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颌骨骨内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远期疗效分析
1
作者 李晓 王豪伟 +3 位作者 杨西涛 王德明 范新东 苏立新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 :探讨通过介入栓塞方式治疗颌骨骨内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颌骨骨内动静脉畸形患者9例,在DSA引导下予以介入栓塞治疗,通过DSA观察病变范围、预测硬化剂注射剂量... 目的 :探讨通过介入栓塞方式治疗颌骨骨内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颌骨骨内动静脉畸形患者9例,在DSA引导下予以介入栓塞治疗,通过DSA观察病变范围、预测硬化剂注射剂量以使药物注射入病变腔内,并对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结果:9例患者中,男6例(66.7%),女3例(33.3%);年龄7~51岁,平均21.3岁。出血是患者最主要的报告症状(6例,66.7%);供血动脉包括下牙槽动脉、面动脉以及上颌动脉分支。9例患者均于全麻下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共治疗20次(每例患者接受1~5次,平均2.2次/例)。无水乙醇单次平均用量为21.95 mL。20次介入栓塞治疗中,9次应用弹簧圈辅助无水乙醇栓塞治疗,共使用158枚弹簧圈,平均17.6枚/次(80枚/9次)。另有2次使用博来霉素,5次使用少量150μm PVA颗粒辅助栓塞治疗。9例患者随访时间5~11年,其中,4例治愈,3例基本治愈,2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在颌骨骨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正确诊断、根据DSA造影结果采用以无水乙醇为主介入栓塞方案,可减少创伤、改善症状、控制病灶,获得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该方案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 动静脉畸形 介入栓塞治疗 弹簧圈 无水乙醇
下载PDF
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治疗无光感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
2
作者 李新宇 杨西涛 郭智霖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目的评估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治疗无光感外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7例无光感TO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37例接受全程全方位视神... 目的评估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治疗无光感外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7例无光感TO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37例接受全程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接受非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两组术前均接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及甲钴胺口服治疗。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入院与治疗后的视力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脱盲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值、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54.1%、脱盲率35.1%,对照组有效率46.7%、脱盲率33.3%;两组有效率和脱盲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癫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中,视神经管骨折者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低于无视神经管骨折者(P<0.05);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的患者(P<0.05)。结论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可改善无光感TON患者的视力,降低致盲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 视神经管减压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额部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9例临床分析
3
作者 李晓 范新东 +2 位作者 王德明 杨西涛 苏立新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目的:探讨通过介入栓塞方式治疗额部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额部动静脉畸形患者9例,在DSA引导下予以介入栓塞治疗,通过DSA观察病变范围、预测硬化剂注射剂量以使药物注射入... 目的:探讨通过介入栓塞方式治疗额部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额部动静脉畸形患者9例,在DSA引导下予以介入栓塞治疗,通过DSA观察病变范围、预测硬化剂注射剂量以使药物注射入病变腔内。观察分析所有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9例患者中,男7例(77.8%),女2例(22.2%),年龄1.5~20岁,局部膨隆或肿块是最主要的报告症状(66.7%)。涉及病例的供血动脉包括颞浅动脉和眼动脉,所有额部动静脉畸形病灶均涉及颞浅动脉供血,其中5例额部动静脉畸形由颞浅动脉和眼动脉供血(55.6%)。所有患者在全麻下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共治疗19次(每例患者接受1~6次,平均2.1次/例),无水乙醇的单次应用平均剂量为9.0 mL。5次应用弹簧圈辅助无水乙醇栓塞治疗,共使用80枚弹簧圈,平均4.2枚/次(80枚/19次)。另有3次使用博来霉素、2次使用平阳霉素、1次使用3%聚多卡醇辅助栓塞治疗。9例患者中,4例治愈,3例基本治愈,2例好转,有效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未报告局部并发症或系统性并发症。结论:在额部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中,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正确诊断,根据DSA造影结果采用无水乙醇介入栓塞,可以减少创伤、改善症状、控制病灶,获得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部 动静脉畸形 介入栓塞治疗 无水乙醇
下载PDF
局部配CFRP-PCPs复合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邓宇 武晓彤 +3 位作者 甘徳丽 张鹏 杨希涛 张伟学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2-147,共6页
对局部(跨中受拉区2m范围内)配碳纤维增强塑料预应力混凝土棱柱体(CFRP-PCPs)复合筋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基于局部配CFRP-PCPs复合筋混凝土梁的受弯试验与理论分析,对其理论设计进行较系统的研究.试验共设计5根试件,其中... 对局部(跨中受拉区2m范围内)配碳纤维增强塑料预应力混凝土棱柱体(CFRP-PCPs)复合筋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基于局部配CFRP-PCPs复合筋混凝土梁的受弯试验与理论分析,对其理论设计进行较系统的研究.试验共设计5根试件,其中4根混凝土梁在受拉区居中配CFRP-PCPs复合筋,1根混凝土梁通长配CFRP筋作为对比试件.通过已有理论公式与本次试验的结果推出CFRP筋预应力损失以及局部配CFRP-PCPs混凝土梁抗裂度的理论计算方法.用截面极限状态分析法,分别推出受弯承载力在界限破坏、受压破坏和受拉破坏模式下的理论计算公式.此外,在CFRP复合筋的基础上,对普通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和挠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修正,得出局部配CFRP-PCPs复合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和挠度的计算方法.对比理论公式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值,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RP-PCPs复合筋 局部配筋 复合筋梁 设计理论
下载PDF
基于默认网络结构早期诊断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注意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刚 杨西涛 +1 位作者 郝伟伟 郑锐哲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7期846-850,共5页
目的: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病人急性期默认网络(DMN)的结构变化,探讨其在早期诊断TBI后注意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45例TBI病人作为TBI组,在急性期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DMN的结构完整性。在恢复期采用注意量表评估病人... 目的: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病人急性期默认网络(DMN)的结构变化,探讨其在早期诊断TBI后注意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45例TBI病人作为TBI组,在急性期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DMN的结构完整性。在恢复期采用注意量表评估病人注意障碍。招募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析TBI病人磁共振相关参数,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评估其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BI病人急性期DMN结构内的各向异性分数(FA)降低(P<0.01),胼胝体膝部(gCC)的表观弥散系数图(P<0.01)。在恢复期,TBI病人注意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1)。急性期TBI病人DMN结构的变化与恢复期注意量表的评分显示,TBI病人DMN中扣带束、gCC、额枕上束(SFOF)的FA值之和与Stroop色词量表Victoria版本各部分耗时总和呈负相关关系(P<0.05,R^(2)=0.291);SFOF的FA值变化与VST中C部分的耗时呈负相关关系(P<0.05,R^(2)=0.396)。结论:TBI引起纤维连接的中断是损伤后DMN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DMN结构的破坏可作为早期诊断TBI后注意障碍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默认网络 注意障碍 早期诊断
下载PDF
Existence and global attractivity of unique positive almost periodic solution for a model of hematopoiesis 被引量:7
6
作者 yang xi-tao 《Applied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SCD 2010年第1期25-34,共10页
Sufficient conditions are obtained which guarantee the uniform persistence and global attractivity of solutions for the model of hematopoiesis. Then some criteria are established for the existence, uniqueness and glob... Sufficient conditions are obtained which guarantee the uniform persistence and global attractivity of solutions for the model of hematopoiesis. Then some criteria are established for the existence, uniqueness and global attractivity of almost periodic solutions of almost periodic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ost periodicity global attractivity uniform persistence.
下载PDF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全科医学干预手段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何晓曼 刘玉梅 +3 位作者 毛旻韬 赵志杰 杨西涛 郑锐哲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8期1251-1254,共4页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 000万人遭受创伤性脑损伤(TBI),约半数人口在其一生可能遭遇一次或以上的TBI。在TBI患者中,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 TBI)占主导,并且此类患者大多由专科医生诊治。有多数m TBI患者急性期后常常呈现出持续性、与伤害相关...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 000万人遭受创伤性脑损伤(TBI),约半数人口在其一生可能遭遇一次或以上的TBI。在TBI患者中,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 TBI)占主导,并且此类患者大多由专科医生诊治。有多数m TBI患者急性期后常常呈现出持续性、与伤害相关的日常生活能力困难及人际交往功能障碍,这说明m TBI患者的预后并非那么“轻微”。就这类症状的管理手段而言,由于存在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因此专科治疗手段对其的治疗作用有限。近年来,随着全科医学的飞速发展,利用家庭及社区等一切资源为m TBI患者提供长期的照顾以克服创伤后的低随访率和低康复率的全科医疗模式,渐渐成为国内外m TBI急性期后主要的干预手段。但对上述m TBI后的干预手段,目前最重要的决策因素是基于经验性的判断,尚未形成标准化的指南。现阶段可用于m TBI的全科干预手段有线上、线下两种模式,一般线上手段主要为以网络为基础的在线指导及程序性操作干预,线下手段主要为艺术疗法、作业疗法、音乐疗法及中医疗法。本文基于临床可用性对上述干预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今后“全专结合”模式的推进及普及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 全科医学 干预手段
原文传递
创伤性脑损伤预后预测研究的临床决策 被引量:3
8
作者 郑锐哲 赵志杰 +2 位作者 杨西涛 代荣晓 侯雷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预后的预测在临床决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重点是探讨特定患者或疾病相关特征对预后的影响。由于传统预测TBI患者预后的指标较为局限,探索新兴生物标记物及开发新模型渐成为近年来预测研究的...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预后的预测在临床决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重点是探讨特定患者或疾病相关特征对预后的影响。由于传统预测TBI患者预后的指标较为局限,探索新兴生物标记物及开发新模型渐成为近年来预测研究的热点。TBI预后预测因素的研究从不同的人群特征、患者差异、研究终点等方面入手,发现预后因素的单变量关系,分析调整与结局相关的变量,探求患者特定的疾病特征与其预后的相关性。TBI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以多维的预测因素角度为据,进行模型的说明、估算、评估、验证和展示。探索新兴TBI预后的预测标志物不仅在建立更为准确的TBI预测模型中起关键作用,亦对TBI后的风险分层和临床决策有重大帮助。此外,建立高效的TBI预后的预测模型可更加精确、实际的实现不同TBI患者间的对比及危险分层。目前TBI预后预测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与患者信息的缺失、非线性效应的探索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评估有关。鉴于此,本文就近期的TBI患者预后预测研究的方法与原则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TBI预后预测研究提供借鉴。在预测因素的研究中,强调患者选择、因素筛选及研究设计原则;在预测模型的建立中,强调模型的开发及内、外部验证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预后 预测研究 预后因素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