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个地理种源滇黄精光合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左应梅 杨天梅 +5 位作者 杨维泽 杨绍兵 李纪潮 许宗亮 张金渝 杨美权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8期25-31,共7页
为了解不同种源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光合生理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LI-6400XT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测定3个不同地理种源滇黄精植株的光合日变化,为良种选育以及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个种源滇黄... 为了解不同种源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光合生理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LI-6400XT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测定3个不同地理种源滇黄精植株的光合日变化,为良种选育以及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个种源滇黄精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云南永德种源滇黄精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四川会理、云南金平种源滇黄精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金平种源具有典型的"午休"现象。3个种源滇黄精的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率(WUE)日变化均不规则。3个种源之间光合特性存在差异,Pn日均值依次为:云南永德种源>四川会理种源>云南金平种源;除云南永德种源的Tr未出现下降外,其余各光合参数在午后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云南永德种源的Pn与Gs呈显著正相关;云南金平种源的Pn与Gs、Tr均呈显著正相关;四川会理种源的Pn与Gs、Tr和空气相对湿度(RH)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大气温度(Ta)呈显著负相关。此外,3个种源滇黄精的Gs与RH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各种源的Pn与Gs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RH对3个种源滇黄精的Pn影响也较大。3个种源滇黄精的光合日进程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不同种源对同一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在引种栽培时应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光合特性 影响因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基于EST-SSR标记的珠子参野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维泽 左应梅 +7 位作者 张金渝 杨天梅 杨绍兵 杨美权 邓先能 许宗亮 陈秀花 李新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利用EST-SSR标记分析云南省珠子参野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17对人参属EST-SSR引物对云南省珠子参主要分布区的19个珠子参野生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物种水平,17对人参属EST-SSR引物在19个珠子参居群中... 【目的】利用EST-SSR标记分析云南省珠子参野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17对人参属EST-SSR引物对云南省珠子参主要分布区的19个珠子参野生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物种水平,17对人参属EST-SSR引物在19个珠子参居群中共检测到346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296个,平均为17. 4个,珠子参的等位基因数(A)为1. 8555,Nei’s基因多样性(H)为0. 2023、Shannon指数(I)为0. 3230;在居群水平,19个居群的等位基因数(A)为1. 0954~1. 2977,Nei’s基因多样性(H)为0. 1043~0. 1387,Shannon指数(I)为0. 0309~0. 1077,多态位点数(PPB)为8. 67%~29. 77%。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 6357,居群每代迁移数(Nm)为0. 2866。遗传相似度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19份珠子参居群被划分为2个大类群,其中第二类群16个居群被分为4个小类群。【结论】珠子参总体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各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不高,居群间缺乏基因交流;居群间遗传分化水平高,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聚类分析显示,不同表型的珠子参虽然形态差异较大,但遗传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子参 EST-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3种三七根腐病致病菌的抑菌植物筛选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纪潮 杨天梅 +5 位作者 杨绍兵 左应梅 杨美权 章朦玥 许宗亮 张金渝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05-2213,共9页
【目的】筛选出对3种三七根腐病致病菌具有强抑菌效果的拮抗植物,为制定三七根腐病绿色安全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三七根腐病的3种致病菌[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菌株号B857)、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marplatens... 【目的】筛选出对3种三七根腐病致病菌具有强抑菌效果的拮抗植物,为制定三七根腐病绿色安全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三七根腐病的3种致病菌[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菌株号B857)、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marplatensis,菌株号B562)和产碱菌属(Candidimonas sp.,菌株号B2681)],选用16种常见草本植物进行乙醇超声波提取,用二倍稀释法稀释成5个浓度梯度进行平板打孔抑菌试验,测量抑菌直径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及致死中浓度(LC50),采用刃天青微孔板法观测16种植物提取液对3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筛选出抑菌效果强的植物进行田间三七苗覆盖试验,观测其对三七出苗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大狼毒对3种病原菌均非常敏感,LC50均小于0.100 g/mL;紫茎泽兰和黄花蒿对B857和B562非常敏感,LC50均小于0.100 g/mL;苦蒿、艾草和万寿菊对B857非常敏感,鬼针草对B562非常敏感,LC50均小于0.100 g/mL。MIC测定结果表明,万寿菊、苦蒿和紫茎泽兰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强,其中,万寿菊对3种病原菌的综合效果最强,对B562和B2681的MIC低至1.875 mg/mL,对B857的MIC为3.750 mg/mL;苦蒿对B857和B562的MIC为1.875 mg/mL;紫茎泽兰对B2681的MIC为1.875 mg/mL,对B562和B857的MIC为3.750 mg/mL。田间化感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万寿菊覆盖方式的三七出苗率最高,为75.86%,苦蒿覆盖方式的出苗率最低,为65.43%;3种植物覆盖方式对三七茎粗、叶长和叶面积无显著影响(P>0.05),对三七苗株高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下同)。万寿菊和苦蒿覆盖方式致使三七苗叶宽变窄,且与对照差异显著。【结论】万寿菊和紫茎泽兰对3种三七根腐病致病菌的综合抑菌效果较强,且对三七生长无显著化感作用,万寿菊可直接采收后作为覆盖物返田利用,紫茎泽兰需烘干打粉后施用。刃天青微孔板法可作为植物源提取物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根腐病 致病菌 毒力测定 抑菌植物筛选 刃天青微孔板法
下载PDF
云木香产地初加工历史沿革及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天梅 杨美权 +6 位作者 左应梅 李纪潮 许宗亮 杨维泽 杨绍兵 邓先能 张金渝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8期1481-1485,共5页
云木香为传统大宗药材,也是云南省“十大云药”品牌药材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因产地初加工方法比较混乱,导致云木香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云木香临床疗效。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近现代典籍、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云木香为传统大宗药材,也是云南省“十大云药”品牌药材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因产地初加工方法比较混乱,导致云木香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云木香临床疗效。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近现代典籍、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相关文献,对木香历史沿革、产地加工方法及现代研究技术进行详细论述,为云木香的产地初加工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木香 产地初加工 撞皮 干燥方式 品质
下载PDF
珠子参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左应梅 杨维泽 +5 位作者 杨美权 杨绍兵 杨天梅 许宗亮 李纪潮 张金渝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94-1600,共7页
【目的】探讨珠子参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以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为对象,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珠子参的小叶数、茎色、叶形、叶缘等性状在居群间... 【目的】探讨珠子参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以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为对象,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珠子参的小叶数、茎色、叶形、叶缘等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均有明显变异;7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也存在广泛变异,居群间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0.28%~69.18%,其中茎粗和复叶柄长在居群间的变异最大,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9.18%和57.49%;12个居群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居群是香格里拉普达措(PDC1)为53.61%,变异系数最小的居群是尾木尼村(WMN)为27.11%。相关性分析表明,珠子参居群的叶长、复叶柄长与纬度和海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小叶柄长与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株高、叶长、小叶柄长与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可分为4类,但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依地理距离而聚类。【结论】珠子参天然居群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且与分布生境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子参 表型性状 变异系数 地理因子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血神经屏障和Claudin-1蛋白在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少兵 胡柳 +1 位作者 迟晓慧 张志发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年第2期67-70,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坐骨神经的血神经屏障(BNB)变化,并探讨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组(CCI组)。对照组不做处理;Sham... 目的:观察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坐骨神经的血神经屏障(BNB)变化,并探讨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组(CCI组)。对照组不做处理;Sham组仅分离暴露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不结扎;CCI组暴露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并用丝线结扎。术后1 d,采用伊文斯蓝蛋白染剂(EBA)观察大鼠坐骨神经BNB通透性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坐骨神经内的Claudin-1蛋白分布。术前及术后6 h、1 d、7 d和14 d测定各组大鼠后肢机械痛阈值,RT-PCR法测定Claudin-1 m 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其他2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1 d右侧后肢机械痛阈值降低,术后7 d降至最低,并且一直持续到术后14 d(均P<0.05);术后1 d,CCI组EBA含量显著增高(P<0.05);术后6 h、1 d、7 d和14 d CCI组大鼠坐骨神经内Claudin-1 mRNA转录水平和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2组(均P<0.05);坐骨神经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laudin-1蛋白主要分布于神经内膜和神经束膜,术后1 d,CCI组坐骨神经束膜中Claudin-1蛋白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其他2组(均P<0.05)。结论: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坐骨神经BNB被破坏,通透性增加,神经内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神经屏障 神经病理性疼痛 CLAUDIN-1 大鼠
下载PDF
紫金龙营养器官组织结构和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新焰 杨维泽 +4 位作者 杨绍兵 曩兴丽 杨竹雅 季鹏章 张金渝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4-309,共6页
【目的】对紫金龙各营养器官的组织显微结构和组织化学定位进行研究,明确紫金龙各器官的组织构造特点和4种化学成分的分布积累特征。【方法】分别制作紫金龙根、茎和叶片的横切片,运用显微镜观察并分析各营养器官的组织结构,利用组织化... 【目的】对紫金龙各营养器官的组织显微结构和组织化学定位进行研究,明确紫金龙各器官的组织构造特点和4种化学成分的分布积累特征。【方法】分别制作紫金龙根、茎和叶片的横切片,运用显微镜观察并分析各营养器官的组织结构,利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黄酮、多糖、生物碱及皂苷等多类成分进行定位及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了紫金龙各器官的组织形态及构造特点;黄酮类成分主要分布在皮层基本薄壁组织、维管束、少数乳汁管及叶肉等组织细胞中。生物碱类成分主要分布在皮层基本薄壁组织、维管束及叶肉等组织细胞中。多糖及皂苷类成分则主要分布在皮层基本薄壁组织、维管束及叶肉和叶表皮等组织细胞中。4类物质在各器官的分布量为根>茎>叶。【结论】紫金龙各营养器官的显微构造特征可以作为原植物及药材的鉴别依据。根、茎、叶3种营养器官均有黄酮、生物碱、多糖及皂苷的分布,但各自分布的部位及组织细胞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紫金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金龙 器官 组织构造 组织化学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珠子参居群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左应梅 许宗亮 +4 位作者 杨维泽 杨绍兵 杨天梅 杨美权 张金渝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8年第8期1003-1009,共7页
目的:珠子参是自然分布狭窄的珍稀植物,为了探讨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机制。方法:选择野外自然分布的20个居群珠子参为研究对象,测定珠子参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含... 目的:珠子参是自然分布狭窄的珍稀植物,为了探讨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机制。方法:选择野外自然分布的20个居群珠子参为研究对象,测定珠子参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并分析其与海拔间的相关性。结果:20个居群珠子参的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根据CAT、POD、SOD活性和MDA含量,可分为3个类群,POD和SOD活性在各类居群间无显著差异,第Ⅰ类居群的CAT活性分别是第Ⅱ、Ⅲ类居群的1.45倍和1.74倍,其中第Ⅰ类显著大于第Ⅲ类。第Ⅰ类居群的三种酶活性与海拔高度呈二次函数关系,r分别为0.639 6、0.597 1和0.634 4;第Ⅱ类居群的三种抗氧化酶活性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不明显;第Ⅲ类居群的CAT和SOD活性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377 9和0.526 2,POD活性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r为0.524 4。珠子参各类居群的MDA含量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不明显,第Ⅲ类居群的MDA含量分别是第Ⅰ、Ⅱ类的2.28倍和1.52倍,三者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随着海拔的升高,3类珠子参居群植株对由海拔引起的生态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研究各类居群对海拔变化的响应特性,可为珠子参的引种驯化和栽培的生态适应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子参 聚类分析 海拔高度 抗氧化酶 适应性
下载PDF
不同干燥程度草果果实形态及种仁挥发油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6
9
作者 许倬卉 杨绍兵 +2 位作者 杨天梅 王元忠 张金渝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1-26,共6页
草果药食同源,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具有调味和温中燥湿的功效。文章比较了不同干燥程度草果果实形态、种仁挥发油得率和挥发油成分在含量和组分上的差异。收集50℃烘干0,12,24,36,48 h的果实样品,记录果实形态的各项指标,采用水蒸气... 草果药食同源,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具有调味和温中燥湿的功效。文章比较了不同干燥程度草果果实形态、种仁挥发油得率和挥发油成分在含量和组分上的差异。收集50℃烘干0,12,24,36,48 h的果实样品,记录果实形态的各项指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不同烘干程度草果种仁挥发油得率,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挥发油成分及含量的异同。结果表明,在干燥过程中果实果皮厚度及重量呈下降趋势,12~24 h下降最明显,种仁重量变化较平稳;种仁挥发油得率呈线性升高,至48 h恒重时,挥发油得率最高为2.72 mL/g;种仁中共鉴定出38种化合物,在0~48 h 5个时间段分别检测出26,23,21,22,26种成分;主要包含烯烃类16种、醛类7种、芳香烃类3种、醚类1种、醇类11种;干燥程度不同导致(1R)-(+)-α-蒎烯等化合物含量减少至未检测出;1,8-桉叶素等有效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α-水芹烯的含量则先下降后上升,峰值出现在48 h(4.71%);正新醛的相对百分含量变化基本保持不变。低温烘干处理对提高种仁挥发油得油率及其化学成分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为解释草果鲜品和干品的香气成分差异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该物种干燥加工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果 干燥 果实形态 挥发油含量 挥发油组分
下载PDF
草果地理分布特征及表型变异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倬卉 杨绍兵 +3 位作者 杨天梅 杨维泽 王元忠 张金渝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09-1020,共12页
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草果资源,2019年对云南、广西7个产地进行资源调查,基于物种分布信息,结合最大信息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适宜产区,同时对57份种质资源的15个果实及果穗性状进行评价。最大信息熵模型预测结果显示,草果的地理分布... 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草果资源,2019年对云南、广西7个产地进行资源调查,基于物种分布信息,结合最大信息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适宜产区,同时对57份种质资源的15个果实及果穗性状进行评价。最大信息熵模型预测结果显示,草果的地理分布范围为99.1~112.8°E、20.5~30.4°N,高度适生区面积为48.14×104 km2;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及广西西部;各气候因子中,6月份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年平均温度、10月份的光照强度、最干月降水量对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影响较大;资源调查发现云南是草果的主产区,产地包括滇东南、滇西北和滇西;产地间生境差异大,形成多种草果种植模式:(1)尼泊尔桤木林+草果,(2)杉木林+草果,(3)核桃林、漆树林或喜树林+草果,(4)混合原生林+草果;草果表型数据分析显示,其表型变异式样丰富,15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27.34%,各性状中,挥发油得率的变异系数最大(53.54%),果宽变异系数最小(7.43%);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果穗等性状间相关性较强;基于性状的聚类分析显示,57份资源可分为7类,其中Ⅰ类、Ⅲ类和Ⅴ类包含不同的产地;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53%,可解释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综合性状特征筛选出18份种质资源,尤以怒江州贡山县的果实为佳。以上研究结果为揭示草果资源地理分布特征、合理规划种植区、筛选优质草果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果 资源调查 地理分布 表型性状
下载PDF
Different strategies in biomass allocation across elevation in two Gentiana plants o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China 被引量:2
11
作者 ZHANG Ji WANG Yuan-zhong +3 位作者 GAO Hong-kai ZUO Zhi-tian yang shao-bing CAI Chuan-ta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11期2750-2757,共8页
Patterns of biomass allocation among organs in plants are important because they influence many growth processes.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YGP)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areas in China to climate c... Patterns of biomass allocation among organs in plants are important because they influence many growth processes.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YGP)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areas in China to climate changes,but we know little about how current climatic gradients on the plateau influence plant biomass allocation.Gentiana rigescens and G.rhodantha,on the YGP,are important species because they are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We therefore analyzed the biomass allocation patterns of the two species across an elevation gradient(1000–2810 m a.s.l.)on the YGP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se plant species.We found that the total biomass,reproductive biomass,vegetative biomass,aboveground biomass,and belowground biomass in G.rigescen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in G.rhodantha(p<0.05).However,for both species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was nearly isometrically related to belowground biomass,regardless of elevation,mean annual temperature(MAT)ranging from 8.4℃t to 18.8℃t,and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MAP)ranging from 681 to 1327 mm,while the reproductive biomass was allometrically related to vegetative biomass.Intriguingly,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p<0.05)between the slope of the allometric scaling of reproductive and vegetative biomass and elevation among G.rigescens populations,i.e.plants growing at high elevationsallocate proportionately more biomass to reproduction at larger sizes and less at smaller sizes than plants growing at lower elevations.However,for G.rhodantha the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atitude.The results suggested different strategies in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in the two Gentiana plants on the YGP.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investigate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such as nutrients and light,and genetic factors,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reproductive allometry along the environmental gradients.Our study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practices of the two Gentiana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OMETRY Reproductive investment CLIMATE Environment Herbaceous plant
下载PDF
植物源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应及对三七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纪潮 杨天梅 +4 位作者 杨绍兵 杨美权 左应梅 许宗亮 张金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167-3174,共8页
筛选出适宜的植物源,以期为三七根腐病的绿色防控及生态种植提供新的可行的途径。以三七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Fusarium solani、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和Alternaria panax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分析多种植物源提取液... 筛选出适宜的植物源,以期为三七根腐病的绿色防控及生态种植提供新的可行的途径。以三七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Fusarium solani、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和Alternaria panax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分析多种植物源提取液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抑菌时效和毒力值,并通过计算化感响应指数(RI)探明其对三七种子萌发、出苗及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提取液对F.solani和C.destructans抑菌率最高(分别为64%和90%),且抑制时效最长;野艾蒿提取液对F.oxysporum和C.destructans抑菌效果显著,并使A.panax菌落7 d内接近零增长;黄花蒿、土荆芥、大蓟和大狼毒提取液对4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均达50%以上;紫茎泽兰、黄花蒿和野艾蒿植物源的毒力效应均高于对照多菌灵(P<0.05);植物源提取物对三七种子萌发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黄花蒿、紫茎泽兰和野艾蒿在低浓度时(2.5 mg·mL^(-1))化感促进作用显著;植物源提取物对三七的出苗率和株高存在促进效应,黄花蒿和大蓟最显著。紫茎泽兰、黄花蒿和野艾蒿提取物在三七根腐病绿色防控中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提取物 三七根腐病 抑菌效应 化感作用 生态种植
原文传递
草果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0
13
作者 覃慧薇 王元忠 +2 位作者 杨美权 杨绍兵 张金渝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9-148,共10页
草果作为传统药食同源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和应用历史。伴随草果开发利用的深入,其经济价值显现,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并在山区扶贫攻坚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际生产和资源利用过程中,草果基原植物较混乱,品种源流、药用历史缺乏系... 草果作为传统药食同源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和应用历史。伴随草果开发利用的深入,其经济价值显现,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并在山区扶贫攻坚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际生产和资源利用过程中,草果基原植物较混乱,品种源流、药用历史缺乏系统报道。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和文献,对草果名称、植物来源、道地产区变化、传统应用进行考证。结果显示,古代文献中记载草果入药最早为宋代,其别名、异名繁多,古今差异较大,现代记载其别名"红草果""白草果""土草果""草果仁"与草果名称极为相似,但并非一物,应加以区分;明朝时期草果的品种来源复杂,常与豆蔻、草豆蔻归为一类入药,直到清朝《本草从新》才明确将其单列为一种药材,与混淆品区分开;含草果的方剂有草果饮、草果散、草果丸、草果熟水等,其可根据不同病证连皮或去壳以仁入药,以水或酒煎制汤剂为主,另有炒制、盐制、姜制、面粉煨制等炮制方法;历代本草文献中对草果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的记载基本一致,认为本品辛温无毒,具有温中止呕、消食导滞、破瘴截疟、逐痰祛邪等功效。以上研究为草果正本清源、药材质量控制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果 本草考证 品名 基原 产地变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