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影响天气虚拟仿真实验及课程体系建设
1
作者 刘晓莉 吕晶晶 +2 位作者 陆春松 杨素英 陈景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3,共4页
在“人工影响天气”的相关课程教学中,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并对实际业务操作及催化方案设计、优化产生感性认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突破了室内教学时空及仪器设备昂贵的局限性,解决了自然界中不能... 在“人工影响天气”的相关课程教学中,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并对实际业务操作及催化方案设计、优化产生感性认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突破了室内教学时空及仪器设备昂贵的局限性,解决了自然界中不能对同一块云反复催化的实际困难,对云降水环境及人工催化过程高度重现,对理论教学体系及教学形式进行补充,完善了课程教学体系。此外,科技成果在教学和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引入,进一步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及学习兴趣,促进了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虚拟仿真实验 课程体系 大气科学
下载PDF
解耦的海洋性层积云顶边界层湍流与云微物理特征
2
作者 关铭 杨素英 +3 位作者 丛春华 朱燕南 仲益君 杨怡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9-642,共14页
基于POST观测计划中获得的海洋性层积云顶边界层内高频气象资料和云微物理资料,在选取解耦个例基础上研究解耦边界层湍流和云微物理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过渡层的大气静力稳定度较强,抑制向上浮力做功,使得湍流动能迅速消耗殆尽,实现... 基于POST观测计划中获得的海洋性层积云顶边界层内高频气象资料和云微物理资料,在选取解耦个例基础上研究解耦边界层湍流和云微物理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过渡层的大气静力稳定度较强,抑制向上浮力做功,使得湍流动能迅速消耗殆尽,实现边界层解耦。湍流动能最大值出现在云内,主要与云顶降温、大云滴下落沉降拖曳带来的下沉气流增强及云底之上附近凝结增长潜热释放产生向上浮力作用有关。近地面层的浮力项和切变项对湍流动能都起到增强作用,并以切变项的贡献更为显著,云内的湍流动能是以浮力项贡献为主。过渡层附近存在向下的热通量,抑制了热量向上输送和向上浮力项的增强,促进解耦发生。云内存在向上感热通量,其最大值及其出现高度主要与云顶冷却和云中下部的凝结潜热加热有关。云顶之上湿层促进了潜热通量的向下输送,增强了云内水汽含量,为解耦边界层云的发展起到正反馈作用。云顶浮力倒转引起的云中湍流混合呈现非均匀性,并进一步导致绝热或超绝热液滴出现,促进凝结和碰并增长的增强,同时云顶之上湿层进一步对云中的微物理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底因夹卷混合表现为均匀混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耦 层积云顶边界层 湍流 夹卷 云微物理
下载PDF
霰谱分布特征对强对流云高频微波亮温影响的模拟研究
3
作者 杨素英 王文君 陆其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2-320,共9页
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和MWRT微波辐射传输模式,对一次理想对流单体云降水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了霰谱参数对强对流降水云高频微波辐射亮温的影响。结果表明:霰谱参数的改变对对流单体云中冰相水凝物质量浓度分布和高频微波亮温均有影响。减小... 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和MWRT微波辐射传输模式,对一次理想对流单体云降水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了霰谱参数对强对流降水云高频微波辐射亮温的影响。结果表明:霰谱参数的改变对对流单体云中冰相水凝物质量浓度分布和高频微波亮温均有影响。减小(增大)霰密度参数会导致霰谱宽度增大(减小),从而导致霰的碰并效率提高(降低),霰空间最大质量浓度增大(减小),而使冰晶和雪空间最大质量浓度减小(增大),最终导致最低亮温减小(增大);增大(减小)霰形状参数会导致霰谱宽度增大(减小),霰空间最大质量浓度增大(减小),而冰晶和雪的最大质量浓度减小(增大),最终使得模拟区域的最低亮温减小(增大)。区域最低亮温对不同霰谱参数或者相同霰谱参数的不同改变量的敏感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单体 霰谱分布 高频微波辐射 WRF模式 MWRT模式
下载PDF
两类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对夏季强降水事件模拟能力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文君 朱彬 +4 位作者 杨素英 陆其峰 刘宁薇 李岩 王梓航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1-730,共10页
运用中尺度WRF模式,分别采用Morrison(MOR)和Milbrandt-Yau(MY)双参数化云微物理方案,对2010年7月20—21日辽宁省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方案所对应的地表累积降水量、降水强度、云中微物理量的模拟结果,评估两个双... 运用中尺度WRF模式,分别采用Morrison(MOR)和Milbrandt-Yau(MY)双参数化云微物理方案,对2010年7月20—21日辽宁省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方案所对应的地表累积降水量、降水强度、云中微物理量的模拟结果,评估两个双参数方案对强降水事件的模拟能力及主要微物理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对雨带和强降水中心的位置上,MOR方案的模拟能力优于MY方案,但MY方案对强降水中心强度模拟能力则优于MOR方案;两方案对强降水宏观特征的模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们在微物理具体方案上的差异,相比MY方案而言,MOR方案模拟降水发展期的垂直水汽通量高,使得雪晶的凝华增长、碰连增长增强,从而导致MOR方案的冰晶含量低,雪晶含量高,通过雪晶的凇附作用形成的霰含量也比MY方案高,霰的凇附增长消耗了大量过冷水,使冷云中云滴(过冷水)含量减少; MOR方案模拟得到的600 hPa到地表的雨滴直径均为1 mm,与实际雨滴直径的观测值不符,需要未来进一步开展研究,对原方案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 强降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珠三角典型城市COVID-19疫情封闭期间臭氧污染的放大 效应 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余欣洋 杨素英 +1 位作者 刘宁微 张尹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36,共16页
珠三角地区臭氧(O_(3))已经逐步取代颗粒物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封闭期间珠三角城市背景污染效应(特别是对O_(3)的放大效应)进行了量化研究,发现PM_(2.5)和NO_(2)质量浓度均为工作日高于节假日,非疫情... 珠三角地区臭氧(O_(3))已经逐步取代颗粒物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封闭期间珠三角城市背景污染效应(特别是对O_(3)的放大效应)进行了量化研究,发现PM_(2.5)和NO_(2)质量浓度均为工作日高于节假日,非疫情期高于疫情期。O_(3)质量浓度节假日高于工作日,其中疫情期节假日浓度最高。减排会增加低温高湿背景下O_(3)质量浓度,但会降低其极大值,并导致O_(3)随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梯度减弱。疫情封闭期间异地输送对于局地O_(3)质量浓度的变化贡献突出。叠加疫情封闭影响的春节假期O_(3)质量浓度比节前工作日增加20.4%~41.7%,与一般年份特征相反,而NO_(2)降低65.3%~75.6%,降低程度强于一般年份。疫情封闭期春节期间O_(3)质量浓度比一般年份上升14.0%~25.9%,而NO_(2)质量浓度降低37.0%~54.5%。低湿晴好的天气为光化学反应提供有利条件,并且疫情封闭扩大了假期人为源减排规模,导致NO_(x)质量浓度进一步下降,使其对O_(3)的滴定效应减弱,同时静稳天气有利于O_(3)浓度的累积,导致局地O_(3)污染被逐步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臭氧 大气污染 疫情封闭 放大效应
下载PDF
靶区血管与声轴成角对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表面消融的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素英 邹建中 +3 位作者 马大钊 王琦 曾涛 文静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06-310,共5页
目的探讨靶区血管与声轴成角对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PHIFU)表面消融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获取胸主动脉。采用仿组织蛋清体模,在预定消融靶区埋入兔胸主动脉,根据其与声轴成角分为0°、45°和90°组,并设空白对... 目的探讨靶区血管与声轴成角对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PHIFU)表面消融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获取胸主动脉。采用仿组织蛋清体模,在预定消融靶区埋入兔胸主动脉,根据其与声轴成角分为0°、45°和90°组,并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0个。在B超监控下采用PHIFU行表面消融,每组治疗参数设置相同。消融过程中对血管面靶区测温,消融后逐层切开体模行肉眼和超声观察,计算每组总体积(V)并进行比较,对辐照区血管行病理检查。结果空白对照组体模边缘为完整强回声带,而0°、45°、90°组血管周围部分呈低回声。空白对照组血管后面最高温度为(98.60±5.76)℃,0°组为(98.90±7.09)℃,45°组为(71.10±13.85)℃,90°组为(70.20±9.14)℃;空白对照组与45°组、9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空白对照组总坏死体积为(40 709.70±3 193.31)mm^3,0°组为(40 029.02±3 580.17)mm^3,45°组为(34 562.59±3 883.26)mm^3,90°组为(36 737.01±3 278.68)mm^3;空白对照组与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病理检查示部分弹性纤维断裂,45°和90°组可见碎裂的细胞核。结论当靶区血管与声轴夹角为0°时,对靶区能量沉积影响最小,夹角为45°、90°时对血管壁破坏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角度 声轴 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 表面消融模式
下载PDF
工程项目组织的学习路径研究:依靠正式控制还是个人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粟英 刘涛 陆绍凯 《工业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30,39,共9页
通过正式管控机制和个人关系都可以获取组织学习所需要的信息,但两者双管齐下是否仍然是有效的策略还缺乏理论和实证支持。为探讨正式管控机制和个人关系的共同使用对项目团队学习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不同类型正式控制结构、个人关系与不... 通过正式管控机制和个人关系都可以获取组织学习所需要的信息,但两者双管齐下是否仍然是有效的策略还缺乏理论和实证支持。为探讨正式管控机制和个人关系的共同使用对项目团队学习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不同类型正式控制结构、个人关系与不同类型学习绩效之间的理论框架,对建筑企业的221位项目经理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SPSS 22.0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式控制结构和个人关系都能促进工程项目团队的探索性学习(β>0.174,p<0.01),但个人关系对项目团队利用性学习的影响不显著:过程控制比结果控制具有更大的正向影响,且个人关系和过程控制对项目团队学习的影响存在着替代效应(–0.124<β<0,p<0.1)。综合来看,双管齐下的策略对探索性学习依然有效,但不利于利用性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果控制 过程控制 利用性学习 探索性学习 个人关系
下载PDF
基于二硫化碳的超材料太赫兹透射特性调控 被引量:1
8
作者 施依琳 杨素英 高亚臣 《电子技术应用》 2019年第7期23-26,31,共5页
目前,光控太赫兹波超材料主要是利用激光改变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浓度来实现的。半导体材料的复合寿命一般为纳秒量级,因此调控时间受到了限制。与半导体材料相比,二硫化碳(CS2)的光响应速度很快,只有1.68ps,并且也具有较大的光学非线性... 目前,光控太赫兹波超材料主要是利用激光改变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浓度来实现的。半导体材料的复合寿命一般为纳秒量级,因此调控时间受到了限制。与半导体材料相比,二硫化碳(CS2)的光响应速度很快,只有1.68ps,并且也具有较大的光学非线性。以亚波长周期金属块阵列结构为基础,提出了利用CS2来实现超材料太赫兹透射调控的方案。具体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研究了该结构的太赫兹波透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谐超材料 太赫兹透射 二硫化碳 时域有限差分法
下载PDF
基于控制视角的工程项目组织双元学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粟英 陆绍凯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8-227,共10页
构建不同类型正式控制结构、个人关系与"双元"学习绩效之间的理论框架,并以建筑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正式控制结构和个人关系都能促进工程项目团队的"双元"学习:过程控制比结果控制具有更大的正向影响,... 构建不同类型正式控制结构、个人关系与"双元"学习绩效之间的理论框架,并以建筑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正式控制结构和个人关系都能促进工程项目团队的"双元"学习:过程控制比结果控制具有更大的正向影响,面子比感情具有更大的正向影响,但个人关系通过结果控制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双元"学习产生影响,不能通过过程控制的中介作用对项目团队"双元"学习产生影响。综合来看,双管齐下的策略对"双元"性学习依然有效,但个人关系有利于工程项目组织的结果控制,对工程项目组织的过程控制没有显著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果控制 过程控制 双元学习 感情 面子
下载PDF
提升廊坊学前教育质量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素英 贾文华 董金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第8期115-116,共2页
在我国适龄儿童入园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学前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廊坊市学前教育质量还有待提升的状况下,我们应当不断地关注幼儿园教育的整体水平,强调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关注幼儿的人格发育健康,通过有效的引导来... 在我国适龄儿童入园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学前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廊坊市学前教育质量还有待提升的状况下,我们应当不断地关注幼儿园教育的整体水平,强调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关注幼儿的人格发育健康,通过有效的引导来实现幼儿园学前教育的目标,为幼儿营造舒适、健康、积极的学前教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廊坊市 教育质量
下载PDF
敦煌地区春冬季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有斌 罗汉 +2 位作者 杨素英 韩永翔 王遂缠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2-127,共6页
利用2012年4月和12月敦煌的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简称BC)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散射系数、能见度和地面观测资料,对BC质量浓度的变化,以及风速、风向对BC质量浓度的影响以和BC的吸收消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C质量浓度冬季大于春... 利用2012年4月和12月敦煌的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简称BC)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散射系数、能见度和地面观测资料,对BC质量浓度的变化,以及风速、风向对BC质量浓度的影响以和BC的吸收消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C质量浓度冬季大于春季,其中4月和12月BC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56μg/m^3和3.93μg/m^3。风速在(0~3)m/s区间时,BC质量浓度随风速的增加而迅速降低;风速在(3~6)m/s区间时,浓度与风速关系不大;风速大于6m/s时,浓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波动变大。4月和12月人类活动所排放的BC质量浓度是排放前的3.44倍和3.74倍。4月和12月偏东风和西风的风速大,对应在此风向上的BC质量浓度较低,南风和北风风速小,对应的BC质量浓度较高。汽车排放与燃煤是敦煌地区主要的BC污染源。4月和12月BC吸收消光分别占大气总消光系数的7.25%和8.54%,BC吸收消光分别占大气总吸收消光系数的19.82%和27.58%,能见度与BC质量浓度呈典型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日变化 吸收特性 能见度 敦煌
原文传递
Influence of multi-chemical-component aerosols on the microphysics of warm clouds in North China 被引量:3
12
作者 yang suying MA JianZhong +3 位作者 HU ZhiJin YAN Peng CHEN Yue WANG W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451-461,共11页
An adiabatic bin-sized cloud parcel model is developed by incorporating the multi-chemical-component (MCC) aerosol effects into the UWyo single-chemical-component (SCC) parcel model. The effects of MCC aerosols on the... An adiabatic bin-sized cloud parcel model is developed by incorporating the multi-chemical-component (MCC) aerosol effects into the UWyo single-chemical-component (SCC) parcel model. The effects of MCC aerosols on the warm cloud microphysics in North China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model. The simulations are initialized using the data on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measured during the IPAC (Influence of Pollution on Aerosols and Cloud Microphysics in North China) campaign in spring 2006. It is found that the MCC aerosols in North China increase the cloud droplet number concentration (CDNC) and decrease the effective radius more efficiently than pure ammonium-sulfate aerosols.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MCC aerosols in North China can narrow the cloud droplet spectra (CDS) by increasing CDNC in small size and decreasing CDNC in large siz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erosol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their size distributions can influence the microphysics of warm clouds, and thus affect atmospheric radiation and precipitation. This should attract more attentions in weather and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OLS chemical component CCN cloud microphysics cloud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