株间的差异基因数目最多可达436个,菌株间的cANI相似值最小可达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针对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分析显示,在目前用于食品生产的菌株中均未发现毒力相关基因,同时发现有20%以上的菌株携带不同种类的耐药基因.结论: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不同种的cANI值差异较大,有种属特异性,可用于益生菌的种属鉴定;同一物种不同菌株间的基因和SNP数目差异可用于菌株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泛基因组 cANI 菌株差异基因 SNP 毒力相关基因 耐药基因
原文传递
"病原微生物监测、检测、溯源与疫苗研发关键前沿问题学术交流会"专家共识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瑞馥 +2 位作者 阚飙 舒跃龙 徐建青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46,共5页
来自疾病控制、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48位专家于2019年10月24—27日围绕我国传染病监测网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病原微生物检测与溯源技术的探索和未来发展需求,以及疫苗研发面临的关键问题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共识:(1)我... 来自疾病控制、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48位专家于2019年10月24—27日围绕我国传染病监测网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病原微生物检测与溯源技术的探索和未来发展需求,以及疫苗研发面临的关键问题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共识:(1)我国传染病监测网络亟须跨部门进行业务和数据整合,建设并完善以人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疾病监测与健康管理系统;(2)传统病原分离培养技术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亟须发展多靶标、超灵敏、高特异、便捷化和数字化的高中通量的新技术,并发展基于致病共栖菌谱新靶标的疾病诊断新技术;(3)亟须建立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溯源技术体系;(4)疫苗研发亟须相关基础研究支撑,并需加强疫苗接种策略和上市后评价与评估策略的研究。同时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专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微生物 监测 检测 溯源 疫苗
原文传递
A complete sequenc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 SARS-associated virus(Isolate BJ01) 被引量:123
13
作者 QIN E'de ZHU Qingyu +44 位作者 YU Man FAN Baochang CHANG Guohui SI Bingyin yang Bao PENG Wenming JIANG Tao LIU Bohua DENG Yongqiang LIU Hong ZHANG Yu WANG Cui LI Yuquan GAN Yonghua LI Xiaoyu L Fushuang TAN Gang CAO Wuchun yang ruifu WANG Jian LI Wei XU Zuyuan LI Yan WU Qingfa LIN Wei CHEN Weijun TANG Lin DENG Yajun HAN Yujun LI Changfeng LEI Meng LI Guoqing LI Wenjie L Hong SHI Jianping TONG Zongzhong ZHANG Feng LI Songgang LIU Bin LIU Siqi DONG Wei WANG Jun Gane K-S Wong YU Jun yang Huanm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10期941-948,共8页
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associated virus provides essential informatio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exploration of etiology and evolution, interpretation of trans... 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associated virus provides essential informatio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exploration of etiology and evolution, interpretation of transmission and pathogenesis,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s, prevention by future vaccination, and treatment by developing new drugs. We report 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n isolate (BJ01) of the coronavirus that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pathogen for SARS. The genome is 29725 nt in size and has 11 ORFs (Open Reading Frames). It is composed of a stable region encoding an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composed of 2 ORFs) and a variable region representing 4 CDSs (coding sequences) for viral structural genes (the S, E, M, N proteins) and 5 PUPs (putative uncharacterized proteins). Its gene order is identical to that of other known coronaviruses. The sequence alignment with all known RNA viruses places this virus as a member in the family of Coronaviridae. Thirty putative substitut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5 SARS- associated virus genome sequences in GenBank. Fifteen of them lead to possible amino acid changes (non-synonymous mutations) in the proteins. Three amino acid changes, with predicted alterati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features, have been detected in the S protein that is postulated to beinvolved in the immunoreactions between the virus and its host. Two amino acid changes have been detected in the Mprotein, which could be related to viral envelope formation. Phylogenetic analysis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of non-human origin of the SARS-associated viruses but provides noevidence that they are man-made. Further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identifying the etiology of the SARS-associated virus and ruling out conclusively the existence of otherpossible SARS-related pathog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分析 SARS 非典型肺炎 冠状病毒 病因学 发病机理 诊断学 疫苗
原文传递
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O104:H4: An emerging 0important pathogen in food safety 被引量:5
14
作者 CUI YuJun LI DongFang yang ruif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14期1625-1631,共7页
In 2011, 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O104 : H4 resulted in a large outbreak of bloody diarrhea and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 in Germany and 15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This event r... In 2011, 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O104 : H4 resulted in a large outbreak of bloody diarrhea and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 in Germany and 15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This event raised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crisis and caused more than two billion US dollars in economic losses. In this review, we describe the classification of E. coli, the Germany outbreak,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pidemical source-tracing of the causative agent. We also discuss the genomics analysis of the outbreak organism and propose an open-source genomics analysis as a new strategy in combating the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志贺毒素 病原体 食品安全 大肠埃希菌 公共卫生 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幼儿前臂及腕掌部毁损伤寄养再植一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臣光 谢书强 +7 位作者 张华锋 杨瑞甫 吴召森 董其强 尹大海 刘伟强 王鹏 侯建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5-587,共3页
本文报道2017年6月郑州仁济医院外科一区收治1例左前臂及腕掌部毁损伤、第3~5指离断伤幼儿。手术一期行前臂及腕掌部血管、神经、肌腱修复加腹部皮瓣修复术加第3~5指寄养再植术;二期行腹部皮瓣断蒂;三期行寄养手指回植及游离股前外侧皮... 本文报道2017年6月郑州仁济医院外科一区收治1例左前臂及腕掌部毁损伤、第3~5指离断伤幼儿。手术一期行前臂及腕掌部血管、神经、肌腱修复加腹部皮瓣修复术加第3~5指寄养再植术;二期行腹部皮瓣断蒂;三期行寄养手指回植及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足部供区;四期行手指功能重建及足部皮瓣显微削薄术。术后4年随访,第3~5指与拇指可完成抓捏、对掌功能,轻度活动受限,足部皮瓣无明显臃肿,感觉恢复至S3,走路、跑步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 寄养再植 毁损伤 小儿 功能重建
原文传递
Mobile laboratory in Sierra Leone during outbreak of Ebola: practices and implications 被引量:1
16
作者 CHEN ZeLiang CHANG GuoHui +4 位作者 ZHANG WenYi CHEN Yong WANG XueSong yang ruifu LIU Chao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9期918-921,共4页
Ebola virus disease (EVD) is an acute, serious and fatal illness caused by the Ebola virus. EVD was first identified in 1976 during two simultaneous outbreaks, one in Nzara, Sudan, and the other in Yambuku, Democrat... Ebola virus disease (EVD) is an acute, serious and fatal illness caused by the Ebola virus. EVD was first identified in 1976 during two simultaneous outbreaks, one in Nzara, Sudan, and the other in Yambuku,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1]. The latter occurred in a village near the Ebola River, from which the disease takes its name. Since its emergence, several EVD outbreaks have occurred in Africa. The 2013-2015 Ebola outbreak in West Africa is the largest and the most complex one to date. There have been more cases and deaths resulting from this outbreak than those reported for all previous outbreaks. The disease has also spread between countries, beginning in Guinea and then spreading across land borders to Sierra Leone and Liberia [2]. Of the countries afflicted, Guinea, Liberia and Sierra Leone have been the most severely affected; these countries also have very weak health systems, lack human and infrastructural resources, and have only recently emerged from long periods of conflict and instability, mak- ing control of the outbreak more challen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 塞拉利昂 爆发 实验室 刚果民主共和国 死亡病例 利比里亚 EVD
原文传递
一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及阴沟肠杆菌耐药性研究
17
作者 魏文婷 洪小杨 +8 位作者 潘志远 张惠玲 赵喆 葛燕 王珍 刘颖悦 杨瑞馥 刘昌娥 毕玉晶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58-3669,共12页
【目的】观察一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双胞胎新生儿在接受手术及抗生素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探究患儿肠道内阴沟肠杆菌在治疗期间耐药性如何发生改变。【方法】通过采集患儿在不同治疗阶段的粪便样本,进行培养组学和16S rRNA基... 【目的】观察一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双胞胎新生儿在接受手术及抗生素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探究患儿肠道内阴沟肠杆菌在治疗期间耐药性如何发生改变。【方法】通过采集患儿在不同治疗阶段的粪便样本,进行培养组学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同时,从双胞胎哥哥不同治疗阶段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得到10株阴沟肠杆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培养组学结果显示使用抗生素导致术前粪便样本丰富度降低,仅可分离获得肠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和肠杆菌属;长期医院环境暴露后,能分离出多种条件致病菌属,包括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母乳喂养4个月后,粪便菌群丰富度增加、构成发生改变,可分离获得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有益细菌。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不同治疗时间点α多样性指数和相对丰度最高的菌属不同。细菌耐药实验结果显示,治疗期间阴沟肠杆菌对哌拉西林逐渐产生耐药性。【结论】接受抗生素治疗、院内环境暴露和母乳喂养共同影响患儿治疗和康复期间的肠道菌群组成;在不同治疗阶段仅使用一种抗生素,也会导致阴沟肠杆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培养组学 16S rRNA基因测序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细菌耐药性
原文传递
肠道微生物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一凡 谭亚芳 +2 位作者 潘志远 杨瑞馥 毕玉晶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3年第3期292-296,共5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发生在肠道的一种特发性炎性疾病。肠道微生物在保持机体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机体代谢和维持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功能,在IBD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因此,研究IBD的肠道微生物基础,有... 炎症性肠病(IBD)是发生在肠道的一种特发性炎性疾病。肠道微生物在保持机体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机体代谢和维持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功能,在IBD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因此,研究IBD的肠道微生物基础,有利于阐明相关发病机制,可能为该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转归提供新思路。本文综述IBD中关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肠道微生物 肠道菌群失调 测序 培养
原文传递
持续低氧条件下大鼠肠道微生物变化及其与心肌损伤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珍 周亚洲 +10 位作者 王立坤 黄自然 常宇骁 侯凤仪 张欢 凌慧 孙一凡 谭亚芳 杨瑞馥 毕玉晶 潘志远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54-3067,共14页
【目的】研究持续性常压低氧对大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并分析其与低氧性心肌肥厚的关联性。【方法】雌性无特异性病原体(specific-pathogen-free,SPF)级SD(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常氧组和低氧组。实验开始后,低氧... 【目的】研究持续性常压低氧对大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并分析其与低氧性心肌肥厚的关联性。【方法】雌性无特异性病原体(specific-pathogen-free,SPF)级SD(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常氧组和低氧组。实验开始后,低氧组大鼠置于低氧舱中,氧气浓度设定为10%,持续暴露30 d,常氧组大鼠正常条件饲养。每天记录大鼠体重,并于低氧前(0 d)和低氧后(30 d)分别收集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测定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实验结束后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和器官指数分析;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右心室组织中4种分子标志物心房利钠肽基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脑钠肽基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心肌肌球蛋白重链6基因(myosin heavy chain 6,Myh6)、心肌肌球蛋白重链7基因(myosin heavy chain 7,Myh7)的mRNA表达;并在肠道微生物组和各类指标之间进行Spearman关联分析。【结果】低氧大鼠体重降低,红细胞数量、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均明显升高。低氧大鼠右心指数显著升高,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增高,BNP和Myh7的表达显著升高而Myh6的表达降低,表明低氧导致大鼠心肌损伤并发生了右心室病理性肥厚。低氧改变了大鼠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分析结果提示常氧组大鼠的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较高,而低氧组大鼠的乳酸杆菌科(Lactobacilliaceae)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较高。LDH与摩根菌属(Monoglobus)和帕鲁迪杆菌(Papillibacter)正相关,与苜蓿科(Defluviitaleaceae_UCG-011)负相关;CK与菌株RF39正相关;Myh6的表达量与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正相关;BNP的表达量与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_UCG_009)正相关。【结论】持续性低氧显著改变了大鼠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均匀度和菌群结构;该变化与心肌损伤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肠道菌群可能在低氧性心肌肥厚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低氧 病理性心肌肥厚 器官指数 肠道微生物 脑钠肽 肌球蛋白重链
原文传递
带血管的股骨内侧髁骨软骨嵌合组织瓣修复跖骨头复合组织缺损一例
20
作者 张凯 戚彩 +5 位作者 谢峻 仓宝成 陈佳 杨瑞甫 卲留影 周明武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2-234,共3页
2019年2月,收治1例开放性第1跖骨头背侧软骨及骨缺损患者,伴软组织、肌腱及关节囊缺损,经多次创面清创治疗后二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带血管的股骨内侧髁骨软骨嵌合组织瓣修复跖骨头复合组织缺损。术后18个月随访,负重患足无疼痛、行走无跛行... 2019年2月,收治1例开放性第1跖骨头背侧软骨及骨缺损患者,伴软组织、肌腱及关节囊缺损,经多次创面清创治疗后二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带血管的股骨内侧髁骨软骨嵌合组织瓣修复跖骨头复合组织缺损。术后18个月随访,负重患足无疼痛、行走无跛行,供区无不适,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趾关节 骨软骨嵌合组织瓣 修复 重建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