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碳背景下中国农业投入及产出碳排放分析
1
作者 贾璐豪 王明仕 +8 位作者 王明娅 崔鹏煜 杨市里 张凡 王毅东 李鹏豪 马万旗 睢韶博 刘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3-54,共12页
农业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探讨中国农业资源投入碳达峰进程并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提供数据支持至关重要。该研究通过运用LMDI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深入剖析农业资源投入碳排放与农业产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探讨了... 农业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探讨中国农业资源投入碳达峰进程并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提供数据支持至关重要。该研究通过运用LMDI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深入剖析农业资源投入碳排放与农业产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探讨了影响这种关系的农业驱动因素。引入了全局与局部Moran’s I指数,以进一步分析其空间显著相关程度。结果表明:(1)2003-2021年中国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一种“倒U型”曲线,出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并在2015年达到峰值8 932.035万t。华东地区的碳排放量一直居于首位,华中地区位于第二位,而西北地区的碳排放量在七大地区中原本最低,但至2021年已显著上升为第三大农业碳排放源地区。(2)化肥使用是导致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年均贡献占比58%,而农药、农膜和柴油使用是次要因素,分别占比10%、14%、14%。(3)全局Moran’s I指数显示农业碳排放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聚集程度逐渐减弱。局部Moran’s I显示高-高聚集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4)基于LMDI模型结果显示,农业生产效率、地区产业结构、农业劳动力规模对农业碳排放的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农业生产效率是主要抑制因素,年均减排647.57万t。农业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则促进了农业碳排放的增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促进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年均促进排放891万t。(5)Tapio脱钩显示各区域在2016年后均实现强脱钩,达到模型数值最理想状态,即农业经济增长伴随着农业碳排放的降低,说明2016年后减排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 农业资源投入 碳减排
下载PDF
高震区超长大跨度公铁两用悬索桥地震响应及安全性评估
2
作者 杨仕力 熊梓言 +4 位作者 陈小平 杨华平 施洲 夏正春 令行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2,共7页
采用反应谱分析法和线性时程分析法对巽他海峡大桥在多遇地震及设计地震下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并探究行波效应、阻尼器与柔性中央扣对该桥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巽他海峡大桥基本周期为19.88 s,长周期特性较为明显,且横向刚度小于... 采用反应谱分析法和线性时程分析法对巽他海峡大桥在多遇地震及设计地震下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并探究行波效应、阻尼器与柔性中央扣对该桥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巽他海峡大桥基本周期为19.88 s,长周期特性较为明显,且横向刚度小于竖向刚度和纵桥向刚度。时程分析结果不小于反应谱分析结果的80%,满足规范要求。多遇地震水准下,混凝土与钢结构最大组合应力分别为-11.7、-189.1 MPa,各构件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设计地震水准下,除应力集中区域外,各连接部位最大应力仍小于设计强度,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非一致激励时间差为0.6 s或0.8 s时地震响应比时间差为1.0 s时更不利。阻尼器对主梁最大应力、梁端纵向位移及塔梁相对位移有明显影响,柔性中央扣对桥梁自振特性和主梁纵桥向变形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铁两用桥梁 抗震性能 时程分析 悬索桥 安全性评估 反应谱分析 巽他海峡大桥
下载PDF
GJB 5000B原因分析与问题归零实践
3
作者 杨世立 王圆春 刘金霞 《电子质量》 2024年第4期125-129,共5页
首先,介绍了GJB 5000B原因分析过程域的标准要求、关键活动及产品、实施要点;其次,阐述了在软件开发的工程实践中,如何识别问题来源,如何进行原因分析,如何对问题进行闭环处理;然后,详细描述了软件研制过程中,常见的风险问题、评审问题... 首先,介绍了GJB 5000B原因分析过程域的标准要求、关键活动及产品、实施要点;其次,阐述了在软件开发的工程实践中,如何识别问题来源,如何进行原因分析,如何对问题进行闭环处理;然后,详细描述了软件研制过程中,常见的风险问题、评审问题、不符合项问题和测试问题等各类软件问题的处理流程,并给出解决问题时的注意事项;最后,详细地叙述了质量问题归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步骤等。实践证明,完整、准确、规范、有效的原因分析可提高问题整改的效率,也能提高软件产品的实物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JB 5000B 原因分析 软件问题 问题归零
下载PDF
Mg修饰锌孔雀石催化甲醇合成的性能研究
4
作者 袁治国 张凡 +4 位作者 杨世礼 徐晓颖 刘晨阳 邱正璞 魏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49-1255,共7页
焦炉煤气制甲醇的复杂工况给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寿命带来挑战。本工作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镁含量的锌孔雀石样品,采用原位X射线衍射、热重-质谱、N_(2)物理吸附、H_(2)程序升温还原、CO_(2)程序升温脱附等方法对锌孔雀石及焙烧... 焦炉煤气制甲醇的复杂工况给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寿命带来挑战。本工作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镁含量的锌孔雀石样品,采用原位X射线衍射、热重-质谱、N_(2)物理吸附、H_(2)程序升温还原、CO_(2)程序升温脱附等方法对锌孔雀石及焙烧后的样品进行表征,考察镁元素的添加对锌孔雀石结构和甲醇合成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镁元素的添加提高了锌孔雀石结构内部的铜取代程度,促进了焙烧后催化剂内部高温碳酸盐的形成。随着镁含量的增加,焙烧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还原后的单质铜晶粒尺寸逐渐减小。原位XRD结果表明,少量镁元素在催化剂热处理过程中能有效抑制单质铜晶粒尺寸生长。评价显示催化剂的初始活性随着镁元素的添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热处理后含镁催化剂活性仍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镁元素的适量添加有助于提高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初始活性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晶粒 镁元素 热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SNP芯片的贵州香禾糯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
5
作者 杨世丽 杨胜海 +5 位作者 李涛 管艳伟 杨文荟 潘宗东 周丽洁 赵全志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6,共8页
以317份贵州香禾糯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10份籼稻材料为对照,采用1 K mGPS SNP芯片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贵州香禾糯核心种质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 K mGPS SNP芯片在317份香禾糯材料中共获得731个... 以317份贵州香禾糯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10份籼稻材料为对照,采用1 K mGPS SNP芯片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贵州香禾糯核心种质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 K mGPS SNP芯片在317份香禾糯材料中共获得731个良好多态性SNP位点,多态性标记比例为17.89%,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0505~0.5000,观测杂合度为0~0.6940,期望杂合度为0.0959~0.5000,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0913~0.5736。基于IBS遗传距离的NJ聚类分析将327份水稻材料分为籼、粳两个亚群,其中317份贵州香禾糯划分为粳稻亚群。利用Core Hunter 3对香禾糯原种质设置5%、10%、15%、20%、25%、30%等6种抽样比例,遗传多样性参数的t检验表明,15%的抽样比例即可保持遗传多样性参数的最大化,同时剔除了许多冗余材料,最终确定47份香禾糯资源为构建的核心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禾糯 SNP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库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揭示石榴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潜在机制研究
6
作者 杨诗力 陈波 +5 位作者 李伯超 刘怀全 唐易 李洁 王丹 张馨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29-34,共6页
目的探究石榴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潜在防治机制,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设置筛选条件,找到石榴皮的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并从DrugBank、GeneCards、OMIM、PharmGkb以及TTD公共数据库中整理... 目的探究石榴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潜在防治机制,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设置筛选条件,找到石榴皮的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并从DrugBank、GeneCards、OMIM、PharmGkb以及TTD公共数据库中整理出的疾病靶点基因,取出交集靶点。首先,通过R软件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明确石榴皮对IBS-D潜在的通路信息和分子机制。其次,在STRING数据库中对交集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找到核心靶点。最后,将核心靶点与对应的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观察两者是否能够较好结合。结果石榴皮的活性化合物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能够有效作用于核心靶点肿瘤蛋白P53(TP53)、蛋白激酶B(AKT1)、胱天蛋白酶3(CASP3)、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其KEGG富集于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化学致癌作用等信号通路,并通过分子对接提示核心靶点和活性化合物能够高效结合。结论石榴皮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出降低肠道炎症和抗氧化的作用,对IBS-D有着良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皮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下载PDF
针刺对单纯性肥胖者下丘脑神经元的抑食影响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诗力 陈波 +4 位作者 刘怀全 唐易 李洁 王丹 张馨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9期66-71,共6页
单纯型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影响美观,还会诱发其他慢性疾病,严重的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在机体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一对完全相反的促食和抑食的神经元,调节着机体的能量稳态,目前已被证实针刺能够促进单纯性肥... 单纯型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影响美观,还会诱发其他慢性疾病,严重的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在机体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一对完全相反的促食和抑食的神经元,调节着机体的能量稳态,目前已被证实针刺能够促进单纯性肥胖者胃肠抑食激素表达、提高其胃肠迷走神经活性从而将抑食信号及时的反馈至下丘脑抑摄食神经元,达到抑食行为,从而减少机体体重。现将十年来针刺对单纯性肥胖者下丘脑神经元相关抑食效果影响进行整理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下丘脑抑食神经元 食欲抑制 单纯性肥胖
下载PDF
350~400km·h^(-1)高速列车作用于声屏障的脉动风荷载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施洲 杨仕力 +1 位作者 蒲黔辉 邓跞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3-111,共9页
针对350~400km·h^(-1)高速列车作用于声屏障的脉动风荷载问题,基于三维非稳态的k-ε两方程紊流模型,采用移动网格的数值仿真计算多种车速、多种屏轨距条件下列车通过声屏障区域的动态风场过程,得出声屏障各部位的脉动风荷载时程曲... 针对350~400km·h^(-1)高速列车作用于声屏障的脉动风荷载问题,基于三维非稳态的k-ε两方程紊流模型,采用移动网格的数值仿真计算多种车速、多种屏轨距条件下列车通过声屏障区域的动态风场过程,得出声屏障各部位的脉动风荷载时程曲线等各类结果数据及多种参数的影响规律,并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00~400km·h^(-1)列车脉动风荷载随列车速度的增加而加速增大,与声屏障至线路中心距离呈现近双曲线性反比关系,风压值分布沿声屏障高度呈现底部大、顶部小的规律;理论计算风压值及其与实测列车脉动风荷载时程曲线形状、参数影响规律等均相符较好,部分计算风压量值略大于实测值,原因在于计算中列车及声屏障模型光滑表面的模拟方法忽略了实际粗糙表面的风阻等因素。在仿真与实测的基础上,提出380~400km·h^(-1)高速列车脉动风荷载的最大风压取值建议及广义振动频率范围1.96~4.79Hz等动力设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声屏障 列车脉动风荷载 风压值 谱特性
下载PDF
铁路刚构-连续混合梁桥钢-混结合段合理构造参数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蒲黔辉 谢自畅 +3 位作者 杨仕力 黄胜前 杨朝龙 洪彧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4,共6页
以主跨216 m杭温铁路永嘉右行线跨甬台温特大桥为背景,研究铁路钢-混结合段的力学性能及传力机理,并讨论该桥钢混结合段的合理构造参数。采用ANSYS软件建立其钢-混结合段局部有限元模型,分析结合段中钢与混凝土内力的分配情况,并对影响... 以主跨216 m杭温铁路永嘉右行线跨甬台温特大桥为背景,研究铁路钢-混结合段的力学性能及传力机理,并讨论该桥钢混结合段的合理构造参数。采用ANSYS软件建立其钢-混结合段局部有限元模型,分析结合段中钢与混凝土内力的分配情况,并对影响其传力分配的构造参数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结构纵向受力板件处于受压状态,钢梁应力沿结合段逐渐减小;承压板分担轴力比例约为56.2%,随着承压板厚度增加,其分担荷载比例也有提高,承压板厚度在40~60 mm之间时提高较快,承压板厚度大于60 mm后提高不明显;钢梁埋入段长度大于2.5 m后,对传力效果的影响不大;剪力钉刚度的增加会显著提高其承担的顺桥向剪力,并增加剪力沿横桥向分布的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 刚构-连续梁 钢-混结合段 有限元法 参数分析 传力机理
下载PDF
高速铁路斜拉桥钢-混组合箱梁受力及变形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施洲 余万庆 +2 位作者 杨仕力 严爱国 李的平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18,共8页
为研究设计速度350 km/h高速铁路斜拉桥钢-混组合箱梁的受力特性与桥面变形性能,采用Ansys软件建立赣江特大桥3个梁段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应力分布特性;以应力等效的原则优化设计出相似比为1∶3的全截面静载试验模型并开展受力传力及桥... 为研究设计速度350 km/h高速铁路斜拉桥钢-混组合箱梁的受力特性与桥面变形性能,采用Ansys软件建立赣江特大桥3个梁段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应力分布特性;以应力等效的原则优化设计出相似比为1∶3的全截面静载试验模型并开展受力传力及桥面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钢-混组合箱梁在轴力及弯矩最不利荷载组合工况下,混凝土桥面板、钢梁最大压应力分别为8.36、107.2 MPa;其中钢主梁顶板与底板应力值较高,为受力关键区域;实测应力值与原桥理论值相符良好;混凝土桥面板与钢主梁顶板之间无明显滑移发生。沿纵桥向轴力传力中,钢主梁传递轴力由35.35%增加到52.26%,混凝土桥面板传递轴力由64.65%降低至47.74%。竖向单线1.0倍ZK荷载加载及双线交替增加至1.6倍时,主梁两侧高差均小于0.5 mm,小于轨道2 mm/5 m(3 m)的高低(扭曲)精度要求;在双线ZK列车竖向荷载下,纵横向挠度均呈正弦波分布,节间挠跨比分别为1/2631、1/2123,小于规范规定的1/1600。高速铁路钢-混组合箱梁具有良好的受力与变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组合箱梁 模型试验 桥面刚度 传力机理
下载PDF
两类铁路斜拉桥主梁钢混结合段受力性能对比 被引量:8
11
作者 施洲 顾家昌 +2 位作者 高贵 杨仕力 宁伯伟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5-90,115,共7页
为研究两类结构构造形式不同的铁路斜拉桥主梁钢混结合段的受力性能,基于仿真分析对两类结合段的应力分布规律和传力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长、短结合段在最不利工况下整体均处于受压状态,应力纵向分布除承压板处之外均较为平顺;... 为研究两类结构构造形式不同的铁路斜拉桥主梁钢混结合段的受力性能,基于仿真分析对两类结合段的应力分布规律和传力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长、短结合段在最不利工况下整体均处于受压状态,应力纵向分布除承压板处之外均较为平顺;应力横向分布均存在显著的不均匀性,表明结合段存在明显的剪力滞现象;两类结合段剪力连接件受力均呈马鞍形分布,结合段远离钢梁段的剪力连接件受力最大;长结合段的后承压板及短结合段的承压板处均存在集中传力,短结合段由于剪力连接件更少而承压板传力占比更高。两类结合段的传力性能虽有一定差异,但均能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 混合梁斜拉桥 钢混结合段 受力性能 有限元分析 构造形式
下载PDF
桥梁模型试验与新型测试技术2019年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洪彧 杨仕力 +2 位作者 刘雨 杨永清 蒲黔辉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3,共13页
桥梁结构模型试验作为了解结构真实受力行为及传力机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学术界和工程界应用广泛。总结了2019年桥梁模型试验的研究进展,从静力模型试验、疲劳模型试验、振动台模型试验和混合试验4个方面评述了典型案例以及依托模型... 桥梁结构模型试验作为了解结构真实受力行为及传力机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学术界和工程界应用广泛。总结了2019年桥梁模型试验的研究进展,从静力模型试验、疲劳模型试验、振动台模型试验和混合试验4个方面评述了典型案例以及依托模型试验开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并总结了模型试验相关的新型测试技术。总结发现,桥梁模型试验是探究桥梁结构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准确估计桥梁结构剩余寿命或承载能力的有效方式;针对模型试验发展的测试技术主要集中在结构应变、变形、加速度、温度测试,以及结构缺陷识别等方面。对桥梁模型试验与新型测试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模型试验 测试技术 静力模型试验 疲劳模型试验 振动台模型试验 混合试验
下载PDF
五峰山长江大桥施工阶段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施洲 纪锋 +1 位作者 杨仕力 吕大财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78,共8页
新建连云港至镇江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为主跨1 092 m高速铁路及公路两用桥,承载4线铁路及8线公路,工程结构规模庞大,构造复杂,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控制该桥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基于作业分解结构-风险分解结构(WBS-RBS)原理和专家调... 新建连云港至镇江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为主跨1 092 m高速铁路及公路两用桥,承载4线铁路及8线公路,工程结构规模庞大,构造复杂,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控制该桥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基于作业分解结构-风险分解结构(WBS-RBS)原理和专家调查法建立施工风险识别体系,并依据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后果损失,结合风险接受准则综合评定风险等级,为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五峰山长江大桥施工全过程分解为10个分项78个基础工序,并按照15个风险分解项共识别出610项风险源,经风险等级评估出82项中度及以上等级风险源,其中17项为重大风险源;对重大风险源提出专项控制方案并继续评估其残余风险,确保其风险等级降低至可接受状态。验证了风险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为五峰山长江大桥施工阶段风险控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铁两用桥 悬索桥 风险评估 WBS-RBS 专家调查法 风险对策
下载PDF
高速铁路双箱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力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仕力 施洲 +3 位作者 蒲黔辉 姜兴洪 曾敏 刘振标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0-160,共11页
以我国首座高速铁路双箱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为背景,采用数值分析手段探究其在最不利工况下的应力分布特性、传力性能及变形性能,并通过模型试验考察其在1.0倍最不利工况、2.0倍最不利工况和破坏工况下的力学性能。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以我国首座高速铁路双箱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为背景,采用数值分析手段探究其在最不利工况下的应力分布特性、传力性能及变形性能,并通过模型试验考察其在1.0倍最不利工况、2.0倍最不利工况和破坏工况下的力学性能。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最不利工况下,除应力集中区域外,结合段钢梁与混凝土纵向正应力分别小于-80.0、-13.2 MPa,传力较为顺畅;结合段钢梁和混凝土梁顶面应力横向分布不均匀系数分别在0.80~1.11、0.83~1.21之间;前承压板、后承压板、剪力钉和PBL连接件分别传递约5.8%、33.1%、36.3%、29.8%的轴力。试验结果表明,结合段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安全系数大于2.0;结合段变形平顺,最不利工况下,纵向竖曲线最小半径为12 013 m,刚度性能满足高速铁路行车要求。在破坏工况下,混凝土梁过渡段先于钢-混结合段破坏,且属于延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双箱混合梁斜拉桥 钢-混结合段 传力特性 变形性能
下载PDF
铁路刚构-连续组合体系梁桥钢-混结合段静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茅为中 蒲黔辉 +2 位作者 杨仕力 洪彧 杨朝龙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49,共9页
为研究大跨度铁路刚构-连续组合体系梁桥钢-混结合段的力学性能,以新建杭温铁路永嘉右行线跨甬台温特大桥主桥为背景,基于原桥节段有限元模型研究钢-混结合段的应力分布及传力特性,并基于缩尺模型试验对钢-混结合段承载能力、变形性能... 为研究大跨度铁路刚构-连续组合体系梁桥钢-混结合段的力学性能,以新建杭温铁路永嘉右行线跨甬台温特大桥主桥为背景,基于原桥节段有限元模型研究钢-混结合段的应力分布及传力特性,并基于缩尺模型试验对钢-混结合段承载能力、变形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刚构-连续组合体系梁桥钢-混结合段传力较为顺畅,钢-混结合段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纵向应力横向分布不均匀系数分别为0.72~1.42、0.63~1.31,钢-混结合段内纵向应力横向分布不均匀现象较过渡段更为显著;后承压板在传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段通过后承压板、剪力钉及PBL连接件分别可传递约56.4%、27.4%、16.2%的轴力,钢-混结合段中1.5 m钢格室段及2.5 m伸长段中钢结构分别将28.3%、15.3%的轴力传递给混凝土;结合段在1.8 P(P为设计荷载)作用下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钢、混凝土强度安全系数分别不小于2.7、2.4;钢-混结合段挠度与三次多项式相符较好,变形较为平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 刚构-连续组合体系梁桥 钢-混结合段 应力分布 变形性能 有限元法 模型试验
下载PDF
一株鸭肝炎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及其VP1基因的多克隆抗体制备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世丽 常巍 +3 位作者 袁梦 黄雅贞 陈仕龙 马燕梅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45-1152,共8页
【目的】确定福建某鸭场雏鸭以出现角弓反张和肝脏出现肿大并伴有密集出血点为主要病征的高死亡率病害的病原,并制备可特异性检测的多克隆抗体,以期为福建省鸭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素材。【方法】取该鸭场病死鸭肝脏组织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 【目的】确定福建某鸭场雏鸭以出现角弓反张和肝脏出现肿大并伴有密集出血点为主要病征的高死亡率病害的病原,并制备可特异性检测的多克隆抗体,以期为福建省鸭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素材。【方法】取该鸭场病死鸭肝脏组织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并对病毒进行全基因测序。利用pGEX-4T-1载体构建该病毒优势抗原表位基因的高效表达系统,制备VP1多克隆抗体,并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其特异性。【结果】应用非免疫的鸭胚从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鸭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分离毒在鸭胚连续传6代后死亡率约为70%,且死胚尿囊液分别在鸭、鸡、小鼠和兔血液中均未出现血凝现象。注射分离毒的尿囊液的1日龄雏鸭死亡率达100%。RT-PCR扩增结果、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分离毒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毒株DQ226541.1的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4%,其VP1氨基酸序列与毒株DQ226541.1氨基酸序列一致。将毒株命名为Fujian2015。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VP1,并制备了可特异性检测VP1蛋白的VP1多抗血清。【结论】成功分离到了1株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同时制备了该毒株的VP1多克隆抗体,为后续检测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分离鉴定 VP1基因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下载PDF
铅蓄电池工业场地铅污染分布特征及风险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世利 常家华 +2 位作者 邢智 莫银鹏 余江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9-655,共7页
为探明铅蓄电池厂废弃地块是否对土壤环境及周边人群存在影响,以某铅蓄电池厂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该场地土壤重金属铅(Pb)的污染分布特征基础上,采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等手段对其风险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场地土壤总... 为探明铅蓄电池厂废弃地块是否对土壤环境及周边人群存在影响,以某铅蓄电池厂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该场地土壤重金属铅(Pb)的污染分布特征基础上,采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等手段对其风险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场地土壤总体中性偏碱,表层土壤重金属Pb含量明显高于区域背景值,其中生产区Pb含量为第1类建设用地风险筛选值(400 mg/kg)的5.58倍;各区域不同深度土壤Pb含量与pH值呈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场地内各区域表层土壤Pb污染程度较高,按污染程度从高到低排序:生产区>排污口>熔炼区>循环水池;健康风险结果显示,重金属Pb对人体所产生的非致癌风险总体可以忽略,但生产区和排污口处的土壤重金属Pb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此类铅蓄电池厂场地已明显受到污染,且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具有潜在风险,若要开发利用,必须严格管控甚至修复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化学 污染场地 土壤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下载PDF
水苏糖对圈养猕猴肠道菌群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世丽 李海芳 +3 位作者 陈科元 陈小丽 唐耀 马燕梅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3-519,共7页
本研究旨在研究水苏糖对圈养猕猴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水苏糖在动物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将福州动物园兽类表演场圈养猕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包括幼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给... 本研究旨在研究水苏糖对圈养猕猴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水苏糖在动物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将福州动物园兽类表演场圈养猕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包括幼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给其饲喂6周的水苏糖(双歧杆菌促生长因子,非消化性低聚糖),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的方法检测猕猴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的数量;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饲喂水苏糖前后猕猴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不同年龄段的试验组粪便双歧杆菌量均有增加,在1~2周增长极显著(P<0.01),但在3~6周增长趋势减缓,最终达10~9CFU/g以上;乳酸杆菌量在试验期间增长趋势较慢,但0~6周不同年龄段均有2~4倍的数量变化(P<0.05);大肠杆菌量在不同年龄段均显著减少(P<0.05)。饲喂水苏糖后猕猴红细胞、淋巴细胞、血液总蛋白、白蛋白、腺苷脱氨酶、载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HDL胆固醇和血钙等指标有显著提高(P<0.05),谷丙转氨酶含量减少极显著(P<0.01)。显然,水苏糖可以显著影响不同年龄段的猕猴肠道菌群结构,并影响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在体内的代谢,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提高血钙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猕猴 水苏糖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NU-HESM1.0 and Its Earth Surface Temperature Simulations 被引量:13
19
作者 yang shili DONG Wenjie +7 位作者 CHOU Jieming FENG Jinming YAN Xiaodong WEI Zhigang YUAN Wenping GUO Yan TANG Yanli HU Jiaco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1683-1688,共6页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and coupled earth system models both have their limitations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the physical earth system. In this paper, a new human--earth system...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and coupled earth system models both have their limitations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the physical earth system. In this paper, a new human--earth system model, BNU- HESM1.0, constructed by combining the economic and climate damage components of the Dynamic Integrated Model of Climate Change and Economy to the BNU-ESM model, is introduced. The ability of BNU-HESM1.0 in simulating the global CO2 concentration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s also evaluated. We find that, compared to observation, BNU-HESM1.0 underestimates the global CO2 concentration and its rising trend during 1965-2005, due to the uncertainty in the economic components. However,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simulated by BNU-HESM1.0 is much closer to observ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overestimates of surface temperature by the original BNU-ESM model. The uncertainty of BNU-ESM falls within the range of present earth system uncertainty, so it is the economic and climate damage component of BNU-HESM 1.0 that needs to be improved through further study. However,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a new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the earth system. It is hoped that it will inspire further ideas that prove valuable in guiding human activities appropriate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nomic model component earth system model human activity global change
下载PDF
Analyses of Extreme Climate Events over China Based on CMIP5 Historical and Future Simulations 被引量:10
20
作者 yang shili FENG Jinming +1 位作者 DONG Wenjie CHOU Jiemi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209-1220,共12页
Based on observations and 12 simulations from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models, cli- matic extremes and their changes over China in the past and under the future scenarios of three Repres... Based on observations and 12 simulations from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models, cli- matic extremes and their changes over China in the past and under the future scenarios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s) are analyzed. In observations, frost days (FD) and low-temperature threshold days (TN10P) show a de- creasing trend, and summer days (SU), high-temperature threshold days (TX90P), heavy precipitation days (R20),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heavy precipitation days (P95T) show an increasing trend. Most models are able to simulate the main char- acteristics of most extreme indices. In particular, the mean FD and TX90P are reproduced the best, and the basic trends of FD, TN10P, SU and TX90P are represented. For the FD and SU indexes, most models show good ability in capturing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an state of the periods 1986--2005 and 1961-80; however, for other indices, the simulation abilities for spatial disparity are less satisfactory and need to be improved. Under the high emissions scenario of RCP8.5, the century-scale linear changes of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MME) for FD, SU, TN10P, TX90P, R20 and P95T are -46.9, 46.0, -27.1, 175.4, and 2.9 days, and 9.9%, respectively; and the spatial change scope for each index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missions intensity. Due to the complexities of physical process pararneterizations and the limitation of forcing data, great uncertainty still exists with respect to the simulation of climatic extre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climate China CMIP5 RCP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