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砂岩储集层微观结构特征及成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6段和长8段为例 被引量:43
1
作者 刘翰林 杨友运 +5 位作者 王凤琴 邓秀芹 刘烨 南珺祥 王津 张洪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3-234,共12页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恒速压汞等方法,对比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长6段、长8段致密储集层微观结构的差异,建立了相应的孔隙演化模式,探讨了主要成岩作用对不同储集层致密化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喉道是控制长6...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恒速压汞等方法,对比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长6段、长8段致密储集层微观结构的差异,建立了相应的孔隙演化模式,探讨了主要成岩作用对不同储集层致密化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喉道是控制长6段、长8段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储集层渗透率越低,喉道半径越小、分布越集中、占有效储集空间比例越大。明确长6段和长8段储集层差异:(1)随渗透率增大,长8段较长6段储集层中相对大喉道对渗透率的影响作用明显增大;(2)长6段储集层中纳米级喉道与孔喉半径比的相关性更强。沉积作用决定储集层原生孔隙结构,成岩作用是储集层致密的主控因素。受长6段、长8段储集层岩石组构和绿泥石含量差异的影响,压实作用使埋深和地温更大的长81亚段储集层减孔量(15%)小于长63亚段储集层(17%);而硅质、钙质及黏土矿物胶结充填孔隙、堵塞孔喉是造成长6段、长8段储集层渗透率差异较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 延长组 致密砂岩储集层 恒速压汞 微观孔喉结构中图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东北部致密砂岩气藏地层水成因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朝兵 杨友运 +4 位作者 邵金辉 朱玉双 陈新晶 石磊 孟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3-325,共13页
通过地震、钻井、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结合压汞、气水相渗、物性和水化学等测试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神木气田地层水的化学特征、成因、空间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处于气水过渡区,地层水属于"Ⅴ"型Ca ... 通过地震、钻井、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结合压汞、气水相渗、物性和水化学等测试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神木气田地层水的化学特征、成因、空间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处于气水过渡区,地层水属于"Ⅴ"型Ca Cl2型,以低矿化度的"酸点水"和高矿化度的常规地层水为主。纵向上,各层之间沉积、岩相差异及距气源远近不同是造成地层水纵向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本溪组与太原组层内稳定分布的多套致密灰岩阻碍了烃类进入储层,造成原始气藏充注程度不高,地层水相对富集;石千峰组远离气源中心,烃类供给不足,气驱水不彻底;山西组属"自生自储"成藏组合,充注程度高,产水量少。平面上,受晚白垩世末期盆地"西倾"构造运动影响,盆地东北部整体抬升并发生气水二次调整,导致含气层位增多,连续气柱高度上升;同时气藏压力下降,盆地边缘地层水顺层侵入,各层均不同程度产水,形成"多层含气、普遍低产、气水同产"的格局,表现为自西向东地层水的规模及产水量逐渐增大,矿化度逐渐升高。研究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边缘气水空间分布及成因理论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分布 酸点水 地层水 致密砂岩气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会阴侧切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效果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白雪 杨友运 +1 位作者 韩枫 黄金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31期146-150,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7年12月的所有相... 目的系统评价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7年12月的所有相关文献,收集有关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会阴侧切术后切口影响的相关性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文献荟萃(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涉及435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存在一定关联性[OR=0.50,95%CI (0.35,0.71),P=0.0001]。在抗菌药物作用方式的亚组分析中,Meta分析结果提示抗菌药物在局部冲洗应用时与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OR=0.25,95%CI(0.12,0.53),P=0.0003],在全身应用时与切口感染的发生无明显关联性[OR=0.78,95%CI(0.48,1.26),P=0.31]。结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降低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尤其在局部冲洗应用时效果更为明显。但本研究纳入文献数量有限,样本数量较小,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精心设计的临床试验以证实并完善本研究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会阴侧切术 切口感染 META分析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骨架砂体构型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6段砂体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曹江骏 杨友运 +3 位作者 陈朝兵 卜广平 王茜 杨一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5-1116,I0001,I0002,共14页
合水地区长6油层组深水重力流沉积厚层砂体发育,但砂体较为致密,石油多赋存于其中某一段,连片性差。为更好预测优势砂体分布,基于野外剖面、测井解释成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物性等资料,结合前人对湖盆演化、物源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 合水地区长6油层组深水重力流沉积厚层砂体发育,但砂体较为致密,石油多赋存于其中某一段,连片性差。为更好预测优势砂体分布,基于野外剖面、测井解释成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物性等资料,结合前人对湖盆演化、物源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根据不同成因、单砂体在空间上的叠置关系,将长6段骨架砂体组合类型划分为连续叠加型、间隔叠加型、侧向尖灭型、砂泥互层型四类。并在此基础上,定量表征了长6段四类复合砂体的结构特征,确定了优势砂体组合类型,探讨了优势砂体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连续叠加型砂体以砂质碎屑流为主,单砂体平均厚度为8.20 m,以砂体内夹层为主,砂体连通性好,多发育在湖底扇内扇;间隔叠加型砂体以砂质碎屑流为主,浊流次之,单砂体平均厚度为4.10 m,隔夹层均有发育,砂体连通性由隔夹层厚度决定,多发育在湖底扇内扇、中扇;侧向尖灭型砂体以浊流为主,滑塌岩次之,单砂体平均厚度为1.10 m,以砂体间隔层为主,砂体不连通或连而不通,多发育在湖底扇中扇、外扇;砂泥互层型砂体以浊流为主,单砂体平均厚度为0.38 m,以砂体间隔层为主,砂体不连通,多发育在湖底扇外扇。2)从连续叠加型到砂泥互层型,砂体发育规模减小,非均质性增强,物性变差,含油性降低。最终,确定了研究区连续叠加型与间隔叠加型为优势砂体的组合类型。在平面上,大规模优势砂体以片状、条带状在研究区东北部沿东北—西南向展布,而在西南部基本不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合水地区 长6油层组 砂体组合类型 优势砂体
下载PDF
致密砂岩中多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_3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庞军刚 国吉安 +4 位作者 杨友运 东玉 尚晓庆 王桂成 李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30-937,共8页
为明确致密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3致密砂岩为例,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分析的基础上,从岩石学、地球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碳酸盐胶结物主要有方解石、铁... 为明确致密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3致密砂岩为例,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分析的基础上,从岩石学、地球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碳酸盐胶结物主要有方解石、铁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在不同地区分布类型差别较大,西南部含量较高,东北部含量较低,其含量、类型与物源及水介质中钙离子的来源有关,可分为内源及外源成因,由于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发育,较大规模地堵塞了孔隙,且后期溶解作用较差,成为长63砂岩致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绘制研究区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胶结物等值线图的基础上,认为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碳酸盐岩屑溶解-再沉淀、长石溶解-再沉淀等形成机理。研究成果可为华庆地区延长组致密油储层有利区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多期次 形成机理 致密砂岩 鄂尔多斯 华庆地区 延长组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昊 杨友运 +1 位作者 李元昊 陈朝兵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45,共7页
结合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重力流的大量实践和研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为研究区块,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成果等资料对该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特征分小层进行描述。将长7油层组三分,精细剖析了长7油层组各小层岩... 结合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重力流的大量实践和研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为研究区块,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成果等资料对该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特征分小层进行描述。将长7油层组三分,精细剖析了长7油层组各小层岩心资料,总结其重力流沉积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7段重力流沉积类型以砂质碎屑流、似涌浪浊流、准稳态浊流和滑塌沉积为主,各小层略有差异;平面上以"朵体"的形式沿斜坡向研究区中心滑动。利用岩心资料分析了滑动岩体、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的发育特征,得出了重力流沉积沿搬运方向以滑塌沉积-浊流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渐变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沉积特征 分布规律 长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Micro pore and throat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the Triassic Chang 6 and Chang 8 members in Longdong area, Ordos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2
7
作者 LIU Hanlin yang youyun +5 位作者 WANG Fengqin DENG Xiuqin LIU Ye NAN Junxiang WANG Jin ZHANG Hongji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239-250,共12页
The microstructure differences of the Triassic Chang 6 and Chang 8 members tight reservoirs in the Longdong area of Ordos Basin were compared by means of cast thin section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X-ray diffrac... The microstructure differences of the Triassic Chang 6 and Chang 8 members tight reservoirs in the Longdong area of Ordos Basin were compared by means of cast thin section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X-ray diffraction, and constant rate mercury injection. Their pore evolution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effects of main diagenesis on densification were examined. The throat is the main factor controll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Chang 6 and Chang 8 members reservoirs: The lower the permeability, the smaller and the more concentrated the throat radius and the larger the proportion of the throats in the effective storage space. There are several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Chang 6 and Chang 8 members:(1) with the increase of permeabilit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relative large throats to the permeability in the Chang 8 member reservoir is more than that in the Chang 6 member reservoir;(2) the control effect on pore-throat ratio of the nano-throats in the Chang 6 member reservoir is more significant. The sedimentary action determines the primary pore structure of the Chang 6 and Chang 8 members sand bodies, and the diagenesis is the main factor controlling the densification of the reservoir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rock fabrics and the chlorite content of Chang 6 and Chang 8, the strong compaction resulted in less porosity reduction(17%) of the Chang 81 reservoir with larger buried depth and larger ground temperature than the Chang 63 reservoir(19%). The siliceous, calcareous and clay minerals cement filling the pores and blocking the pore throat, which is the key factor causing th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ervoir permeability of Chang 6 and Chang 8 mem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constant-speed mercury intrusion micro pore and THROAT structu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